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第二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第二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1536 更新時間:2010年11月05日
.a{ line-height:22px; color:#4d4d4d; } .a1{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4px;color:#4d4d4d; } .b{ font-size:14px; color:#6196c0; } .b1{ font-size:20px; color:#6196c0; }[會議名稱] 第二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錄名稱] 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第二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主辦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近代思想研究中心、魯東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近代文化研究中心、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會議地點] 中國山東煙台[編者][出版單位]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1.關於「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的對話[論文作者] 危兆蓋 李文海 耿雲志 宋志民 鄭大華[作者機構] 《光明日報》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 湖南師範大學[論文摘要] 《光明日報》編者按 2006年1月7~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近代文化研究中心、湖南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聯合主辦的"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史學、哲學、民族學與人類學界的40多位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對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做了多方面的解讀,並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為了進一步推動這一課題的研究,我們特約請與會的李文海、耿雲志、宋志民、鄭大華等四位學者談談各自的看法。[關鍵詞][閱讀全文]
2.略論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思想來源及形成[論文作者] 鄭大華[作者機構]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論文摘要] 中國傳統民族主義思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 "華夏中心"觀,二是"華尊夷卑"觀,三是建立在"華尊夷卑" 觀基礎之上的"華夷之辨"或"夷夏大防"的觀念。鴉片戰爭後, 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傳統民族主義的這三種觀念雖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們開始萌發出新的世界觀念和民族意識,但作為一種已根植於民族血液之中的思想,它不僅沒有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而完全退出歷史舞台,相反在20世紀初這一特定的歷史場景下,還和西方的近代民族主義一道,共同構成了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思想來源。西方的近代民族主義首先是由梁啟超介紹到中國來的。就梁啟超和知識界的其他一些人對於西方近代民族主義的介紹和宣傳來看,第一,他們都認為西方近代民族主義的實質就是 "民族建國",而"民族建國"所要建立的是單一民族的國家 第二,他們介紹和宣傳的主要是德國和義大利的民族主義 第三,他們都視民族主義為救亡圖存、建立民族國家的不二法門。但到了 1903年後,梁啟超的民族主義思想發生了一些變化。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形成於20世紀初。推動這一時期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形成的主要有兩種力量,即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和以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立憲派。建立獨立、民主和多民族國家成為革命派和立憲派的共識並得到確立,標誌著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最終形成。[關鍵詞] 中國傳統民族主義 西方近代民族主義 中國近代民族主義[閱讀全文]
