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歷史名人:楚國大夫申包胥【選編】
2010-09-01 12:48:08|分類: 楚文化研究 閱讀221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 文化大觀園的日誌 - 網易博客
【申包胥簡介】
申包胥申包胥(約公元前540~公元前450),春秋時楚國大夫。申氏,名包胥(一作勃蘇)亦名蚡冒勃蘇,又稱王孫包胥。楚君蚡冒之後,原與伍子胥友善。京山人,縣城東申公嶺為其故里,今申公嶺一帶眾多申姓,相傳為其後裔。建國前京山縣城曾一度命名為包胥鎮。據明嘉靖《京山縣誌》記載,申公嶺上有申大夫廟,後毀。崇禎年間又重修。清光緒八年《京山縣誌》有記載。一說是荊州監利人。
楚平王七年(前522),伍子胥因父親冤案逃離楚國,途遇申包胥道「我必覆楚」。申包胥答曰:「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楚昭王十年(前506),吳王用伍子胥計破楚入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一說今湖北宜城楚皇城)。申包胥隨昭王撤出輾轉隨國(今湖北隨州市)。後自請赴秦(都城在今陝西鳳翔),求秦哀公出兵救楚。初未獲允,乃七日不食,日夜哭於秦廷。哀公為之感動,終於答應發兵車五百乘前往救援。在秦、楚軍隊的反擊下,楚人驅走吳國軍隊,收復了郢都。申包胥歸郢後,昭王對他欲予獎賞,他聲稱請救兵是為了楚國人民,拒受賞賜。隨即隱居山中,以度余年。
申包胥的主要事典如下:
【「興楚」誓言】
楚平王本來是有作為的君王,「息民五年」,政局日趨穩定,國勢亦漸恢復,即可向外圖謀進取時,卻因貪戀女色,重用佞臣,從而把楚國引向歧途。費無極作為太子建之少傅因不受太子建重用,便陰謀讒害太子建與太子建的太傅伍奢,先勸說楚平王為太子建迎娶秦國公主,待到秦國公主來到楚國,又挑誘楚平王將公主據為己有。太子建因此也被發配到成父守邊。費無極又讒言說太子建有怨言,要謀反,並責怪陷害太子建之太傅伍奢,並且企圖將伍奢及兩個兒子伍尚、伍員(即伍子胥)一併殺害。伍尚入宮而與伍奢同死,伍子胥卻出奔並立志為父兄報仇。
《左傳·定公四年》載:「初,伍員與申包胥友。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復(通「覆」字)楚國。』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復(覆)之,我必能興之。』」申包胥沒有責備伍子胥,沒有阻止伍子胥實現自己的「義」(孝),謂之以「勉之!」既是申包胥對伍子胥報仇行為的認同(春秋時期國君幾乎就等於諸侯國,很難將諸侯國與國君區分開來,而且「君臣之義」較為淡泊,君臣反目相拭的情形很常見,才會有那麼多人才為他國效力,並且因為國君而仇怨自己所出生的諸侯國的事情也常見,這之前楚國也有過析公、雍子、巫臣、苗賁皇等因個人恩怨對楚國復仇的故事。),也是對伍子胥能力的認同,更是對伍子胥的勉勵。但是申包胥沒有因為與伍子胥的友情而忘記對國家的忠誠,「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表明申包胥將對國家的忠誠視作「大義」,勇於肩負報效祖國的使命。申包胥選擇先對伍子胥「勉之」(而不是「大義滅親」,以除後患)再「我必能興之」,這充分體現了申包胥內心的矛盾與坦然,對朋友、對國家都是執著的熱情。
【楚國危亡】
伍子胥輾轉奔波,最終來到了吳國,為公子光重用,并力助公子光登上王位,是為吳王闔閭,並獻「擾楚疲楚」之計,對楚國進行輪番攻擊。
