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陰松、陽松?
初涉拳場時,筆者聽到最多的話語是「松」。時至今日,幾十年過去了,練傳統太極拳者中說「松」談「柔」者仍然不少。那麼,什麼是「松」,怎樣去修鍊松功呢? 一、松功習練 什麼是太極拳松功呢,很多人找不到答案,於是查書找典籍,但書海無涯,有的論述不是躲躲閃閃,就是欲說又止,沒有答案,令人苦惱之極。有時在公園遇上一位松功論道者,說得條條是道,聽得津津有味,等著盼著在對方身上聽勁摸一摸,卻感覺梆梆硬,大失所望。筆者有幸進入京城太極拳大師楊禹廷的門下,聽老拳師的勁,知道了什麼是松,進而明白什麼是空,什麼是無,以手摸到老師身上,什麼也摸不到——沒東西。使人興奮,又進一步認識和理解了松功在拳藝中的作用。 筆者欲深研拳理,帶著習練松功的困惑,在20世紀60年代請教過馬有清先生。他並沒有具體指出修鍊松功的方法,只說了松功之道的普遍真理,他認為「松功修鍊,先心意松,然後肢體松」。僅此一句,對筆者深研松功有了理論性指導。馬有清先生是楊禹廷、吳圖南二位大師的雙傳高足,傳統太極拳的拳理拳法研究造詣頗深,20世紀70年代移居香港,近年隱居在北京通州,可惜難以聽到他說拳論道。 修鍊太極松功,須先心意松,後肢體松。經過多年的深研體驗,筆者認為深研松功者首先要改變思維觀念,不要一味在肢體上找鬆勁,單單心意放鬆還不夠準確,要心、神、意、氣放鬆,頭腦也要放鬆,然後肢體才可能放鬆下來。 二、陰松 拳論曰:「極柔軟,然後極堅剛。」柔軟是什麼,是松。松有陰松,陽松。陰松是什麼?陰是隱,是虛,是空,是開,是靜,是柔軟,是虛靈,是捨己從人。 20世紀50年代,我十分鐘愛太極拳,那時上海各個公園習練太極拳的人很多,早晨在外灘,有數以百計的人在推手,互相研究不能用力,誰出力誰錯。北京各公園練拳推手的人也很多,我常到東單公園,許多太極名家高手也多喜愛到東單公園、正義路街心公園以及天安門廣場,在北京從街心公園到各大公園,凡習練推手者無一不在鬆柔推練,誰出力便自知錯了,動則謹防出力,鬆柔拳藝研究之風盛行。 觀當今太極推手,用力推者居多,鬆柔輕靈者少見。在推手者中,有追求輕靈松推者,此松一般均為陰松。拳論云: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動靜之機也。」練太極拳,推手、技擊、動靜都可以陰陽變動為本。但談拳論道時,多以一個「松」字言之。太極拳書籍中談論道,僅一「松」字說教,這個「松」字是陰松還是陽松,說不清楚,學習者也犯糊塗。蒼穹宇宙從無到有,天地大太極,人身小太極,動靜陰陽變轉缺陰不生,無陽不長,太極拳怎麼只有一個? 「松」呢?太極拳習練者的松,僅僅為陰松的拿、化技藝,將對方發放出去,不是陰松所能完成的。 太極拳是完美的技藝,是以陰陽變化為根本的,抽去了陰陽之母,太極拳就失去了靈魂。早年上海、北京的群眾太極拳活動蓬勃發展,是以陰陽變化為根本的,否則難以引人人勝,缺乏趣味性。如果太極拳以勁力演練,推手以蠻力推搡,則傳統太極拳技藝失傳是不可避免的。 拳論《十三勢歌訣》云: 「變轉虛實須留意。」如何留意呢? 「其根在腳」,以腳下的陰陽變化為理法。如對方攻來,空接對方,松腳收斂入骨,對方被拿起來或是將對方來力化掉,這是陰松的效果。松中有陰陽無須討論,這是太極拳之真理,只有在練中去體會,悟中去體驗。如果在習練中不知陰陽,只是以力強努,白搭功夫,則「改拳難」。筆者有一訣: 「上下一條線,腳下陰陽變,頭上虛靈頂,雙手空松轉」。在練拳行功時,陰陽變動全在腳下, 「其根在腳……形於手指」,手上絕對不能掛力,否則難以在拳里體現陰陽變化。 