3.民族主義、民族建國與中國近代史研究——「西方學理」與「中國問題」[論文作者] 翁賀凱[作者機構]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後流動站[論文摘要] 民族主義是發源於西方的最具影響力的幾大現代意識形態之一,盡量準確地理解民族主義在西方脈絡下的學理和特質,是我們研究和理解中國民族主義思潮的基礎性工作之一。本文參鑒了西方學界的民族主義研究尤其最近一二十年來的研究成果,梳理了民族主義的定義及其在起源上與現代性之間的複雜關係——本文強調: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民族主義,不僅僅是一種現代的社會意識與集體情感,而且是與現代性變遷尤其是民族建國的進程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同時,本文還著力揭示了民族主義所具有的多面性、多變性、柔韌性這些既往很少為中文學界所論及的學理特質,並對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民主)"的關係以及民族主義的基本類型學做了討論和澄清。在此基礎之上,本文最後對於中國民族主義研究的現狀和方法論做了一個基礎性的檢討和思考。[關鍵詞] 民族主義 民族建國 中國近代史研究 方法論[閱讀全文]
4.中國民族主義、保守主義與現代性[論文作者] 馮兆基[作者機構] 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論文摘要] 近現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著述,向來多集中在反滿和反帝國主義的問題上。現代中國保守主義的研究,又多重視文化方面的表現。至於研究現代性的學者,則多注視現代與傳統的關係。將民族主義、保守主義與現代性連在一起的研究不多見。本文擬從民族主義與現代性入手,透過保守主義的觀點,來探討三者之間的相關問題。全文旨在闡明現代中國保守主義的文化和政治二重性,以及中國民族主義與保守主義在現代性話語中的相互關係。在變動中的國家,民族主義是現代性的產物,尤其是當國家民族生死存亡關頭之際,其力量更顯得強大。民族主義與保守主義具有同樣的特性,一方面消極、守舊、本土化、非理性 另一方面積極、進取、進步、世界化。二者都是對中國社會現代性的回應。保守主義就其內涵文化與政治而言,其目的在於締造國家:建立一個現代政治機制,一個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國家。民族自覺、民族再生、文藝復興、文化創新、思想獨立,一切都是建國的工具。中國知識分子,不論服膺什麼主義,在某種程度上都具有傳統的思想。文化保守者如梁漱溟、張君勱、陶希聖,以及很多本文沒有涉及的人士,都具有愛國愛民族的情緒,他們主張現代化,在面對民族和現代化的挑戰時,做出努力,發揮了民族主義與保守主義的積極性、進取性和現代性。[關鍵詞] 民族主義 保守主義 現代性 締造國家[閱讀全文]
5.民族主義:近代三大思潮的並生系統與類型區隔[論文作者] 俞祖華 趙慧峰[作者機構] 魯東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 魯東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論文摘要] 民族主義是一種具有統領、涵蓋、瀰漫其他思潮的特點的綜合性的社會思潮,它蘊藏在每一個現代思潮里,被稱為三大思潮的激進主義、保守主義、自由主義就都與民族主義就有著密切的互動與對應關係。民族主義是三大思潮的並生系統,是三大思潮的同源潛流,是三大思潮所共同具有的致思取向、思維特徵與"共同觀念",但三大思潮對民族主義訴求的表現形式、表達方式卻有所不同。三種思潮對民族主義訴求的表達區分為激進民族主義 (革命民族主義)、自由民族主義(理性民族主義)與保守型民族主義(文化保守主義)三種民族主義的次元類型:激進主義與民族主義的基本連接點在於通過激進手段建立民族國家 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的交集點是建立自由民主憲政的現代民族國家 保守主義與民族主義的契合點最多,以至有的研究者認為文化保守主義與文化民族主義是一回事。[關鍵詞] 民族主義 激進民族主義 自由民族主義保守型民族主義[閱讀全文]
6.對中國近現代文化民族主義的省思[論文作者] 柴文華[作者機構] 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論文摘要] 中國近現代出現了眾多的文化民族主義學派或思潮,其中以頑固派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義屬於狹隘的文化民族主義,而以國粹派、東方文化派、學衡派、早期現代新儒家、十教授宣言等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義屬於開放的文化民族主義。中國近現代的文化民族主義有著自己產生的特定背景,主要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危機、文化激進主義的刺激等中國近現代的文化民族主義流派儘管有著自身的個性特徵,但也有一些共同性的理論傾向,主要是反省式的中學觀、開放式的西學觀、中體西用的范武等。中國近現代文化民族主義有它的合理性,但也存在著一些理論局限。[關鍵詞] 中國 近代 文化民族主義 省思[閱讀全文]
