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島國的帝國夢
06-11
東瀛島國的帝國夢作者:國防軍中尉前言從近代開始位於太平洋上的島國在100多年的時間內,通過海洋對廣大的亞洲人民乃至全世界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創傷。然而,一個島國是怎樣會迅速崛起成一個破壞力如此之強的野獸又如何會在短短几年時間內被制服的呢?本文希望能通過近代的幾場戰役來找到一些觀點。一、常人無法理解的島國心態日本是一個處於亞洲東部,孤懸於太平洋之中的島國,國內自然資源相對貧乏、領土狹小、易受到颱風等自然災害的影響。通常,大陸人是很難理解和感受島國和島國人民的心頭。日本四周是波濤洶湧、浩瀚無邊的海洋。時常有颱風襲擊,四季有DZ威脅。因此他們與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更加保守,更缺乏安全感,更有危機感,更渴望獲得真正的陸地。 這種危機使日本人不敢有一點怠惰和不認真。日本人自強奮發,以極強的精神和極快的速度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科技。然而,因為隔著海洋,他們對大海那邊的陸地充滿浪漫的幻想。他們比任何大陸國家都更嚮往著能擁有廣闊的陸地,而擁有陸地的方法,則只能通過海洋。這就釀成日本民族群眾的擴張意識。100多年來,從明治維新開始,它就沒有放棄過在本土以外的擴張,二戰是最典型的事例。 在日本「帝國擴張夢」中,核心就是擁有海洋。擁有了海洋就有了廣闊的陸地,有了海洋就有了海洋中巨大的資源寶藏和島嶼本身的戰略價值;有了資源寶藏和戰略價值也就有了日本的戰略地位。這樣的海洋國土觀註定了日本對島嶼和海洋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其他國家。二、豐臣秀吉的嘗試豐臣秀吉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封建領主。早年追隨織田信長,曾屢立戰功。信長發動統一全日本的戰爭后豐臣任征西先鋒。信長被部下殺害後,經過一系列與信長後代的戰爭,秀吉確立了織田信長繼承人的地位。豐臣秀吉不同與一般的日本武士,他更懂得利用結盟、利誘、戰利品分配等激勵和政治手段以及軍事情報學。在經歷一系列的南征北戰後統一了日本,成為統一日本的第一人。在用武力統一日本後,豐臣秀吉野心越來越大,豐臣將目光投向了大陸,遂萌發了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充當亞洲霸主的思想。他決心到日本以為的空間施展一番。隨著平定全國的事業有所發展,便夢想征服琉球、T灣、菲律賓,並攻佔朝鮮,然後以朝鮮為基地,一舉征服中國。在豐臣秀吉的計劃中,包括佔領中國後定都北京,將朝鮮王移至日本,鞏固中國的統治之後,越過青藏高原南下印度,隨後西征歐州,這就是日本後來的所謂大陸政策和統一戰略。公元1592年,豐臣秀吉率領15萬陸軍乘700餘艘戰船由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長為先鋒,開始遠征朝鮮。此時的朝鮮內亂頻頻,日本陸軍在釜山登陸後,長驅直入,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便佔領了朝鮮首府漢城,繼而又攻陷了平壤。隨後逼近明朝邊界。日本進攻朝鮮的消息如同電流一般擊中了明朝政F的神經。自古朝鮮就是中國的附屬國,是中國的東北門戶,明朝政F很清楚日本妄圖先侵朝鮮,再以朝鮮為基地染指中國。因此明朝派出大將李如松率領重兵增援朝鮮。不久豐臣秀吉的海軍就被朝鮮海軍提督李舜臣所殲滅。次年,明將將領李如松收復平壤和開城,日軍被迫退守沿海城市,開始與明朝和談。1597年初,和談破裂,豐臣秀吉陸續增兵十四萬、戰艦數百艘,再次進軍朝鮮。10月,經過艱苦的反擊,朝鮮名將李舜臣在鳴梁海戰中再次大敗日軍,明軍援軍也再次進入朝鮮重創日軍。在明、朝聯軍的打擊下,日軍全面後撤,一代名將豐臣秀吉也因染病和兵敗鬱悶而亡。最後在損失數萬人和450艘戰船後,日軍殘部退回國內,日本獲取大陸的首次嘗試宣告失敗。縱觀豐臣秀吉的一生,一個出身寒微連姓氏都沒有的人,在自己的努力下,建立了統一日本,證明了自己。但他卻在事業的高峰錯誤地發動了對朝戰爭,這場戰爭最終成為對他的致命打擊,正是由於他盲目的擴張夢想,使得他一生功業化為烏有,身死族衰。但是對外擴張思想的種子已經被深深埋入日本這片混沌的土地里,成為近代軍國狂人們所追求的夢想。豐臣秀吉死後日本進入了德川幕府時代,此時的日本由於擔心西方的宗教和貿易會危及到他們的權力。因此日本採用了同中國清政F一樣措施,他們斷絕了日本同外界世界的全部聯繫,實行「鎖國」。雖然德川幕府時期由於「鎖國」而在明治維新後被大加貶低,但其在日本發展史上還是起到了一定良好作用。德川幕府治下的長期和平促使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商人階級的實力增強。人口從1600年的1800萬猛增到1725年的2600萬。城市也得到了發展1700年,其中江戶人口接近100萬,大皈和京都的人口也都達到30萬。人口的劇增增加了商品的需求量,同時也鼓勵商人和富農將剩餘資本投於新的生產方式。到德川幕府統治末期,一些發達地區已達到了創辦工廠的水平。三、美國「黑船」艦隊與日本的改革1830年以後,美國的捕鯨船隊逐漸地把它的作業中心從赤道邊移到接近北海道的北太平洋水域。特別是加利福尼亞州的併入使美國成了太平洋大國。而日本正好位於美國至上海的大圓航線上,日本人的態度逐漸地成為美國政府所關心的問題。於是美國總統托美國東印度分艦隊司令馬修.卡爾布雷恩.佩里准將,給日本天皇捎去一封私人信件。