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一切功德不求人天富貴,專求往生極樂,叫迴向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3-10-04 12:33:17關鍵字:迴向,往生,佛像,破和合僧,廣化法師,殺生,接引,專一 |
【 點擊數:751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
摘自凈空法師《凈土大經科注》第459集 2013年10月1日講於 「凡夫」跟「佛」沒有兩樣,覺悟了叫「佛陀」,迷了叫「凡夫」,「戒、定、慧」叫「三學」,不止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他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教人破迷開悟,回歸自性,都用這個方法,沒有例外的,就是「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學的終極目標是要開智慧。那麼,「定」是手段,不是目的。心定了,他才能智慧就現前。 所以佛法裡面用水表法,水在寧靜的時候不起波浪,沒有染污,把它比作真心、比作本性,這個本性本善。水象一面鏡子一樣,外面山河大地統統照在裡頭,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它的作用。 真心能照全宇宙;不但照全宇宙,還照過去、未來,沒有照不見的。不但能見、能聞、能嗅、能知,「見、聞、覺、知」四個字全起作用,本能!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是你的本來面目,你現在把這些作用喪失掉了,叫你做「凡夫」。「凡夫」跟「佛」沒有兩樣,「凡夫」覺悟了叫做「佛陀」,自性迷了叫做「凡夫」,就這麼一回事情。 凈土宗一生成就的原理、理論的根據,就是佛在《觀經》上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理論根據。凈宗修行的方法,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說了十六種方法。十六種,每一種裡面又有很多方法說不盡。念佛法門就是「信、願、持名」,是十六種裡頭的最後一種,就是第十六觀,叫「持名念佛」。 佛說法恆順眾生。古時候在中國,印度好像也不例外,把最好的、最精彩的擺在最後面,象文藝表演,最後的那一場叫壓場戲。那是整個表演裡頭的精華,擺在最後,讓看戲的人必須從頭看到尾。你要沒有看到最後的,那最精彩的沒有看到,那就很可惜掉了。佛說法也如是,把最精彩的、最得受用的放在最後。 《楞嚴經》上「二十五圓通章」,把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擺在最後。如果按順序擺,耳根應該擺在第二。二十五個順序,它是第二個。第一個是眼根,第二個是耳根。它的順序是「六根」、「六識」、「六塵」,它這樣,這個次序的;後面是「七大」。那麼十六觀你就曉得,十六種念佛的方法,「信、願、持名」擺在最後。為什麼?最簡單、最容易,又最穩當、最快速,成功最高,無比的殊勝! 這一段經文講「三輩往生」,我們現在看的是「中輩」。這幾句話是黃念老居士的按語,前面是引經,引論。 我在多少年來都勸人,像就供一尊,專一經論當中說的,他在這裡作個總結: 「中輩之人,臨終得見化佛,亦決往生。因佛諸身不一不異。」 中輩之人,臨終見到的化佛,阿彌陀佛來接引全是化佛。化佛跟真佛沒有兩樣。法身、報身、應身、化身,說有四種身,四種身是在作用上不一樣,體上是一個,都是從真身變現出來的。」 那麼「化佛」是什麼樣子?從理上講跟真佛一樣;從事上講,跟那個眾生心裡想的是一樣。《楞嚴經》上說得非常好!「隨眾生心,因所知量」。所以「化佛」的樣子是隨你心裡想的。你心裡頭常常想那一尊佛那個樣子,臨終就是那個樣子的佛來了,你會感覺得很熟悉。你天天拜他,天天念他,終於把他念來了,歡歡喜喜跟他去。另外一個人也是念佛人,家裡供的佛像跟你的像不一樣,他臨命終時見他那個像。 所以凡事都要專,不要搞太亂了。