7.闡釋與啟示:20世紀初年民族主義譜系的嬗變——以《安徽俗話報》與《新青年》雜誌為例[論文作者] 張寶明[作者機構] 洛陽師範學院[論文摘要] 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譜系的生成一開始就呈現出複雜的譜系特徵,尤其是在20世紀初年的辛亥革命前後。在學術界眾說紛紜的當下,以《安徽俗話報》與《新青年》兩個雜誌所處的不同時期和追求的價值趨向審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及與其他思潮的關係會發現,從它們經歷的從"外競"到"內競",從"立國"到 "立人"的心路歷程,也正是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其中世界主義與民族主義的緊張不只是客觀的,而且是必要的。其中的張力所展示的思想內涵對我們今天的民族主義學術討論不無啟迪。[關鍵詞] 民族主義 世界主義 傳統 現代[閱讀全文]
8.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的歷史演變[論文作者] 耿雲志[作者機構]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論文摘要] 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也同國內其他先進分子一樣, 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在同盟會成立前,其民族主義以反滿為主要特徵,未能完全擺脫狹隘民族主義的藩籬。同盟會成立後,從本質上說,已確立以民族建國為目標的近代民族主義。但因作為革命主要力量的會黨群眾基本上只能接受反滿的號召,加之,孫中山對帝國主義列強有幻想,同時又必須與立憲派在反滿的問題上劃清界限。所以,孫中山仍未能完全擺脫反滿的局限。民國成立後一段時期,孫中山在國內民族關係的問題上有過一些不很正確的提法,容易使人誤解他為大漢族主義者。這一點應當予以澄清。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特別是國民黨改組時期,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有了新的飛躍。他非常明確地闡明了爭取建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國際新秩序的思想和主張。這是他民族主義思想遺產的重要部分。[關鍵詞] 反滿 民族建國 民族平等[閱讀全文]
9.晚清的民族主義(1895~1911):以章炳麟為中心的觀察[論文作者] 張玉法[作者機構] 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論文摘要] 晚清的民族主義是複雜的。以漢人為中心的民族主義,可大別為民族國家主義、多民族國家主義、文化民族主義、經濟民族主義四派。除經濟民族主義外。章炳麟的思想與每一種民族主義都有關聯。在文化民族主義方面,他以國粹抗西化、以傳統中國的華夷之辨反滿清。在民族國家主義方面,章炳麟可以說是由民族國家主義者轉為多民族國家主義者。他的多民族國家主義是以漢人執政為前提,而改革派的多民族國家主義則暫時不管那一個民族執政。在對外的民族方面,章炳麟把反帝國主義放在排滿光復之後,不過他也不排除聯合亞洲被壓迫的民族,共同對抗西方帝國主義,初時主張聯日,後又主張聯印,均未發生實際效果。[關鍵詞] 晚清 民族主義 章炳麟[閱讀全文]
10.梁啟超的中華民族精神論[論文作者] 鄭師渠[作者機構]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論文摘要] 梁啟超的中華民族精神論,構成了其民族主義的邏輯起點與根本的思想基礎。他堅信國有與立,中華民族數千年生生不已,自有其壯闊善美的國魂即民族精神在。這一點既導引他揭示並維護中華民族共同的民族認同與整體的國家利益,更成為他一生追求救國真理,雖歷千辛萬苦而矢志不渝,最重要的精神支柱。與此同時,他又看到了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與時俱進,因而較時人更加自覺地對民族精神進行了系統而深刻的反省,表現了大無畏的辯證思維。梁啟超的中華民族精神論形成了自己內在的張力,這正是他能夠成就為一生多變而不離其宗,富有生機與活力的一位偉大愛國者的根本所在。他對於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的概括,及其對於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的思考,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性意義。[關鍵詞] 梁啟超 中華民族 精神[閱讀全文]
11.嚴復與章太炎民族主義思想比較論[論文作者] 趙慧峰 俞祖華[作者機構] 魯東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 魯東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論文摘要] 近代民族主義作為具有廣泛感染力與強大動員力的一種思想意識,曾經是那個時代各派人物、各種思潮共同高擎的一面旗幟,章太炎與嚴復,都曾集合在這面旗幟之下。嚴章兩氏的民族思想呈現了各自的特色:嚴氏較多地從西學中攝取了養分,以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連接為自由民族主義的話語框架,而章氏受傳統民族主義思想影響較深,其思想被納入了民族主義與保守主義交集的保守民族主義的言說軌道 嚴氏傾向於滿漢一體的"大民族主義", 贊成建立多民族的國家,而章氏主張"滿漢之辨"的排滿"小民族主義",較認同單一民族國家理論 嚴氏專註于思想文化啟蒙, 彰顯為一種以"西學救國論"、"文明排外論"為特色的文化民族主義,而章氏的文化民族主義以"保存國粹"、"以國粹激動種性" 為中心觀念,且他同時熱衷政治激進主義。如同他們在身份、定位中的種種相類與不同一樣,兩人在民族、國家觀等問題上的共識與歧義、內涵與外延,正體現了救亡時代中國思想界的活躍和思想家的多元努力。[關鍵詞] 嚴復 章太炎 民族主義[閱讀全文]
