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在盛唐的女人花(九)|蘭花·文成公主:史上最成功的女外交家
導語
綠衣青蔥傍石栽,孤根不與眾花開。
酒闌展卷山窗下,習習香從紙上來。
—— 明·董其昌《蘭》
寓意:蘭心蕙質
文成公主是世間少有的幸運女子!
這個女子在生前身後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她的丈夫愛護她、敬重她,為她蓋了一座宮殿;她的臣民尊崇她、緬懷她,為她修建了文成公主廟;她的功績彪炳千秋、世代傳頌。
她的一生無疑都是在幸福當中度過的。
她心繫國家、心繫百姓,耗盡一生的時間來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這樣的女子值得她的丈夫愛重她、她的臣民膜拜她,所以,她的幸運也是通過自己努力爭取來的。
1.
文成公主是唐朝的宗親女子,有人說她是太宗堂弟、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兒,但她的真實出身在唐朝的文獻里並未有記載。
文成公主本名不詳,有人認為叫李雁兒,她出生於公元625年,去世於公元680年。史載她是一個、博學多才的女子。按照西藏的歷史文獻記載,文成公主的出生帶著神聖的光環。
根據元末明初的西藏學者撰寫的《王統世系明鑒》的記載,文成公主是觀音菩薩身上的一道聖光所化成,她的出身伴隨著光明和神聖,是綠度母的化身,當然了,這是西藏人民感念於文成公主對西藏所作的貢獻而將她神話了。事實上,當時她遠嫁到吐蕃之後,吐蕃人民都尊稱她為「甲木薩」,意思是漢族來的仙女。
正如每個懷春少女一樣,文成公主也夢想著有一天她心目中的蓋世英雄能夠駕著五彩祥雲來迎娶她,她堅信這點,「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
結果,她真的等來了她心目中的蓋世英雄——吐蕃贊普松贊干布。
2.
這裡不得不提到松贊干布的父親論贊弄囊。
論贊弄囊是個有深謀遠慮、高瞻遠矚的人,他一心想把小邦林立、分裂割據的青藏高原統一成一個國家,這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但是各大部落的貴族害怕王權的集中會影響他們自己手中的權力,於是就合謀用毒酒將他毒死了。
接著吐蕃內部開始內訌,周圍各部落也開始造反,吐蕃正處於生死攸關的緊要關頭。
年僅十三歲的松贊干布就在這種情形下被推到了台前,寫到這裡,我不禁為小小的松贊干布捏把汗,要知道我十三歲的時候還是個懵懂、不通世故的小騷年,而松贊干布卻要扛起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這麼重的擔子,這是何等的了不起啊!
但是松贊干布他不是常人!論贊弄囊為了培養他成才,繼承自己的宏圖大業,讓他的兒子接受了非常嚴格的訓練。松贊干布每天要堅持騎射等各種訓練,達到了論贊弄囊的要求才能休息,如果達不到,那麼抱歉,不吃飯不睡覺也得完成。
在這種嚴苛的訓練下,松贊干布在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打遍宮裡無敵手了,他甚至敢一個人騎馬到野外殺野牛野馬取樂,這要換成普通人不得尿褲子么。
此外,松贊干布還接受了大量的文化教育,論贊弄囊一心想把自己的兒子培養成精通工藝、歷算等各種學問的綜合性文武全才,後來的事實證明,松贊干布沒有讓他失望,最終成為了一名傑出的領導者。
這個複合性人才上台之後,在宰相尚囊和他的叔父論科爾的協助下,把毒死他父親的仇人幹掉,替父親報了仇,穩定了宮廷的局勢,接著集中力量逐一擊敗各地叛亂者。
他訓練了一支精銳強悍的軍隊,同時又減少徵收民間財物來籠絡民心。他利用各部落之間的矛盾成功的把幾個力量最強大的貴族爭取過來。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他就平定了叛亂,將土地、民眾和武器全部收入囊中,並逐漸統一了雪域高原,然後以邏娑也就是西藏拉薩為中心,建立了吐蕃王國,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新政權。
松贊干布還派了十六名貴族到印度求學,創造了本民族的文字——藏文,為藏族文化的保存、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吐蕃國在松贊干布的領導下日益強大,稱霸雪域高原,周圍的小國泥婆羅國(尼泊爾)國王甚至將自己最心愛的女兒嫁給松贊干布為王妃,以此來換取和平。
松贊干布可以稱得上是當之無愧的大英雄了,這樣的人當不致辱沒了文成公主高貴的出身和滿身的才學。
3.
