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家風習俗

家庭倫理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關係為基礎的一種社會生活組織形式。它的職能、性質、形式、結構以及和它相聯繫的道德觀念,都隨著生產方式的變革而變革。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家庭受「三綱五常」道德教條的影響很深,男性支配和奴役女性,是私有制家庭關係的特點;資產階級的家庭關係純粹是一種金錢關係;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才建立了男女平等、團結互助的新型的家庭關係。

社會文明發展了幾千年,人類繁衍的方式成為婚配-建立家庭-生兒育女-再婚配-再建立家庭-再生兒育女這樣的規律,周而復始。那麼,舊的婚姻和家庭方面的習俗是怎樣的呢?

家庭追求

 家風就是家庭的傳統習慣、生活作風。正寧人歷來勤勞節儉,樸實憨厚,知禮少訟,循規蹈矩,注重義節,順從教化,喜酒好客。凡與正寧人來往者,都由衷地感到:正寧人老實好交!這與風清俗雅,家風良好是分不開的。當然,家風和社會制度、社會風氣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那麼,過去正寧人的家風有什麼特點呢?

過去,一個家庭嚮往和追求的都是「三星高照」、「五福臨門」、「吉祥如意」、「福壽雙全」、「人財兩旺」、「四季來財」、「日進斗金」、「五世其昌」。一般傾向於家大業大,「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幾代人不分家,在一個鍋里吃飯,才算治家有方,「風脈」旺盛。有副對聯「願祖宗如彭祖八百高壽;欲子孫似張公九世同堂」,就是這種心理的體現。

每個家庭都盼望後繼有人,後來居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想讓兒子做官,做大官,好「揚名聲,顯父母,光前裕後,以振家聲」。只有兒子做了官,才能出人頭地,揚眉吐氣,舉家榮耀,「雞犬升天」。俚語曰「寧盼鄰家買大牛,不盼鄰家做高官」。鄰家有大牛,可以借用;鄰家做大官,可能受欺。

「福善之門,莫美於和睦;患咎之首,莫大於內離」。人人都願自己家中父子相親,兄弟相敬,夫妻和順,妯娌融洽。說是「家有一心,有錢買金;家有二心,無錢買針」。把兄弟不和,妯娌相爭,稱作「禍起蕭牆,變生肘掖」,也叫「鬧家窩」。大家都懂得「家和萬事興」的道理。可是「日子好過遇合難」,萬一家裡出個「五毒」俱全的兒子,或娶個「攪家不賢」的媳婦,那就家庭氣數盡了。人常說「為人子孫愚不肖,萬貫家產一水漂」,「風吹草帽子,走扇子門,糊塗婆娘氣死人」。遇到這種情況,肯定沒有好日子過。

在治家方面,正寧人認為,道路各別家一般,傳家兩字「讀」與「耕」;興家兩字「勤」與「儉」,安家兩字「讓」與「忍」;防家兩字「盜」與「奸」,亡家兩字「暴」與「淫」。這就體現了正寧人的家風美德及其追求。

治治家庭:  

正寧人認為,傳家「讀」與「耕」;興家「勤」與「儉」,安家「讓」與「忍」;防家字「盜」與「奸」,亡家「暴」與「淫」。

管理家務:

講的是「黎明即起,洒掃庭除」,做到內外整潔,窗明几淨;謹慎門戶,小心燈火;有病早治,無病早防。忌聽婦人之言,居家過日子,講究精打細算,是言「吃不窮,穿不窮,打算不到一世窮」。

家庭義務:

講的是「父愁子妻、子愁父葬」。兒子對父母要孝敬順從,養老送終;父母對子女要慈愛管教,為其成家立業。

教育方法:

首先是長輩言傳身教,做出樣子,影響子女。其次是依事說理,有過箴規,循循善誘,不厭其煩,引導子女明白事理,正派做人。

家庭禮儀:

子女對父母的話,必須聽從,子女不能與父母平起平坐,講究「父在前,子不言。」謹遵「有父尊父,無父尊兄;有母尊母,無母尊嫂」的古訓。

家庭規矩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每個家庭都有家庭成員共同信守的規矩。由於家庭結構不同,人員素質不同,家規也就不同。但就一般家庭而言,都有許多共同點。在家庭管理上,受《朱子治家格言》的影響很深,人們把它作為治家的信條。