12.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探索[論文作者] 史革新[作者機構]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論文摘要] 作為三民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具有極其豐富而深刻的精神內涵。它不僅反對國內的民族壓迫,實現國內各民族的平等,而且反對一切外來民族壓迫,力主恢復中國在世界各民族國家中的國際地位,正確地回應了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在民族問題上存在的嚴重危機。孫中山的民族主義以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近代民主國家為目標,始終與近代民主主義相結合,貫穿著近代民主精神。孫中山在倡導民族主義的同時,把弘揚民族精神作為革命黨人進行民族革命、復興中華民族的精神動力,注重對傳統文化的更新改造,從而把對於民族主義的倡導、民族精神的弘揚,建立在發展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以其鮮明的時代特色而影響著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並惠及亞洲一些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關鍵詞] 孫中山 民族主義 三民主義 民族精神[閱讀全文]
13.從民族主義到自由主義:陳獨秀國家觀的第一次轉變及其義涵[論文作者] 何卓恩[作者機構]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論文摘要] 在近代中國思想史上,陳獨秀堪稱思想歷程最為曲折的人物之一。早年他服膺民族主義,後來轉奉自由主義(民主主義),又再轉而信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晚年他的思想走向社會主義、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大綜合。陳獨秀思想的變化,除了他作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一以貫之的對國事民瘼的關懷之外,外在方面是受到國內外環境變化的刺激,內在方面是因為各有側重、各有得失的各種思想形態的學理困境。本文所考察的,是陳獨秀從民族主義到自由主義的轉變,以及這次轉變所呈現的民族主義的內在困境。[關鍵詞] 陳獨秀 民族主義 自由主義 轉變[閱讀全文]
14.從民族意識之培養到民族國家之建立——張君勱關於中國問題的民族主義思考[論文作者] 陳先初[作者機構]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論文摘要] 張君勱作為一位虔誠的民族主義者,他的思想的所有方面都貫穿著民族主義的終極關懷。他從探討國人的民族意識入手, 提出中國人普遍缺乏那種用以維繫本民族共同體之精神生命的民族觀念或民族意識 張君勱提出了培養"中華新民族性"的命題, 並在此一命題下提出了自己的具體設想,而其中心乃在民族意識之養成。在民族、國家、階級三者的相互關係中,張君勱先是將民族與階級對立起來,繼而又將階級與國家對立起來,通過對階級的雙重否定,實現了民族與國家的內部溝通。[關鍵詞] 民族意識 民族國家 張君勱[閱讀全文]
15.張學良的民族主義思想[論文作者] 翁有為 陳暘[作者機構]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河南大學馬列德育部[論文摘要] 張學良的民族主義思想,是貫穿其政治生涯的主旋律, 其發展歷經三個階段:從滿懷愛國熱情的青年時代到東北易幟,為張學良民族主義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時期 從九一八事變到1935年就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為其曲折與畸形發展期 從任西北 "剿匪"副總到西安事變,為其健康發展、升華時期。張學良追求民族獨立,致力於和平統一,有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這些都充分體現出他精忠報國的思想、自強不患的意識及對國家的至誠。他主張凡屬中國人,均應在拯救中國之唯一動機中擯除一切成見,聯合一致,共救危亡。張學良的民族主義思想以其披肝瀝膽的忠誠價值取向區別於同時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兼容了多個民族主義次元系統,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張學良豐富且頗有個性魅力的民族主義思想,無疑是留給後人的一筆寶貴的精神遺產。[關鍵詞] 張學良 民族主義 國家統一 民族獨立[閱讀全文]