唐太宗統治時期,國力強盛,威震四海,松贊干布十分仰慕大唐帝國。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松贊干布首次派遣使者到唐朝朝見。當時唐朝和吐谷渾正交惡、朝廷準備出兵征討之,這時候吐蕃的示好無疑是個利好消息,唐朝正好可以聯合吐蕃來牽制吐谷渾。所以太宗非常高興,立刻派遣使者馮德遐帶著國書和禮物前去吐蕃撫慰。
唐朝使者的到來使得松贊干布異常的高興,他隆重的招待了馮德遐。當時邊疆很多少數民族的首領都請求和唐朝通婚,能得到唐朝公主的下嫁更是非常榮耀的時期。他聽說了突厥、吐谷渾首領都娶了唐朝公主為妻後,便派使者跟隨馮德遐到唐朝。
吐蕃使者把金銀珠寶都獻了出來,表示想和唐朝結親,但唐太宗經過各方權衡,沒有答應使者的要求。
寫到這裡,我就覺得很納悶,唐太宗為何會同意和突厥、吐谷渾和親,卻單單拒絕了實力更為強大的吐蕃求親呢?是唐太宗和其他宗室沒有公主可以出嫁嗎?我特意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唐太宗一共生育了二十一個公主,當時處於適婚年齡的也有幾個,比如長樂公主、豫章公主等,更不用說其它宗室女子了。正因為唐太宗拒絕了松贊干布的和親要求,才有了後來兩國的兵戎相見,而最後太宗為了邊境和平,又同意了吐蕃的和親要求。那麼如果在一開始就同意與吐蕃和親,不就沒有後來的流血戰爭了嗎?可見智者千慮,也是必有一失的。
吐蕃使者回去以後,因為沒有完成求親的使命,也怕松贊干布面子上下不來台,剛好他出使唐朝的時候,吐谷渾可汗也派使者出使唐朝,於是他就編造謊言說他剛到唐朝的時候唐朝對他很好,答應許配公主,但是吐谷渾使者一來,就從中挑撥關係,於是唐朝就反悔不同意通婚了。
這番話直聽得松贊干布火冒三丈高,立刻發兵攻打吐谷渾,吐谷渾平白無故挨了一頓打,無力抵擋,逃到了青海湖北。松贊干布乘勝一路追擊,又攻破了党項、白蘭等羌族部落,以二十萬大軍駐紮在松州(四川松潘),唐朝派兵抵抗,結果失敗。
松贊干布再派使者帶著金帛到唐朝,態度強硬地要求娶公主,如果不答應就兵戎相見。
於是太宗調齊五萬精兵,以侯君集為將領予以反擊,大敗吐蕃。
松贊干布對唐作戰失利後,帶兵撤退。回到吐蕃後,他派國相祿東贊為使者,帶著黃金五千兩、珍寶數百件入唐謝罪,誠心懇請與唐朝通婚。
太宗被松贊干布的誠意打動,為了兩國邊境和平、不再交兵,便同意了他的請求,將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他。
祿東贊是個很有能力的人才,在吐蕃享有很高的聲望,也是松贊干布最得力的臂膀。在唐朝停留期間,他的聰明才智贏得了太宗的欣賞,太宗就想把琅玡公主的外甥女嫁給他。當時在唐朝的胡人(統稱外國人)都以能娶到唐朝女子為榮,更不要說是皇親國戚了。然而祿東贊卻委婉地拒絕了唐太宗的好意,說自己在吐蕃已經有妻室了,更何況贊普還沒有迎娶公主,自己怎麼能夠先娶呢。
