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華嚴經講述菁華(第104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一O四集) 199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45-0104
請掀開經本,我們還從五十八面讀起,這是一個段落,五十八面最後一行:「複次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觀一切眾生根為說法斷疑解脫門。淨莊嚴海天王,得隨憶念令見佛解脫門。最勝慧光明天王,得法性平等無所依莊嚴身解脫門。自在智慧幢天王,得了知一切世間法一念中安立不思議莊嚴海解脫門。樂寂靜天王,得於一毛孔現不思議佛剎無障礙解脫門。普智眼天王,得入普門觀察法界解脫門。樂旋慧天王,得為一切眾生種種出現無邊劫常現前解脫門」,昨天講到此地。今天我們繼續看第八尊天王:
【善種慧光明天王。得觀一切世間境界入不思議法解脫門。】
菩薩得到的法門,『觀一切世間境界』,「一切世間」包括三種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前面講得很多。這一切世間我們都曉得非常複雜,《華嚴經》自始至終為我們說明這些差異的現象,說得很多,而且會會幾乎都有多次的重複,所以這部經我們從頭到尾念一遍,這些印象都會很深,那就是重複多遍,這是世尊教學的善巧。在這種種不同意見當中,我們怎樣去觀察,才能夠開智慧?這一切境界當中,有事有理、有性有相、有因有果,天台大師在《法華經》裡面將「十如是」展開為百界千如,那就是觀一切的良好模式,我們得到他這個啟示,就曉得如何觀察世間。
現代科學家也善於觀察,譬如太空物理學家宏觀宇宙,觀察宇宙無窮大,這是一種觀法;量子力學家往小處去觀察,觀察一切事物無限小。所以今天的科技很明顯的走上兩個極端,一個是無窮大,一個是無限小。他們的觀察不能說不敏銳,觀察的結果也能夠令一切人滿意,可是為什麽不能解決問題?就是此地講的,他為什麽不能入解脫門?這一點我們學佛的同修不能不留意。他們再宏觀、再微細的觀察,沒有把「我」捨棄掉,雖然觀察到無我,我也不可得,但是這個意念沒有捨棄,所以還是得不到解脫,依舊是凡夫境界,連個小乘須陀洹果都不能證得。
我說這個話,同修們要警惕。不能證果,此地講不能入解脫門,此地這個解脫門高,不是普通的,法身大士的解脫門。此地的解脫是十法界,脫離十法界,解除一切煩惱,這裡面佛家常講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脫離十法界,這是高。最低的解脫是小乘須陀洹果,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是最低的。從初信到十信,華嚴會上還沒有他們的地位,為什麽?他們沒有出十法界,不是法身大士,沒有入一真法界,沒有入華藏世界,這不算是真的解脫。可是佛告訴我們,證得小乘初果、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個人已經斷三界八十八品的見惑,斷八十八品的見惑是「解」;「脫」哪裡?三惡道,這種人決定不墮三惡道。但是他沒有離開六道,他在六道裡面人間、天上,他輪轉的範圍就是這個範圍,他不會墮三惡道。我們聽了世尊這番話,最重要的要相信世尊沒有妄語,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所謂「如語」就是完全說的是事實真相,佛所說的並不增加一點點,也不缺少一點點,真相是什麽,完全照事實說出,這叫如語。
我們想想,如果我們見惑還沒有斷,見惑裡面第一個是身見,執著這個身體是自己,這叫身見,也就是我執,這有我;有我當然就有我所有的,這個妄念就生起來。佛法裡面的修證,最低的水平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有「我」你就有私心,你就有人我是非,你就有貪瞋痴慢,你就有三苦、八苦;換句話說,你就有六道輪迴。所以證得初果的人,在大乘是證得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我們就稱他作聖人。初果須陀洹,這是梵語,它的意思是「入流」,他入聖人之流,他不是凡夫,雖然現在還不能脫離六道輪迴,但是距離脫離六道輪迴是有一個期限,佛說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就脫離了。