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 真能給你健康長壽

健康導讀:艾灸,是什麼?艾灸,就是中醫古老的針灸療法之一,即用艾炷熏炙穴位以治病。

艾灸,產生於我國遠古時代,因為艾灸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並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並用,故稱為針灸。

針灸治病,在國內外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現代人說針灸,多數時候僅指針療,已經很少包含艾灸的內容。

通常人們誤以為針和灸,不就是同一種療法。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雖然,針和灸都是建立在人體經絡穴位的認識之上,但是,針療產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藥物和物理的複合作用。特別是兩者治療的範圍不一樣,所謂「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區別。

艾灸,是一種神奇的療法。因為的確有許多不同凡響之處。首先,艾灸的療效十分神奇。艾灸療法的適應範圍十分廣泛,在中國古代是主要治療疾病的手段。用中醫的話說,它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可以廣泛用於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猶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一、艾灸來自古老的中醫針灸

艾炎,產生於我國遠古時代,中醫總結具有防病治病、養生延壽的一種簡便易行,又切實有效的方法。艾炎,用易燃的艾絨等在體表經穴或患病部位進行燒灼、熏烤,藉助藥物溫熱的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作用,從而達到保健養生、防病治病的目的。

艾灸療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廣泛使用艾灸法,如《莊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記載。

歷代醫學著作中更比比皆是。早在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說:「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差,則瘴癘溫瘧之氣不能著人。」

清代吳亦鼎,在《神灸經綸》上說:「夫灸取於火,以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用剛,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人臟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下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這些中醫精典書籍上都記載和論述,說明艾灸既可防病,又可治病。

二、試說艾灸補益的原理

艾灸防病、治病的作用,大多源於艾灸的補益作用,其原理有四:

(1)調節陰陽

人體若陰陽平衡,身體則健康;若陰陽失衡,人就會發生各種疾病。艾灸可以調節陰陽補益的作用,從而使失衡之陰陽重新恢復平衡。

(2)調和氣血

氣,是人的生命之源,血為人的基本物資。氣血充足,氣機條達,人的生命活動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補氣、養血,還可以疏理氣機,並且能升提中氣,使得氣血調和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3)溫通經絡

經絡,是氣血運行之通路,經絡通暢,則利於氣血運行,營養物質之輸布。寒濕等病邪,侵犯人體後,往往會閉阻經絡,導致疾病的發生。

艾灸,藉助其溫熱肌膚的作用,溫暖肌膚經脈,活血通絡,以治療寒凝血滯、經絡痹阻所引起的各種病證。

(4)扶正祛邪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人的抵抗力強,衛外能力強,疾病則不易產生,艾灸通過對某些穴位施灸,如大椎、足三里、氣海、關元等,可以培扶人的正氣,增強人防病治病的能力,而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產生不同的補益作用。

無論是調節陰陽、調和氣血,還是溫通經絡,扶正祛邪,艾灸對人體起到了一個直接的或間接的補益作用,尤其對於虛寒證,所起的補益作用尤為明顯。正是這種溫陽補益,調和氣血的作用,幫助人們達到防病治病、保健養生的目的。

三、試說艾灸補益的方法

艾灸補益,要通過兩種方法實現。一是直接補益,如對腎俞、命門等穴直接施灸,起到直接補益腎陽的作用;一是間接補益,比如艾灸足三里,可以調整脾胃的功能,使得食慾增強,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增強,使得氣血生化之源充足,從而補益了心血、肝血等,起到了間接補益的作用。

四、現代醫學研究艾灸補益

(1)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艾灸的補益作用在消化系統方面主要是通過對胃腸活動的變化,消化腺分泌的變化等實現的。在對犬的足三里施灸時,發現犬的胃腸活動出現興奮性和抑制性的改變。艾灸對人體內各種分泌腺均有一定的調整作用,如胃液分泌過多者,灸之可抑制胃液的分泌;而胃液少者,灸之可促使胃液分泌。艾灸對於膽汁、唾液也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2)對循環系統的影響

灸天突、百會穴後,腦血流圖的若干指標均有顯著變化,提示艾灸可以起到擴張腦血管,改善腦血管彈性,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腦循環的改善可加速患者大腦功能和腦細胞代謝的恢復,可提高記憶,改善睡眠,使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灸足三里、三陰交、曲池可以改善微循環,降低血流凝聚。日本金萬淳夫等觀察艾灸對健康人血流凝固力影響時發現:艾灸後l~3小時可見血凝固時間有縮短傾向。艾灸足三里可使纖維蛋白原明顯下降。

艾灸不僅使施灸部位灼熱溫暖,局部血容擴張,促進血液循環,而且可以改變全身的情況。艾條溫和灸和文柱隔姜灸左側足三里穴時,發現因施灸而引起的局部溫熱或灼痛,皆能很靈敏地反映在右手示指、中指容積曲線的變化上。