而這個時候,楚國令尹子常為政,雖然誅殺了費無極,但是「蓄聚不厭,其速怨於民多矣」(《國語·楚語下》),對外又欺凌小國,使楚國陷於孤立被動。
昭王十年(西元506年)因子常的貪婪而羞辱唐、蔡兩國國君,吳國趁機聯合兩國共同出兵,以伍子胥、孫武等為將,連戰連勝,攻破了楚國的首都郢。
吳軍進入郢都後,大肆搶掠。《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訓》載「闔閭伐楚,五戰入郢,燒高府之粟,破九龍之鐘,鞭荊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宮。」《榖梁傳·定公四年》載「何以謂之吳也?狄之也。何謂狄之也?君居其君之寢,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寢,而妻其大夫之妻。蓋有欲妻楚王之母者。不正乘敗人之績而深為利,居人之國,故反其狄道也。」可見,吳軍進入郢都後為非作歹,給楚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伍子胥在郢都,也為了泄憤對已故楚平王「鞭屍」(對此史載不一,或言鞭屍、或言鞭墓)。
在這樣的情況下,申包胥雖然「亡于山中」,但是還是派人勸誡伍子胥。《史記·伍子胥列傳》載:「申包胥亡於山中,使人謂子胥曰:『子之報讎,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伍子胥曰:『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申包胥對伍子胥的勸誡,一方面表示了對伍子胥報仇行為的理解,但是對於伍子胥「鞭屍」的過激行為表示惋惜(這樣的行為只能泄憤,引起楚國人民的不滿),同時希望伍子胥能夠有所收斂,但是伍子胥卻仍然一意孤行。
申包胥對伍子胥勸誡不成,只好以實際行動來踐行「興楚」的誓言。《戰國策·楚策一·威王問於莫敖子華》載:「棼冒勃蘇曰:『吾被堅執銳,赴強敵而死,此猶一卒也,不若奔諸侯。』於是嬴糧潛行……」
【申包胥如秦乞師】
申包胥究竟應該到那裡去請求援助呢?當時的局勢,只有秦國與晉國有實力幫助楚國擊敗吳國。而晉國與楚國長期爭霸,吳國也是晉國扶植起來削弱楚國的;楚昭王是秦國公主所生,也就是秦哀公的外孫,秦國與楚國有著緊密親緣關係,而且在春秋時期因為與晉國的關係長期保持聯盟關係,因此也就只有秦國有實力、也能夠幫助楚國復興。在這樣的情況下,申包胥沒有失卻冷靜,表明申包胥具有較高的政治眼光。
申包胥「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犯津關,躐蒙籠,蹶沙石,蹠達膝曾繭重胝,七日七夜,至於秦庭。」於是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左傳·定公五年》)。可見,申包胥對於國家的忠誠是執著而又熱烈的,到了完全不顧自己生死的地步。
申包胥的忠誠于堅毅終於打動了並驚醒了秦哀公,驚嘆道:「楚有賢臣如是,吳猶欲滅之。寡人無臣若斯者,其亡無日矣。」(《吳越春秋》卷四《闔閭內傳》)並「為賦《無衣》之詩曰:『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王於興師, 與子同仇。』」(《吳越春秋》卷四《闔閭內傳》)「乃遣車五百乘救楚擊吳」(《史記·伍子胥列傳》)。
【力戰「興楚」】
成功的搬來秦國的援軍後,申包胥身先士卒與吳軍交戰。《左傳·定公五年》載「申包胥以秦師至,秦子蒲、子虎帥車五百乘以救楚。子蒲曰:『吾未知吳道。』使楚人先與吳人戰,而自稷會之,大敗夫概於沂。」