總統指示佩里與日本談判有關為在日本的美國僑民和財產承擔保護、允許自由進入一個或多個日本港口以補給和貿易的協定。他可以在必要時使用武力,但這僅僅是最後的手段。為此佩里在積聚了一大批禮品(典型的美國機器和其它工業產品)後,遠征船隊在1853年初啟程了。7月,在抵達江戶港後,佩里在儀仗隊的迎接中上岸,莊重地把裝在鑲金黃檀盒子里的、寫在精製牛皮紙上的總統信件,交給日本天皇的代表,信中要求經商特權、開放裝煤港和保護失事船上的美國人。並宣布,明年春天他將回來聽取帝國的答覆。1854年2月,佩里再次來到日本,在接著的會談中,佩里明確表示要麼簽定條約,要麼交戰,二者任擇其一。日本人被迫讓步,於3月簽定了《神奈川條約》。條款規定,開放下田和函館港口,用於美國船隻的維修和補充給養;向美國失事船員提供適當的待遇並將他們護送回國;在日、美兩國中的任何一方認為必要時允許選派領事,並答應給予美國以最惠國待遇。 依照這一條約的條款,美國派出湯森.哈里斯作為第一任領事派往日本。他利用英、法在中國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對日本進行恫嚇,並於1856年簽定了《通商條約》。該條約規定:日本要再開放四個通商口岸;雙方互派外交代表;美國人享有民事治外法權和刑事治外法權;禁止鴉片貿易;給予外國人以宗教信仰自由。同美國簽定這兩個條約後不久,日本又同荷蘭、俄國、英國和法國締結了類似的條約。 於是西方人的鐵甲巨炮打開讓日本人大開眼界,他們開始尊重海上大國。他們放棄了對外國人的仇視,開始與其它國家交往,接受西方的軍事技術,漸漸的邁出了軍事強國的第一步。西方國家的入侵更加劇了德川幕府倒台,同時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的各種矛盾。首先,幕府因屈服於西方殖民者的武力威脅而被迫開國,暴露出它的腐朽和虛軟弱。被迫開發的同時也所帶來的嚴重民族災難與社會災難,又使幕府深陷於孤立,甚至在幕府內部也發生了嚴重分歧。此外,被迫開放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因而反封建的鬥爭空前高漲。隨著開國而受到打擊的工商業者和下級武士積極行動起來組成了尊王攘夷派和倒幕派。最後,嚴重的民族危機以及隨著開國而逐步加深的對西方資本Z義國家的了解,使一些出身於下級武士的有識之士逐步認識到在日本「採取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的必要性,為此就必須首先以武力打倒幕府的反動統治。1866年,天皇去世,德川幕府倒台,德川氏族的權力和封地被剝奪,他們的地位為薩長諸氏族所取代;薩長諸氏族從此以新的明治天皇的名義控制了全國。此後,日本開始進入了史稱「明治維新」的新時代。在"明治維新"中,日本以使外國人吃驚的速度西方化了,並且最先接受改革的是陸軍和海軍。甚至在幕府政治倒台之前,海軍就著手進行現代化了。橫濱海軍造船廠的第一批海軍船塢和滑台是1865年建成的。軍官和軍官學校學員也被派往國外,進入各級海軍學校學習。從1874年開始,日本政府委託外國廠家生產軍艦,同時在國內竭盡全力生產改進的仿造品。到19世紀的最後10年,他們下水的巡洋艦與歐洲建造的一樣好。1878年,日本成立了參謀本部,直屬天皇。不久,政府的陸軍省也隸屬參謀本部, 日本政府從此無權再過問軍令事務。伴隨著軍事發展,日本在許多方面面臨的戰略問題與英國出奇的相似。兩者都是位於大陸附近的島國,很容易受到一個或數個聯合起來的大陸強國的統治,此時日本擔心的是中國清政府逐漸成為海上大國和俄國向不凍港的進軍。在戰略上,由於日本的地理位置。它的實力比較集中,比它的兩個對手也較優越。日本在數量上比它的兩個假想敵人弱小,但只要它在海上保持不敗,任何一個敵人都不能動用全部力量進攻它。然而,日本為加強它的地位,獲得夢寐以求的大陸,制訂了其基本策略:建立亞洲東海岸的防禦屏障,然後對防禦屏障包圍起來的領土施加政治上的控制。在1876年日本以吞併小笠原群島後,便開始實施這一政策,三年後,又吞併了琉球。更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的台灣和澎湖群島,以及中國的附屬國朝鮮和俄國的庫頁島。但如果要全部佔領這些領土,那麼就意味著日本不得不和中國、俄國開戰。四、中日甲午海戰1894年朝鮮爆動亂,作為宗主國的清政府再次應朝鮮王朝的請求派遣清軍協助圍剿,很快清軍便平定了叛亂。面對如此好的機會,蠢蠢欲動的日本人怎會放棄,很快日本就強行派日軍進入漢城並軟禁了朝鮮國王,並自行擬定「改革方案」令朝鮮政府執行,同時要朝鮮「逐華兵,廢華約」,並要求中國軍隊撤出朝鮮半島。中國當然拒絕了這個無禮要求,並開始從海上向朝鮮派遣部隊。9月17日,日本在沒有正式宣戰的情況下就向中國的護航部隊發起攻擊。至此日本人開創了在後來的戰爭中所常用的慣例-進攻在前,宣戰在後,即不宣而戰。1894年8月1日雙方正式宣戰。甲午戰爭戰爭的過程和結果我想不必再多說了,總之清政F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雖然我痛恨日本人,但在甲午海戰中的日本確實有許多地方強於中國。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選擇了同樣是海島國家的英國當作自己的老師、自己的榜樣。尤其是在海軍建設和海戰戰術等方面,一招一式都學著皇家海軍並結合日本自己的特色。面對清海軍的「定遠」、「鎮遠」號,日本沒有採取加大自身軍艦噸位和火炮口徑的傳統做法,而是選擇了擁有高航速和速射火炮的巡洋艦。同時,日本人非常重視火炮的射擊精確度,日本人的作戰思想就是利用火炮和魚雷儘可能準確擊中敵人,希望通過提高首發命中率來贏得戰爭。另外,日軍的訓練強度特別是軍官的訓練要遠遠高於清軍。無法否認,日本在整體人員素質方面要遠強於體制腐朽的清北洋水師。甲午海戰中,日本不但人員素質要高於清海軍,在戰術指揮方面日本也優於北洋水師。