三、陽松 太極拳理論研究,講究「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動之則分,分陰陽;靜之則合,陽為合。陽是意之顯,是實,是有,是合,是動,是堅剛,是發放。 筆者練的傳統太極拳83式,是楊禹廷大師的定型拳架。83式分為326動,就陰陽變轉而論,又分為163個陰動、163個陽動,一套拳陰陽分明,好練易學。當今習練太極拳者不明陰陽者多見,他們像練體操或別的什麼拳,從來不把陰陽當回事。太極拳要講究陰陽,否則不如不練。立志練太極拳者必須知拳之陰陽,知道陰松如何操作,陽松該怎樣處理,對陰陽變化心知肚明,再練太極拳便有了陰陽變化的「味道」。 陰為拿化,陽為發放。有了陰陽變化,再去推手,則陰陽變化自如,不會再走彎路。太極內功到深層境界,身上有了陰陽變動,便具備了太極拳的體能。體能應該視為「關節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以拳論詮釋太極拳人的體能最為貼切。記得去年筆者在和平里群眾活動區教學,一位女學員突然發問,說讀過《太極解秘十三篇》之後,書中提到體能,她問: 「什麼是『皮毛要攻』?」筆者解釋說: 「人在習練太極拳進入松空狀態後,陰陽變化反映在人體中,汗毛可以豎立起來。」我問學員們想看嗎?都說想看,於是人們圍攏上來。當時正是盛夏,身上的汗毛被汗水浸濕伏在皮膚上,待筆者周身動分陰陽之後,汗毛都豎起來。 四、太極點 什麼是太極點?這裡指太極拳修鍊者身體的某一部位,這個點是拳論說的「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的太極點。太極拳修鍊者都應該具備太極點。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太極拳家馬有清請教過楊禹廷大師,他說: 「功夫越深點越小,我老師點似綠豆。」扶到大師的手上或身上的某一部位,接觸點是穴點,什麼也摸不著。楊禹廷大師說太極內功並不是高不可攀,而在於修鍊得法與否,循規蹈矩按太極陰陽規範行功,有明師,也要有悟性,千錘百鍊,脫胎換骨。這不是口號,是實實在在、扎紮實實的功夫,並不是博大精深般不可求。 經過多年的太極拳修鍊, 「太極點」自然顯現出來,進而可研習太極拳學。在打拳行功修鍊中,不要五指箕張,否則很難把握「舉動輕靈」的功法。楊禹廷大師要求練拳時, 「手要平,不要掛力」,從小指到大指,每個手指都有各自的功能:小指主管下落和回捋;無名指起引領作用;中指為中正;食指絕對不能用力,只管輕扶;大指為自家中心。在練拳、推手、技擊時,手掌及五指均不可用力。 關於太極點的習練和運用,嚴格說應該具備體能和鬆柔內功之後,方能得心應手。 「點」的習練和運用並不難求,也易於操作。在太極拳套路中,陰動的起點是陽動的止點,陽動的起點是陰動的止點,往返復始,永無止境,如生命運動永不停歇。在動作的陰陽變動中,在實手的食指前設計一個「虛點」,陰動手回捋, 「虛點」隨手指進,實手向前時,虛點在食指前方退。結果,實手向前追不上虛點,實手後捋,虛點追不上實手。開始時,食指可能用力,虛點有意,久之,虛點意去,食指力退,成為自然的功夫。 太極點在推手、技擊運用中,接點不接面,打點不打面,變化萬千,其妙無窮.
推薦閱讀:
※洪均生老師和他的陳式太極拳
※九 陳氏太極拳功法特點
※太極拳推手的喂勁、問勁、給勁、變勁 ---陳太平
※馬雲李連杰的太極禪有億萬家柴卻不能紅火 到底還缺少什麼助燃劑
※太極拳內功修鍊的七層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