李唐可比李思訓——宋高宗與李唐《採薇圖》
宋 李唐 採薇圖卷
李唐《採薇圖》,縱二十七厘米,橫九十厘米,絹本設色畫,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畫面描述孤竹國王子伯夷和叔齊先後放棄繼承王權,投奔周武王,後又因武王伐紂滅商,而持節拒絕輔佐周王,不食周粟,隱居山中採薇而食,最終餓死首陽的故事。畫中人物體態優雅自然,描繪衣紋及肢體的筆法瀟洒自如,運筆隨轉折而富於變化,背景山石以大斧劈皴與色墨暈染相結合,平面化了景物的高低起伏,而將精細立體的塑造集中在了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畫上,從而使人物在畫面中凸顯出來。避免了基本上靠白描來刻畫的人物形象在山水皴染中略顯單薄的弊端。畫作一改以往人物畫以山水作為交代場景的陪襯作用,而是將其作為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化了主題和意境,成為南宋初期山水人物畫的代表作品之一。
宋 李唐 採薇圖卷 局部
《採薇圖》作者李唐,是一位曾供職於南北兩宋宮廷畫院且對南宋繪畫的演變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畫家。靖康二年(1127年)金軍攻陷北宋的都城汴京,徽、欽二帝及三千餘名宗室成員皆成了喪國之囚,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手工藝人和畫院畫師也被金人一齊擄掠至塞北荒漠,李唐便是其中一員。在前往北方的路上,他聽說宋高宗趙構在南京應天府被推舉登基,正式建立了南宋政權後,冒死逃出軍營,輾轉躲藏於太行山一帶,最後南渡到杭州。初到杭州時他重操舊業,以賣畫為生,後經太尉邵淵介紹復入畫院任待詔,授成忠郎,並賜金帶。
李唐當年曾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宣和畫院,但在文獻資料中卻鮮見他在南渡之前的相關記載。到了南宋,其境遇大不同前,除了和其他知名畫家一同任職畫院外,他似乎還得到了來自於宋高宗更多的厚愛。宋杞在《採薇圖》後的跋中便說:「宋高宗南渡創御前甲院,萃天下精藝良工,畫師者亦預焉。院畫之名,蓋始諸此。自時厥後,凡應奉待詔所作總目為院畫,而李唐其首選也。」可見李唐受高宗賞識之一斑。
宋 李唐(傳)《晉文公復國圖》卷 局部
此外,據《南宋院畫錄》載,高宗曾為李唐的《山陰圖》、《王子猷雪夜訪戴圖》、《寒江漁舫圖》、《雪塢幽居圖》、《胡茄十八拍》、《晉文公復國》等多幅作品題字作跋。李唐的大半生雖然都是在北宋度過,然而他個人的藝術成就和社會價值卻在南宋畫院短短几年的時間裡達到了頂峰。可以說,是宋高宗的認可確立了他在當時畫壇的地位。其畫風在之後也成為諸多畫家追捧及模仿的對象(典型的馬夏風格即源自於李唐),或亦與此有關。
宋 李唐(傳)《晉文公復國圖》卷 局部
我國古代繪畫素來有「助人倫,成教化」的作用和目的,宋朝亦不例外。靖康之變後孱弱的南宋王朝在動蕩中輾轉南遷,「紹興和議」之後迎來了短暫的休養生息,宋高宗將年號從「建炎」改為「紹興」其中便有承續前朝興隆昌盛之意。藝術的宣傳隨即成為皇帝在復興王朝道路上首要採取的手段之一。他重建畫院,且規模及畫師們的待遇與宣和畫院相比,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並鼓勵畫家創作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人物畫,如《文姬歸漢圖》、《晉文公復國圖》等,借歷史故事影射當時政治事件,其意皆有所指。伯夷叔齊堅貞守正的故事在這時正迎合了高宗在流離失所中尋找堅毅守節的楷模以正遺臣的願望,故而郁逢慶在《書畫題跋記》中說《採薇圖》「意在箴規,表夷齊不臣於周者,為南渡降臣發也」。此畫繪成後進入宋高宗紹興內府,成為宋高宗書畫收藏中的一員,並不出所料。畫面本幅至今尚存高宗「紹興」小璽殘印,即為明證。
宋 李唐(傳)《晉文公復國圖》卷 局部
高宗本人同他父親徽宗一樣鍾愛繪畫的創作和收藏,尤其是山水畫,清代王毓賢《繪事備考》中載:「高宗書畫皆妙,作人物、山水、竹石有天然之趣,雖在兵間,不廢翰墨,每一畫成令侍掌之,非賜近臣其賚勛舊,愛惜過於爵賞。」庄肅《畫繼遺補》也提到高宗「於萬幾餘暇,時作小筆山水,專寫煙嵐昏雨之景,非群庶可企及也」。李唐的山水畫似乎正中皇帝的喜好,高宗對其頗為欣賞。故宮博物院所藏李唐《長夏江寺圖》卷後,至今還留有高宗題跋,稱「李唐可比唐李思訓」,足見高宗對李唐繪畫的愛重。
南宋 趙構 題李唐《長夏江寺圖》卷
然而高宗與徽宗的不同之處在於他較少干預畫院畫家們的創作,對於他大為讚賞的李唐或許更是如此,這便給了這位有著藝術抱負的畫家更多的發展空間。他大改以往精細嚴謹的造型風格,將其個性鮮明的側鋒皴染髮揮到了極致,並逐漸形成了後來的大斧劈皴。我們可以看到,他在《採薇圖》中對山石的處理不再刻意地去追求描繪對象結構描繪上的準確——畫面中林木外形的勾畫明顯忽略了形體的扭轉起伏,更多的是控制物象總體的外形特徵和生長走向;背景的山體皴染,則更平面化,成為一種裝飾語言。
李唐山水畫變革中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即截景式構圖的出現在一定程度或許也是建立在此基礎上,「新空間的旨趣,和一位敘述者更為集中的視野」(方聞《心印——中國書畫風格與結構分析研究》)使得畫家不再(或許也不能)去追求宏偉壯麗的山河描述,北宋遺民的傷感與山河破碎的現實,讓他們更多地走向殘山斷水中內心的訴說,較為細膩的個人情感在畫面中突顯出來,內心體悟的表達成為了山水繪畫的主題。
元 宋杞 跋李唐《採薇圖》卷
就《採薇圖》的創作而言,畫家有意截取二人在山中採薇時休息的一段場景,既沒有「采」的動作,也沒有「薇」這種植物的明確描繪,反而以松石這種有著氣節象徵的景物作為背景,刻意弱化了故事情節衝突,以背景山水及人物體態更好地展現了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相應之下畫家有意增加了山水在畫面中所佔的份額,不僅僅局限在作為環境背景上,更多的是深化了畫面所傳達出來的主旨,即標榜堅貞不屈的道德操守。作為一名被皇帝所賞識的宮廷職業畫家,在整幅作品中——無論是山水還是人物的表現——李唐都將其個人風格明顯的繪畫語言推向了極致,為後來諸多類似題材的繪畫開拓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推薦閱讀:
※南宋四家--李唐 萬壑松風圖
※李唐《四季山水圖卷》-春夏秋冬水墨山水合卷高清圖賞析
※李唐中興,李存勖建後唐(1)
※武則天為何要還政李唐?只因這兩個民族強烈反對,狄仁傑撿了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