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面前,你準備好了嗎? 看國外如何抗擊自然災害
洪水、颶風、地震、暴風雪……這似乎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年代。在自然災害面前,生命是如此脆弱。如何應對、減少災害損失成為各國面臨的挑戰。
瑞士:風雪之前講技術
從加強預報到採用新裝置,瑞士尋求技術幫助減少雪崩、暴風雪等自然災害可能帶來的損失。
瑞士是世界著名滑雪勝地,也是雪崩頻發的地方,預測和防範雪崩是每年入冬的要務之一。
為預防雪崩,瑞士境內不少滑雪場都設立防護網,進行雪道監控,開通警報系統。位於達沃斯的瑞士聯邦冰雪和雪崩研究所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家專門研究所之一。為降低雪崩帶來的危害,這個研究所在阿爾卑斯山地區設立多個遠程自動觀測站,站內配備測量風速、積雪厚度和溫度的儀器。觀測站收集到的數字傳送到達沃斯之後,研究所進行分析,每天兩次向公眾發布雪崩預警報告。
瑞士一家體育公司向滑雪愛好者推出名為「生命包」的氣囊滑雪服,據說能幫助他們在遇上雪崩時保住性命。「生命包」的使用方法類似救生衣。遇到緊急情況時,使用者拉下自動充氣裝置拉繩,氣囊開始充氣,為使用者提供頭部保護,保證使用者在隨崩塌的積雪下落時不發生翻滾,頭部始終向上。這樣可以避免使用者頭部受猛烈撞擊而昏迷。據統計,雪崩遇難者中約20%死於昏迷。
這整套氣囊重3公斤,充氣狀態形似飛機上供乘客使用的氣枕,但體積更大。此外,氣囊顏色鮮艷,便於救援隊伍搜尋。一旦被埋在雪下,氣囊中儲存的約150升空氣可作氧氣補給,延長使用者存活時間。
美國:暴雪前夕做準備
在美國,各地方政府應對暴風雪採用最普通的「技術」——提前準備。
2005年1月暴風雪來臨前,紐約市政府建議當地居民在周末將車輛停放在遠離主幹道的場所,以方便掃雪人員迅速清理長1萬多公里的主要路面。
紐約政府還取消了環衛工人的假期,要求他們堅守崗位應對大雪。肯尼迪國際機場早早準備好掃雪設備,每小時清除500噸積雪不成問題。
華盛頓市政府也警告說,如果把車輛停靠在主要街道阻礙政府、衛生和商業部門交通,司機可面臨250美元罰款,同時還得自掏腰包支付拖車費用。當地出動了180多輛掃雪車,沿路鋪灑融雪劑和鹽水。
波士頓等東部主要城市著手為需要者提供棲身之地。費城市政府敦促當地居民幫忙查看近鄰親朋中的老年人,確保其溫飽不受暴風雪影響。
日本:地震之後的鎮靜
日本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每年發生有感地震約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發生在日本及其周邊地區。日本堪稱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國家,每逢震後國民總能鎮靜救災,成功將震後傷亡、損失降到最低。
由於地震頻發,不少日本人都經歷過地震,在震後能夠保持鎮靜。日本長期投入巨資用於測震、防震、救災等工作,是國民在地震發生時臨危不亂的主要原因。
日本全國各地設有不少地震博物館和地震知識學習館,免費向市民開放。在這些地震博物館內,市民們能夠親身體驗地震時的感覺。藉助博物館內模擬火災現場的煙霧走廊和模擬地震的震動平台,參觀者可以體驗到6級地震發生時的狀態。每年法定「防災日」來臨時,日本各地都會舉辦地震防災演練,向市民介紹面對突發災難的應急對策,也提醒市民加強危機意識。
常年宣傳普及之下,防震救災意識在日本深入人心。從熟悉所住樓房的緊急通道到室內布置、起居生活,日本人格外注意消除安全隱患、保持逃生通道暢通。
日本政府在1978年制定了《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這個文件規定,如果測得大地震即將發生,首相將在預測地震日期前兩到三天發表《警戒宣言》,政府隨即啟動全面避難救援措施。