16.文化民族主義:「戰國策派」與文化重建[論文作者] 暨愛民[作者機構] 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論文摘要] 中國的"文化民族主義"緣起於近代以來中國民族與文化的雙重危機,它以民族傳統文化為民族和國家認同的核心依據, 期望以民族文化的復興來實現民族國家的振興。1940年代的戰國策派是近代中國文化民族主義譜系中一個重要而又獨特的組成部分。不同於其他文化民族主義維護儒家傳統的取向,針對中國的當下情狀,戰國策派學人提出了重演"戰國時代",重建、發揚秦以前文化精神的主張,要求批判和改造孱弱的國民性,塑造"戰國型" 的民族性格,以激發民族的生機,應對危局。其越出"常軌"的思想及理論,表達了戰國策派學人對中國文化命脈的嚴肅思考。[關鍵詞] 文化民族主義 「戰國策派」 文化重建[閱讀全文]
17.建立一個民族的國家:自由主義者眼中的民族主義——以《獨立評論》為中心的探討[論文作者] 張太原[作者機構] 中共中央黨校黨史系[論文摘要] 《獨立評論》是胡適等人因應日本侵略的產物。其所聚集的自由知識分子大都認為,日本侵略中國是其不可逆轉的 "國策" 而中日力量相差懸殊,則又是一種不容置疑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對日本侵略的態度往往游移不定、進退兩難: 既想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利益,又想最小限度地作出妥協。在 "最少損失"的前提下"能和則和",是《獨立評論》對待日本侵略的一種主要策略,這一直持續到七七事變以後。但是其對日態度不是單面的,而是雙面的 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 的。在"主和"的背後往往是"戰"以"戰"求"和"。"當戰則戰"也是《獨立評論》中一條不絕如縷的主線。大致說來,《獨立評論》周圍的自由主義者無論"主和",還是"主戰",都是在試圖使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統一的中華民族的國家,這是他們的民族主義思想的一個特色。由於他們沒有任何黨派背景,沒有現實的切身政治利害,因而在對日態度上往往更為洒脫,更無顧忌,特別是相對於國民黨屬下的各派政治力量,他們的民族主義思想似乎更富有獨立性。[關鍵詞] 自由主義 獨立評論 民族主義[閱讀全文]
18.試論20世紀40年代後期自由主義者的民族主義取向——以對美態度為例[論文作者] 衛春回[作者機構] 華東理工大學文化藝術學院[論文摘要] 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的特殊關係,在20世紀40年代後期自由主義者對美態度中表現得頗為清晰。本文分四部分探討這一問題:第一,自由主義者對美國戰後對華政策的譴責和批判 第二,自由主義者對美國干預中國內政的高度警惕 第三,文化視野中,自由主義者對美國價值理念和民族精神的推崇讚賞 第四,自由主義者對美態度的雙重性。應該說,自由主義信念與民族主義立場並存,使中國的自由主義者時常充滿矛盾,面對戰後的美國,這種不和諧表現的尤為突出。一方面,他們對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給予激烈的批評和質疑,另一方面,美國的民主政治和基本價值理念又是他們高度認同的。此種看似不和諧的複雜與矛盾,體現著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特有的內在困境與張力,也符合中國自由主義者的思想邏輯。[關鍵詞] 自由主義 民族主義 霸權主義[閱讀全文]
19.華夷天下的崩潰與中國近代思想的變遷[論文作者] 鄒小站[作者機構]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論文摘要] 近代中國的歷史,是傳統天朝體制崩潰的過程,是中國走向近代世界的過程。不僅客觀的歷史事實如此,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也經歷了同樣的過程。從這個角度說,"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大部分時期,是一個使『天下』成為『國家』的過程"。華夷天下的崩潰,對中國思想造成的影響,其大要有四個方面:中國中心觀念的放棄和夷夏觀念的調整,變局觀念和開放觀念,對富強的追求和尚力觀念的倡導,世界主義的衰落和民族主義的興起。[關鍵詞] 華夷天下 中國中心觀 變局觀 尚力觀念 民族主義[閱讀全文]
20.1840~1900年間國人「夷夏之辨」觀念的演變[論文作者] 賈小葉[作者機構]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論文摘要] 1840~1900年間,國人"夷夏之辨"觀念的演變是複雜的。就下層民眾而言,他們仍然依據傳統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念,盲目排外 而在上層,"夷夏之辨"的演變則呈現出兩種趨向:一種是在文化層面發揮"夷夏之辨"開放的一面, 主張學習西方,先後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西學中源"說等文化觀念,以為西學的輸入提供依據。但在政治層面,他們仍然強調夷夏對立,主張制夷、禦侮 一種是依據"夷夏之辨"封閉的一面,盲目排外,反對學習西方。20世紀初年,革命派又拾起 "夷夏之辨"的理論。不過,這一次,他們所針對的已經不是西方,而是滿族。"夷夏之辨"一度成了他們排滿革命的思想資源。而此時的立憲派則依據"夷夏之辨"文化上開放的一面,強調滿漢民族之間的融合與趨同,反對排滿。這說明,在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理論建構的過程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夷夏之辨"的陰影, 無論是其開放的一面,還是封閉的一面。[關鍵詞] 夷夏之辨 開放與封閉 西學中源[閱讀全文]