他的睿智識大體得到了太宗的讚賞,特封他為右衛大將軍。至今拉薩大昭寺和布達拉宮的壁畫上都描繪有他在唐停留期間為吐蕃順利迎娶文成公主所作的種種努力。
4.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朝和吐蕃為文成公主舉行了隆重的送親儀式和迎親儀式,文成公主在唐送親使江夏王李道宗和吐蕃迎親使祿東贊護送下,由長安出發前往吐蕃。
文成公主西行三千里,一路經歷了諸多艱難險阻,她經過的地方留下了很多動人的傳說,最為有名的就是青海湖的由來了。
青海湖是國內最大的內陸湖泊和鹹水湖。據說在文成公主出嫁的時候,唐太宗特意賜了一面寶鏡給她,讓她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從寶鏡里看到家鄉長安。
當文成公主到達邊境時,忍不住取出寶鏡看了起來,為了徹底斷絕自己想要回到唐朝的念頭,文成公主決定將寶鏡留在當地,不帶入吐蕃。於是這面鏡子就變成了現在波光粼粼的青海湖了。
當作出這個決定的時候,文成公主忍不住淚如泉湧,她的眼淚匯成了一條「倒淌河」,於是就有了「天下江河皆東去,唯有此水向西流」的奇觀。
除了美麗的傳說,還有一件事情是史書有記載的。雍正年間,果親王允禮(就是那個《甄寰傳》裡面的果親王允禮)到惠遠寺辦事。在惠遠寺的高樓上,果親王看到了讓他大吃一驚的表演,各種不曾見過的樂器和古風舞蹈呈現在他面前,在中原尚且不曾見到,居然能在這種蠻荒之地親眼得見,果親王急忙詢問出處,跳舞的人回答是唐代公主入藏時所傳過來的歌舞伎樂。西藏大昭寺到現在都存有文成公主入藏時帶過來的彈撥樂器,文成公主和親對西藏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松贊干布非常重視這次和親事件,他親自率兵來到柏海邊迎接。他穿上唐朝的服飾,以女婿之禮拜見了李道宗。文成公主雍容華貴,儀態萬方,富有才學,松贊干布深深為之傾倒,他高興的對部下說道:「我的祖輩們從來沒有和大國通婚的,我現在得到了大唐的公主,應該修建一座城池,來向後代誇耀。」
松贊干布按照唐朝建築的樣式,為文成公主在邏些修建了一座華美的宮殿,也就是現在的布達拉宮。布達拉宮主樓十三層,佔地面積三十六萬平方,氣勢恢宏。布達拉宮現在還保存有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結婚時洞房的遺迹,他們的塑像也被供奉在那裡。文成公主進藏時一路遇到的艱難險阻和抵達邏些時受到西藏民眾熱烈歡迎的場面都被刻畫在布達拉宮的牆上,這些壁畫栩栩如生,是唐朝和吐蕃友誼最好的見證。
5.
