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我寄愁心與明月——「情景關係詩」教學案
「情景關係詩」教學案
一.學習目標
1.熟知並理解情景關係的幾種相關術語。
2.能準確判斷並分析情景術語在詩詞中的具體運用,並能規範答題。
二.經典精析:
1、讀下面的詩,完成題目。
謝亭送別
許渾
勞歌一去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注】①勞歌:送別歌的代稱。
⑴請分析詩中情與景的關係。
賞析:這是許渾在宣城送別友人後寫的一首詩。謝亭,又叫謝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他曾在這裡送別朋友范雲,後來謝亭就成為宣城著名的送別之地。李白《謝公亭》詩說:「謝亭離別處,風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覆不斷的離別,使優美的謝亭風景也染上一層離愁了。
第一句寫友人乘舟離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習俗。「勞歌」,原本指在勞勞亭(舊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個著名的送別之地)送客時唱的歌,後來遂成為送別歌的代稱。勞歌一曲,纜解舟行,從送別者眼中寫出一種匆遽而無奈的情景氣氛。
第二句寫友人乘舟出發後所見江上景色。時值深秋,兩岸青山,霜林盡染,滿目紅葉丹楓,映襯著一江碧綠的秋水,顯得色彩格外鮮艷。這明麗之景乍看似與別離之情不大協調,實際上前者恰恰是對後者的有力反襯。景色越美,越顯出歡聚的可戀,別離的難堪,大好秋光反倒成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西樓即指送別的謝亭,古代詩詞中「南浦」、「西樓」都常指送別之處。
第三句極寫別後酒醒的悵惘空寂,第四句卻並不接著直抒離愁,而是宕開寫景。但由於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與詩人當時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讀者完全可以從中感受到詩人的蕭瑟凄清情懷。這樣借景寓情,以景結情,比起直抒別情的難堪來,不但更富含蘊,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結尾別具一種不言而神傷的情韻。
這首詩前後兩聯分別由兩個不同時間和色調的場景組成。前聯以青山紅葉的明麗景色反襯別緒,後聯以風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襯離情,筆法富於變化。而一、三兩句分別點出舟發與人遠,二、四兩句純用景物烘托渲染,則又異中有同,使全篇在變化中顯出統一。
三.高考鏈接(福建卷)
江行
[宋]嚴羽
暝色蒹葭外,蒼茫旅眺情。殘雪和雁斷,新月帶潮生。
天到水中盡,舟隨樹杪行。離家今幾宿,厭聽棹①歌聲。
[注]①棹歌:行船時船工所唱的歌。
請從「景」與「情」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
四.牛刀小試
河湟舊卒
張喬
少年隨將討河湟,頭白時清返故鄉。
十萬漢軍零落盡,獨吹邊曲向殘陽。
最後一句與前三句在表現手法上有何不同,結句這樣寫有什麼妙處?
五.知識積累
常見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物抒情、借古諷今等。
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己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做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
依據情與景的襯托關係,可以分為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依據情與景的先後關係,可以分為觸景生情,寓情於景或情景交融,以景結情。因在寫景過程中擬人手法的運用,又有移情於景。
題型問法:1、分析情景關係;2、分析某寫景句在詩中的作用;3、該詩詞是如何表達感情的;4、賞析該詩詞的寫作手法(寫法、表現手法與此類同,此種問法中,抒情手法是答題的角度之一)
答題步驟:1、明確指出該抒情手法(即情與景的關係);2、概括景物特徵並適度解析;3、明確指出該詩詞中表現的情感。
一、情與景的襯托關係:
A.以樂景寫樂情。如杜甫的《絕句》:「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詩人以一幅色彩鮮明、生機勃勃的初春美景圖,抒發了詩人經過戰亂的奔波流徙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適,歡愉之情。
B.以哀景寫哀情。如杜甫《登高》,詩的前四句描繪了一幅蒼涼的秋景——哀景:急風發出怒號,猿猴哀鳴,渚清沙白,飛鳥之影映入寒渚,木葉凋落,江水奔涌,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水到渠成地為下文四句飽含濃濃的愁意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鋪墊。
C.以樂景寫哀情。如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詩人當時客寓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未能成行,故有嘆息。但詩的前兩句卻勾畫了一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洽,這是以樂景寫哀情。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以樂景寫哀情,倍增其哀。
D.以哀景寫樂情。這一類比較少見,如《詩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一句,以「雨雪霏霏」的哀景,反襯久戍邊疆,此時就要到家的戰士的歡喜之情。
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詩歌中只要有景語,就一定與作者的情感有關,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大致可分為包三種形式:觸景生情,寓情於景,以景結情。
1、觸景生情:或稱緣事生情,就是作者心中雖有某種情感,但卻是隱含的,不顯露的,而由於受到當前情境的觸動而使之得以激發,引發某種感情,將其表達出來。一般先寫景,而後轉抒情。觸景生情不是「景」加「情」,而是「景」生「情」。「景」應該是實景,「情」是在景物的刺激下產生的真情,兩者的關係密切。