海戰中日本排出了其老師皇家海軍著名的「線性隊形」,這非常像納爾遜在特拉法加海戰中所成功使用的穿插。使用這種戰術必須要求艦隊指揮官擁有非常的勇氣和自信。此外當日軍發現自己的穿甲彈無法穿透清海軍厚重的德式裝甲時,又立刻採取靈活的戰術分割清海軍薄弱的右翼。雖然清海軍將士英勇作戰,但由於戰術不合理,以及平時訓練不足,命中率較低,同時對所裝備的武器、彈藥養護不足,導致在戰鬥中失敗。此外,我個人認為雖然甲午海戰中的中日海軍在艦艇噸位、火炮口徑、主力艦數量等方面旗鼓相當,但考慮的日本是海洋國家,有著先天的海洋適應優勢,再加上日軍訓練有素,在射擊精度、通訊協調、機動能力、戰術指揮、臨場應變、損管能力等方面佔有明顯優勢,因此在一場同等裝備水平的海戰中獲得勝利也是正常的。甲午海戰可以說是日本近代海軍贏得的第一場大規模勝利,對日本和日本海軍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首先,戰爭結束後日本從清政府獲得了2億兩白銀的賠償金,這對正在急速擴張的日本來說無疑是一次大輸血,使得日本的產業和資本飛速膨脹。從1894年到1902年,日本建立的公司和工廠,分別增加了5.2倍和1.3倍。公司的資本,1903年比1894年增加了3.3倍。據統計,在甲午戰爭後的10年內,日本各個工業部門的公司總數,已由2844家增加到8895家。不僅數量激增,而且機械化程度也迅速提高。隨著機器工業的發展,成品與半成品的出口的增長,特別是1887-1892年的5年間,紡紗設備擴大了5倍,產量擴大了9倍。除了發展最快的紡織工業外,以軍事工業為中心的重工業也得到巨大發展。日本的生鐵產足和鋼材產量, 1904年分別為68000噸和59900噸,1905年則上升為79000噸和71100噸。在鋼鐵工業的帶動下,重工業的其它部門也跟著發展起來。在此期間,日本的交通運輸業也發展得很快,其中尤以鐵路和海運更為突出。從1894年到1904年,鐵路由3402公里增加到7539公里。從1896年到1903年,日本的海運能力增加了將近一倍,船隻由570艘增加到1088艘。其次,日本以甲午海戰中獲得的賠款為基金,實行了金本位制,實現了與西方列強的國際資本接軌,有利於國外資本進入日本。同時日本也就獲得了參加以倫敦為中心的國際金融市場的通行證。日本依靠地理上靠近中國和擁有較多的專管租界,取得了比歐洲列強更為有力的條件,登上了開拓中國市場的新旅程。再次,日本打敗了中國後,迫使中國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結束中朝宗藩關係,承認朝鮮「獨立」,隨後日本侵佔朝鮮,並將朝鮮做為進攻滿洲的前進基地。此外,日本佔領了T灣也有著重要的意義。佔領了T灣不但給日本帶來了重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為日本染指東南亞做了鋪墊,成為了日本南下的重要戰略基地。五、日俄戰爭在擊敗清政府侵佔朝鮮後,日本開始染指中國東北,這與正在遠東擴張的沙皇俄國的利益正面相撞。早在甲午戰爭後俄國便夥同德、法兩個歐洲列強,強迫日本放棄了對中國遼東半島的控制權,隨後俄國便以「還遼有功」為借口租下了遼東半島。俄國多年的夢想終於實現,為此更加積極的向朝鮮擴張自己的勢力。此時的日本對於俄國迫使日本歸還遼東半島這件事一直懷恨在心,如今俄國又想染指朝鮮,這令日本更加的惱羞成怒。朝鮮半島一直都是日本與亞洲大陸之間貿易的必經之路,也是日本向西擴張最重要的戰略基地。特別是《辛丑條約》簽訂後,俄國極力主張各國儘快從中國撤軍,而自己的軍隊卻繼續駐紮在中國東北,並任命了遠東總督。這些因素使得日本下決心使用武力來解決與俄國之間的矛盾。日本於1904年2月6日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並宣布斷絕日俄外交關係。2月8日夜,日本聯合艦隊採用慣用手段,深夜偷襲了旅順港俄國軍艦,不宣而戰。2天後日俄兩國政府分別相互宣戰,日俄戰爭正式開始。夜襲旅順港後,由於俄艦採取避港不出的策略,加上又有強大的海岸炮火支援,使得日軍一時難以攻克旅順港。為了掌握制海權,減輕日本海上交通線所遭受的威脅,日本海軍將領東鄉平八郎決定仿照美西戰爭中的成功做法,試圖將船沉在旅順港出口處,封鎖俄國艦隊,並不斷炮擊俄艦。而俄軍則在遼東半島沿海地區布設水雷,防止日軍登陸並從側後威脅旅順基地;並加緊搶修受傷艦船,派遣艦隊出海活動,加強海陸協同作戰訓練,同時要求海參崴艦隊出兵南下日本海,積極襲擾日軍海上交通線,牽制日本聯合艦隊行動。 由於日本海軍遲遲不能殲滅俄國太平洋分艦隊,日大本營便決定採取陸上進攻行動。日軍在陸上進攻接連得手,使俄軍處於被動應付的地步。接著在付出重大傷亡後日軍佔領了瞰制旅順全城和港灣的203高地。隨後,日軍炮轟擊俄軍陣地和港內俄艦。使得大部主力戰艦都毀於日軍炮火。1905年1月1日,俄軍將領無心再戰,主動向日軍請降,旅順遂落入日軍之手。旅順陷落和俄國太平洋分艦隊主力被殲後,日本又發動了奉天戰役,沉重打擊了遲鈍保守的俄軍。此役,俄軍損失近12萬人,日軍傷亡約7萬人。 奉天會戰後,沙皇政府仍不甘心失敗,繼續利用遠東的鐵路線向中國東北增兵,同時抽調歐洲的艦隊組成第二、第三太平洋艦隊增援遠東戰場,當這支艦隊正經對馬海峽準備駛向海參崴基地時,遭到東鄉平八郎指揮的日本聯合艦隊的突襲。經過2天激戰,俄國艦隊除三艘艦隻逃往海參崴之外,其餘全部覆沒。對馬海戰的結束,宣告了俄國在歷時20個月的日俄戰爭中的徹底失敗。1905年9月5日,俄國被迫同日本在朴茨茅斯簽訂了《日本和俄國和平條約》,即《朴茨茅斯和約》。對馬海戰日本獲得了空前的勝利,使得俄國強大的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幾乎損失殆盡。一夜之間俄國就從海軍強國的位置上跌落下來。