過去家長是一家之主,正寧人把家長叫「掌柜的」。家長一般由家中的最高長輩擔任,祖父在世即祖父,父親在世即父親,父親去世即交給長子,長子無理家之能,也有托給次子或三子的。家長對家庭的生產、生活、經濟擁有決定權,居於支配地位,掌握全家人的命運。「家有百口,主事一人」,「千錘打鑼,一錘定音」,只有家長說了算,絕對的「一言堂」。家長以封建的法律、禮教、習慣束縛家庭成員。解放後,廢除了這種家長制。

大家庭里的男人們,無論在家種地,外出經商或做手藝,所掙來的錢、糧或其他財物,都必須如數交到「掌柜的」手裡,統一掌管,全家人分配使用,絕不允許「吃官飯放私駱駝」。若發現存有私心的人,輕者「掌柜的」責備教育,重者就被另出家門。但家庭成員攢「體己」,在許多家庭還是允許的。所謂「體己」錢和私瞞的錢不一樣,是自己分外的勞動所得,不傷害公中收人,「掌柜的」一般不反對。「體己」錢不吃不用,少者可以放賬(高利貸)生息,多了還可以買土地。媳婦的收人歸己,到分家時仍是自己的。

家大人多,在生產、生活上都有明確而嚴格的分工,例如喂牲口、放牛羊、擔水、劈柴等都要有人干,各司其職。但農忙時,必須全部下地、上場。「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家庭也是一樣的。人口多了,米面供不上,吃飯不及時,也會「後院起火」,影響生產,影響團結。因而家庭對女眷的管理,也有嚴密而合理的分工。推碨、碾米是家務中最臟最累的活,一般都是按年按月輪流承擔,不能誤事。一日三餐,天天如此。人常說「雞多不下蛋,婆娘多了怕做飯」。為了避免推三靠四誤事,.多是搭配成班,輪流做飯,每班人數以不誤飯時為原則。每頓飯吃什麼,都要由婆婆示下。婆婆去世的問大嫂或當家人,做飯的媳婦們不能擅作主張。

「勤為無價寶,居家首當勤」,「要想日子甜,家無一人閑」。許多家庭都把勤勞節儉作為過日子的真本事。「掌柜的」要求每個家庭成員都要早起晚睡,腳勤手勤,幹活吃苦,作事勤敏,省吃儉用,量人為出。誰要好吃懶做,大腳大手,就要受到「掌柜的」和家庭成員的譴責,就會被家裡人看不起,被人們稱為「喪家之犬」。民間流傳著一首勤儉歌:「貧賤生勤儉,勤儉生富貴,富貴生驕奢,驕奢生貧賤;貧賤不勤儉,終不能富貴,富貴不驕奢,決不至貧賤;欲得常富貴,需速戒驕奢,欲求免貧賤,乃早學勤儉。」這是許多農民從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帶有規律性的經驗之談。也是許多家庭重要的家規之一。

正寧人一貫講安分守己,順時聽天,靠勞動吃飯,憑手藝賺錢。不貪無義之財,不圖非分之利,反對和力戒家庭成員涉賭行竊。把玩賭叫「耍錢」,把經常「耍錢」的人叫「軲轆子」,把有盜竊行為的人叫「綹(liǔ音柳)娃子」。普遍認為「耍錢」沒好兆,必然要「倒灶」。「耍錢」的贏了,揮金如土,不勞而獲的錢不心疼;「耍錢」的輸了,肆意揮霍,認為有輸的就有花的。到頭來,輸贏都是兩手空空。況且賭與盜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賭輸了去偷,偷來了再賭。誰家出了「枯轆子」或「綹娃子」,就會損業破財,甚至傾家蕩產,被視為家門之不幸。家長便要指責,甚至打罵,令其改過。一個創業過日子的家庭,絕不容忍賭與盜存在,因而教育家庭成員「餓死不偷人,窮死不耍錢」。

在家庭生活管理上,講的是「黎明即起,洒掃庭除」,做到內外整潔,窗明几淨;謹慎門戶,小心燈火;有病早治,無病早防。要求家庭成員「人前少言,無事早歸」,不許夜不歸宿。處理家庭關係,忌聽婦人之言,特別注意防止「枕邊風」。居家過日子,講究精打細算,反對「有了吃死,沒了餓死」的短期行為,說是「吃不窮,穿不窮,打算不到一世窮」。