這時越國也從吳國的後方襲擊吳國,《史記·吳太伯世家》載「(吳王闔閭)十年春,越聞吳王之在郢,國空,乃伐吳。吳使別兵擊越。」吳軍連續遭遇失敗,引發了內訌,「闔閭弟夫概見秦越交敗吳,吳王留楚不去,夫概亡歸吳而自立為吳王。」(《史記·吳太伯世家》)
而更為重要的是,吳軍的侵略行為與暴行,激起了了楚國上下的同仇敵愾。《榖梁傳·定公四年》云:「昭王之軍敗而逃,父老送之,曰:『寡人不肖,亡先君之邑。父老反矣,何憂無君?寡人且用此入海矣!』父老曰:『有君如此其賢也!』以眾不如吳,以必死不如楚。相與擊之,一夜而三敗吳人,復立。」《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訓》也載:「昭王奔隨,百姓父兄攜幼扶老而隨之,乃相率而為致勇之寇,皆方命奮臂而為之斗。當此之時,無將卒以行列之,各致其死,卻吳兵,復楚地。」
在如此形勢下,吳軍不得不退出楚國,楚國成功復興。
應該說,楚國復興的根本原因是楚國軍民的同仇敵愾,子西等集結潰散軍民捨身再戰,左司馬戌寧死不屈,以及楚昭王逃亡途中,軍民保護代死的場面,無一不閃爍著楚國軍民戀鄉愛國尊君的思想光輝。
不過,申包胥請來秦國援軍的作用也是至關重要的。以楚國的國力,吳國是難以吞併的,但是楚國若單憑自己之力,也難以那麼快將吳軍趕出國境,而申包胥請來秦國援軍,身先士卒初戰告捷,進而迫使吳國內亂,楚國得以迅速將吳軍趕出國境,成功復興。楚國復興之後,很快就從失敗的創傷中走出來,楚昭王二十年滅頓、滅胡,楚惠王十年滅陳、四十二年滅蔡、四十四年滅杞、「東侵,廣地至泗上」(《史記·楚世家》)依然保持了第一流強國的地位,進入戰國後也是「戰國七雄」中最有實力的國家之一。申包胥在伍子胥出奔的時候表示「子能復(覆)之,我必能興之。」在楚國真的面臨亡國危機的時候,申包胥又以自己的行為踐行了這一誓言。
【拒賞】
楚國歷經艱難,終於成功復興,申包胥也踐行了「興楚」的誓言,楚昭王論功行賞,認為申包胥忠勇可嘉「封之以荊五千戶」(《史記·范睢蔡澤列傳》)。
但是申包胥卻不認為自己的作為有什麼了不起,辭曰:「吾為君也,非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且吾尤子旗,其又為諸?」(《左傳·定公五年》)申包胥一方面表明,自己的作為都是盡一個臣子的本分;另一方面「吾尤子旗」(子旗幫助楚平王登上王位,被任為令尹,次年,與人勾結,貪求無厭,被楚平王殺死。),通過表明自己痛恨子旗來表達自己淡泊名利。
據說楚昭王想以命令的方式讓申包胥節士,但是申包胥「遂逃賞。」(《左傳·定公五年》)楚昭王使人求之不得,乃旌表其閭曰「忠臣之門」。
對於申包胥的逃賞,《東周列國志》地七十七回《泣秦庭申包胥借兵,退吳師楚昭王返國》予以加工解釋:「(申包胥謂其妻曰)吾始為朋友之義,不泄子胥之謀,使子胥破楚,吾之罪也;以罪而冒功,吾實恥之!」其實是以當時的觀念去理解申包胥的作為,沒有把握好申包胥的形象。在申包胥那個時代,復仇之風是很盛行的,而且是很受讚揚的,但是忠義觀念卻有所欠缺,才會有那麼多人才為他國效力,並且因為國君而仇怨自己所出生的諸侯國的事情也常見,申包胥之前楚國也有過析公、雍子、申公巫臣、苗賁皇等因個人恩怨對楚國復仇的故事。申包胥「不泄子胥之謀」在那時看來是值得稱讚的「義舉」,不能說申包胥是為「小義」而誤「大義」。
【使于越】
申包胥雖然「逃賞」,但是沒有忘記自己對楚國的忠誠,在「逃賞」近三十年之後(《左傳》載申包胥「逃賞」的時間是魯定公五年即公元前505年,而《吳越春秋》所載申包胥出使越國的時間是句踐二十一年即公元前476年。)出使越國,堅定句踐伐吳決心並教句踐以「智、仁、勇」三策。
