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自己要被革職,恭親王奕?的回答霸氣且囂張,慈禧被當場氣哭

同治四年(1865年),清廷的高層發生了一場權力鬥爭,鬥爭的雙方就是慈禧和奕?。應該說,辛酉政變後,兩宮太后對奕?的回報還是很豐厚的,爵封議政王掌握軍機處處於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實的輔政地位。

但是慈禧是政治女強人,且不說她在與肅順等人的鬥爭中表現出來的果敢機智,就是返回北京以後同恭親王之間的一些交接,也足見其精明與能幹。在誅殺載垣等人的第二天,兩宮便發布上諭表明了她們的態度:凡需降旨各省及各路軍報,都必須先呈交兩宮太后御覽,再發奕?等軍機大臣詳議。這無疑表明奕?對任何政事都沒有最終處理權。

而且,之後的兩宮太后還發布了一道上諭稱:「至中外臣工,於時事闕失,均宜直言語無隱。即議政王,軍機大臣等贊理庶務,如未能盡協機宜,亦准其據實指陳,毋稍瞻顧,以期力挽頹風,共臻上理。」

這道上諭的用意再明白不過,慈禧就是想讓文武百官能夠直言不諱,對奕?及其軍機處的大臣們能夠起到監督作用,避免出現專權跋扈的局面。但是,朝中各文武親眼目睹了兩宮太后和奕?聯合發動的「辛酉政變」,且奕?位高權重,誰會自找沒趣呢?

慈禧知道此時若想搬動奕?,絕非最佳時期,她密切地關注著事態的發展,並尋找機會對奕?進行必要的遏制。不過奕?對慈禧的這番心思,根本沒有察覺,還是一意孤行。

在奕?看來,北京是他的天下,是他苦心經營的勢力範圍。況且是他精心策劃,並依靠他強大的勢力才打敗了肅順,如今大功告成,就應該執掌大權。所以,慈禧一邊連下上諭警告;一邊卻是奕?的我行我素,完全忘記了功高震主的忌諱。

奕?一直都小看了慈禧,久而久之便在兩宮太后面前慢慢就少了一份尊敬,有時奕?還在進見的時候故意裝著沒聽見慈禧太后的談話,要求慈禧再講一遍;有時他故意抬高聲音回答慈禧提出的尖銳問題,搞得慈禧無法收場。在一次召見時,奕?就幹了件掉腦袋的事。

按習慣,奕?每日帶領軍機大臣進見時,都是站在同治帝的御案旁,歷陳軍機大計,也的確是很辛苦。所以,太監給皇上和兩宮上茶時,慈禧都命「給六爺茶」,起初,奕?還心存感激,可時間久了,就變得很尋常了。

有一次進見,因為召對的時間過久,慈禧也忘了給他上茶,奕?彙報得口乾舌燥,於是便拿起御案上的茶就要喝,忽然他自己意識到那是同治帝的茶,趕緊又放回了原處,不過他自己倒沒覺得失禮,臉上沒有絲毫的愧疚,而是怨恨慈禧沒有給他上茶。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奕?的種種囂張氣焰讓慈禧對他表示了嚴重的不滿,而奕?又毫無收斂之意,最後竟發展到對慈禧當面表示不服,叔之間的矛盾變得尖銳,一發不可收拾。

在一次與慈禧的對話中,奕?因為政見不同而爭吵了起來,慈禧責備奕?盡用漢人,「你事事與我為難,我革你的職!」奕?也不示弱,回道:「臣是先皇第六子,你能革我職,不能革我皇子!」奕?邊說還邊不耐煩地站了起來,氣的慈禧當場哭了出來。

奕?明目張胆和慈禧唱對台戲,讓慈禧非常氣憤,更讓她感到不安,尤其是慈禧重用的漢人都與奕?建立了密切關係,這讓慈禧感到了威脅,甚至意識到了大權是否要旁落。

最終,慈禧先發制人,連發兩道上諭給軍機處和總理衙門,明確指出奕?自今往後不得發展自己的勢力而濫保官員升遷,她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奕?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握有兵權的封疆大吏搞在一起,於是採取了果斷措施,將奕?扳倒。

奕?被人稱為「鬼子六」,這說明他的精明能幹,但這是以後的事情了,當時的奕?也是年少輕狂,自認老子天下第一,在經過慈禧的幾番折騰後,最終奕?才開始學會了謹小慎微,得以全身而退,成為了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推薦閱讀:

經典語句:原諒自己的錯和傷,往前走
人們為何會結束自己的感情關係
曹操殺孔融,世人都指責他獨斷專橫,其實孔融自己也是作死
自己的核心控制能力不好,有什麼好的瑜伽方法嗎?
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樣的

TAG:自己 | 霸氣 | 慈禧 | 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