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一顆童心理解孩子

保留一顆童心理解孩子 我們有些家長教育孩子的失敗往往就是因為缺乏童心。家長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其實孩子有自己的天地,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感到新奇,充滿了幻想,好遊戲,愛提問題。可是有些家長讓孩子「規規矩矩」,總想把孩子變成「小大人」,這種脫離年齡特點的教育很容易造成兩代人的隔閡,多數是要失敗的。

  家長不理解孩子還表現在很多方面,如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家長不同,行為習慣和家長不同,等等。孩子的做法往往帶有時代特色,而家長的做法往往帶有過去時代的痕迹,兩代人的經歷不同,當然會有很多不理解。

  那麼,如何由隔閡向理解轉化呢?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就不會有童心,儘管你是為了孩子著想,但很難取得好的效果。

  比如,孩子下雪天想和小朋友去打雪仗,可是媽媽怕孩子著涼,把他關在屋子裡。孩子苦苦哀求:「媽媽,讓我玩一會兒吧,玩一會兒就回來。」媽媽卻說:「外面天氣冷,當心著涼。他們比你大,會欺負你的。你有這麼多玩具,在家自己玩!」孩子哭了,這小天地怎麼能與小夥伴打雪仗相比呢?

  有的孩子非要用自己的電動玩具去換小朋友手中的泥人,有的孩子養個小蝌蚪會傾注全部心血……這些在大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可對孩子來說卻是正常的。

  「每一個孩子在思想觀點、感情、感受、快樂、不安、憂愁方面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誰了解孩子的心理,誰就會贏得孩子的心,取得教育的主動權;反之,則會產生頂牛現象,甚至遭到孩子的怨恨,費力而不討好。

  其次,要知道孩子的要求。

  美國學者赫茨為了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求,對五大洲20多個國家10萬名孩子進行了調查,發現孩子對父母的主要要求有10條:

  (1)孩子在場,不要吵架。

  (2)對每個孩子都要給以同樣的愛,不要偏心。

  (3)任何時候都不要對孩子失信、撒謊,說話要算話。

  (4)父母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諒解。

  (5)父母和孩子之間要保持親密無間的關係。

  (6)孩子的朋友來家做客時,要表示歡迎。

  (7)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盡量全面地予以答覆。

  (8)在孩子的朋友面前不要講孩子的過錯。

  (9)注意觀察和表揚孩子的優點,不要過分強調缺點。

  (10)對孩子的愛要穩定,不要忽冷忽熱,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

  美國《讀者文摘》也曾刊登過一篇孩子寫給父母的信,充分表達了孩子對父母的要求,這對中國家長了解孩子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我的手很小,無論做什麼事,請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腳很短,請慢些走,以便我能跟得上您。

推薦閱讀:

【詩海選粹】詩詞欣賞 童心小輯
一個人造的遊樂場
叟童心語(7101---7200)
回到原點——寫在兒童節下班溜達回家的路上
你是童心女人嗎?

TAG:孩子 | 心理 | 理解 | 童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