你說供這個阿彌陀佛像,你心不專,看到什麼樣的像都喜歡,搞了很多尊阿彌陀佛像供在一起,那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迎接你,你跟哪個相走?所以我在多少年來都勸人,像就供一尊。為什麼?專一。尤其現在方便,現在照相方便,家裡供一尊像,泥塑木雕的不好帶,出門的時候帶照片。我照成照片,我隨時帶在身上,走到哪裡都帶到哪裡,每一天早晚都看到它,熟了,決定是這個相來接引,一點不會錯;臨終不是這個相,那就不是真的阿彌陀佛,那就是魔來現身來欺騙你。魔不敢變本尊,變本尊有護法神干擾他,不准他這麼做法;他現不是你的本尊,他可以,護法神原則上不干擾,那我們就上當了。所以這個「專一」比什麼都重要!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定要知道專。專一就有不可思議的能量,幫助你成就。無論佛現的什麼身,都是從真身顯現的,自然顯現的。佛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不會起心動念,現什麼樣的相則是眾生心,眾生的念力、眾生的願力,是隨這個,「隨心應量」。這個「理」跟「事」不能不知道。 「故隨化佛,往生安樂,住不退轉。」 這幾句是講你往生極樂世界,你隨著「化佛」,你跟他去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就「住不退轉」。這個「住」就是決定,你住定了,住在三種不退裡頭。「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位」是聖人決定不會退轉到凡夫,小乘「阿羅漢」只有「位不退」,所以他是聖人;第二種,「行不退」,「行不退」是菩薩,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決定不會退到阿羅漢;第三種是「念不退」,法身菩薩;念念趣向「無上菩提」。這三種「不退轉」全都證得了,叫「圓證三不退」,圓滿證得「三不退」。 在華嚴圓教初住以上,四十一個階位,法身菩薩。華嚴是圓教,凈土是圓教,凈土跟華嚴無二無別。華嚴講得究竟圓滿,落實在極樂世界。所以,念老的集注裡頭引顯密大經,證明「華藏」、「極樂」、「密嚴」是一不是二。名稱有三個,實際上就是一處。八萬四千法門,無論修哪個法門,最後所證的、所生的處所,證果所生處所,是「華藏世界」;藏密所成就的,最後是「密嚴世界」;凈土最後歸宿是「極樂世界」。三個名稱不同,是一個世界。所以一個到了,全到了,只是你用的方法不一樣。好像我們走的道路不相同,使用交通工具不相同,最後目的地是一樣的。你要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互相在毀謗批評,毫無意義。最後走到了,「啊呀,你也在此地啊?!」到達目的地是一樣,你看! 會修的人經得起考驗,順境善緣不生貪戀,逆境惡緣不生嗔恚「但功德智慧,次於上輩者也。」 你的功德跟次第,比「上輩」要差一點。這個我們知道得很清楚。為什麼?同是「華藏世界」,同是「極樂世界」,同是「實報莊嚴土」,裡頭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階級,全都是在一處。在一處有四十一個階級,這就是功德智慧有差別。有多大差別?不大。這個不大是在「極樂世界」。「華藏」跟「密嚴」,我們了解得不夠透徹,但是根據理論上來推想,應該跟「極樂世界」不一樣。為什麼?「極樂世界」雖然有四十一個階級,實際上是平等的。「華藏」上講四十一個階級,沒有講平等。「極樂」為什麼講平等?因為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華藏」沒有,「密嚴」也沒有。「大日如來」也沒有這個說法。四十八願的加持,所以極樂世界,有這四十一個階位的名稱,事實上它是平等的,皆作阿惟越致菩薩。不但這「上輩」裡頭平等,「中輩」、「下輩」裡頭也平等,跟「上輩」平等,這就真正不可思議!「中輩」是「方便有餘土」,「下輩」,「凡聖同居土」。願文裡頭說,往生到極樂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薩,沒有說「下輩」在外,沒有說「中輩」不攝,沒說這個話。沒說這個話全都是,這個不可思議! 這些地方我們特別留意。