21.清末「尊黃」思潮與民族主義——以《黃帝魂》為中心[論文作者] 梁景和[作者機構]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論文摘要] 20世紀初年,國內思想界出現了一股"尊黃"思潮。所謂"尊黃"思潮是指清末革命知識分子為了警示漢民族的民族尊嚴和主人意識而推崇和歌頌漢民族的祖先黃帝,以及由黃帝開創的祖國的大好河山和燦爛文化,使漢族人民在認同和欽慕自己祖先的同時達到民族的自我覺醒,進而產生推翻異族統治願望的一股思想潮流。清末"尊黃"思潮出現的社會歷史原因是多方面的,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救亡圖存思想的激蕩,西方近代民族主義思想的引入及其傳播,仇滿意識和漢族自我覺醒意識的彰顯,多股思想源流交織糅雜,進而匯成"尊黃"思潮的洶湧之勢。清末"尊黃" 思潮之功效,不僅體現在民族意識的覺醒上,並體現在行為變革的實踐上,這主要反映在激發人們投身於推翻滿清封建統治的革命之中 並促使民眾改變了依附滿人的生活習俗。清末"尊黃"思潮促使了漢族民族意識的覺醒,推動了革命思潮的發展。"尊黃"思潮存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和歷史局限:表現在它反映了狹隘的大漢族主義的思想傾向並阻礙了對封建主義的徹底清算。[關鍵詞] 清末 尊黃 民族主義[閱讀全文]
22.門羅主義與清末國家民族認同[論文作者] 郭雙林[作者機構]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論文摘要] "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這一清脆響亮的口號在清末甚為流行。它不僅在一些報刊上的政論文章中頻頻出現,甚至還被寫進了中國同盟會的《革命方略》和萍瀏醴起義的戰鬥檄文中。長期以來,學術界對這一口號的來源、內涵及影響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本文通過考察,指出這一口號是從門羅主義引申來的,也可稱之為"中國門羅主義"。文章進而對當時知識界圍繞"中國"國名以及"中國人"的認同差異及其爭論進行了分析。鑒於近代以來部分國人思想深處存在著強烈的世界意識與濃郁的亞洲(日本) 情結這一弔詭現象,文章還對近代以來"亞洲門羅主義"在中國傳播及影響作了簡單的梳理。[關鍵詞] 門羅主義 清末 國家民族認同[閱讀全文]
23.論斯賓塞競爭進化論在中國的影響[論文作者] 王宏斌[作者機構] 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論文摘要] 西方社會進化論輸入中國之後,在思想學術界產生了相當廣泛的影響。晚清輸入中國的西方社會進化論主要有兩家:即斯賓塞的"競爭進化論"與赫胥黎的"互助進化論"。仔細閱讀清末報刊上的各種論著,可以發現,中國思想學術界的絕大多數人接受的是斯賓塞的學說。無論是改良派的嚴復、梁啟超還是革命派的章太炎,無論是主張溫和改革的官員代表還是激進的青年知識分子, 他們都深深地打上了斯賓塞主義的烙印。[關鍵詞] 斯賓塞 赫胥黎 社會有機體 進化論[閱讀全文]
24.從保存國粹到整理國故——近代中國學術轉型中的民族主義情結[論文作者] 左玉河[作者機構]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論文摘要] 作為近代中國一種強勁的社會思潮,民族主義不僅深刻影響著近代中國社會、政治及文化的發展,而且也影響著轉型中的中國近代學術。在近代學人的思想觀念中,或多或少存在著一種民族主義情結:強調傳統學術的傳承與保護,關注傳統學術的轉軌和復興,試圖重建中國的新學術,以與西方學術相對應或對抗。這種民族主義情結,在清末國粹派"保存國粹"、"復興古學",及五四以後"整理國故"運動中得到集中體現。民族主義對近代中國學術轉型具有巨大的推動力,加速了傳統學術的內在轉化,但民族主義對學術轉型的限制作用也是明顯的。在民族主義觀照下,學術成為一種手段,被賦予一種拯救民族危亡的使命。這與近代中國學術轉型所要求的"求真"學術理念,及"為學術而學術"的學術精神有很大出入與建立獨立的"學術社會"所要求的不應在學術研究中抱有"有用無用"觀念也是嚴重衝突的。正因如此,圍繞著保存國粹及整理國故,近代學人形成了不同的觀點,進行了激烈的爭論,趨新與守舊、融入世界與保持民族特性間的張力,為世人展示了一幅近代中國學術轉型中複雜多變的歷史圖像。[關鍵詞] 民族主義情結 學術轉型 保存國粹 整理國故[閱讀全文]
25.一樁隱藏在「取締規則」背後的政治交易[論文作者] 鄭匡民[作者機構]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論文摘要] 1905年11月2日,日本文部省頒布了《關於許清國留學生入學之公私立學校規程》(《清國人入學公私立學校二關規程》)從表面上看,文部省冀在整頓當時以營利為目的的"學店",然而,在規則背後,卻隱藏著日清政府的一樁骯髒的政治交易,故留日學生以此事件為導火索,掀起一場軒然大波, 震動了中日兩國政府。從此,留日學生更加堅定地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道路。[關鍵詞] 取締規則 留日學生 張之洞 內田康哉 梁啟超[閱讀全文]
