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變局牽制美國戰略重心東移

中東變局牽制美國戰略重心東移 2月22日,伊朗兩艘軍艦「哈爾克」號補給支援艦和「阿勒萬德」號巡邏護衛艦駛過埃及蘇伊士運河,前往地中海水域參加訓練。伊朗軍艦借道蘇伊士運河,直抵以色列側翼,這是30多年來破天荒的舉動,深深觸動以色列和美國的神經。就在這起事件前後,美、歐高官重臣紛紛飛抵開羅,展開安撫性訪問。變動中的埃及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一切的發生源於中東正在進行的一場始料不及的歷史性巨變。  土耳其、伊朗藉機進入中東--------地緣格局「南弱北強」   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即將結束、下一個十年剛剛來臨之際,一場街頭民眾示威產生了奇異的「蝴蝶效應」,從細波微瀾演化成巨浪滔天,似海嘯般突如其來,衝擊著整個阿拉伯世界。  透過這場巨變,可以清楚地看到近年來中東地區地緣格局發生的重大變化。從綜合國力、參與地區事務能力和影響力看,非阿拉伯國家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關係發生了巨大變化:位於中東北部的土耳其、伊朗等非阿拉伯國家影響力不斷上升,而阿拉伯國家在整體上的影響力呈下降趨勢。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埃及。在地區實力對比關係中,埃及這個曾經的中東事務的「帶頭大哥」,這些年地位逐漸下降,在推動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等外交努力上力不從心,成果寥寥。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阿拉伯英雄們早已淹沒在歷史洪流中,即使像卡扎菲這位特立獨行的梟雄,如今也正面臨著國內革命的壓力而顯得岌岌可危。  相反,土耳其崛起勢頭強勁,躋身於G20俱樂部,稱得上是欣欣向榮的地區大國。土耳其積極介入巴以談判、敘以談判和伊朗核問題等地區事務,尤其是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對以色列態度強硬,博得了許多阿拉伯民眾的歡心。去年8月,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進行了一項阿拉伯國家民意調查,埃爾多安總理是最受歡迎的穆斯林領導人,緊跟其後的就是伊朗總統艾哈邁德·內賈德。在這次巨變中,埃爾多安總理一開始就高調打出民主牌,支持阿拉伯民主革命,推銷「土耳其模式」,儼然是一個伊斯蘭世界領頭羊的角色。  伊朗的崛起似乎是「順其自然」。美國小布希總統發動的兩場反恐戰爭為伊朗崛起創造了機遇。伊拉克戰爭幫助伊朗剪除了薩達姆政權,伊拉克什葉派崛起後,中東隱然出現了一個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真主黨—巴林維法克的「什葉派新月地帶」,伊朗在中東的坐大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唯一能夠對伊朗構成挑戰的不再是本地區的國家,而是來自外部的力量——美國。此次阿拉伯民眾抗議示威活動爆發後,伊朗立即賦予它「伊斯蘭」屬性,公開聲明支持這場所謂伊朗式的「革命」。伊朗還試圖加強對巴林局勢以及對埃及「穆斯林兄弟會」的影響。顯然,伊朗雖遭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制裁,但中東巨變又讓它增加了許多同美國較量的底牌。這次伊朗方面派軍艦取道蘇伊士運河駛入地中海的舉動,就是要表明伊朗可以走得更遠,伊朗的影響力仍在擴展。  中東巨變正是發生在地緣格局新變化的節骨眼上,大大動搖了美國中東戰略的根基。  利益與價值觀衝突兩頭下注---------政策陷入全面危機  美國中東戰略的支柱是由以色列和親美阿拉伯國家構成的。在這個戰略體系中,以色列是美國倚重並極力保護的核心力量,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約旦等國是美國維持這一戰略體系穩定性的「戰略資產」。同美國關係密切的中東國家還包括科威特、巴林、卡達、阿聯酋、葉門以及美國扶持下的阿富汗和伊拉克。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溫和而親美。  中東的這次巨變正是從親西方陣營開始的。突尼西亞總統本·阿里和埃及總統穆巴拉克的相繼倒台,所產生的傳導效應一步步凸現。約旦、葉門、巴林、科威特都爆發了民眾抗議示威活動。島國巴林王國是美國海軍第五艦隊駐紮地,也是美國向海灣地區投放軍事力量的依託所在,從2月中旬開始,數十萬民眾走上街頭,要求政府下台。