申包胥先是以激將法,分析吳國正盛,試探越王句踐伐吳的決心,再問句踐何以戰,最後點出「智、仁、勇」三策,可見,申包胥是一位眼光深遠、善於剖析利害的戰略家。
申包胥對句踐的教誨,對於句踐滅吳有較大的幫助,《國語·吳語》隨後載句踐言「吾問於王孫包胥,既命孤矣。」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申包胥實現了楚國對吳國的報仇。
【伍子胥、申包胥之交】
伍子胥,姓伍,名子胥,因封於申,又稱申胥。春秋末期楚國人,貴族子弟,其先乃楚莊王之寵臣伍舉;申包胥,姓蚡冒而申氏,故又稱蚡冒勃蘇、王孫包胥。春秋末期楚國人,楚國王室子弟,其先乃楚王蚡冒。兩人幼年一同遊學,年齡相仿而見識相近,高情厚意,交情莫逆,雖管鮑之交,余鍾之識,不過如此矣! 然天有不測風雲,公元前522年,由於費無極的讒言,他的父親,太子太師伍奢被誣與太子謀反而被捕將殺。為了斬草除根,楚平王還詐言伍奢只要能夠將他的兩個兒子誆來郢都,即可免罪。伍子胥識破此絕戶計,毅然出奔。結果,他的父兄被殺,他被全國通緝。 逃亡路上,伍子胥遇到了摯友申包胥。面對好友,剛烈的伍子胥向申包胥起誓,有生之年,必覆滅楚國。申子知其性格,勸阻不果後,也當下立誓「子若覆楚,吾必興之」。由於同情伍子的遭遇,申子將其的形跡隱匿不報。雖說兩人由於遭遇不同而理念迥異,可是好友最終也沒有兵戈相見,兩心依然相知。中華諺雲「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可是中國人往往因為理念的不同而兵戈相見,沒有了起碼的求同存異之寬容氣度,造就了多少歷史悲劇。 伍子胥一路逃亡,至宋,奔鄭,過昭關,終於入於吳國。在這裡,為了自己的破楚大計,他處心積慮幫公子光弒位,是為吳王闔閭。行新政,引賢臣,君臣合力,共謀破楚。前506年,吳國揮軍西向攻楚,破楚軍而入郢都。伍子也鞭平王屍三百,達到了自己覆楚、報父兄之仇的誓言。 此時的吳國,將驕卒墮,對楚國人民行暴虐之政。當此之時,伍子一人之力也無可回天。好友申包胥此時找上了門來,責備他為報私仇而陷楚國人民於死生之間。面對此情景,伍子無可奈何,只得以「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來掩飾自己的失落心情。伍子胥了解老友的心情,可是形勢若此,他又有何法呢!面對老友的指責,他默默接受。 申包胥向楚昭王請命,自赴秦廷搬救兵。初未秦哀公未允。申子乃七日不食,日夜哭泣於秦廷。初時淚出,後以血繼,哀公為之感動,以戰車五百乘救楚。秦楚聯軍最終大破吳軍,光復楚都。實現自己的「興楚」誓言後,申子推卻了昭王任命他為令尹的詔令,飄然而去,不知所終。自此,兩人再沒有任何交集。 兩人少年較好,雖因家國之變,天各一方,卻兩心相知。初時,伍子出奔,誓言覆楚,申子不以為忤,慨然匿之;及後,吳軍破楚,申子為楚國人民計,斥責伍子,言辭激烈,伍子不以為忤,默然受之,成全了申子復國的誓言。兩人後來雖遠隔吳楚,互為敵國,卻肝膽相照,不以時間空間為阻礙。君子之交,即此也! 人言伍子賣國,其實大謬。蓋春秋之世,吳楚不過周之諸侯也,哪裡有現在那樣嚴格的國家界限。況夫後來伍子力諫夫差,最終自刎而謝幕。孤臣櫱子,拳拳之心,不過如此矣!申子為人,才而不顯;及國家喪亂,則奮然而出,慨而赴秦,秦廷七哭而動哀公,終於破吳復國。氣候,則功而不居,飄然而隱。申子也丈夫哉! 兩人心性若此,俱懷孤臣櫱子之心。難怪幼年即意氣相投,相交莫逆。古語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蓋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之理焉,余信矣!