為什麼?我們為什麼選擇這個法門,這看清楚了。那麼極樂雖然是相同,它勝過前面兩種,而且這個法門容易修,真正我們有把握往生,真能成就。尤其在現前我們所居住的環境,境緣,順境少、逆境多。這個環境對修行人,會的,有大利益;不會的,可能有障礙。會修的人,就是經得起考驗的人,順境、善緣不生貪戀,沒有一絲毫貪戀,這個人進步就很快、提升得快;逆境惡緣不生嗔恚。人在這個境界裡頭,很容易迷在「貪、嗔、痴」裡頭,你能夠覺悟,不迷、不貪、不嗔,這個成就就大幅度向上提升。所以,藕益大師說得好。他說,「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在自己的用心。自己用清凈平等心,境緣沒有好醜。為什麼?平等看待。喜不喜歡?喜歡。對於一般外面宗教講,世間人講愛不愛他?愛他。雖喜歡,雖然愛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什麼?這是真愛!這是真心起作用。凡夫的愛假的,不是真的。真的什麼?真是永恆不變。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那個愛是永恆不變的。會變,今天喜歡你,明天不喜歡了,這假的,不是真的,妄心!妄心剎那剎那在變。心在變,身也在變。 …… 修學一切功德不求人天富貴、名聞利養,專求往生極樂叫迴向將念老的註解,要看三十遍以上,你自然不生疑惑。你能夠把這個註解,從頭到尾聽三百遍;我們做的有播經機,聽三百遍;或者你把這個註解,讀三百遍,你決定往生。為什麼?你有圓滿的菩提心。 下面第三個小科: 「癸三、至誠願生。」 「[經]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我真想去,我真想去拜阿彌陀佛做老師,我跟他學習,在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成佛,成就會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在極樂世界成佛,你的德號就是「阿彌陀佛」。在十方世界有緣的地方示現成佛,經上告訴我們,叫「妙音如來」。那個「妙音」是什麼?勸人念阿彌陀佛。自己念阿彌陀佛,勸人念阿彌陀佛,「妙音」就是阿彌陀佛,真的不可思議。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 「『以至誠心,願生其國』。即《觀經》之至誠心與迴向發願心。」 「至誠心」是菩提心的「體」,「迴向發願心」是菩提心的「作用」。 「迴向」,這個意思要搞清楚、搞明白。我把我所修所學的一切功德,不求人天富貴;不求名聞利養;不求五欲六塵;統統不求,專求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專求這樁事情,這叫迴向。「發願」就是發願求生凈土,絕不做別的。因為功德的果報,三善道,你要不迴向的話,他三善道受果報。 「且三輩往生咸云:當發無上菩提之心,是故《凈影疏》曰:『然此三輩,人位雖殊,至欲往生,齊鬚髮心求大菩提,專念彼佛,迴向發願,方得往生。』」 遠公大師講的好,講得非常清楚,這三輩的人,智慧、福報、緣分全不相同,但是同樣發了一個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是相同的。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念頭,就是無上菩提心,蕅益大師說的,在《要解》裡頭講的,印光大師佩服得五體投地。為什麼?過去祖師大德沒人說過,他這一說破,你愈想愈真實,確確實實是阿彌陀佛的意思、是釋迦摩尼佛的意思,為什麼?無上菩提心就是成佛。真信切願,到極樂世界就成佛了,阿惟越致菩薩就兌現了,所以真信切願,無上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專念,條件具足了。 「壬二、往生果德。」 「[經]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解] 『夢見彼佛』下有兩釋,其義稍異。一、望西謂先是夢見,臨終時是眼見佛。」 