巴林局勢前景堪憂。甚至連阿拉伯小國、亞丁灣西岸的吉布地(美軍在非洲的唯一基地)近來也出現反政府示威的不穩定跡象。穆巴拉克下台後,埃及未來的發展前景以及同以色列達成的和平狀態能否持續,都充滿了變數。以色列的安全環境由此變得嚴峻起來,以色列朝野無不感到憂心忡忡。更為重要的是,美國在最後關頭拋棄了這位為中東和平進程作出貢獻的盟友——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也讓親美陣營有一種被拋棄的感受。相反,伊朗抗衡美國的手段多樣,陣地逐步擴大。這讓美國中東政策陷入全面危機之中,美國精心構造的中東戰略體系面臨瓦解的風險。  美國中東戰略體系危機重重,反映的一個重要事實是美國以及西方大國對中東地區控制力的下降。伊拉克戰爭的巨額戰爭耗費極大地拖累著美國,嚴重的金融危機進一步削弱了美國實力,美國對中東事務的干預能力不斷降低,不得不選擇從伊拉克撤軍,並打算於2011年7月從阿富汗撤軍。同樣,在如何打破巴以和談僵局、推動兩國方案等問題上,美國已無計可施、無能為力,美國主導中東事務的能力和影響力降低。  其實,美國中東戰略政策之所以陷入危機境地,歸根結底是美國利益外交與價值觀外交之間的矛盾所造成的。美國對外政策的一切出發點是維護其國家利益。正是出於這種考慮,美國與中東國家建立了緊密的關係,無論它是傳統君主制國家,還是世俗的共和制國家,並竭力維護相互間的穩定關係。美國的價值觀外交則體現在它標榜民主,鼓動並支持一切反政府的民眾抗議示威活動,並為此制定了「大中東民主改造計劃」,頻頻向中東盟國施壓,推動美國式的改革,常常引起這些盟國政府的不滿和抵制。美國利益外交與價值觀外交之間的衝突在於它既不願意放棄民主的大旗,又不願意放棄親美政權。在此次埃及劇變中,美國政府對待穆巴拉克政權和示威民眾的態度表現得搖擺不定,是一種典型的兩頭下注的生動寫照。這種內在矛盾導致了美國的中東政策屢屢失敗,美國的國家利益也屢遭重創。  民主不親美--------美國主宰中東或成歷史  為了扭轉這種局面,美國採取了一系列補救措施。2月17日,美國奧巴馬政府宣布安排對埃及1.5億美元的援助,支持埃及的政治過渡。美國還同時派高官出訪埃及、約旦、巴林、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幾乎同時,英國首相卡梅倫、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阿什頓也先後訪問埃及,加強對中東外交力度,許諾向突尼西亞提供總計2.58億歐元的經濟援助。美歐官員密集出動,施展了種種補救措施,也許會對穩定中東親西方政權產生一定作用,卻無法解決美國中東政策的困境。阿拉伯國家民眾的抗議示威更多的是「反獨裁、反貪腐、求變革、爭民主」,而不是親西方,即便是未來埃及建立起來的民選政權也不可能投靠到美國人的懷抱,美國主宰中東事務的局面已經難以為繼,即將成為歷史。  顧此必失彼--------美國戰略重心東移受到牽制  十年前的9月11日,恐怖分子對美國發動了一次襲擊,它不僅是美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而且是當代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分水嶺。「9·11」事件後,美國將全球戰略重心鎖定中東,從而將奉行了數十年之久的維持現狀均勢戰略轉變為單邊主義的反恐戰略,開始了全面改造中東的進程。從小布希總統發動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到「大中東計劃」都是圍繞著中東這個區域展開的。中東反恐一度成為美國全球戰略的核心。然而,反恐戰爭最終不了了之。  反恐戰爭不僅打破了中東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地區平衡,使中東地區陷入混亂狀態,而且也讓美國付出了慘重代價,大大耗損了美國的國力。從歷史發展看,如果說冷戰時期的中東曾是美蘇較量的角力場——雙方維持著某種均勢狀態,那麼,冷戰結束時的海灣戰爭則是美國走向鼎盛的開始,伊拉克戰爭則是它達到的頂點。但伊拉克戰爭同時也見證了美國由盛轉衰的過程(如同當年的阿富汗戰爭見證了蘇聯由強盛轉向沒落)。軍事干預透支了美國的國力,金融危機不過是加速了這一進程,兩者疊加的結果則是動搖了美國領導世界的地位,美國在國際上的絕對優勢地位不復存在。在此消彼長的過程中,一批新興國家崛起,單極世界已經難以為繼。  奧巴馬上台後,美國為形勢所迫,被迫重回現實主義政策。它的重大舉措就是從伊拉克撤軍,進而要從阿富汗撤軍。與此同時,美國的全球戰略重心也逐漸東移亞太地區,深化與日本、韓國的關係,推動與印度之間的全面合作,全力應對新興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崛起。   然而,美國戰略重心東移卻受到種種掣肘。