在家庭義務上,講的是「父愁子妻、子愁父葬」。兒子對父母要孝敬順從,養老送終;父母對子女要慈愛管教,為其成家立業。父母為兒子娶不上媳婦,兒子為父母送不了終,都是人生缺憾,死也難以矚目。

家庭教育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養不教,父之過」,家庭教育及熏陶對人一生的成敗影響極大。在學校教育尚未普及之時,有錢人就請先生辦私塾,以「四書」、「五經」、《百家姓》、《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龍文鞭影》、《幼學瓊林》等為教材,教子女念書、習字、學文化。請不起先生的就交錢或交糧,就讀於別人私塾;也有宗族或幾家人湊份子,請先生辦私塾的。父母識字的都要在農閑或工余教子女認字寫字,認為是「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人們羨慕的是「書香門第」、「積善人家」。

封建家庭教育的內容,多以「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為主。在教育方法上,首先是長輩言傳身教,做出樣子,影響子女。人常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子女。其次是依事說理,有過箴規,循循善誘,不厭其煩,引導子女明白事理,正派做人。第三是訓誡、罰跪、打罵,甚至跪著頂磚、頂水碗,進行體罰。俗以為凡子孫受父祖問責,不論是非曲直,有過無過,只能低頭默受,不可犟嘴分辯。一家之興衰,只看子孫順教不順教就可知。若能不違父祖言語,能改悔過失,即是好子孫,可預知其家必然興旺。所謂「嚴父」就是指此。理語曰「財東家慣騾馬,窮漢家慣娃娃」,是不知其窮人衣食無著,糊口不及,無錢供娃娃念書學文化的情理;貧苦人家同樣重視對子女的家庭教育,更無慣娃的物質條件。

明朝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先生,有段著名的訓兒文,概括了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正寧民間家教所追求的理想目標。現錄於此:勤讀書,行孝道;學謙恭,習禮儀;節飲食,戒游嬉;毋說謊,毋貪利;毋任性,毋尚氣;毋責人,須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凶類。吾教汝,須諦聽;尊父母,敬兄弟;師必嚴,父要厲;聽好言,習好儀;勿縱容,勿閑戲;稽功過,考日記;交好友,習好技;書不成,精一藝;可養身,方成器。

20世紀40年代以後,子女文化教育逐漸以學校教育為主,家庭封建禮教日益淡化。

家庭禮儀 

過去,民間普遍重視家庭禮儀,子女對父母的話,必須聽從,不得頂撞和翻嘴,說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不聽父母話的人叫「忤逆賊」。子女不能與父母平起平坐;父母或長者人室,子女或晚輩須起立讓坐;成年子女寢卧,父母或長輩入室,須起身下床;有的甚至父母不就寢,子女不得先睡;父母在堂屋就餐或說話,子女不能坐正中;父母不問,不能隨意插話,俗諺曰:「父在前,子不言。」吃飯時,男性長輩按輩分、年齡依次在炕上盤腿而坐,子孫須雙手把飯菜端給,然後方能自食;年輕媳婦不能和叔伯兄弟同桌吃飯。晚輩要給長輩裝煙點火,沏茶倒水。父母與親友或同齡人開玩笑,要避開子女。家人有病,其他人要主動奉侍。公公無事不能隨便進入兒媳房中。兄長與弟媳始終保持嚴肅狀態,不開玩笑,不能閑扯,不能同起同坐。嫂弟之間雖然可開玩笑,但要尊重嫂子,謹遵「有父尊父,無父尊兄;有母尊母,無母尊嫂」的古訓。當地流傳的順口溜說:「兄長不進弟媳門,初一十五不出門;公公不進兒媳門,兒媳不能鎖房門;男人不進月婆門,安門不安走扇門,開門不能門對門,屍體不能抬進門。」就反映了這方面的「清規戒律」。爺奶以上輩分,可與孫子、孫媳談笑嬉戲,但也要講究分寸。子女外出要事前徵得父母同意,回家後先給父母打招呼,告訴外出情況。如果家中吃用困難,要先照顧老人,麥面給老人吃,好衣給老人穿。解放後,這些繁瑣的家庭禮儀,不合理的部分多被廢除,符合道德規範的至今保留因循。