第二種,《會疏》說的,兩種都是日本凈宗的祖師,這些人都是唐朝時候在中國留學,善導大師的學生,他們跟中國人不一樣,中國凈宗自古以來,是以《阿彌陀經》為主,《無量壽經》讀的人很少,原因,梅光曦老居士說得很好,就是版本太多了。每個版本裡頭所說的不一樣,你都這個本子,那個本子有的你沒念到,所以放棄了,專念《阿彌陀經》;註解也是《阿彌陀經》最多,《無量壽經》只有兩種。日本不一樣,日本這些人,親自接受善導大師的教誨,他們凈土宗是以《無量壽經》為主,《無量壽經》的註解,現在我們收集的就有十幾種,十五種還是十八種,這日本的註解。最近有人發心重新排版,日本這個本子雖然印出來了,照相印的,縮小了,字很小,不很清楚,看起來很吃力,所以確實有重新排版流通的必要,確確實實可以作為學習《無量壽經》的好的參考資料。 「一、望西謂先是夢見,臨終時是眼見佛」。那麼換一句話說,這就把「夢」、「見」兩個字分開了,一個是夢見,一個是親見,這個說法也很好,跟《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上有相同的意思,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就是我們還活在這個世間,見到阿彌陀佛;「當來」是往生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必定」,《觀經》是這兩個字,「必定」在什麼時候?臨命終時,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你,你還沒斷氣,你還活在這個世間,你會告訴你周邊的人,我看見佛來了,佛拿著蓮花來接引我了,你才走的。這個例子很多,在《往生傳》裡頭,《凈土聖賢錄》裡頭有記載,這臨終見佛。生到極樂世界,那是當來,「現前當來」。 「疏曰:『三輩俱有夢見眼見故。「疏曰:『三輩俱有夢見眼見故。《覺經》中說上輩云:『於其卧睡中,夢見無量清凈佛,及諸菩薩、阿羅漢。』」 不是指我們這個本子,我們這個註解裡頭有,《覺經》,漢譯的,《無量清凈平等覺經》,四卷,後漢,支婁迦讖(chèn)譯, 「其人壽命欲終時,無量清凈佛,則自與諸菩薩、阿羅漢,共翻飛行迎之。」 這就是他自己夢中見到,佛與菩薩、阿羅漢,在空中飛行過來迎接他。 佛要沒有來迎接,我們就不去,一定等佛來迎就穩穩噹噹「中輩亦同夢見彼佛。往生先兆,臨終來迎。本願勝益,故俱應有。若無佛迎,本願虛設。」 那與這個願不相應,這一點我們要記住。如果你見到觀音、勢至,《觀經》上是有,但是與四十八願不相應,四十八願下下品往生,佛也是來迎接,沒有說不迎接的,沒有說下下品是沒有佛的,沒有這個說法。那麼佛要沒有來迎接,我們就不去,一定等佛來迎,佛決定現身,那就穩穩噹噹,就沒有錯誤了,這一點我們要留意。 「(二)《觀經》下品,俱是惡人,佛尚來迎。今經下輩,俱是善士,焉能不迎。」 造作五逆十惡的這些人在臨終之時,遇到善友勸他念佛,他回心向善,所以這些人佛都來迎接,「五逆十惡,毀謗大乘」,我們前面讀過,第十八願里讀過,佛都來迎,哪有下下品往生佛不來迎的道理?!這講不通。「今經下輩,俱是善士,焉能不迎?!」 「(三)漢吳兩譯,上、中二輩,俱先夢佛,然後臨終見佛;故今下輩,亦應如是。是故本經謂夢見,言其前者。《觀經》雲見佛,指其後者也。此是一說。」 一個是往生的時候,一個是沒有往生之前夢到的,那麼這種夢最通常見的,是在往生前七天、前一個月,前一個月到前七天,這很常見的,那麼臨走的時候一定來接引,這個決定不錯,此是一說。 「二、另一說如《會疏》謂確是佛迎,但彷佛似夢。」 我們一般人講似夢非夢,好像是做夢,又好像不是做夢,在這種狀況之下。 「疏曰:『夢見彼佛者,如《觀經》下三品人。命促剎那,獄火來現。雖佛來迎,彷佛不明,猶如夢中故。』」 這個例子確實,好像《凈土聖賢錄》裡面所說的張善和的例子。張善和造惡業,他是屠戶,一生殺牛為業,賣牛肉的,一生當中殺牛太多了,臨命終時,這個人他頭腦清楚,他沒有迷惑,地獄相現前,他看到,別人看不到,他看到,房間裡面全是牛頭人,來問他索命,這是我們在典籍裡面看到的,唐朝時候事情,他大聲喊「救命」,這也就是運氣好,有一個出家人,從他門口經過,聽到裡頭在喊救命,這個出家人就進去,看看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好多牛頭人向他索命,出家人馬上就知道了,點了一把香,送到他手上叫他拿著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他就大聲念阿彌陀佛,念了幾聲之後,他告訴說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了,這是個例子。