日本科學家在部分海域水下2000米安裝了監測系統,通過海上監測船將有關信息發射到人造衛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密切監視大陸架板塊的移動。此外,日本政府還開發了「地震受災早期評價系統」。這個系統儲存了大量4級以上地震的災難資料,一旦發生大地震,該系統可以在30分鐘內自動計算出受災規模,指導當局有針對性地迅速展開救援措施。
城市建設規劃之時,日本重視防災避難的設計。抗震性和安全性是日本建設公路、鐵路和公園等城市基礎設施的重點。行走在東京的大街小巷,不難發現政府指定的避難「緩衝地帶」,不少城中綠地和街心公園的入口處都插著「地震避難所」的牌子。
美國:颶風留下的痛楚
2005年夏天,「卡特里娜」颶風襲擊美國南部墨西哥灣沿岸,近萬名災民滯留當地體育館數天、企圖撤離災區的汽車在高速公路上排成長隊,美國政府組織救災不力遭到批評。
有了「卡特里娜」颶風救災不當的慘痛教訓,美國在日後颶風來襲時充分準備、全面應對,體現「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苦楚心態。
「卡特里娜」颶風發生後不到一個月,又有「麗塔」颶風襲擊美國南部墨西哥灣地區。這一次,美國政府提前準備,從疏散居民到調動軍隊救援,成功頂住「麗塔」颶風。
「卡特里娜」颶風來襲時,美國政府調派「哈里·杜魯門」號航空母艦到墨西哥灣地區,作為臨時救災指揮中心。這一動作,比颶風登陸晚了4天。
「麗塔」來襲時,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斯普林斯的北方司令部(負責美國本土安全事務)設立地面指揮中心。這一動作,比颶風登陸早了2天。
在「麗塔」登陸前,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薩斯兩州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未雨綢繆,根據本地區情況各自發布撤離命令,並調動汽車及其他可用資源協助居民撤離。
與「卡特里娜」颶風相比,這兩個州政府在「麗塔」登陸前開始尋求聯邦政府援助。路易斯安那州請求派遣1.5萬名軍隊士兵參與救援;而得克薩斯州則請求聯邦政府提供更多燃油,確保颶風來襲時的能源供應。
為保證避難居民食品的正常供給,美國聯邦緊急措施署在兩個州共儲備約165車冰塊、185車水及98車食品。
面對即將登陸的「麗塔」颶風,美國政府不僅動手快,也投入更大人力、物力抗災。
「卡特里娜」颶風襲擊中,美國軍隊總共派出了2.8萬名士兵參與救援,但軍隊到達災區時,距 「卡特里娜」登陸已過去幾天時間。
「麗塔」威力遠不如「卡特里娜」,但美國在颶風登陸前已經派出陸軍、海軍共5萬人準備救援。為應對「麗塔」颶風,美軍特意預留26架搜救直升機,並派出6艘軍艦前往墨西哥灣地區,以備不時之需。
颶風登陸前兩天,美軍直升機共執行39次飛行任務,撤離未來災區多家醫院的幾千名病人。美國海岸警衛隊也出動大量警力,協助居民撤離,並為撤離過程中燃油耗盡的居民提供汽油。
談到應對「麗塔」的各項準備工作,美國聯邦緊急措施署發言人戴比·溫說:「我們已經吸取教訓,不去作假設,而是切切實實的準備。」美聯社評論認為,颶風「卡特里娜」帶給美國人教訓,但讓美國人準備充分地挺過「麗塔」來襲。
德國:突發災害聯動防範
德國的災害預防機制由多個擔負不同任務的機構有機組成。在發生疫情以及水災、火災、雪崩等自然災害時,他們各司其職、協力合作,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所造所的損失和對社會的衝擊。
德國重視普及、加強公眾防災意識,在中小學開展災害預防教育。以預防洪水為例,德國在各州設立洪水預報中心,將洪水預警分為四級,並廣泛宣傳,向民眾解釋各級不同的風險程度和相應的預防措施。這樣,居民能夠根據洪水情況,自行判斷危險程度,合理、有序地安排工作與生活。