諸位要曉得這叫「位不退」,三不退裡這是位不退,決定不會再退墮成凡夫。我們在一生修學過程當中,最低限度要證這個果位,你才算是有成就。可是八十八品見惑不容易斷,要以這個水平來說,我們這個時代的修行人,在一生當中能夠成就,那真的是太稀有了,鳳毛麟角。一般人怎麽樣?只能說在佛門裡面跟諸佛菩薩結個法緣,如同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遇到佛法,也曾經像現前這樣的修學過,但是沒有拿到須陀洹的學位,還是流轉六道。這個事情,我們在過去生中已經幹了很多遍,甚至遍數已經數不清,這一次碰到了再干一遍。到什麽時候我們才會真正覺悟,才會真正回頭?難說!善導大師給我們講,「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我們生生世世,每一次真的是遇緣不同,如果遇緣殊勝,我們能把握機會,真的這一生就把這個事情辦妥了。
如果修學其他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是斷煩惱才證菩提,幾乎沒有例外的。你斷見惑,你證初果;你再將欲界思惑九品當中最重的前六品斷掉,你證二果;再把其餘斷盡了你證三果。三果不錯,不再到欲界來,在四禪五不還天修行,到那個地方再去斷色界、無色界;色界四禪,無色界有四種定,總共是八個天,天上分為八類,每一類裡面有九品,八九七十二品,七十二品思惑都在四禪五不還天斷盡,斷盡了證阿羅漢果。這是見思煩惱解開了,脫三界六道輪迴,在佛法裡面講成就小乘阿羅漢;在圓教,華嚴是圓教,圓教菩薩,佛給我們講七信位的菩薩,七信上面還有八信、九信、十信,才到初住。七信以上,八信、九信、十信斷的是塵沙煩惱,在十信位子裡面,破一品無明,這就超越十法界。解脫的意思在此地,他把塵沙煩惱也解開了,脫離十法界,這樣才入一真法界、入解脫門,此地入解脫門是入一真法界。所以大家想想,不容易。
可是法門裡面有個特別法門,看你有沒有緣分遇到,那就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一品煩惱都不要斷,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往生的,見思煩惱沒斷。沒斷煩惱也能夠進入一真法界,也能夠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這個話說起來沒人相信,所以淨宗稱為難信之法。我們聽了就相信,這個奇怪,不可思議。一般照常理來講,二乘不相信,菩薩不相信,為什麽?找不到理由,你憑什麽?凡夫一品煩惱不斷,能夠超越三界,能夠超越十法界,沒這個道理,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難信,我們遇到了為什麽會相信?佛告訴我們,這是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曾經學過這個法門,這一次接觸到之後,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引起來了,所以你能信,你不排斥,同時又得到諸佛如來本願的加持;裡面善根漸漸到成熟,外面得佛力加持,我們能信。雖然如是,如果自己無量劫來還有些惡習氣,還有煩惱,這個煩惱習氣自己要沒有能力控制住,煩惱在搗亂,干擾我們的信願,使我們在六塵境界裡面依舊會起貪瞋痴慢,這個障礙很可能把這一生的機會又錯過,那真是太可惜了。
因此,修學的緣就非常重要,緣裡面,一個是善知識,你有緣遇到善知識,善知識提攜幫助你;幫助你斷疑生信,這個容易,說破迷開悟,那個難,那是差不多你自己根熟了可以做到。善知識能夠幫助你破迷開悟,給你講經說法,你聽了豁然大悟,明心見性,根熟了,熟透了。我們沒熟透,還差一截,在這種情況之下,善知識他能幫助我們斷疑生信。特別是淨宗法門,我們果然具足信心,從信心裡面生起願心,這一生很可能就成就,這個成就的殊勝不可思議。如果善根差得太多,信心還是不能夠建立,能夠深信因果,畏懼惡道,斷惡修善,也能夠暫時不墮三惡道。你能夠修善,能夠持戒修善,來生可以保住人身,修得好還可以生到欲界天去享天福,這是暫時的小果。這一切世間種種這些情形說之不盡,佛法所講的只說一個大概,略說而已,必須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很冷靜的觀察,你愈冷靜,觀察就愈清楚。所以有定功的人,無論看什麽事情,比我們凡夫高明多了;也就是說你的心愈清淨,你看得愈深愈廣,隨著你清淨心的淺深,清淨心淺深就是定功的淺深,你看的深廣不一樣。這是講觀察一切世間境界。
