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應孩子,決定了親子關係的質量! | 話語權

第一閱讀話語權我的立場,我的態度文 | 李雪圖 | 互聯網第一閱讀 |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語言是奇妙的東西,父母如何回應孩子反映了大家教育方式的選擇,親子關係的質量也與大家的回應方式息息相關!在第一閱讀,我給大家介紹四種常見的回應孩子的方式,大家也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一下,哪種回應方式最舒服也對親子關係最有利。1共振互動型這是最理想的情況。嬰兒自主地微笑,激蕩起母親的喜悅,母親也發自內心地對嬰兒微笑;嬰兒夜半啼哭,母親哪怕在另一個房間也會同時醒來,衝過去撫慰嬰兒。母親以嬰兒的感受為中心,與嬰兒共振,給予積極的回應與關注。這樣幸運的孩子比較容易和周圍的人產生共鳴,具有良好的同理心,存在感十足。給孩子生命最好的滋養,是確認孩子的感受。I see you,正是這個意思。所謂美妙的愛情,也是這種感覺。2以母親為中心型當嬰兒先對母親報以微笑時,母親沒有回應。母親逗弄嬰兒,嬰兒笑了,母親覺得開心,也笑了。在這種關係中,嬰兒好像是母親的玩具,怎麼逗怎麼反應,得跟母親喜歡的方式一樣,才符合母親的需要。只有母親才可以是行為的發起者,嬰兒要按照母親的預期來回應,這就是「假自我」形成的基礎——嬰兒自己的感受長期被忽視,從而主動壓抑自我,學會一套取悅母親的方法,與母親建立一種「沒有自我」的關係。這樣的母親需要孩子成為附屬品,通常會打壓孩子的自主性,把他正常的獨立發展趨勢當成病態行為,比如抱怨青春期的孩子「不像以前那麼可心了」,「一回家就關起門,有心裡話也不告訴我了」。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可能有良好的社會功能,可以適應社會,但卻無法融入社會。貌似完整的自我實際上只是核心空虛的「假自我」,它可以是索取的、付出的、被人贊的、討人厭的,但無論怎樣,都無法和人產生真正的關係。

對於「假自我」嚴重的人而言,建立關係常常意味著自身能量的損耗。因為一旦進入關係,他就要圍繞著別人的期望轉,焦慮別人如何看自己、是否喜歡自己,然後打起精神來表現出讓別人喜歡的樣子,即「好我」,而壓抑讓別人討厭的樣子,即「壞我」。值得注意的是,他所認為的別人的期望經常都只是自己的投射,別人不一定真的有此期望;而「好我」和「壞我」也來自於自己童年時期父母的喜好,別人不一定真的有此喜好,所以即使「假自我」再努力,也無法獲得真正親密的關係,反而經常弄巧成拙。這一點在兩性關係中表現得更加明顯。由於建立關係是要消耗能量的,所以「假自我」的人在應付完必要的人際關係之後,會選擇越來越宅。大多數宅男就是這樣,他們躲著女性的根本原因是不願意圍著「媽媽」的感受轉。3無關反應型孩子抓到一隻螞蚱,興奮地拿給媽媽看。如果媽媽說「好可愛的螞蚱啊」或者「小心螞蚱咬人」,這些都是對孩子所關注內容的反應,不管是正向反應還是負向反應,至少和孩子關注的是同一個內容。但如果媽媽說「你的手好臟,快去洗手」,那麼她的反應與孩子所關注的內容完全不相關,這種反應被存在主義精神病學家萊因稱為「無關反應」。若孩子經常得到父母的無關反應,甚至是漠然的無反應,就會產生巨大的虛無感,無法確認自己的存在,自我支離破碎,用萊因的話說就是「存在性焦慮」。這樣的孩子,自我無法聚形,連穩定的「假自我」都難以形成,經常處在不存在的痛苦當中,那是一種比死亡還可怕的感覺,我們通常稱為「被拋棄創傷」。並非只有離開孩子才是拋棄,「人在心不在」的媽媽也會讓孩子體驗到可怕的被拋棄感。在這樣的孩子中,有一部分人會發展成令心理醫生都覺得棘手的邊緣型人格。有「存在性焦慮」的人很難安靜下來跟自己在一起,要麼找人說話,要麼找點什麼事情來做,連蹲廁所也得拿本雜誌或者刷刷微博。有一類女人就是這樣,一天打十幾個電話要知道男人在哪裡、做什麼,搞得男人很崩潰。這種行為,意識上的理由是不放心男人,潛意識裡卻是因為感受不到情感聯結的存在,「這一刻你不搭理我,我心裡就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了」,從而引發巨大的焦慮。4情感逆轉型根據幾位來訪者的描述和我的切身體驗,情感逆轉型的人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反人類情感。所謂「反人類情感」,就是與正常人的情感反應相悖。這樣的母親似乎專門和孩子的真實感受過不去,總忍不住要逆轉孩子的情感。比如萊因的媽媽,曾經把孩子最愛的木馬玩具燒了,理由是孩子太愛這個玩具了。萊因很喜歡一個姑姑, 媽媽就禁止他與姑姑單獨相處。類似的事情在我身上也發生過:只因為我向媽媽表達了對大姑的依戀和愛,媽媽就堅持不懈地給我洗腦,讓我相信大姑是個多麼可惡的人,她根本不愛我,我愛大姑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還有很多反人類情感的故事,最常見的比如孩子向父母表達悲傷,父母則會列舉自己為孩子的所有付出,證明孩子應該感到高興和感恩才對,悲傷是沒有任何理由的錯誤感受。反人類情感的人,因為自己對獲得愛和美好已經絕望,所以一旦看到別人心中升起愛、興趣和希望,就會衝上去扼殺,把美好的氣氛逆轉成陰暗、絕望的氣息,一起拖進墳墓。

