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之路(八)——修道的科學
涅槃之路(八)——修道的科學
作者:吉祥天機
佛家最核心的理論是「緣起論」,佛家用「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來描述緣起論。「緣起論」是佛家看待世界的根本性認識,通過「緣起論」,佛祖建立起「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等一系列佛家理論。
「緣起論」是非常樸素的科學認識,它描述了相互依存的兩類現象,這兩類現象,既是物質和精神的相關性(如《心經》中色和空的關係),也是時間和空間的相關性(如佛家「三世一體,因果俱時」的認識)……我們會發現,佛家的「緣起論」,其實就是道家「陰陽學說」的另一種表達方法,佛家「緣起論」中相互依存的現象,其實就是道家陰陽學說中的「陰和陽」。而現代科學也一樣觸及到了這個根本的源頭!
科學是現代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是人類非常了不起的進步,是唯物的世界觀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物質和精神在歷史上,就是個不斷相互推動和相互促進的對立統一過程,從歷史上看,精神發展到了一個頂峰,就會轉向物質的發展,從而促使現代科學的飛速發展;而當物質發展到了頂峰,人們為物慾羈絆,痛苦不堪的時候,人們又會回顧和反思精神對人類的幫助。人類歷史從來都是理智的,這幾千年人類的歷史,有過物質的輝煌,也有過精神的輝煌,而現在發展到了物質科學的頂峰,這個過程是整個人類文明孕育了幾千年的結果,科學的進步意義從沒有低於過精神的文明進程,只有懂得站在科學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才是時代的寵兒。而未來,從物質的頂峰,再轉到精神的發展,這也同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科學是觀察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觀察者被排除在客觀事物之外。人們獲得對這些「外在的」客觀世界的認識,卻剝離了觀察者本身,沒有意識到這些科學現象對人類本身的意義。現代科學發展到量子時代,人們漸漸發現,觀察者在量子領域,其觀察行為將會對被觀察的事物產生影響。有關量子力學的相關理論,已經觸及了物質和精神的根源,然而,人們僅僅用物質科學的角度來觸摸這個神聖的領域。上世紀的超卓認識「光的波粒二象性」,僅僅被用來回答兩類相互矛盾的科學現象的合理性問題。通過這樣的回答,科學可以繼續沉睡,繼續應用他的波動性和粒子性來為人類創造物質財富;科學沒有意識到——或者說是下意識不去觸及,為什麼兩類相互矛盾的現象都可以是正確的?這個黏合了兩類現象的根源究竟意味著什麼?只要揭破這層面紗,科學將不再是物質的科學,同時也將是精神的科學。
光的波粒二象性,是現代科學的表達方法,就是「緣起論」和「陰陽學說」的現代解釋方式。粒子性和波動性,正是陰陽的源頭,也是因緣的本質。天華文化不僅僅提出了「陰陽根本律」,並指出陰陽的的物質本質,就是「長生基質」——中微子和光子。光的波動性的代表,就是光子,光子不是具體的粒子,而是一團無形的能量,這也被稱之為「陰」;光的粒子性的代表,就是中微子(當然僅僅是代表,也許在將來會有其它名字描述這個世界最最微小的物質結構),中微子是物質世界的基礎,被稱之為「陽」。佛家的成佛解脫、和道家的陽神出竅,其實就是生命的存在,達到這個物質和精神的最終源頭,自身的物質和精神形成了一個對立統一的整體,從而獲得的身心的自由解脫。西方的基督等靈修學派,認為達到這個境界,就是化成一團光,這其實也是種說法,因為「波粒二象性」,本身就是「光」的表現方式。
物質世界的一切物質,可以認為是:中微子構成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構成原子,原子構成分子……這是科學的認識。這跟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何其相似?「一」可以認為是「光」,「二」可以認為是「中微子和光子」,「三」可以認為是「基本粒子」,萬物可以認為是「原子」,萬事萬物都是原子分子構成的。當然,這只是一種不嚴格的類比方式,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現代科學和傳統認識的相似之處。
佛家認為世界是虛幻的,為什麼呢?——分子是真實存在的嗎?不是的,分子只是伴隨著能量聚合和釋放的原子的聚合現象;原子是真實的嗎?不是的,原子只是伴隨著能量的聚合和釋放的基本粒子的聚合現象。基本粒子是真實存在的嗎?不是的,基本粒子只是伴隨著能量的聚合和釋放的光子和中微子的聚合現象。光子和中微子是真實存在的嗎?不是的,光子和中微子是彼此因緣、互為陰陽的對立統一體,它們無法單獨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對立統一存在!這就是佛家的緣起論、道家的陰陽學說的源頭。