不但導致俄國最終失去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還被迫割讓了庫頁島南部。此外,在對馬海戰中日本海軍指揮官東鄉平八郎的指揮才能無疑也發揮的淋漓盡致,其大膽採用了「U」形轉彎和搶佔「T」字橫頭射擊陣形。對後來的日本海軍戰術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線行排列」、「T」字橫頭射擊陣形更是如果教科書般被後來的日本海軍所使用。這場發生在中國領土上的帝國主義紛爭給中國人民帶來慘痛的災難。同時也給交戰雙方的未來對帶來了的重大影響,其中以日本最為深遠。首先,日本在10年內連續打敗東西兩大帝國,成為世界強國之一,自信心空前高漲。日本國內開始認為自己國家的軍隊是無法被戰勝的,並促使其向外侵略的野心急劇膨脹。其次,由於對俄戰爭的勝利,日本人驚喜的發現戰爭所帶來如此巨大的效益,為了獲得更多效益,日本更進一步加強自己的軍事發展,在擴充海陸軍的同時,武器裝備方面也得到了加強。日本擴建和改建了許多軍火工廠,軍工企業在工業生產中所佔比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再次,日俄戰爭刺激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戰爭期間由於源源不斷的軍事訂貨,出現了所謂的「戰時繁榮」,生鐵的產量幾乎增加了五倍;使用動力的工廠也增加了三倍。如果說甲午戰爭後日本主要工業部門是紡織、造紙、麵粉等輕工業的話,那麼經過日俄戰爭,電力、煤炭、化學工業等部門都有了明顯的發展。日俄戰爭為日本資產階級提供了巨額利潤和大片殖民地,進一步發戰爭財,掀起了第三次興辦企業的高潮,促成了日本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最後,俄國的失敗意味著朝鮮將完全處於日本的控制中,日本達到了完全獨霸朝鮮的目的,這也實現了自豐臣秀吉以來企圖吞併朝鮮的夙願。另外,日本在《朴茨茅斯和約》中得到了部分俄國在中國的權力(遼東半島的租借權;南滿鐵路及相關特權),日本擴大了勢力範圍,提高了它的國際威望,尤其在遠東地區,日本也從一個落後的東方國家一躍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資本主義國家。六、珍珠港戰役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借口保護其繼承俄在中國遼東半島的特權,向旅順派遣了4萬多日本軍隊,從此中國東北開始落入日本的勢力範圍。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並全面佔領中國東三省,之後在1932年成立聽命日本的滿洲國。1937年夏,日本發動全面**戰爭,至1938年底,由於國民黨政府軍的消極抵抗,致使日軍佔領了擁有中國主要工業城市和重要鐵路的大片領土。但由於日本發動對華全面戰爭,打破了華盛頓體系,嚴重威脅到了美英在遠東地區的利益。日本與美英的關係急劇惡化。再加上日本在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已經消耗了大量的鋼鐵、石油、橡膠等軍需物資,而這些物資僅憑日本國內及佔領地的生產能力顯然不能滿足,很長一段時間內日本都是依賴從美國進口石油、廢鋼鐵,從國際市場上轉手購得的其它物資支撐龐大的戰爭開銷。而美國的禁運使得日本的情況更是雪上加霜。為了擺脫困境,日本企圖以海洋政策的勝利來挽救大陸政策的失敗。於是,日本與蘇聯簽訂了《日蘇互不侵犯條約》,開始將矛頭指向了美英。美國則為了維護其在亞太地區的利益與平衡,對日本採取了若干限制措施。特別是1940年5月,為遏制日本的進一步擴張,美軍太平洋艦隊從美國西海岸移泊珍珠港,以此為基地在太平洋活動。珍珠港是美國和遠東、西太平洋之間的海上交通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經過數十年的經營,港內可同時停泊約500艘大小艦船,並還配有機場、航空站、油庫、彈藥庫和修船廠等13處軍事設施。因此珍珠港猶如一隻強有力的手臂掐著日本南下的脖子,成了日本人南下的心腹之患。為了實行日本的南進戰略,日本海軍指揮官山本五十六決定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發起攻擊,用艦載航空兵摧毀或者癱瘓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大型艦船和飛機,使其在短時間內無法恢復和參戰,從而奪取戰爭初期的制海、制空權,來保證日本南進的翼側安全。同時能挫傷美國海軍及美國人民的士氣,消除美國航母對日本本土的威脅。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對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發動了突然襲擊,整個空襲行動持續約兩小時,日軍以消耗魚雷40條,各種炸彈556枚,損失飛機32架,陣亡55名飛行員的代價擊沉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四艘戰列艦,一艘巡洋艦,二艘驅逐艦,傷四艘戰列艦,四艘巡洋艦,一艘驅逐艦,八艘輔助艦,摧毀飛機188架,傷159架。人員死亡2403人,失蹤255人,傷1178人的輝煌戰果。被擊沉的美軍戰列艦日本偷襲珍珠港造就了日本海軍歷史上最輝煌的一幕,這一悶棍敲的美國暈頭暈腦了好久。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成功不但沉重打擊了美國海軍,也使得自己的防禦圈擴大至整個西太平洋。珍珠港戰役將作為成功的世界性的大奇襲,被永遠寫進了人類歷史的史冊。但雖然山本大將帶領的日本海軍取得了可以炫耀的成績,卻在戰略已先輸一招。