觀察要有結果,我們才真正能得到受用。觀事,從事裡面就看到理;觀理,從理當中你就明白事,你就叫會觀。你看到所有這一切事相,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你就不會觀察,你怎麽能得受用?你怎麽能解決問題?更深的,觀相見性,觀性了相,通達一切法相,這是深的,這一層我們凡夫不容易做到。凡夫能夠做到從事上明瞭理,悟了理,從理上能夠明白事相,那就相當不錯。與這個相類似的,這是觀察因緣果報,看到因想到果,看到果知道因,業因果報清清楚楚展現在我們面前,自己對於這個境界決定不迷惑,智慧開了幾分,雖然沒有大徹大悟,小小悟處會常常有。
這裡面的境界都是不可思議,理事不可思議,性相不可思議,業因果報不可思議。「不思議」這一句話好,從我們初學人來說,我們絕對不能用思考、想像來解釋這些問題,你要用你的思考、你的想像來解決問題會產生錯誤。懂得佛說不可思議,我們就不用思考,我們仔細觀察,在觀察之中保持自己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依這個原則你仔細去觀察,這叫修觀;宗門教下,這是修學的一個總綱領、總原則,這叫觀照。如果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叫失照,你在修觀的時候照失掉了。我們今天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裡?我們就明白了,我們有觀沒有照,我們每天面對著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觀察裡面打妄想,依自己的妄想做標準,來判斷一切人事物,於是產生錯誤,自己不曉得。科學家觀察宇宙得不到解脫,原因也在此地,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這種過錯我們一定要避免,祖師大德真是苦口婆心勸導我們,可惜我們沒有把這些教訓記住,沒有認真的去做到。不能怪佛不慈悲,不能怪祖師善友不慈悲,講得太多,在經上講,不知道講多少遍,祖師大德註疏當中也看得太多。我們看得很多、聽得很多,就是很健忘,記不住,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舊習氣、舊毛病依舊常犯,我們虧吃在這個地方。我們如果懂得不思議,懂得這句話,初學應該怎麽做法?等到有一天豁然開悟了,理事、性相、業因果報全都明白了,那個時候你也會跟佛一樣說不可思議,這是你親證的境界,不可思議。這個時候說不可思議,跟我們現在說不可思議意思不一樣,意思完全不相同。菩薩是從業因果報的觀察,他得到解脫,他是用這個法門成就的。可見得修行真是門門通大道,關鍵還是世尊一句話,「微密觀照」,還是這句話,我們一定要學習。第九位尊者:
【無垢寂靜光天王。得示一切眾生出要法解脫門。】
前面是觀察業因果報得解脫,這尊天王是從教學當中得解脫。法門無量無邊,『出要』兩個字很重要,無量無邊法門你要掌握不到這兩個字,你就沒有辦法出離三界六道,往上那更不必說;不但三界六道你不能出,三惡道都不能夠離開,所以「出要」兩個字是關鍵。我們抓到一門,這一門真正能夠幫助我們出離六道輪迴,出離十法界,這對我們是最重要的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在理論上講都是出要法門,在根機上講各個不相同。正如同咱們生病要吃藥,藥鋪裡每一味葯都是良藥,都能夠治人的病痛。這種常識我們有,我們生病了,不敢隨便吃藥,為什麽?怕吃錯藥,吃錯了葯,不但病不能好,可能還要送命,這個常識我們曉得。法門亦復如是,法門就是良藥;葯吃錯了我們身命送掉,法門修錯了法身慧命可耽誤掉了,原因在這個地方。所以法要契機,就好像葯要用得妥當,要對症;葯對症、法契機是一個道理,葯對症就藥到病除,法契機,這個人修學立刻就證果、就開悟。因此,講經說法不能疏忽契機這個道理。李炳南老居士早年為了幫助初學經教的同學們,編了一個小冊子《內典講座之研究》。這裡面最重要的教給我們,自己修學要契機,契自己的機,我們這一生修學才會有結果,才會有成就。講經說法是幫助別人,要契大眾之機,這樣則功不唐捐。「功不唐捐」是古人的話,要用現在的話來講,你的功夫沒有白費,你的時間、你的精力用得有價值、有意義、有收穫,不至於白費。所以觀機就非常重要。