(3)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艾灸大椎穴可增加白細胞數量,其中以中性粒細胞升高明顯。艾灸大椎可以增強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的T淋巴細胞(TC)和B淋巴細胞(BC)增加明顯,而以TC更為顯著。說明了艾灸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

五、談談艾灸的取穴法

艾灸補益,絕大多數情況下是通過在穴位上施灸實現的,而按摩補益也需要在穴位上進行,因此必須學會定位、取穴,掌握取穴的基本方法。

取穴位的方法。一般可分為骨度分寸法、體表標誌法、指寸法和經驗取穴法等。博主主要介紹體表標誌法、指寸法和經驗取穴法。

(1)體表標誌法

以體表某些標誌如五官、毛髮、指甲、乳頭、肚臍或關節、肌肉等活動時產生的孔隙,凹陷等來作為依據,去找所要取的穴位,這樣的取穴方法就是體表標誌法。通常比較多用此法取的穴位,如印堂,即兩眉中間;膻中,即兩乳頭水平連線中點等。

(2)指寸法

指寸法是在骨度分寸和體表標誌法的基礎上,以施術者本人或被施術人的手指作測量標準來找穴位的一種方法,比較多用的有拇指同身寸法,即以拇指指關節的橫度作為1寸,還有橫指同身寸法,即以示指、中指、環指、小指四指相併,以中指第M節為準,量取四橫指為3寸。

(3)經驗法

經驗法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取穴法,此法簡便易行,如直立垂手,中指指端即為風市穴,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指端即為列缺穴等等。

六、談談艾灸的保健法

艾灸能激發、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現介紹幾種常用的自我保健艾灸法,見效快,操作方便,相對無藥物傷害之憂,朋友們不妨一試。

(1)延年益壽保健灸

穴位: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於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

分組:第一組,關元、氣海、左側足三里;第二組,關元、氣海、右側足三里。

方法:選准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分別對準第一組穴位,每穴懸灸10分鐘,以各穴位皮膚潮紅色為度。第二天用同樣的方法懸灸第二組穴位。如此交替懸灸,連續三個月為一個療程。休息一周,再繼續第二個療程。使用時注意力要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關元、氣海、足三里是人體強壯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調整和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的抗病能力。成書於宋代的《扁鵲心書》中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不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 特別是女士,艾灸此三個穴位後,神清氣爽,容光煥發,全身特別是小腹部十分舒暢(此種感覺一般要連續灸半個月後才明顯)。

(2)艾灸治凍瘡

穴位:合谷穴(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之中點處)、足三里穴。

方法:在凍瘡局部先揉按5分鐘。選准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對準已發或將發凍瘡處,各懸灸3~5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色為度。若凍瘡在上肢或耳朵,必須加灸合谷穴3~5分鐘;若凍瘡在下肢,必須加灸足三里穴3~5分鐘。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用本法連續艾灸3天,凍瘡不再複發。

(3)艾灸治胃痛

穴位:中脘穴(位於腹正中線臍上4寸處)、足三里穴。

方法:選准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在中脘穴、一側足三里穴上各懸灸10分鐘,以穴位上皮膚潮紅色為度。胃痛可立即緩解。使用時要注意力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痙攣趨於弛緩,胃蠕動強者趨於減弱;又能使胃蠕動弱者立即增強,胃不蠕動者開始蠕動。因此,除胃潰瘍出血、穿孔等重症,應及時採取措施或外科治療外,其他不論什麼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現代醫學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及胃神經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時止痛。

(4)艾灸美容

艾灸美容與一般的化妝品美容、手術美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本質上的,另一個是表面上的。化妝品可以掩飾你的不足,手術可以改造你的結構,可以滿足你暫時的虛榮心,但這些都無法給你真正的健康。

因為健康而使你青春常駐,容光煥發,思維敏捷,反應靈敏,那又是另一種不同層次上的美。通過吃藥,打針或者鍛煉,你或許也可以或多或少地達到你期望的效果。但沒有灸療好,艾灸是驅散疲勞,恢復元氣,補充體能,平衡陰陽的最有效的手段。有很多女人臉上不光滑潔凈,這往往是內分泌失調引起的,實際上還是陽能不足,而不是像一般所說的上火。

常有這麼幾種女性:

一是臉上痘痘長得成片的女性,往往有嚴重的帶下病,「清熱解毒」往往沒有任何效果,因為她們的這種熱往往是虛熱,而不是實熱,補充陽能尚且不逮,何況雪上加霜。所以艾灸是最佳的選擇。