首先,選擇珍珠港作為偷襲目標無疑是正確的,摧毀珍珠港就等於打瞎了美國的一隻眼睛。然而作為航母艦隊指揮的南雲中將卻錯誤的判斷了局勢,愚蠢的下令撤銷第二次空襲,使得整個行動匆匆收場,雖然前二波日本轟炸機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戰果,但對於更有轟炸價值的珍珠港燃油庫、海軍造船廠等卻未造成任何破壞。要知道如果炸毀了儲存在珍珠港油庫內的上萬加侖的燃油和至關重要的海軍修理廠,那麼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復甦肯定將會大大地向後拖延。其次,人們常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如果日本真的決心對美國開戰,那麼就應該做的更徹底些,如果日本能將艦隊擴大至像入侵中途島時的規模,那麼一可以用航母編隊在珍珠港附近徹底殲滅美國航母,二用戰列艦編隊炮擊珍珠港並不惜一切代價佔領外圍島嶼。如果能做到這兩點那麼美國決無可能在半年內投入反擊,太平洋戰爭也就不知道要什麼時候才能結束了。錯誤的判斷了美國的反應,雖然美國內的政界要人都認為即使是好戰的日本人也不管對美國動粗。但日本大大低估了美國人抵抗的決心。要知道美國不是那種束手就擒、甘心失敗的國家。可以說,美日都是具有不獲全勝決不罷休這種鬥爭精神的國家。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經過苦戰,終於擊敗了勢力相當雄厚的德國,這段眼前的教訓卻並沒有給日本帶來一些啟示。七、中途島戰役偷襲珍珠港得手後,日本國民全部沉醉在勝利的喜悅之中,珍珠港的輝煌勝利大大地挫傷了美國海軍的戰鬥力。而日本的艦隊卻威風凜凜地回到自己的港口,在激戰中幾乎什麼重大損失。港口上傳來日本人「萬歲!萬萬歲!」的高呼聲。然而,偷襲珍珠港對美日來說,戰爭不是進入尾聲,而是剛剛拉開了戰幕。雖然美國陸海軍及其航空力量損失慘重。但是仍令日本海軍卻深感不安是,美太平洋艦隊的三艘航空母艦全部未受損失。特別是美國航空隊成功空襲東京後,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更堅定了消滅美國航母威脅的決心。為此日本準備攻打中途島,企圖一舉圍殲對方的海空力量,迫使美軍退守夏威夷及美國西海岸,以保障日本本土以及運輸船隊的安全。於是軍事史上一場以航母和空中力量決定勝負的最大戰役打響了。 1942年5月,日軍大本營下達攻佔中途島和阿留申群島西部島嶼的指令。由山本五十六大將率領的強大日本聯合艦隊負責實施這次戰役,為此日軍共出動航空母艦8艘(艦載機400多架)、戰列艦11艘、巡洋艦23艘、驅逐艦56艘、潛艇24艘。其主力編隊轄中途島進攻編隊和第1機動編隊;北方編隊轄第2機動編隊和阿留申進攻編隊。另外,還編有先遣(潛艇)部隊和岸基航空部隊。預定於6月4日對中途島發起進攻。5月中旬,美軍成功破譯了日本海軍密碼電報,從而掌握了日本進攻中途島的企圖。於是美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調集航空母艦3艘(艦載機230多架)及其他作戰艦艇約40多艘,組成第16特混艦隊和第17特混艦隊,在中途島東北海域展開,隱蔽待機。同時,19艘潛艇部署在中途島附近海域,監視日艦行動。中途島海戰以日本聯合艦隊的慘敗而告終,這隻號稱「無敵艦隊」的海軍和歷史上其他的「無敵艦隊」一樣,被人痛揍了一頓。當然導致聯合艦隊慘敗的原因有許多,這裡只就我知道的做簡單的歸納。一、作戰計劃不合理。規模空前龐大的聯合艦隊採取了分散兵力的方針,結果各部隊的兵力都比較薄弱。從戰略上看,進攻阿留申的部隊過多的分散了兵力。因為進攻阿留申的目僅僅是為了摧毀那裡的美軍設施和短時間佔領北方几個小島,來吸引美國人的注意力。但是以犧牲集中兵力來換取牽制敵人的做法無疑地是不妥當的。此外,進攻中途島的兵力也比較分散。 南雲的航空母艦部隊在中途島北西,山本的戰列艦主力在後面三百海里處,近藤的攻略部隊主力在中途島的南面或南西。這樣的部署使得各艦隊之間無法獲得有效的支援。這一弱點給敵人殲滅南雲部隊提供了方便條件。相反,美方部隊的部署卻是很緊湊。在這次作戰中,美方部隊自始至終都很集中,不論是攻擊還是防禦,都做到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另一個錯誤是忽略了海戰的核心策略-殲滅敵人的主力艦隊。山本的本意是以進攻中途島作為誘使敵艦隊出來決戰的手段。可是聯合艦隊的戰術計劃卻給航空母艦規定了固定的行動時間表,並規定它們負有支援中途島攻略作戰的任務,這樣一來就違反了原來的這個意圖。結果使航空母艦失去了為艦隊作戰要取得成功所必需的行動上的靈活機動性。二、情報偵察不足。中途島海戰可以毫不誇張的比喻為「美國情報人員的勝利」,由於日軍在行動前沒有採取充分的保密措施,使得美國人提前判斷出了日本的攻擊計劃,採取了針鋒相對的戰略部署,致使日本的進攻功虧一簣。反觀日本情報搜集工作則是相當的糟糕。直到戰鬥前夕,日本軍部仍錯誤地估計,美國特混艦隊正在所羅門地區作戰, 而聯合艦隊雖然注意到夏威夷地區敵人異常活躍,卻沒有引起重視並警告南雲部隊。三、過分相信大艦、巨炮的能力早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的頭幾個月,日本航空兵獲得的了不起戰果,完全證實航空兵的重要性。但是,在日本海軍中戰列艦派卻仍然佔據著主導位置。他們認為航空母艦太經不起攻擊了,而岸基航空兵航程又非常有限,在太洋上不能起重要作用,所以,海上戰爭的最後勝負仍然跟以往一樣要靠戰列艦。然而事實卻證明海軍航空兵早已取代了戰列艦的地位,成了決定性的海上打擊力量。日本雖在戰爭初期取得了勝利,使美國遭受了重大損失, 但美國卻從早期的從經驗中吸取了教訓,大力發展自己的航母艦隊。