【申包胥的史籍記載】
《戰國策·楚策一·威王問於莫敖子華》載莫敖子華言:「昔吳與楚戰於柏舉,三戰郢。寡君身出,大夫悉屬,百姓離散。棼冒勃蘇曰:『吾被堅執銳,赴強敵而死,此猶一卒也,不若奔諸侯。』於是嬴糧潛行,上崢山,逾深蹊,蹠穿膝暴,七日而薄秦王之朝……」
這裡的棼冒勃蘇就是其它史籍所提到的申包胥。劉向《集錄》與該處云:「鮑本定四年以為申包胥。補曰:棼冒,即蚡冒。勃蘇,包胥聲近。豈蚡冒之裔欽?……申包胥為若敖氏,猶斗子文之言若敖。』」此外《史記集解·楚世家》引服虔曰:「楚大夫王孫包胥。」可見申包胥可能是楚王蚡冒後裔。
《史記正義·秦本紀》載:「包胥姓公孫,封於申,故號申包胥。」伍子胥家也世居申地(伍子胥也號「申胥」),故而申包胥與伍子胥是故交。
《左傳·定公五年》「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於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無厭,若鄰於君,疆埸之患也。逮吳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靈撫之,世以事君。』」
《吳越春秋》卷四《闔閭內傳》:「素沉湎,不恤國事。」
《左傳·定公五年》:「寡人聞命矣。子姑就館,將圖而告。」「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下臣何敢即安?」
《國語·吳語》載(《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記載類似,並指出時間是句踐二十一年七月):「楚申包胥使于越,越王句踐問焉,曰:『吳國為不道,求殘我社稷宗廟,以為平原,弗使血食。吾欲與之徼天之衷,唯是車馬、兵甲、卒伍既具,無以行之。請問戰奚以而可?』包胥辭曰:『不知。』王固問焉,乃對曰:『夫吳,良國也,能博取於諸侯。敢問君王之所以與之戰者?』王曰:『在孤之側者,觴酒、豆肉、簞食,未嘗敢不分也。飲食不致味,聽樂不盡聲,求以報吳,願以此戰。』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王曰:『越國之中,疾者吾問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長其孤,問其病,求以報吳。願以此戰。』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王曰:『越國之中,吾寬民以子之,忠惠以善之。吾修令寬刑,施民所欲,去民所惡,稱其善,掩其惡,求以報吳。願以此戰。』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王曰:『越國之中,富者吾安之,貧者吾與之,救其不足,裁其有餘,使貧富皆利之,求以報吳。願以此戰。』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王曰:『越國南則楚,西則晉,北則齊,春秋皮幣、玉帛、子女以賓服焉,未嘗敢絕,求以報吳。願以此戰。』包胥曰:『善哉,蔑以加焉,然猶未可以戰也。夫戰,智為始,仁次之,勇次之。不智,則不知民之極,無以銓度天下之眾寡;不仁,則不能與三軍共飢勞之殃;不勇,則不能斷疑以發大計。』越王曰:『諾。』」
《通志·氏族略》記載,包氏源出於羋姓,是楚國大夫申包胥之後。據《元和姓纂》一書的考證,申包胥是春秋後期楚國的大夫,是楚君蚡冒的後裔。此人品行高尚,重信義,他和伍子胥是好朋友,當年伍子胥因父遭讒被害而出逃至吳國,並於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用計助吳攻破楚國。申包胥赴秦國求救,但秦哀公拿不定主意是出兵還是不出,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救昭王返楚」,秦哀公終被其誠意感動而出兵求楚。楚復國後,要重獎申包胥,但他卻拒不受賞,躲到山裡隱居起來了。後來他的子孫就以其名字中的「包」為姓,稱為包氏。
【「申包胥如秦乞師」的翻譯】
1、《左傳·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師」原文:
初,伍員與申包胥友。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 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及昭王在隨;申包胥如秦乞師,曰:「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於邊楚。 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無厭,若鄰於君,疆場之患也。逮吳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士也。若以君靈撫之。也以事君。』」秦伯使辭焉,曰:「寡人聞命矣。子姑就館,將圖而告。」對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譯文:
當初,伍員和申包胥是朋友。伍員出逃吳國的時候,對申包胥說;「我一定要顛覆楚國。」申包晉說:「努力吧!您能顛覆它,我就一定能使它復興。」到了楚昭王在隨國避難的時候,申包胥到秦國去請求出兵,他說:「吳國是頭大野豬,是條長蛇,它多次侵害中原各國,最先受到侵害的是楚國。我們國君守不住自己的國家,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派遣臣下前來告急求救說:『吳國人的貪心是無法滿足的,要是吳國成為您的鄰國,那就會對您的邊界造成危害。趁吳國人還沒有把楚國平定,您還是去奪取一部分楚國的土地吧。如果楚國就此滅亡了,另一部分就是君王的土地了。如果憑藉君王的威靈來安撫楚國,楚國將世世代代事奉君王。』」秦哀公派人婉言謝絕說:「我聽說了你們的請求。您暫且住進客館休息,我們考慮好了再告訴您。」申包胥回答說:「我們國君還流落 在荒草野林之中,沒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裡敢就這樣去客館休息呢?」申包胥站起來,靠著院牆痛哭,哭聲日夜不停,連續七天沒有喝一口水。秦哀公為申包胥作了《無衣》這首詩。申包胥連著叩了九個頭,然後才坐下。於是。秦國出兵了。
2、劉向《新序·節士》原文:
申包胥者,楚人也。吳敗楚兵於柏舉,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隨,申包胥不受命而赴於秦乞師,曰:「吳為無道行,封豕長蛇,蠶食天下,從上國始於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吳,夷狄也。夷狄之求無厭,滅楚則西與君接境,若鄰於君,疆埸之患也,逮吳之未定,君其圖之,若得君之靈,存撫楚國,世以事君。』」秦伯使辭焉。曰:「寡君聞命矣,子其就館,將圖而告子。」對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於庭牆立哭,日夜不絕聲,水漿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為賦《無衣》之詩,言兵今出。包胥九頓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無臣若此,吾亡無日矣。」於是乃出師救楚。申包胥以秦師至楚,秦大夫子滿,子虎帥車五百乘,子滿曰:「吾未知吳道。」使楚人先與吳人戰而會之。大敗吳師,吳師既退,昭王復國,而賞始於包胥。包胥曰:「輔君安國,非為身也;救急除害,非為名也,功成而受賞,是賣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賞,終身不見。
譯文:
申包胥,楚國人。吳國在柏舉講楚兵擊敗,進入郢,楚昭王在隨國避難的時候,申包胥到秦國去請求出兵,他說:「吳國是頭大野豬,是條長蛇,它多次侵害中原各國,最先受到侵害的是楚國。我們國君守不住自己的國家,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派遣臣下前來告急求救說:『吳國人的貪心是無法滿足的,要是吳國成為您的鄰國,那就會對您的邊界造成危害。趁吳國人還沒有把楚國平定,您還是去奪取一部分楚國的土地吧。如果楚國就此滅亡了,另一部分就是君王的土地了。如果憑藉君王的威靈來安撫楚國,楚國將世世代代事奉君王。』」秦哀公派人婉言謝絕說:「我聽說了你們的請求。您暫且住進客館休息,我們考慮好了再告訴您。」申包胥回答說:「我們國君還流落 在荒草野林之中,沒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裡敢就這樣去客館休息呢?」申包胥站起來,靠著院牆痛哭,哭聲日夜不停,連續七天沒有喝一口水。秦哀公為申包胥作了《無衣》這首詩。申包胥連著叩了九個頭,然後才坐下。於是,秦國出兵救楚。申包胥帶領著秦軍到了楚國,秦國大夫子滿,子虎率領著五百乘戰車。子滿說:「我不知道吳國的道路」讓楚國人先和吳兵戰鬥,然後參戰,大敗吳國軍隊。吳國軍隊退去,昭王回到楚國,從包胥開始封賞。包胥說:「輔佐君主安邦定國,不是為自己;救人於危難除掉禍害,不是為了名聲;完成功績卻受封賞,就是賣弄自己的永無。國君已經安定了,還有什麼需求的呢?」於是逃走而不受封賞,一生都沒現身。