是個非常好的例子,惡人往生。 我在台灣遇到真人真事,這個人是我的老朋友,廣化法師,在台灣辦了一個佛學院,提倡戒律,持戒念佛。他是軍人,退役之後出家了。在軍隊裡面他管軍需,管軍需有錢。他告訴我那個時候,他在職的時候每一天吃一隻雞,殺多少生!出家之後,雖然持戒、懺悔,天天把功德迴向給這一些畜生,還是不饒他。有一天在浴室裡頭去洗澡,浴室鋪的是瓷磚,他就看到整個浴室都是雞在飛,他就到處躲躲閃閃的,就摔了一跤,腿摔斷了。一生拄著拐杖,坐輪椅,告訴我重罪輕報,那些冤魂是來要他命的,讓他做個殘廢人。現在往生好幾年了,已經走了,人是好人,殺業太重,出家也沒辦法避免。殺得太多了,一天一隻,一年三百六十隻,他大概幹了幾年,應該要上千隻,這是我們親自遇到的。晚年很可憐!晚年的時候來看我,坐在輪椅,說話很模糊、流口水,讓我們看到殺生的果報,他來示現給我們看。 所以下三品,《觀經》上講是作惡的,五逆十惡,命促剎那,快要斷氣的時候,這個時候地獄相現前,雖然佛來迎,來接引他,他是模模糊糊的,好像是夢中,但是他還是被接引走。 「『若不爾者,何至臨終,得安閑神遊乎?』」 他只坐上了蓮花台,他就是極樂世界的人,這些業障自然就消失了。 「蓋謂《觀經》所示下品之人,臨終之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眾苦交逼。」 佛雖現前,但以神識不清,不甚明了。依稀彷佛,若在夢中。故云夢見彼佛也。若非有佛來迎者,焉能安閑有此十念,而隨佛神遊極樂也。兩疏所辨雖異,但謂下輩往生,亦有佛來迎是一。殊途同歸。故並引征,以證斯旨。」 念老把兩種不同的說法,都節錄在這個地方,提供給大家做參考,這下面說: 「至於《觀經》下品三人,俱是惡人者。善導大師謂下品上生者,是造十惡輕罪凡夫人。」 造十惡,比較輕,下品上生,十惡輕的凡夫, 真有和合僧團,你要是破壞他,那就是無間罪「下品中生,是破戒次罪凡夫人。下品下生,是具造五逆等重罪凡夫人也。」 這個說得很清楚,這是善導大師講的,我們要重視。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阿彌陀佛再來的善導大師,善導大師說的,就是阿彌陀佛親自所說的,「下品下生,俱造五逆」,「俱」是統統都是造五逆,五逆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個五種罪是無間地獄。那麼這五種罪,確實前面四種不容易,「殺父」、「殺母」、「殺阿羅漢」。阿羅漢沒有,現在這個世間沒有阿羅漢,但是跟阿羅漢相等的,就是老師。阿羅漢,殺他為什麼罪大?阿羅漢常常教化眾生,弘法利生,這個人等於阿羅漢,都不容易。「出佛身血」,佛不在世,那有等同的罪,就是以惡的念頭、噁心毀壞佛像,把佛像毀掉,是惡念惡行,是有意的。無意毀壞,沒那麼重的罪;是有意,動嗔恨心把他毀掉,這個是得同樣的罪過。 那麼現在的社會,在這個地球上,殺父、殺母、殺老師很多,都有了。「破和合僧」的,也有,但是實際上來講,和合僧團沒有了,兩個出家人住在一起都會吵架,都意見不和,所以哪來的和合僧團?!我早年也出來講經了,有一個老居士,資格比我老,印光大師的皈依弟子,跟我李老師同輩份的,他們是師兄弟,我講經每一天他都來聽,來護持,做影響眾。有一天他請我吃飯,在火車站旁邊功德林,我一去看,只有我一個人,請我一個人吃飯,他問我,他說凈空法師,今天我請你吃飯,你知道是為什麼?我說不知道,我沒神通。他說我有一個問題向你請教。我說什麼事情?不敢當,請教不敢當。他說五逆罪,前面四種不容易犯,「破和合僧」,到處看到一些在家,批評寺廟、批評出家人,他說這都是無間地獄?我聽了之後,我說我們吃飯,這小事。這怎麼是小事?我說老居士,我出家也有幾年了,我沒有看到有和合僧的僧團,你在哪裡看到?我這一問他,他回頭一想,哈哈一笑,沒有和合僧團,所以不會犯這個罪。真有和合僧團,你要是破壞他,那就是無間罪。