家庭交際 

正寧人好交際,講人緣,熱情待客,禮尚往來,鄉黨應酬,循禮應俗,把「親戚不上門,鄰家不點火(舊時鄰居互相借火)」的人家,稱為「獨火蟲」,「眾人惡之」。

清末至民國初年,有親朋來,若是男客,男主人作揖,若是女客,女主人一拜,門外迎接。現在,揖拜早已廢除,多為笑臉相迎,握手言歡,互道寒暄。進門恭讓客人先入,冬天先讓上炕,夏天先倒茶水。一定要問客人「吃了沒有」,再互問老人康寧,孩子乖巧,收成如何。家庭成員都要來向客人表示問候。如果客人有事告辭,也誠心留客吃飯。即使日子緊巴,客飯也要細糧精作,寧可自己少吃,也要讓客人吃好,這叫「儉口待客」。客人辭別,主人要為其提包包,推車子舉家尾隨送出門外,並叮嚀客人「以後常來」,矚望客人上路後方才返回。

正寧人的親戚交往主要在宗親、母親、妻親、姑親、姊妹親和乾親這六大親屬中進行。「六親」中凡遇婚喪、生壽、節慶、興建、患病、功名等大事,均須以禮吊賀。親有遠有近,禮有厚有薄,情有來有往,來而不往,謂之「失禮」,「失禮」多者,謂之「六親不認」,就會受到社會譴責。「六親」中以宗親、母親、妻親最為重要,如岳父、舅父亡故,女婿、外甥要靈前獻羊,隆重弔祭。

民間不管窮家小富,每逢紅白喜事,都要通知親友、鄰里、家族共同操辦,並相互送禮吊賀。禮品有「官情」,即親友族人合辦,一般為牌、匾、幛、屏等;也有「單情」,個人自帶禮物或禮金,前去吊賀,俗稱「行(xing )情」或「戴禮」,亦稱「行門戶」。過去「行情」,婚喪事,一般「情」僅帶16個、24個、48個白面蒸饃,8個算「一碟子」。行喪事「情」其中還要有5個「大饃饃」。「行情」帶的饃饃叫「禮饃饃」,這種禮叫「水禮」,主人退回2至5個饃饃叫「回盤」。此外,根據親朋關係親疏,紅事送梳妝物、衣料、賀聯等;白事送香紙、紙活、輓聯等。事主設「禮簿」逐人「上禮」,以備還禮。送禮也有許多忌諱,一般不送鏡子,有認為對方難看之嫌。不送鐘錶,有「送終」之諱等等。

在民間還有許多傳統的交往形式。例如「孝衣會」,就是群眾為殯葬父母而自發成立的一種互助組織。此會協商成立後,立約為證,訂設禮單,互助財物,以殯葬所需的實物為主,如糧食、清油、肉蛋、紙活等。一人有喪,會員皆按禮單予以幫助,每戶出一人協理始終。此會的基本原則是幫什麼,還什麼,直至會員父母都送終後解散。「互濟會」多因娶妻、建房、購置生產資料資金不夠,在一人首倡之下,由眾多親友協商組成。主要倡導籌辦者為會頭,其他參加者為會員,人數不等。組會後,會頭設酒宴招待會員,並商定投資數額和利息提取比例,利息極微,每人輪流享用一次,即告結束。民間還有「拜乾親」、「認娘家」、「結拜兄弟」、「幫工會』等交際活動。

當地有解困留客,樂善好施之俗。路上行人,天黑無店,就有人收留他們,供給食宿,不取分文;有人遭難,困頓於此,也有好心人收留,幫他們渡過難關。叫花子上門乞討,都要用食物打發,俗語說「叫花子要飯不打發,頓頓吃飯娃屙下」。這樣的「慈善之家」會受到眾人的尊敬。

俗諺曰「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有千年的鄰家,沒有千年的親戚」。本縣流傳的一副對聯說「擇居仁里和為貴,善與人同德有鄰」。自古以來,人們以鄰里和睦,互助互幫為美德。鄰家有事,主動相幫;一家有難,眾人相助;扶危濟困,救人之急。對貧寒之家、遇災之戶、鰥寡孤獨都是送糧贈物,儘力幫顧,解其燃眉。鄰里有了矛盾,嚴於律己,各自忍讓,互求諒解。奉行「冤讎宜解不宜結」的格言。遇到自家難解的糾紛,要請鄰里有德望的長者調處和解。

當地人交際見面第一句話愛問「吃了沒有」,這個習俗是怎樣來的?傳說很早以前,秦隴遭了大旱,餓死的人成千上萬,官府和有些大戶辦起了舍飯場,饑民聽到這個消息,都趕著去吃舍飯,路上熟人見了面都關心地問:「吃了沒有?」後來習以為常,人們見了面多用這句話來打招呼。 