伊朗核問題陷入僵局,美國撤軍後的伊拉克政權立足不穩,阿富汗政治解決的前景黯淡,巴以和談難以啟動,葉門等地反恐形勢嚴峻,這些問題本身不斷分散著美國的精力。在美國對中東地區控制力下降的情況下,中東地區風雲再起,尤其是埃及劇變後產生的傳導效應,進一步打亂了美國中東戰略部署,美國苦心經營的中東戰略體系已是四面楚歌,顯得有些風雨飄搖。上述情形必然阻礙著美國戰略重心東移的步伐。可以說,中東地區構成美國重返亞太的最大牽制。美國不可能棄中東於不顧,而是被迫投放一定的硬實力和軟實力。但是,美國還沒有走出金融危機,面對中東這場意想不到的大變局,美國人精心構築起來的中東戰略體系已經無法阻擋巨變的潮流,美國也只能在這種瞻前顧後、顧此失彼、舉棋不定中急切地選擇和煎熬。  站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歷史潮頭,看中東地區風雲變幻,抗議示威一浪接著一浪,此起彼伏,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的大幕徐徐拉開:當代中東先後經歷過民族主義浪潮和伊斯蘭復興浪潮的洗禮;當前,民權意識和民主意識的覺醒,打開了中東歷史巨變的窗口。如今,各種力量之間的新一輪較量才剛剛開始。  (出處: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林聰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  背景鏈接:中東北非局勢大事記  2010年12月24日 突尼西亞中部地區的西迪布吉德當天下午發生流血衝突,起因是此前一名青年因抗議當地城管部門「粗暴執法」而自焚,最終因傷勢嚴重死亡。  2011年1月14日 突尼西亞總理穆罕默德·加努希宣布,突尼西亞總統本·阿里已於當晚離開突尼西亞。根據突尼西亞憲法第56條的規定,總理從即日起行使共和國總統職權。  1月25日 埃及爆發了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活動。  2月11日 埃及副總統蘇萊曼通過國家電視台宣布,穆巴拉克已經辭去總統職務,並將權力移交給軍方。  2月13日 埃及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發表聲明,宣布暫時中止現行憲法並解散議會,並將在6個月後舉行總統和議會選舉。  2月13日 約3000名示威者聚集在葉門首都薩那,並向總統府行進,一些軍警為了阻止示威者前行而與其發生衝突,一些示威者受傷,另約有120人被捕。  2月14日 巴林民眾連續走上街頭示威遊行,其要求包括公平對待什葉派、政府下台、首相由選舉產生而非國王任命等。  2月16日 數百名利比亞民眾在該國第二大城市班加西舉行抗議活動,與當地警方和政府支持者發生衝突。  2月17日 利比亞爆發了「憤怒日」大規模示威抗議。利比亞官員稱,至少7人在衝突中死亡,另有多人受傷。  2月17日 受中東地區緊張局勢持續蔓延影響,全球油價大幅上升。  2月17日 巴林政府對首都麥納麥珍珠廣場上的示威者採取了清場行動,其間至少造成4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2月18日 巴林國王哈馬德發表書面講話,授權王儲全權負責開啟全國對話,召集各派解決眼下巴林面臨的危機。  2月21日 利比亞局勢漸趨失控,撼動全國的示威已經蔓延至首都的黎波里。利比亞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據稱已落入示威者之手。  2月22日 由於投資者正在買入黃金期貨來作為避風港資產,黃金期貨價格連續多個交易日上漲。紐約黃金期貨價格報收於每盎司1401.1美元,創下自1月3日以來的最高收盤價格。紐約市場白銀期貨價格觸及3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2月25日 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遊行者與安全部隊再次發生衝突,造成人員傷亡。許多國家開始撤離在利比亞的僑民。  2月26日 聯合國安理會宣布對利比亞實行武器禁運,對利比亞的制裁措施還包括凍結卡扎菲政權的出行和資產,以及對利比亞國內的暴力事件展開人道調查。聯合國指出,利比亞國內的暴亂已經導致1000多人喪生。
推薦閱讀:

美國敲響蔡英文喪鐘:她一旦當選台灣將不可控制蔡英文
快來圍觀:美國移民出新政策了
帶中成藥被罰5年不能入境 進美國哪些物品不能帶
無量壽經  (第一集)  1998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020-0001
《美國革命》--自由與權利

TAG:美國 | 中東 | 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