因此我們在一塊修學,我常常提醒同學們,我們可以參考古人的註解,決定不能依照古人的見解來講。為什麽?我們面對著大眾,這些大眾是現代人,不是古人,用古時候的方法來講雖然沒講錯,祖師講的,是沒講錯,唐朝祖師是對唐朝人講的,不是對我們現代人講的,相去差不多一千年,這一千年有多麽大的變化!這就不契機。我們可以參考他,參考他什麽?他在那個時代怎麽講法,你多看看這些註解。漢朝人的註解,你看漢朝這些祖師大德,他們講經說法怎麽說,唐朝這些人他又怎麽說,最好看同一部經,你很明顯的能看得出來;你再看看宋朝人怎麽說,明朝人怎麽說,清朝人怎麽說,你就開悟了,現在應該怎麽說法,你就明白了。我們今天如果拿著唐朝的註解照說,現在的對象是唐朝人,他才契機;我拿著清代祖師大德的註解來講,座下是清朝人才行。你要不懂得這個原理原則,你怎麽能做到契機?不契機,佛說這是閒言語,說了等於沒說,為什麽?人家聽不進去;縱然聽懂了,在現在生活上用不上!佛法是要解決我們現實生活問題。所以經典沒有變,字沒有兩樣,講法不一樣。佛經是活的,不是死的,正因為如此,它超越時空,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現代人所謂是真理。
我們要深深明白這個道理,這個義趣,也就是說掌握到「出要」。如果你的智慧開了,給諸位說,門門都是出要;智慧沒有開,只有一門出要,其他門你都出不去。這是諸佛如來大開方便之門,這就是淨土持名念佛法門,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無論什麽樣的根性,遇到緣還都能成功,稀有難逢。我們煩惱業障再重,只要你信,只要你肯去,沒有一個去不了的。你說我不認識字,我不會讀經,不要緊,只要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成功,這個例子我們看到很多。一句阿彌陀佛,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念掉,他就相應,往生的瑞相往往比通宗通教的這些大德還要殊勝很多。這個法門是世尊給我們選擇的,世尊在《大集經》裡為我們後世眾生普遍授記,正法戒律成就,像法禪定成就,末法淨土成就,這幾句話是佛為後世眾生普遍授記,你說多殊勝。我們不取這個法門,取其他法門,那就得看根性;換句話說,你要懂得觀機,你在其餘大乘法中也能夠抓住出要,來幫助他們。這個出要,說老實話,沒有淨土那麽樣的究竟,淨土的出要是出十法界,不僅是橫超三界,橫超三界是講出六道輪迴,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所以實際上超越十法界,這是無比的殊勝稀有。不是淨宗的根機,你要想什麽方法去催化他,把他變成淨土根機,這是高明的手法。沒有這個能力,要觀察他的根機,幫他最低程度的解脫,最低程度的解脫就是勸善規過,說明六道的由來,業因果報理論與事實的真相,勸導他斷惡修善、深信因果,他能夠脫離三惡道,生得人天善道。實在講,我非常客觀的來觀察,只能做到此地。
清涼大師在這一段裡面,他說這是「於著相得解脫」。這句話你要不留意很難懂,如果你細心去體會,你會恍然大悟,他說的是什麽?就是說的念佛法門。一切法門著相不會解脫,淨土法門著相能解脫。著什麽相?著阿彌陀佛的相,著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相。其他的相可著不得,你如果著其他的相,你就沒有辦法解脫。所以這個地方『得示』,示是開示、顯示,「一切眾生出要法」,就是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是這個法門。末後這一尊:
【廣大清淨光天王。得觀察一切應化眾生令入佛法解脫門。】
這個法門比前面要難得多,前面是專指淨宗。法門雖然很容易修學,快速穩當成就,緣不容易遇到。彭際清居士所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這一天居然在此地遇到,要知道這個因緣是很不容易遇到;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都是說的真話。怎麽會遇到?諸位同修善根福德因緣感應而現前。