德國還重視環境管理與生態保護工作。雖然沒有單獨的「防洪法」,但就防洪工程規劃建設和管理、洪水預警、抗洪搶險和災後救濟等不同方面設立具體法規,並指定有關執行部門。搶險救災工作由德國各州的內政部負責。一旦發生洪災,首先由消防隊員和警察參加搶險。各州搶險力量不足時,可向國家內政部提出申請,經德國總統批准後調聯邦國防軍參加搶險救災。
整個救災工作由該州內政部長統一指揮。如果洪災涉及到多個州,則由這幾個州的內政部長相互協調。救災所需的經費,主要由保險公司、紅十字會、教會和慈善機構承擔,聯邦政府承擔的部分相當有限。(袁原)
各國應急防災部門
俄羅斯:緊急情況部管得寬
複雜的自然地貌和社會環境,決定了俄羅斯是個自然災害和人為災禍頻發的國家。每當有重大事件發生,俄羅斯緊急情況部的人員總是最先趕到現場。
緊急情況部是俄羅斯幾大強力部門之一,它的全稱是俄聯邦民防、緊急情況與消除自然災害後果部。該部門成立於1994年1月,專門負責俄羅斯的民防事業,在發生緊急情況時向受害者提供緊急救助,最大限度減少災難帶來的不良後果。俄羅斯緊急情況部是俄羅斯效率最高、最忙碌的部門之一,它不僅要負責俄境內的救災工作,還要向美國新奧爾良災區提供援助、幫助阿富汗戰後重建;一旦俄境內出現恐怖活動,這個部門也必須第一個趕到現場組織救援。
除了救災,緊急情況部還要負責教育國民如何應對突發危機。
新加坡:民防看重志願者
新加坡民防部隊作為國家民防計劃的一部分,成立於1982年,是國家緊急預案處理的先頭部隊,承擔著提供消防、救護、營救、強制執行消防安全法規等一系列職能。它由正式官員、專職國家公務員、民防公務員和志願者組成,是隸屬於新加坡內政部的獨立部門。
2002年,民防部隊增設了意外指揮和控制總部,可同時處理6起大宗意外事故。新加坡政府規定,一旦遇到重大突發事件,民防部隊總監將是第一指揮官。這一職位往往由專家擔任,政府各部門要全力配合其工作,遵從他們的指揮,提供軍隊支援、國民動員、物資調配、信息傳播、醫療救護等各種支援。新加坡政府各部門之間還建立了完備的網路體系,以保證緊急狀態下的資訊共享和暢通。
一旦國家發生災難或戰爭,民防志願者還可立即轉為全職民防職員或國家公務員。
英國:各部門分工合作
英國應急防災機制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建立。英國政府各個部門根據自己的工作職責制定了不同的預警防災體系。一旦發生災害,英國政府會調動所有應急機制,從陸地、河道和空中提供急救和支援。
英國氣象局將「全國惡劣天氣預警服務」作為向市民和政府機構服務的一個重點。一旦出現大風、暴雨、暴雪、濃霧和大面積冰霜等災害天氣,英國氣象局就會啟動預警機制。在警告發出後,該系統會在短時間內,通過網際網路、電台和電視台向英國13個區域提供極端天氣信息。
在風災頻發的地區,鐵路、高速公路和地鐵管理部門都設法減少在道路兩旁植樹,以防惡劣天氣到來時樹木被颳倒,阻礙交通。去年冬季,威爾士地區發生洪水,完整的防災體系幫助政府在短期內控制了災情,沒有造成任何人員傷亡。
日本:從容面對災害
近年來,日本成立了「防災省」,中央政府設有防災擔當大臣,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防災信息系統及應急反應系統。
首相是危機管理的最高指揮官。內閣官房負責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和聯絡,並通過安全保障會議、內閣會議、中央防災會議等決策機構制定危機對策,由警察廳、防衛廳、海上保安廳和消防廳等部門具體配合實施。內閣法第15條規定,內閣官房內必須設有一名「危機管理監」,負責在國民的生命、身體以及財產受到重大傷害,或者面臨危害時,處理有關的緊急事務。此外,內閣還要將有關自身的防災情報在網上公布,供國民查詢。
日本還將災害對策職能轉到內閣直屬機關,制定了《防災基本計劃》、《地區防災計劃》、《災難對策基本法》等法律。兩年前首相官邸改建時,又增設了現代化的危機管理專用辦公室。
推薦閱讀:
※「夜之女王」:一年只開一次的曇花,再次在聖彼得堡植物園綻放
※強調明亮眼眸光彩 自然可愛的疏淡眉形
※一周穿搭回顧|換身裝扮過新年
※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