家庭分居

「月無常圓,宴無不散」。大家庭到了一定程度,還是要分開過的。正寧人把分家叫「另家」。「國不出奸臣不亂,家不出混賬不散」。往往是家庭在興旺的時候,一切問題都好解決,到了衰敗之時,就會矛盾百出,治家再有方的「掌柜的」也無能為力了。人常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所以分家是件棘手的事,一般都要請「家門父子」長者、鄰里有威望者,或舅父、姑父共同參加議定。分家時主要說家務、分財產,即分配糧食、土地、牲畜、農具、房屋、樹木及債務等。糧食按人口分,其他財產按房頭分。並且立字為據,寫清分單,兄弟們各執一份,避免以後有爭執。一般父母隨小兒居住或根據子媳的孝順與否,由父母選擇。父母的棺板、老衣及埋葬費用,分家時也須分配清楚,明確責任,由兒子平均負擔。舊時分家一般在分配土地時,給父母留有一定數量的養老地,哪個兒子養活父母,養老地就歸那個兒子耕種。若兒子中有未婚的,將來成婚的費用,在分家時也說清要由兄弟幾個負擔。分家時長子一般住老宅,用老灶,以示頂門立戶,其他兒子另建住宅。現在分家簡單,父子、兄弟共同商議,大體平衡,分開即可。

附:母為子立分書樣式(舊體)

立分書XX氏。因家口眾多,事務繁雜,難以統攝。經子、媳等協議,擬將家產均分,各立門戶,以便管理;而請命於余。余維累世同居,在古昔雖為美談,在今時實非良策。況汝父棄養,已有十餘年矣。念此十餘年中,賴長子X,繼承父志,攝理家政,俾家道日益興盛。今余年已七十,而長子亦漸形衰老,自應聽其息肩,稍就安逸。愛憑族戚,將我家所有財產,查開目錄。除酌留汝父祭產外,按直系四子房數,不論嫡庶,四股平分。欲後有憑,立此分書。連同財產目錄,一樣四本,以「和親康樂」四字,編號各執一本為據。再爾等產雖分為四家,親則原屬一本,私事私理;今各有攸歸,公宜公行。猶望互相扶助,兄愛弟敬,謹守雍睦之家風;夫唱婦隨,克享共和之幸福。此余之所至囑焉。至余現今權在三房宿膳,系因三房人口較少,房屋有餘之故。非對於子孫輩,有所僧愛。若有各子媳必欲侍養,以盡孝道,則隨時聽余之便,不必拘泥分擔膳食之說。合併諭知,母某氏印押。

X年X月X日立分書XX氏押

長子XX押

次於XX押

三子XX押

幼子XX押

見分族XXX押

戚XXX押

XX押

執筆XX押

正寧人特點  

特點:

正寧人具有北方人典型的高大驃悍,魁偉粗獷的形體,因地處黃土高原,光照強,風沙大,皮膚多很粗糙,臉呈紫紅色。歷來勤勞節儉,樸實憨厚,知禮少訟,循規蹈矩,注重義節,順從教化,喜酒好客。

由於自古以來重農輕商,故本農業生產比較發達。鄉間居民善於農耕,且男女同耕,勤苦自甘,不喜外出經商,視經商做生意為不務正業。民間有「五十畝土地一頭牛,老婆娃娃熱炕頭」,「好出門,不如賴在家」,「七十二行,莊稼為強」的俗語。自給自足,不相往來的小農思想非常嚴重。近10多年來,隨著觀念的更新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重農輕商,以商為賤的思想逐漸淡化,人們的商品意識大為增強,走出家門,跳出農門,外出經商做生意的男女漸多。

正寧人好交際,講人緣,熱情待客,禮尚往來,鄉黨應酬,循禮應俗,凡與正寧人來往者,都由衷地感到:正寧人老實好交!正寧人一貫講安分守己,順時聽天,靠勞動吃飯,憑手藝賺錢。不貪無義之財,不圖非分之利 ,反對和力戒家庭成員涉賭行竊。

的古訓。

推薦閱讀:

【習俗人生 - 人生就像峽谷裡的一粒種子,只有頑強拼搏,努力生長】
盤點全球各國鬼節習俗,印尼的最恐怖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清明節不可不知的習俗禁忌和辟邪護身方法
古代的「豎旗杆」習俗

TAG:習俗 | 家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