天華文化更深入一步探索了「陰陽」的根本規律,探索了物質和精神的本質,提出了陰陽的真正區別在於「絕對速度」。當事物處於「亞光速」的時候,就展現出佔有一定空間位置的陽性物質形態;當事物處於「超光速」的時候,就是充滿空間、不佔有空間的陰性物質形態。事物不存在絕對的陽性物質或者陰性物質,當事物跨過光速,事物存在的狀態就會發生變化。「光速」是陰陽變化的臨界點,在現代科學,光速也是各界恆定的一個常數。當然,這還不是最根源的認識,這是時空層次之下的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亞光速」狀態下,事物呈現物質形態,但「亞光速」之中也有不同的絕對速度,科學稱之為「物態現象」。事物從超固體-》固體-》液體-》汽體-》等離子體……等等物態變化,通常認為絕對速度的區別,從固態到等離子態,絕對速度越來越快。而在同樣的物態中,事物之間呈現的是相對速度,例如50攝氏度的水和90攝氏度的水,則具備相同的絕對速度、不同的相對速度;當然,一旦事物跨過一定界限,就會發生量變到質變。
因此,我們所認為的達到「光速」,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將物體加速到光速,而是存在的一種狀態。一個人如果只是考慮肉體的享受,從肉體出發考慮問題,那麼這個人的絕對速度就相對較低;反之,一個人從精神的角度、從愛的角度考慮問題,這個人的絕對速度就較高。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人生,可以有不同的生活理念,這大致決定了人一生的存在的層次;當然這不是絕對的,通過修鍊和修道,人可以改變自己存在的狀態。
人是一個多層次共存的生命,人體內,不僅僅有骨骼肌肉這樣的固態,也有血液等液態,也有經絡氣脈等氣態,也有神經傳導等電離態。修鍊,讓一個人的各層次的狀態更加強盛;而修道,則讓事物的狀態發生變化,生命的存在走向更高的層次。修鍊的人都很健康長壽,但他們再健康長壽,也會遵循生老病死的規律,這就是相當於前面所說的相對速度,即使是修鍊到了90攝氏度的水,跟50攝氏度的水本質也是一樣的,也必然要遵循液態水的規律,只有變成汽態以後,制約它的規律才會發生變化。而修道則不同,修道的目的是自由解脫,不單單是人類所渴望的短暫健康長壽,而是走向生命的本質、超越各個層次的規律,獲得永恆的自由。人們很難理解這個道路,就像佛祖走向的涅槃的境界,對很多人來說,涅槃只是一種死亡和消失。
對於修道人,不能以世俗眼光評判,很多大師往往不被人們所認識,因為人們衡量高低的角度根本就是人類的標準。修鍊到一定程度,就會走向修道,這就是量變到質變,一旦人體的生理狀態發生質變,與之相對應的精神狀態,也會發生變化,這個質變的過程,就是修道。修鍊的過程是可以量化的,不同的層次中有不同的標準;而真正走向修道,則是一種質變的過程,強調在體悟中不斷自我超越。一旦修鍊走向修道,生理和精神都會發生變化,我們就再也無法衡量和界定他們了,正如我們無法說服小孩放下玩具,一旦小孩成長成熟了,精神發生了變化,我們也很難說服他再回去玩他的玩具。
修道不一定要依託在修鍊上。就像是水變成汽是的普遍規律,100攝氏度是水的臨界點,但還有其它情況,即使水不到100攝氏度,也會蒸發,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如超聲波作用下,水也會迅速變成蒸汽,這就是加濕器的原理。因此,當一個人修道,他更強調領悟,他可以通過頓悟,實現精神層面的高級振動,來獲得低層次的「蒸發」和轉化,因此,他可能在低層次顯示不太強盛的身體狀態,但實際上,已經把握了生命能量自由轉化的能力。
修道是道家的說法,在佛家,相同的階段稱之為大乘佛法,它們具備共同的特徵,也只有當一個人的存在層次真正轉移到高級境界,這時候他才能視自己的身體為「臭皮囊」、才能真正「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才能做到「捨己為人」、才能真正「六度萬行,普度眾生」……。而往往,世俗的人,總是會以這個結果來要求修鍊者,倒果為因,讓人們在還沒有得到精神上、生命上真正成熟成長的情況下,就用超越世俗的高標準、高要求規範自己,這樣的要求違反了自然的規律,揠苗助長,反而讓修鍊者長期生活在矛盾痛苦中,或者生活在宗教性的自我催眠中。不正常的要求、不科學的態度,會讓人精神扭曲,而修道遵循大道自然的規律,更多地強調自我的領悟,通過領悟而成長,通過成長而自然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即使是達到了「大慈大悲,捨己為人」的高級境界,那也是他自然領略到的,而不是遵循別人灌輸的理念。老子就把這種自然成長的道德狀態稱之為「大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修道無法普遍教育,就像小孩在沒有成長前,無法理解一些事情一樣。佛祖成道的時候,也認為他的法「妙難思」,大多數沒有成長的人將無法聽懂,但天神請求佛祖憐憫眾生,說,雖然大多數眾生還在水面下,但有些人已經如同蓮花般脫出水面,出泥不污,這些人將能夠聽懂佛祖的教言,希望佛祖能夠留下教言,給這些眾生留下解脫之法,佛祖深以為然,也因此,開始了他的度化眾生的道路。這是佛教的傳說,但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大乘佛法這一類的知識,並不是一種普遍性教育,它需要人們經過長期的訓練和成長,才能夠具備聽聞的資格。佛祖雖然一音普度,但他的弟子卻成就各異,通常都說是「根器」的緣故,其實,這就是不同的成長程度下,聽聞佛法後所能領略的深度不同所造成的。現今世道,人們受到的各種干擾和影響很多,如何在這個特殊的時空點,用科學的方法來認識世界,用科學的方法來要求自己,既不束縛自己的思想,也不扭曲自己的精神,這才是每一個修道人快樂生活、自由人生的修道之路。
推薦閱讀:
※探索科學的名人名言
※乾淨的手有哪些特徵?
※[美]科恩《科學中的革命》
※十維空間讀後感
※美科學家稱動物交配旨在提高後代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