下面是典型的反人類情感的對話。1孩子:媽媽,我在樓下看到一隻小狗,眼睛大大的,還會站起來跟人握手,真可愛! 媽媽:別碰它!有個人養狗得了傳染病,最後連肝臟都切掉了。2孩子:我畢業了,準備去大城市好好打拚一番!媽媽:報紙上說了,連博士畢業都找不到工作。3孩子:我要去三亞旅遊了,終於可以看到夢寐以求的碧海藍天了!媽媽:那個地方治安很不好,報紙上說有老兩口在三亞被騙被打了……4孩子:阿姨,您嘗嘗這個牛扒,進口的,非常棒!阿姨:醫生說我血壓高,不能吃。孩子:那試試這個義大利烤麵包吧!阿姨:我上次吃了一個月的麵包,結果血糖高了……有一位來訪者說父母對自己挺好的,很少打罵,物質上也盡量滿足,但不知道為什麼,他就是感覺很痛苦,做任何事都猶猶豫豫、畏畏縮縮的。我請他描述和父母生活的瑣碎細節,就出現了以上類型的對話。反人類情感的人善於把任何氣氛都逆轉成壓抑的、扭曲的、痛苦的。我記得小時候每次逢年過節,爸爸和我穿好新衣服準備出門時,媽媽必然一身邋遢地在收拾那永遠也收拾不完的家務,爸爸看了很憤怒,罵幾句就走了。我只好留下來陪著媽媽,聽媽媽控訴:「你爸那個畜生啊,我做家務他都罵我,我們早晚都得死在他手裡,哪天我做飯下毒,咱們一起死算了。」 有一次,我們在表弟家裡聚餐,舉杯慶祝之際,媽媽突然質問表弟為什麼學習成績不好,弄得表弟非常尷尬。表姐從外地來探望我,住在我家裡,我拿出遊戲機和她一起玩,但是插電的時候短路了,於是整個晚上我們都活在媽媽的詛咒聲中。我和姑姑出去玩,回來告訴媽媽姑姑對我很好,帶我去了哪些地方、給我買了哪些好吃的等,媽媽聽完總是哀嘆一聲,然後一個細節一個細節地分析給我聽:「姑姑這麼做其實是討厭你,她早就不耐煩了,只是礙於面子沒說你。」總之,一旦我心裡產生美好和希望,媽媽就會用極其沉重的語調告訴我:「那是不可能的,所有人都不愛你,所有人都不懷好意,你怎麼還不絕望?」 我不知道,有這種反人類情感的父母和被父母打罵,哪個更可怕。我只知道每天自己的情感和信心都被漠視,或者被反過來,那種痛苦就像我在媽媽眼裡根本不存在,膽敢展露存在就會遭到重擊,讓我嚴重懷疑自己的感受和主張,以致最後有任何期望冒出來,直接就被我自己給否定了。作者的話如果之前你跟父母在一起很難受卻不知為何,那麼現在你會有一種很好的感覺:就是這樣,我的感受被確認了!感受被確認,存在就被確認。心理諮詢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諮詢師像「好父母」一樣,不斷確認來訪者的真實感受,幫助其重新構建「真自我」。若你經歷過後三種折磨,並且勇敢地活到現在,還已經為人父母或者準備做父母,那麼有一個光榮的任務在等著你:和孩子建立你不曾得到過的積極回應關係。這個任務受益最大的首先是自己。愛孩子,就是療愈自己。作者簡介李雪
推薦閱讀:

128.與喵共舞66~第一次歐洲杯
146.與喵共舞76~周末姐妹們
[弔帶背心] 妞媽手工——開叉背心親子款——母女裝
曼谷攻略 | Whats on in Bangkok this week ?(04.16-04.22)
093.與喵共舞46~開始幫廚

TAG:孩子 | 親子關係 | 親子 | 話語 | 關係 | 質量 | 話語權 | 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