二是臉上長有黃褐斑的女性,往往肝腎虧虛,體質嚴重偏於酸性,用艾灸治療,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是虛胖的女性,不是營養過剩。營養過剩是西醫上的一個概念,中醫裡面沒有這樣的說法,如果哪個中醫也這樣瞎嚷嚷,那肯定個半吊子。即使是肥胖的小孩子,往往並不是營養過剩,而是陽能不足,往往是因為在懷孕期間,父母還有不少的性生活,導致孩子先天不足,肝腎機能失衡,脾臟運化無力。虛胖女性則往往有崩漏暗疾,失血過多。太過肥胖往往是因為脾腎陽虛,太過瘦弱,則往往是肝腎不足。

四是乳頭過早地顏色變暗淡,或者乳頭凹陷的女性,往往嚴重肝腎虧虛,沖脈,任脈虛寒,有的甚至還有咳嗽的毛病。這些問題艾灸都有很好的效果。

(5)艾灸方法

艾灶灸法

即用艾絨或艾粉做成因錐型或自貼灸型進行施灸。

直接灸:一將艾泣直接放在皮膚上灸至起泡,對咳喘、肺癆、痞塊有良好的作用。

間接灸:一即隔物進行施灸、有隔姜灸、隔鹽灸、隔蒜灸、隔附子餅灸等。

艾條灸法

溫和灸: 點燃艾條,對準施灸部位進行熏灸,病人感到舒適無灼痛感,以皮膚潮紅為度。

在啄灸: 點燃艾條,對準施灸部位,象鳥雀啄食一樣, 一起一落,一遠一近。

迴旋灸: 將點燃的文條懸於施灸部位上方2-3cm左右移 動,往返迴旋。

七、灸臍為何能健康長壽

明·都穆的《都公談纂》記載有這樣一件趣聞:永樂年間,嘉興人金晟任刑部主事。一次討賊中,官府捕到強盜多人。令金感到驚奇的是:強盜的頭目竟是一位「年百八二十五歲「的壽星,此人看上去卻毫無老態,而「面如童子」。金初不信,於是擬文派人到犯人原籍調查取證,結果無誤。金於是親審該盜首,「問其以致壽之故」。犯人說:少時居荊山(今屬湖南)時,聽一異人告之:常以草灸其臍,令人多壽。於是自己長期操行此術,「遂知至此耳。」

類似的記載也見於其它古代醫書中。如宋代《針灸資生經》載:「有人年老,面顏如童子者,蓋每歲以鼠糞灸臍中一壯故也。」《清太醫院選方》中載有一名為「毓麟固本膏」的貼臍方,傳說慈禧太后曾以此膏攤貼來治療腸胃功能失調症。

「臍」是什麼?

臍,俗稱肚臍眼。以現代醫學的觀點看,「臍」只是初生兒臍帶脫落後遺留下的一個瘢痕組織;但中醫認為,臍中是一個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名叫「神闕」。此穴被認為是經絡之總樞,經氣之匯海,能司管人體諸經百脈。當人體氣血陰陽失調而發生疾病,通過刺激或施藥於神闕穴,便有調整陰陽平衡、氣血和暢的功能,收到祛邪治病之功效。

「灸臍」的作用

有趣的是,有科學家用「黃金律」來測量人體,結果驚奇地發現:從肚臍到腳的長度,與肚臍到頭頂長度的比值,恰好等於0.618,就是說,肚臍正位於人體的「黃金分割點」上。而現代科學研究表明,0.168在養生中起重要作用,所以「黃金分割點」應是調整人體功能的最佳作用點。實驗研究也證明:通過葯熨、艾灸等刺激,有助於調節人體神經系統及內分泌活動,尤其是能顯著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從而能起到扶正祛病、益壽延年之作用。

一般來說,灸臍注意事項有三:第一,臍部有損傷、炎症者及孕婦禁用;第二,剛吃完飯或空腹不宜灸臍;第三,艾灸不可離臍部太近,否則易燙傷。

常用艾灸臍兩法

一法:艾炷直接灸。

將燃燒的艾炷直接懸在臍中上方(1厘米左右)施灸,以覺得有溫熱感為度。每次灸15~30分鐘,每日1次,連灸10次為1療程。全年可不定時灸3~5個療程,秋冬季施灸效果更佳。因體質素虛而出現的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疾病用此法防治效果較好。

二法:神闕隔姜灸。

把薑片上穿刺數孔,覆蓋於臍上,點燃艾炷在薑片中啄灸,以感溫熱且舒適為度。每次灸15~20分鐘,隔日1次,每月灸10次,冬至開始灸最好。此法對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諸症有預防作用。http://s.click.taobao.com/a/qXMXcJd38mM=-14444195">河北誠信醫療網上批發商城,醫療保健用品,艾產品
推薦閱讀:

長壽養生密鑰(二)
佛說大般泥洹經長壽品第五
睡前做好五件事 健康又長壽
國醫大師談養生長壽
長壽

TAG:健康 | 長壽 | 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