如王昌齡《閨怨》:本不知愁的閨中少婦在見到青青楊柳後忽然觸發聯想,心理發生變化,她會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愛,想到與丈夫惜別時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華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這大好春光卻無人與她共賞……在此時,少婦心中那沉積已久的幽怨、離愁和遺憾便一下子強烈起來。「悔教夫婿覓封侯」便成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說到「忽見」,楊柳色顯然只是觸發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媒介,一個外因。如果沒有她平時感情的積蓄,她的希冀與無奈,她的哀怨與幽愁,楊柳是不會如此強烈地觸動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婦的情感變化看似突然,實則並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2.因情選景,寄情於景,情景交融。
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載體,情則是景的命脈和靈魂,往往情於景先。
如溫庭筠《商山早行》:詩人情起「思鄉之悲」,以悲為脈布景,雞聲、茅店、殘月、人跡、板橋、寒霜六種景物遞進鋪排,構成一幅靜寂凄冷的畫景,極盡渲染早行空曠與孤獨之感,似無人之境,而人在其中,不明言愁,卻愁思滿紙,充分展現「客行悲故鄉」之愁情。
3、以景結情: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
如王昌齡《從軍行》(琵琶起舞換新聲),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麼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此「不盡」就最見功力。詩人這裡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情。彷彿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你會生出什麼感想?是無限的鄉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於現實的憂怨?也許,還應加上對於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等等。「高高秋月照長城」,這裡離情入景,使詩情得到升華。
三、移情於景
這種抒情方式將詩人的主觀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聲有色的景物描寫中,客觀景物明顯地塗染上了詩人濃郁的主觀感情色彩,使本無知無情的客觀事物有生命,有感知而人格化,此時,就景物描寫手法而言,是擬人,就抒情手法而言,是移情於景。
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江春不肯留歸客,草色青青送馬蹄(劉長卿《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楊萬里《暮熱遊河上》);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秦觀《浣溪沙》);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歐陽修《蝶戀花》)
「情景關係詩」教學案
(教師版)
一.學習目標
1.熟知並理解情景關係的幾種相關術語。
2.能準確判斷並分析情景術語在詩詞中的具體運用,並能規範答題。
二.經典精析:
1、讀下面的詩,完成題目。
謝亭送別許渾
勞歌①一去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注】①勞歌:送別歌的代稱。
⑴請分析詩中情與景的關係。
答:本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①樂景寫哀情,紅葉青山色彩艷麗,乍看似不協調,實際上恰恰是對離愁的有利反襯。景色越美,越覺離別的難堪。②哀景寫哀情,詩中「水急流」,突出了舟行的迅疾,突出了詩人目送行舟穿行時的憂傷心境,飽含著與友人難捨難離的情;醉酒的細節更體現出友人離去後的悵惘空寂的心情;描寫滿天風雨,烘托朋友走後詩人的黯然神傷。
賞析:
這是許渾在宣城送別友人後寫的一首詩。謝亭,又叫謝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他曾在這裡送別朋友范雲,後來謝亭就成為宣城著名的送別之地。李白《謝公亭》詩說:「謝亭離別處,風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覆不斷的離別,使優美的謝亭風景也染上一層離愁了。
第一句寫友人乘舟離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習俗。「勞歌」,原本指在勞勞亭(舊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個著名的送別之地)送客時唱的歌,後來遂成為送別歌的代稱。勞歌一曲,纜解舟行,從送別者眼中寫出一種匆遽而無奈的情景氣氛。
第二句寫友人乘舟出發後所見江上景色。時值深秋,兩岸青山,霜林盡染,滿目紅葉丹楓,映襯著一江碧綠的秋水,顯得色彩格外鮮艷。這明麗之景乍看似與別離之情不大協調,實際上前者恰恰是對後者的有力反襯。景色越美,越顯出歡聚的可戀,別離的難堪,大好秋光反倒成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西樓即指送別的謝亭,古代詩詞中「南浦」、「西樓」都常指送別之處。
第三句極寫別後酒醒的悵惘空寂,第四句卻並不接著直抒離愁,而是宕開寫景。但由於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與詩人當時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讀者完全可以從中感受到詩人的蕭瑟凄清情懷。這樣借景寓情,以景結情,比起直抒別情的難堪來,不但更富含蘊,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結尾別具一種不言而神傷的情韻。
這首詩前後兩聯分別由兩個不同時間和色調的場景組成。前聯以青山紅葉的明麗景色反襯別緒,後聯以風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襯離情,筆法富於變化。而一、三兩句分別點出舟發與人遠,二、四兩句純用景物烘托渲染,則又異中有同,使全篇在變化中顯出統一。
三.高考鏈接(福建卷)
江 行
[宋]嚴羽
暝色蒹葭外,蒼茫旅眺情。殘雪和雁斷,新月帶潮生。
天到水中盡,舟隨樹杪行。離家今幾宿,厭聽棹①歌聲。
[注]①棹歌:行船時船工所唱的歌。
請從「景」與「情」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
答:詩歌頷聯妙在融情於景。詩中描寫了雪「殘」、雁「斷」、月「新」、潮「生」的凄迷景緻,景中寄寓了詩人的羈旅之情、思鄉之感。
四,牛刀小試
河湟舊卒
張喬
少年隨將討河湟,頭白時清返故鄉。
十萬漢軍零落盡,獨吹邊曲向殘陽。
最後一句與前三句在表現手法上有何不同,結句這樣寫有什麼妙處?