文成公主入藏前,吐蕃各族人民都以粗糙的青稞和純肉食為主,不會加工牛羊奶,住的是帳篷,穿的是又笨又重的氈裘,原來的曆法也不完整,紡織技術也很落後。
文成公主入藏後,帶去了大量的蔬菜和糧食種子,並傳授給他們正確的種植方式,改變了吐蕃人以青稞和肉食為主的生活方式;她讓隨行工匠在各地安置了水磨,利用水力來碾磨青稞,對青稞作了精細加工,讓吐蕃人吃上了更為可口的主糧;她令隨行人員傳授了製造乾酪、酥油和酸奶子的生產經驗給當地人民,讓吐蕃人掌握了豐富多樣的牛羊奶製作方法;她不習慣每頓直接吃下大量肉食,所以常用茶葉先行開胃,於是茶葉就逐漸成了吐蕃全國上下必需的飲品;她住的是漢族人習慣居住的房屋,吐蕃貴族於是也模仿她不住帳篷改住房屋;她和隨行人員穿的是輕便華麗的漢族服飾,吐蕃的上層階級便也開始學著穿起綾羅綢緞來;她把唐朝的天文曆法應用於當地,讓吐蕃人們掌握了更先進的農業生產計算方法;她和侍女把唐朝先進的紡織技術和染色技術教給了吐蕃婦女,使吐蕃人人都能穿上唐朝的服飾。
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在一起生活的日子裡,一直不遺餘力地於將唐朝先進的生產技術介紹給吐蕃人,松贊干布也多次向唐朝皇帝上書,從唐朝請來養蠶、釀酒、造紙、筆墨等工匠,給予優厚的待遇,讓他們將這些技術全部傳授給吐蕃人民。
文成公主還帶去了一個樂隊,這個樂隊的樂器現在還有五十多件保存在拉薩大昭寺里,這些樂器是唐朝和吐蕃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因為文成公主的到來,使得吐蕃人民學習漢族先進文化有了可行性。大量貴族子弟被松贊干布派到長安學習漢族文化和儒家經典,再加上文成公主帶過去的書籍和經書,使得儒學在吐蕃產生了深遠影響。
文成公主信奉佛教,松贊干布受她的影響也信起了佛教。他們在邏些建起了大昭寺,這是吐蕃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大昭寺門內有幾株柳樹,相傳是文成公主親手種下的,因此也被稱為「唐柳」和「公主柳」。文成公主帶去的釋迦牟尼佛像被吐蕃人民世代供奉在這裡。
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聯姻,鞏固和發展了唐朝和吐蕃之間的友好關係,從此雙方有了頻繁交流與往來,極大地促進了吐蕃的經濟文化發展和雙方的文化交流,此後三十年雙方都沒有再動干戈。
6.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病逝,高宗李治即位,松贊干布聽說以後,立即修書一封給李治,信里說:「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當勒兵赴國除討。」,並要求唐朝廷雕刻自己的石像,列於太宗陵寢旁。高宗李治感念松贊干布的忠心,任命松贊干布為駙馬都尉,加封西海郡王。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生活了三年以後因病去世,但難能可貴的是,文成公主並沒有要求回到唐朝,而是繼續留在吐蕃生活。
文成公主經常去布達拉宮對面的藥王山頂遙望長安,那是她魂牽夢縈、日夜思念的故鄉,可她卻再也回不去了,再也見不到她的雙親,她的家人。她孤身一人,遠在他鄉,在生活習俗、語言文化都很陌生的地方,只能用登高望遠這種方式來排遣她對故鄉那蝕骨般的思念之情。她不是不想回到唐朝,回到她的家鄉,只是她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責任重大,怎能一走了之?!她要留下來繼續幫助吐蕃人民,為促進唐朝和吐蕃的友誼、保護兩國邊境和平做出畢生的貢獻。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一直備受尊崇,有贊蒙尊稱並且去世後享有祭祀的待遇,深得吐蕃人民的敬仰和愛戴。她逝世時,吐蕃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記載在吐蕃史書里,這是吐蕃前所未有的事情。直到今天,藏族的傳統八大藏戲中,第一出就是《文成公主》,對於藏族人民而言,文成公主就是天女神的化身。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番邦首領和親的事例,而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則是和親的典範。因為她本人的聰慧博學和堅持不懈地努力,藏族的經濟文化得到了飛速發展,她增進了漢藏兩族的民族友誼,為後來西藏併入中國版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把文成公主譽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一點都不為過。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