26.廢約運動與中國近代的民族主義[論文作者] 李育民[作者機構] 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論文摘要] 中國的民族主義精神是通過一系列鬥爭和運動得以闡發的,20世紀20年代的廢約運動是其中的一個基本環節,具有重要的地位。作為一個民族運動,它凝結了民族主義的各種涵義,昭示了民族主義的發展趨向。廢約運動要求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闡揚了近代民族主義的基本內涵。只有廢除不平等條約才能實現國家獨立,成為人們的共識,這是民族主義成熟的重要體現。它集聚了全國的民族意識,在完整的意義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具有近代意義的覺醒,反對、廢除不平等條約成為全國民族意識的集聚點和全國聯合的粘合劑。它採取了民族鬥爭的理性方式,摒棄了舊式的粗糙模式,在理論策略、組織領導等等方面提出前所未有的新內容。它彰顯了民族運動的偉力,在對外和對內方面均產生了持久的巨大震撼力,推動了中國外交的進步。[關鍵詞] 民族主義 廢約運動 中國近代[閱讀全文]
27.近代中日關係與中國民族主義——以六個關鍵年為視點的考察[論文作者] 臧運祜[作者機構]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論文摘要] 本文以近百年中日關係史上的1895、1905、1915、 1925、1935、1945六個關鍵年度為視點,考察了伴隨中日關係的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演變過程。1895年結束的甲午戰爭帶來的中國士大夫階層的近代民族主義思想及其在維新變法、反清革命、保台抗日中的體現,表明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開端。1905 年日俄戰爭前後,以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為標誌,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形成,並在辛亥革命中達到了第一次高潮。1915年前後,因日本侵佔山東、提出"二十一條",中國民族主義再度高漲,並迅速轉向了以建設"民族國家"為目標的內部要求。1925年的"五卅運動",導致了五四以後中國民族主義運動的持續高漲 在五四時期的"外爭主權、內懲國賊"之後,國民革命時期的"打倒軍閥、除列強"口號,成為中國民族主義高漲的標誌。1935年華北事變,抗日救亡運動高漲,九一八以後的中國民族主義也走向新高潮,並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迅速建立。中國民族主義是堅持抗戰到底的關鍵,但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後,因抗日禦侮任務的基本完成、"以德報怨"的理性對日原則的提出、國共一度共同致力於建設民主國家,中國近代民族主義也走向了基本的終結。近代中日關係無疑是中國民族主義的"催化劑"和"加速器",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特徵、表現形式與積極的歷史作用,但同時也制約了中國民族國家的建設步伐。[關鍵詞] 近代中日關係(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二十一條」、五卅運動、華北事變、日本投降) 中國近代民族主義[閱讀全文]
28.附錄一:「第二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論文作者] 趙慧峰 俞祖華[作者機構][論文摘要]民族主義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極大影響的思潮或者說是思想趨勢,不僅深刻影響著中國近代歷史的進程,也對中國近代思想及各派思想的代表性人"發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時,民族主義話題也是近些年來國際思想界、學術界探討的熱點問題之一 。[關鍵詞][閱讀全文]
29.附錄二: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論文目錄(二)[論文作者] 劉麗 仇力[作者機構][論文摘要][關鍵詞][閱讀全文]
30.後記[論文作者][作者機構][論文摘要]民族主義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極大影響的思潮或者說是思想局勢,不僅深刻影響著中國近代歷史的進程.也對中國近代思想及各派思想的代表性人物發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時,民族主義話題也是近些年來國際思想界、學術界探討的熱點問題之二。[關鍵詞][閱讀全文]
推薦閱讀:
※談中國古代服飾紋樣中禮制精神的體現
※中國首次成功繁育全球最美蛇 百年活體不足30條|錦蛇|丁利|蛇
※美國華人驚中國房價瘋狂 中國房奴究竟誰製造?
※中國不缺主義只缺人性
TAG:學術 | 論文 | 中國 | 民族 | 中國近代史 | 思想 | 近代史 | 近代 | 民族主義 | 國際 | 思想史 | 文集 | 主義 | 研討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