四、指揮官的臨場指揮無疑,正是由於南雲中將的錯誤指揮導致才最終導致了日本聯合艦隊的慘敗。1、未能在開戰前進行良好的偵察和搜索。在空襲中途島那天清晨,他沒有作出充分的搜索部署。如果他早一點派出偵察機,那麼就有可能很快發現還沒有被察覺到的敵特混艦隊。2、南雲採用了糟糕的艦載機編組模式。空襲中途島的每次攻擊波都是從四艘航空母艦上按比例抽調出來的飛機編成的,而不是由兩艘航空母艦的飛機編成第一攻擊波,另外兩艘航空母艦的飛機編成第二攻擊波。雖然同時使用四艘航空母艦的飛機可以縮短飛機起飛和回收的時間,但在收回飛機和緊接在收回飛機之後的時間內如遭到敵機攻擊時,必然增加了脆弱性,因為那時四艘航空母艦全都忙得不可開交,不能馬上使自己的飛機起飛,以抗擊敵機的進攻。同時這還意味著在這段時間內,機動部隊都不能對敵航空母艦發動攻擊,不管情況如何迫切需要。倘若南雲只從兩艘航空母艦上派出飛機去空襲中途島,讓另外兩艘航空母艦的飛機待機以備萬一,他就不至於在戰鬥的緊要關頭髮現自己的手腳被縛住了。3、當南雲發現敵特混艦隊有一艘航空母艦後, 沒有立即命令全部飛機進攻。不管這些飛機裝備的彈藥是否合適,或甚至沒有戰鬥機掩護,也應該出動。這樣做所冒的風險是很大的,但至少可以避免敵人最不堪一擊的時刻來進攻。日本航母「加賀」號下沉日本在中途島海戰中的慘敗,成為了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從此,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開始喪失戰略主動權,進入了日本人最不願看到的防禦階段。此役日軍共損失4艘大型航空母艦,1艘重巡洋艦,322架飛機和3500人,另有1艘重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受重創。更重要的是,損失了幾百名經驗豐富,訓練有素的艦載機飛行員,使得日軍喪失了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所據有的海空控制權。從此以後,日軍被迫停止了在戰略上的全面進攻,轉而採取守勢,太平洋戰爭開始出現轉折。八、萊特灣戰役隨著太平洋戰爭進入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上節節敗退,戰局日趨惡化。美國太平洋艦隊開始向西南猛攻,並迅速將矛頭指向日軍的太平洋戰略要地 - 菲律賓。菲律賓群島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從它的北方至南方依次是中國、印度**、泰國、緬甸、馬來亞、荷屬東印度群島等國家和地區,菲律賓正好位於這條"弧形戰線"的東面中央部位。菲律賓對日本更是生死攸關,因為美軍攻佔菲律賓將為爾後的進攻獲得重要的出發基地和跳板,可以把海上攻勢與亞洲大陸的攻勢結合起來,並切斷日本本土與東南亞地區作戰的海上運輸線。 為了避免上海運輸線被切斷,日本大本營不惜血本、孤注一擲地制訂了保衛內防禦圈的「捷號」作戰計劃,該計划下設四個子計劃,菲律賓地區為捷一號,T灣琉球為捷二號,日本本州諸島為捷三號,北海道和千島群島為捷四號。整個計劃企圖是集中所有能動用的軍艦和飛機,盡最後努力粉碎盟軍的進攻。捷一號計劃的兵力編成是陸軍成立由山下奉文任司令的第14方面軍,共轄有9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3個獨立旅,共約二十七萬人,負責菲律賓陸上防禦。海軍則由三大艦隊組成。一、駐泊在本土瀨戶內海的小澤艦隊的主要任務是充當誘餌,以全軍覆沒的悲愴之舉,引誘急躁好鬥、素有"蠻牛"之稱的哈爾西海軍中將離開要保衛的登陸部隊和船隻,為栗田的主力艦隊創造戰機。 二、駐泊在新加坡的栗田健南海軍中將的第2艦隊作為進攻主力。它擁有7艘戰列艦和各型艦隻40餘艘,一旦哈爾西中計上當,便趁虛直插美軍登陸灘頭,全力掃蕩美登陸船隻和部隊。三、駐泊在琉球奄美島的第3支艦隊是志摩清英海軍中將的第5艦隊,由10餘艘各型艦隻組成,主要任務是配合栗田作戰,進擊萊特灣,與栗田形成鉗形攻勢。空中作戰掩護兵力由木西和福繁指揮的陸軍第4航空隊共約1000餘架飛機擔任。"捷一號作戰"的關鍵部分是海上決戰。「捷一號作戰」的概要是,當美軍向菲律賓群島發動進攻時,日軍將從海空兩個方面發動攻勢,全殲進攻之敵。主要作戰內容可以歸納成以下4點1、陸基航空兵部隊要在大約700海里處搜索敵人,並不斷使用魚雷和炸彈進行消耗作戰,一旦敵艦隊接近,再協助陸軍飛機將敵軍殲滅在近海水域。2、艦隊集中在婆羅乃(婆羅洲北部)待機,根據情報決定出擊與否,目的在於捕捉並殲滅海上敵人的護航艦隊和其他船隊。3、萬一出擊遲誤而敵人已經開始登陸,日本艦隊要全力以赴地強行突入港灣內,殲滅敵船隊。4、小澤中將的航空母艦編隊將從瀨戶內海出發南下,把敵機動部隊誘至北部海域,以此掩護栗田艦隊突擊。在具體的兵力安排上,上述第(1)作戰任務由第五基地航空部隊(大西中將指揮,駐菲律賓)和第六基地航空部隊(福留繁中將指揮,駐T灣)來承擔。第(2)、第(3)作戰任務交給栗田中將的主力部隊來完成。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大本營幾乎是孤注一擲,將它的全部家當都推向菲律賓海域的大海中。10月17日,麥克阿瑟的60餘艘登陸運輸船隻已經抵達萊特島,大隊人馬已經登陸後,日本軍部發布了「捷一號作戰」的指令。萊特灣戰役使得日本海軍最後一點精銳也損失盡以,特別是海軍航空兵更是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日本人反擊的美夢就此徹底破滅。這場類似於德國「阿登」戰役的海戰從一開始就註定要以失敗而告終。一,日軍沒有制空權,而且飛機性能、數量及飛行員的訓練水平、戰術素養上,都比美軍差得太遠,要想順利實施捷一號計劃,幾乎是不可能的。 