3、《史記·伍子胥列傳》原文:
始伍員與申包胥為交,員之亡也,謂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謂子胥曰:「子之報仇,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伍子胥曰:「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於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於秦。秦不許。包申胥立於秦廷,晝夜哭,七日七夜不絕其聲。秦哀公憐之,曰:「楚雖無道,有臣若是,可無存乎!」乃遣車五百乘救楚擊吳。六月,敗吳兵於稷。會吳王久留楚求昭王,而闔廬弟夫概乃亡歸,自立為王。闔廬聞之,乃釋楚而歸,擊其弟夫概。夫概敗走,遂奔楚。楚昭王見吳有內亂,乃復入郢。封夫概於堂谿,為堂谿氏。楚復與吳戰,敗吳,吳王乃歸。
譯文:
當初,伍子胥和申包胥是至交的朋友,伍子胥逃跑時,對包胥說:「我一定要顛覆楚國。」包胥說:「我一定要保存楚國。」等到吳兵攻進郢都,伍子胥搜尋昭王,沒有找到,就挖開楚平王的墳,拖出他的屍體,鞭打了三百下才停手。申包胥逃到山裡,派人去對伍子胥說:「您這樣報仇,太過份了!我聽說:『人多可以勝天,天公降怒也能毀滅人。』您原來是平王的臣子,親自稱臣侍奉過他,如今弄到侮辱死人的地步,這難道不是喪天害理到極點了嗎!」伍子胥對來人說:「你替我告訴申包胥說:『我就像太陽落山的時候,路途還很遙遠。所以,我要逆情背理地行動。』」於是申包胥跑到秦國去報告危急情況,向秦國求救,秦國不答應。申包胥站在秦國的朝廷上,日夜不停地痛哭,他的哭聲七天七夜沒有中斷。秦哀公同情他,說:「楚王雖然是無道昏君,有這樣的臣子,能不保存楚國嗎?」就派遣了五百輛戰車拯救楚國,攻打吳國。六月間,在稷地打敗吳國的軍隊。正趕上吳王長時間地留在楚國尋找楚昭王,闔廬的弟弟夫概逃回國內,自立為王。闔廬聽到這個消息,就棄楚國趕回去,攻打他的弟弟夫概。夫概兵敗,跑到楚國。楚昭王見吳國內部發生變亂,又打回郢都,把堂谿封給夫概,叫做堂谿氏。楚國再次和吳軍作戰,打敗吳軍,吳王就回國了。
【申包胥哭「秦廷」的地點】
春秋時,楚國士大夫申包胥與伍子胥本是好朋友,後伍子胥棄楚投吳,臨行前向申包胥發誓必滅楚國。申包胥亦言:「子能復之,我必能興 之。」果然,伍子胥發兵楚國,楚國岌岌可危可危。申包胥決意向秦國求救。在初遭拒絕後,他竟依秦廷而哭,日夜不絕其聲,不吃不喝連續 七天,終於感動秦王,派秦兵解了楚國之圍。古詩讚:「秦廷痛哭血成川,翻訝中行背可鞭。南北共知忠義苫,平生只少兩淮緣。」 那麼,這個「秦廷」在何方?其實它就是秦國人在關中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中心——雍城 (今陝西鳳翔縣)。公元前677年,秦德公為展示 秦國人的力量,大興土木,建造了面積達11平方公里的政治中心。公元前383年,秦遷都櫟陽,方結束使命。雍城時代,秦穆公稱霸西戎,「開 地千里,益國十二」,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為秦統一關中奠定了基礎。 今在鳳翔的姚家崗、馬家莊和鐵豐已發現了秦雍城時代所建造的大 型宮殿區,同時也找到了「秦延」的具體位置,即馬家莊發現的秦宗廟遺址。
推薦閱讀:
※【轉】揭秘歷史上最冤枉的女人:楊貴妃沒有禍國殃民
※三樣內閣是怎麼回事?
※鍾無艷的故事是什麼?
※明朝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有病的朝代!
※權力場|陌上花開說錢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