現在沒有,一個人住個小廟,都無緣無故發脾氣,你說有什麼法子?! ------------------------------------------------------------------------------------------------------- 印光法師文鈔選讀復鄧新安居士書今春令兄來書,觀其詞意,懇摯真切,光因不揣固陋,略為啟發。至四月間又來一書,其訟①過自責,詢求出要,頗合克己復禮,親師取友之行。光閱之,不勝慶悅,因亦縷析條陳以復之。茲接居士信片,雖詞句無幾,其意亦與令兄相為伯仲。可謂難兄難弟,天倫佛法,咸為同氣連枝。非多劫同種善根,同修凈行,曷②克臻③此。今居士有所請益,光實難於復答。何以故,以居士所志者大,光之所知者小,小大不相襲,機教不相契耳。雖然,一乘實相之中,覓小大相了不可得。於此不可得中,舉大則大為法界,一切法趣大,是趣不過。舉小則小為法界,一切法趣小,是趣不過。光所知之小法,乃統包十法界一切諸法之法也。善導和尚雲,若欲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緻力,方能速證實益。否則經劫至劫,尚難出離。所謂契理契機之法,無過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其法備在彌陀要解,及凈土諸書中。當尋繹④之,茲不多贅⑤。須知佛法乃十法界公共之法,無一人不應修,亦無一人不能修。彼謂佛教為棄人倫,害聖道者,皆未見顏色之瞽論也。何以言之,佛於父言慈,於子言孝,於君言仁,於臣言忠,夫唱婦隨,兄友弟恭,舉世諦之嘉言懿行⑥,佛經無不詳陳其宿因現果,現因後果。其言慈孝等,則與儒教相同。其詳示三世因果處,則儒教便無聞焉。況其斷惑證真,及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之法乎。惜其人之未睹也。倘詳閱而深思之,則當痛哭流涕,聲震大千世界,悲昔謗佛之罪咎也。雖然,以言謗者其罪小,以身謗者其罪大。今之口談大乘,自命悟道。謂我即是佛,何必更去念佛。煩惱即是菩提,何必斷煩惱。淫怒痴即是戒定慧,何必斷淫怒痴。由是之故,出言則高於九天之上,行事則卑入九地之下。如斯之流,名為佛怨。比之不知佛法而謗者,罪深萬倍。其曾研究佛法,非全無利益,但作未來得度之因。其以身謗法之罪,不知經幾何劫量,在三途中受諸罪苦也。居士當以研究大乘經論開圓頓解為先導,信願持名求生西方為正行。至於居心行事,或恐過起於不知,福消於不覺。當詳閱安士全書,及法苑珠林。自然法法頭頭,有所取則。心心念念,無或逾越矣。倘尤恐鑒察不及,當取孚佑帝君功過格著實行去,則超凡入聖,斷惑證真,于震旦國中,當推君為第一矣。功過格乃明雲谷禪師傳袁了凡者。切不可謂其落索而藐視之。令兄次書,於身心性命,大有裨益⑦。不如是自怨自艾,斷難克己寡過。今一併寄來。亦企居士亦如令兄之自怨自艾,以期至於斷惑證真,圓滿菩提而後已也。(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 書一) 註解: ①訟(sòng):自責的話。 ②曷(hé):何;何時。 ③克臻(kè zhēn):能達到。克,能夠。臻,達到。 ④繹(yì):抽出;理出頭緒。 ⑤贅(zhuì):多餘的;多而無用的。 ⑥懿行(yì xíng):善行。懿,美好的(多指德行)。 ⑦裨益(bì yì):益處;補益。裨,增添;補助。 ------------------------------------------------------------------------------------------------------- DVD下載:破壞傳統文化的果報是地獄(帶字幕):http://bj.foxdw.com/v2_xzzx/detail/?fileId=2186 |
推薦閱讀: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五十八集)凈空法師講解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0八一卷——第一0九0卷
※凈空法師:三月共修答問(節選)
※凈空法師:云何禮敬,乃至迴向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一)第二集 凈空法師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