二,日本海軍缺乏協同配合的精神、協同太差,栗田、小澤、西村、志摩及岸基航空兵這五支參戰部隊幾乎沒有密切有效的協同。甚至西村和志摩兩支艦隊,在同一時間同一地區為執行同一任務。卻沒有統一指揮和相互聯繫。 三,敵情不明,日軍的偵察無論在對敵軍部署的了解,還是對敵軍意圖的判斷,或是對戰果的評估,都十分不足。日本海軍的「武藏」號戰列艦萊特灣海戰對於日本聯合艦隊來說是最後的、也是決定性的海戰。在共計4天的戰鬥中,美軍損失輕型航空母艦1艘,護航航空母艦2艘,巡洋艦2艘和驅逐艦3艘,損失飛機100餘架,傷亡2800多人。日軍共損失重型航空母艦1艘、輕型航空母艦3艘,戰列艦3艘,重型巡洋艦6艘,輕型巡4艘,驅逐艦11艘和潛艇6艘,損失飛機400餘架,傷亡7400餘人。除了陸上基地的飛機外,日本海軍幾乎已不存在了,美軍取得了絕對的制海權。九、戰後日本新海軍的重新崛起日本雖是二戰中的戰敗國,但其在侵略中獲得的經濟利益遠大於其戰敗的損失。戰後的日本被明令不得擁有軍工企業,但是日本在投降前成功將部分軍工轉為民用,從而逃脫了本應被解體的命運。雖然日本的軍事力量發展受到了嚴格的限制。但是出於西方世界對付前蘇聯的需要,以及美國「全球戰略」的考慮,在戰後40多年中,在美國的扶植和縱容下,日本利用戰爭中所獲得的資源使得軍事工業和軍事能力得到長足的發展,特別是作為日軍核心的海上自衛隊力量則是其軍力擴充的重點。今天的日本海上自衛隊除不具備戰略核威懾能力外,其常規兵力已排在美俄之後,雄居世界第三。1954年朝鮮戰爭結束後,在美國的默許和支持下,日本重新組建其海上武裝力量,即海上自衛隊。並接替部分美軍的防務,讓美軍保持戰略機動打擊能力。 20世紀60年底,日本海上自衛隊奉行的是「發展有效的防禦力量」的「國防基本方針」,以提高周邊海域防禦能力和確保海上交通安全的能力為基本目標,重點發展護航、反潛兵力,並瞄準遠洋防禦能力的建設。到60年代末日本上海自衛隊已具備了中近海獨立遂行反潛護航的能力。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隨著軍力的增加和軍事工業基礎的完善,以及經濟發展的成就,日本開始從依賴美國向自主防務體制轉變。新體制的核心是「專守防務」戰略。與此相適應,海上自衛隊提出「近海專守防禦」的戰略,目標是建立一支能夠獨立對付小規模局部入侵所需要的海上力量,進一步提高周邊海域防卸能力和確保海上安全的能力,確立遠洋反潛護航和近海防禦作戰相結合的作戰體制。在整個70年代,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裝備全面發展,艦艇全面實現了國產化,大批新裝備服役,形成完整的海軍裝備體系,具備了中遠海反潛護航能力。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美國出於既要制約前蘇聯太平洋艦隊活動,又想減輕自身負擔的需要,要求日本再行提高其防衛力量,增強防空反潛能力,承擔保衛海上交通線,分擔關島以西、菲律賓以北的西太洋大面積防禦任務。而此時的日本也正需逐漸擺脫對美國海軍的依賴,將海上自衛隊擴展成為能夠在西太平洋地區獨立遂行攻防作戰任務的強大的海上力量。因此,美國的要求實際上是完全解除了戰後對日本海上自衛隊力量的限制,迎合了日本國內的擴軍思潮,從此日本放手向海軍強國邁進,在戰略上則提出向「遠洋積極防禦」戰略過渡。於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積極擴軍,經過兩個五年防衛計劃,日本海軍完成了從「近海防禦」到「遠洋積極防禦」的戰略轉變。不但建造了4個作戰能力與輕型航母持平的「八、八」艦隊,還計劃逐漸逐漸發展為「十、九」艦隊(每個護衛隊群由10艘驅逐艦和9架艦載直升機組成)。十、結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日本的徹底失敗而告終,曾經所謂的「無敵艦隊」也隨著折斷的東洋刀一同深入太平洋冰冷的海水之中。二戰的失敗不但將明治維新後掠奪的海洋與土地全部輸掉,還賠上了自己的北方四島,外加美國的長期佔領和控制。雖然有如此慘痛的教訓,但部分日本人似乎並未真正理解為什麼會在幾年的時間內輸光老祖宗的「家產」,甚至有些人還認為侵略其他國家並沒有什麼不對,錯就錯在選擇了錯誤的時機進攻美國,因為當時的美國太強大了。好像只要當然日本不偷襲珍珠港,不進攻美國,日本就不至於輸的如此慘烈。自近代以來,日本並不缺乏優秀的戰術指揮家,從豐臣秀吉到東鄉平八郎再到山本五十六,一個個都是擁有無限天賦的指揮天才,但卻沒有真正出色的戰略家。不可否認日本是個勇於冒險和好學的民族,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都努力向西方學習,特別是學習他的老師-英國。但問題在於西方的文明和強大是用了幾個世紀才取得的,而日本在幾十年的時間內除了皮毛不可能學到真正的西方文明的精髓,日本人雖然接受了西方的科技文明,可以造出飛機大炮軍艦,但在骨子裡沒有虛心學習西方的文化,特別是沒有形成現代人權觀念和人道Z義思想。這一切使得日本缺乏真正的戰略,我們回顧近代日本的戰略模式。首先,選擇一個戰略價值大的目標,然後廣泛搜集對手的情報,蓄積自己的能量。其次,選擇對手的主力據點或主力艦隊,然後實施不惜一切代價的毀滅性打擊。最後,一旦對手投降便立刻簽訂極端苛刻的條約,限制對手,使其長時間內無法翻身。接著再選擇一個更強大的目標。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日本並沒有一套完整的戰略體系。相反,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日本採用了更極端的方式,既:擴大問題,這種策略最終導致樹立了越來越多的敵人,並使得自己的兵力一步步被分散。入侵朝鮮時日本人發現,為了佔領朝鮮就必須打敗中國清政F。