這尊菩薩,這是以種種善巧方便,恆順眾生,應機說法,都能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才叫『入佛法』。「入佛法」三個字怎麽講法?你要先懂得佛法兩個字的意思,法是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佛是覺的意思,佛法兩個字要用我們現代話來講,就是真實、正確、完全沒有錯誤的覺了一切法,這叫佛法。入佛法,可見得你已經覺了,你已經通達一切法,這才叫入佛法。佛法要怎樣才能入?要智,你沒有智,你怎麽會覺悟?「佛」這個字,諸位看看經典裡面的解釋,細細的說,佛這個字裡面具有智慧、覺悟兩個意思,智慧是能覺,覺悟是所覺。智慧裡面又說作三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覺裡面也說為三種,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是一般在佛法解釋佛這個字的意義。由此可知,入佛法,你的教學確實有了成就、有了成績,你教學真有了成績,學生開悟了,成就學生的智慧。成就學生什麽智慧?根本智、後得智,成就學生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才叫入佛法。所以此地入佛法的水平很高,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不是普通境界。
佛法的教學難!佛法教學跟現代社會教學不一樣。我們看看,前清沒有佛學院,也沒有佛學班,佛教裡面辦佛學院、辦佛學班,民國年間才有的。也有不少熱心的大德們,在家、出家都有,他們辦學有沒有辦成功?沒有。怎麽說沒有?佛學院、佛學班裡面沒有修行證果的人,成就是以證果為標準,沒有修行證果的人。只培訓一些佛學的學者,佛學家、佛學博士,這不是證果,還是凡夫,這不算成就。把佛法當作普通學校來辦,這樣訓練出來的學生還是凡夫,他們能夠得到佛學的知識,不是佛經講的智慧。他讀的是佛經的知識,沒有佛經講的智慧,所以他解決不了問題,什麽問題?本身的煩惱不能解決;再說到極處,本身的生死不能解決,反而不如一個念佛堂的老太婆,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臨終站著走的,差遠了!一個念佛就作佛去了;一個當法師講經說法,還要搞六道輪迴,還要墮三途,怎麽能比?這一點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
所以無論修學,無論幫助別人,要以「入佛法」為標準,也就是要幫助他們覺悟,要幫助他們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要從初學逐漸逐漸把境界向上提升,幫助他入更深的一個層次。面對一切眾生,面對種種善巧方便,是要有很大的耐心,有很大的愛心,這是佛法講的大慈大悲。慈能與樂,與樂是幫助他開悟;悲能拔苦,幫助他脫離生死輪迴,這是悲心。你沒有一個真正護念眾生的心、關懷眾生的心、愛護眾生的心、幫助眾生的心,這個事情就做不成功。《地藏經》上講得很好,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你對他好心,他誤會你是惡意,這種情形自古以來太多太多。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都不例外,僧團裡面的學生六群比丘、提婆達多,世尊對他大慈大悲,平等的關懷愛護,他們錯解了佛的意思,跟佛做冤家、做對頭,這是僧團裡面的。所以今天我們僧團裡面出了問題有什麽稀奇?釋迦牟尼佛在世就表演了。僧團以外的,在家二眾當中出問題就更多,某某居士在法師會下聽經多少年,現在他信基督教去了,現在他在毀謗佛教,自古以來也很多,釋迦牟尼佛在世就有人去學外道,反過來謗佛、謗法,多得是!這就是說明種種眾生,種種根性習氣不相同,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在裡面,外面遇到這些惡緣他就變質了。