答:描繪一幅孤獨的畫面,渲染了悲涼的氛圍,以景結情,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憎恨。
五,知識積累
常見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物抒情、借古諷今等。
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己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做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
依據情與景的襯托關係,可以分為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依據情與景的先後關係,可以分為觸景生情,寓情於景或情景交融,以景結情。因在寫景過程中擬人手法的運用,又有移情於景。
題型問法:1、分析情景關係;2、分析某寫景句在詩中的作用;3、該詩詞是如何表達感情的;4、賞析該詩詞的寫作手法(寫法、表現手法與此類同,此種問法中,抒情手法是答題的角度之一)
答題步驟:1、明確指出該抒情手法(即情與景的關係);2、概括景物特徵並適度解析;3、明確指出該詩詞中表現的情感。
一、情與景的襯托關係:
A.以樂景寫樂情。如杜甫的《絕句》:「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詩人以一幅色彩鮮明、生機勃勃的初春美景圖,抒發了詩人經過戰亂的奔波流徙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適,歡愉之情。
B.以哀景寫哀情。如杜甫《登高》,詩的前四句描繪了一幅蒼涼的秋景——哀景:急風發出怒號,猿猴哀鳴,渚清沙白,飛鳥之影映入寒渚,木葉凋落,江水奔涌,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水到渠成地為下文四句飽含濃濃的愁意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鋪墊。
C.以樂景寫哀情。如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詩人當時客寓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未能成行,故有嘆息。但詩的前兩句卻勾畫了一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洽,這是以樂景寫哀情。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以樂景寫哀情,倍增其哀。
D.以哀景寫樂情。這一類比較少見,如《詩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一句,以「雨雪霏霏」的哀景,反襯久戍邊疆,此時就要到家的戰士的歡喜之情。
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詩歌中只要有景語,就一定與作者的情感有關,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大致可分為包三種形式:觸景生情,寓情於景,以景結情。
1、觸景生情:或稱緣事生情,就是作者心中雖有某種情感,但卻是隱含的,不顯露的,而由於受到當前情境的觸動而使之得以激發,引發某種感情,將其表達出來。一般先寫景,而後轉抒情。觸景生情不是「景」加「情」,而是「景」生「情」。「景」應該是實景,「情」是在景物的刺激下產生的真情,兩者的關係密切。
如王昌齡《閨怨》:本不知愁的閨中少婦在見到青青楊柳後忽然觸發聯想,心理發生變化,她會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愛,想到與丈夫惜別時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華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這大好春光卻無人與她共賞……在此時,少婦心中那沉積已久的幽怨、離愁和遺憾便一下子強烈起來。「悔教夫婿覓封侯」便成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說到「忽見」,楊柳色顯然只是觸發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媒介,一個外因。如果沒有她平時感情的積蓄,她的希冀與無奈,她的哀怨與幽愁,楊柳是不會如此強烈地觸動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婦的情感變化看似突然,實則並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2.因情選景,寄情於景,情景交融。
如溫庭筠《商山早行》:詩人情起「思鄉之悲」,以悲為脈布景,雞聲、茅店、殘月、寓情於景: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載體,情則是景的命脈和靈魂,往往情於景先,人跡、板橋、寒霜六種景物遞進鋪排,構成一幅靜寂凄冷的畫景,極盡渲染早行空曠與孤獨之感,似無人之境,而人在其中,不明言愁,卻愁思滿紙,充分展現「客行悲故鄉」之愁情。
3、以景結情: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
如王昌齡《從軍行》(琵琶起舞換新聲),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麼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此「不盡」就最見功力。詩人這裡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情。彷彿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你會生出什麼感想?是無限的鄉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於現實的憂怨?也許,還應加上對於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等等。「高高秋月照長城」,這裡離情入景,使詩情得到升華。
三、移情於景
這種抒情方式將詩人的主觀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聲有色的景物描寫中,客觀景物明顯地塗染上了詩人濃郁的主觀感情色彩,使本無知無情的客觀事物有生命,有感知而人格化,此時,就景物描寫手法而言,是擬人,就抒情手法而言,是移情於景。
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江春不肯留歸客,草色青青送馬蹄(劉長卿《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楊萬里《暮熱遊河上》);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秦觀《浣溪沙》);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歐陽修《蝶戀花》)
【教學設計河南長葛一高 韓麗平 】
推薦閱讀:
※關於《我的偶像》600字作文範文?
※【考前圈重點】語文:詩歌語言賞析得滿分,就靠這個了
※GCT考試語文知識連載(歷史部分)(四)
※【暑期預習】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上冊知識要點
※(語文版)八年級上冊默寫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