入侵中國東北時又發現,要獲得東北就必須要打敗沙皇俄國。吞併滿洲時又發現,吞併滿洲就必須入侵中國華北。入侵中國華北後又發現,要鞏固華北就必須入侵山西、上海、湖北、廣東,就必須發動全部**戰爭。為了徹底征服中國,日本人又發現必須要入侵東南亞,就必須對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下手。呵呵,如果按照這種推理,那麼日本想征服美國,就肯定會派他的「無敵艦隊」到英國去登陸了。由上可以看出日本的戰略核心其實是建立在「突然襲擊對方的戰略要地並給予敵人短時期內難以彌補的重創,然後再利用外交條約把戰果變成現實」的基礎上。這種戰略在對付小國或者在與大國爭奪其他利益時確實有效(比如:日軍入侵東南亞、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但在入侵擁有巨大戰略縱深、全民動員、以及工業和戰爭潛力大的國家時,日本除了把戰場擴大、越陷越深外再沒有其他的方法。在佔領中國東北後,日本政F與軍部以及軍部各個軍種之間都是各自為政,沒有一個統一的戰略思想。陸軍將目光盯著中國華北,海軍卻將注意力放在了南方。甚至在**這個問題上,日本內部都沒有達成統一。結果出現關東軍拉著軍部走,軍部又拉著政F走這種在其他列強國家不可能出現的情況。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日本的戰略決策者們一直在解決獲得石油資源這個非常迫切問題 ,而沒有對取得這些資源以後的戰爭進程制訂具體的戰略方針。同時,他們也意識到 ,在初期作戰中會存在很多風險,而襲擊珍珠港則要冒更大的風險;而且,他們對於會有何種結局也沒有把握。因此,他們決定等著看看戰事如何發展,然後再著手制訂下一步戰略方針 。這個沒有戰略的戰略從太平洋戰爭爆發開始就已經被踏上失敗的烙印。到l942年初,日軍在各個戰線上的節節勝利,使得日本決策者們確信第一階段作戰將順利完成,他們這才時候開始考慮此後的作戰方針問題。此時他們面臨著重大選擇,即第一階段戰略目標達成後,日本是應該採取守勢以消化目前已經取得的東西,還是應該大膽地繼續採取攻勢,以獲得更大的空間和利益。對於第二階段作戰戰略問題,當時日本有兩大主張。一是東進,挫敗美國的作戰決心;二是西進,殲滅印度洋方面的英國遠東艦隊,與德軍會師。在理論上,制訂陸軍和海軍戰略方針分別是作為大本營機構的陸軍參謀本部和軍令部的 職責。軍令部總長是大本營海軍部的當然首腦。他以這個身份可以向體現最高層戰略和戰役決策的聯合艦隊司令長官發布命令和下達指示。然而,實際上,在制訂海軍戰略方面起決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聯合艦隊,而不是軍令部。 這就導致日本軍隊在戰略導向上沒有辦法形成一個有效的整體。除了沒有統一的戰略思想,日本人帝國夢破滅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自己打敗了自己。即日本人引以為豪的武士道精神給了日本人致命一刀。回顧日本的近代歷史,武士道精神始終是支持日本走上誇張道路的精神動力。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轉變為近代資本Z義社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舊社會的日本武士道逐漸轉化為近代日本軍人精神倫理和國M道德倫理的行為準則,成為日本統治階級推動軍國Z義發展的堅定社會基礎。其強調全體日本人只效忠天皇個人,因為天皇總攬國家大權,效忠天皇就等於效忠國家。並極力鼓吹奴性、崇拜殘忍,歌頌殉死「玉碎」,將無私獻身定義為武士的最高義務和最終行為。因而,從軍事意義上說唯有「忠」和「死」最能體現徹底奉獻。在武士道精神的武裝下,也使得日本的每個師團、聯隊或是海軍的每艘軍艦都非常具有凝聚力,士兵們上為效忠天皇,下為維護自己部隊的榮譽,對上級,對部隊都極為忠心。這在日中戰爭、日俄戰爭中都得到充分體現,在面對不要命、瘋子般衝鋒面前,腐朽的中、俄軍隊哪裡經受的住。雖然武士道精神在中日、日俄戰爭中給日本人帶來了甜頭,那麼在太平洋戰爭中武士道精神則是日本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戰爭的首要目的便是在保護自己的同時有效殺傷敵有生力量,在持久戰中更是誰的有生力量多、資源多誰就能贏得戰爭。反觀日本太平洋戰爭中的日軍,在武士道精神的支配下,上至指揮官,下至普通士兵都已戰死沙場為榮。指揮官往往發動不及代價的進攻,就算處於劣勢也不會選擇保護性的後撤,而是更多的帶頭採用自殺性的進攻。不但大量日軍有生力量毫無意義的被消耗,更重要的是有經驗的指揮官也隨之白白浪費。此外,日本陸軍的每個師團、旅團都將自己的佔領地作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一旦局勢惡化,又不願意犧牲局部以保全全局,而更願意全部「玉碎」。正是由於武士道精神使得日本原本就緊張的有生力量和資源不但沒能形成戰鬥力去攻擊敵人,反而白白浪費在盟軍強大的火力下。回顧全局,造成日本徹底失敗的原因有許多。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就算日本採用合理的戰略、戰術,但只要其侵略的本質沒有改變那麼就算日本多麼強大,也終究會被被侵略人民的反抗所毀滅。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這個島國是亞洲最年輕國家:雖然貧窮但太美麗,對中國人免簽證
※諾魯——受鳥兒恩惠的國家
※曾被預言第一個沉入海底 太平洋島國吐瓦魯面積不減反增
※馬爾他:地中海之心
※紐西蘭稱變暖尚未使太平洋島國明顯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