所以老師對學生的愛護,防止外緣的干擾,這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今天不容易做到,古時候保守的社會比較方便,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每個人都不願意受人的約束。你仔細去觀察,現在的小孩不願意接受父母的約束,現在的學生不願意受老師的約束,他要自由,那有什麽法子?所以現代的眾生比從前的眾生難教,我們必須知道。在這個狀況之下我們懂得,我們要學佛菩薩現身說法,永無間斷。但是對於聽法的人、對於修行的人,決定不能有絲毫的要求,你聽懂了,你喜歡做你怎麽做,為什麽?他不接受約束。愈是約束得嚴,愈容易引起反抗,不但教不好學生,自己還生煩惱;自己一生煩惱,清淨心失掉了,那真叫「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要有智慧保住自己身心清淨,念念與彌陀相應,決定得生淨土。先要把自己保住,腳跟穩住,然後幫助別人。幫助別人,穩住腳跟,就是絕不干涉別人,你懂得這個道理就好了;絕不對人有不要說是過分的要求,任何要求都不可以,我們才身心清淨。現前這個社會,要用儒家的話來講真叫亂世,要懂得處亂世之道。與一切人結善緣,絕不結惡緣,平等清淨愛護眾生、幫助眾生,愛護幫助還要隨他的性質,他喜歡怎麽做就怎麽做。能勸就勸導,勸不能超過三次,超過三次就變成冤家對頭;一次不接受還可以勸第二次,第二次不接受不要再勸,再勸就惹麻煩。那怎麽辦?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合掌令歡喜」,你愛怎麽做就怎麽做,「阿彌陀佛」,就好了。你這一生不能得度還有來生,這一次機會失掉還有下一次,慢慢來,時間是無量劫。我們深深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在這個大時代當中,靠人,人家已經不給你做靠山,唯一的方法是自己覺悟,自己修、自己度。這裡頭意思淺深,諸位細細去思惟,細心去體會,才能夠真正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迷悟有不同的層次,苦樂也有不同的差別。長行文我們就介紹到此地,接著下面是偈頌,偈頌前面有說偈儀,我們念一念:
【爾時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眾。而說頌言。】
這是第四禪,第四禪凡夫有三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承佛威力』是謙虛,他能夠說法,能夠說偈讚佛,是佛力加持的,表示自己沒有這個智慧德能,這個謙敬態度我們一定要學習。古大德是自己的東西也不敢說是自己的,說成是老師的。孔老夫子在中國這兩千年來,哪一個不尊稱他是大聖人?可是孔老夫子自己是用什麽樣的態度來自處?他告訴大家,他是「述而不作」。述是什麽?說別人的,沒有自己的東西,他所說的、他所教導的是從前聖賢人所講的,不是自己的創作,顯示出一絲毫驕慢的心都沒有,謙誠恭敬。佛門教導也是如此,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不能學現在的時髦,現在自己稍稍有一點點本事值得驕傲,完了!值得驕傲就沒有了。所以要謙虛,你看「承佛威力」,沒有傲慢,把功勞推到佛那邊,推到老師那邊。
『普觀一切』,普觀一切也是謙敬的表現,表示沒有偏心,這個意思好。不偏在某一邊,代表這個團體的全體,不是代表這個團體某一些利益的人,他代表整個四禪天。四禪天裡面福報也有大小不相同,福報小的少廣天,福報大一點的無量廣天,福報最大的廣果天,他並不代表某一部分,他代表全體,所以普觀一切,這都是我們要懂得的。我們今天學佛,學佛就是學明白人,學個懂事懂理的人。我們出門是代表整體的佛法,雖然我們是淨宗,如果說只代表淨宗,錯了,我們代表全部全體的佛法,我們利益的是一切眾生,不是某一個局部的,決定是平等的,這是「普觀一切」。如果我們用《無量壽經》的經題來說,承佛威力是清淨心,普觀一切是平等心,諸位想想看這個意思,這樣才能夠圓滿。這是說偈儀中的一點意思。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健康才是真正的幸福--學佛網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第三集 凈空法師講解
※凈空法師:現在的人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
※凈空法師法語:修財布施,大概我有錢才能布施,沒有錢就不能
※凈空法師: 死心塌地把心住在這佛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