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zt幫大家了解中國神話1


[討論]zt幫大家了解中國神話(太亂了,大家湊副著看)

大神,中國神話中對較高地位的神的尊稱,可謂「神中之神」,例如:盤古大神,女媧大神,伏羲大神。 另外日本神話中也有「大神」一詞,如天照大神(天照大御神)。盤古:稱元始天王,又名浮黎元始天尊。 有人認為,盤古是道教中元始天尊的化身。關於盤古的傳說有很多版本,但都普遍認同盤古是開天闢地的人物。 「天地初生時模糊一團,盤古就在這模糊一片的天地中誕生。經過18000年,盤古用一把利斧破開天地。清而輕的東西上升形成天;重而濁的東西下沉形成地。盤古怕天地重新合攏,於是頂天立地支撐其間。天每日升高1丈,盤谷也每日長高1丈。再經歷18000年,盤古死去,身上的器官變化成天地間的萬物:身體變為高山,肌肉變成良田,血液成為江河,筋骨變成大路,牙齒變為玉石,皮毛變成草木...」 有人認為,盤古的傳說,是古代先民吸收了南方少數民族中「盤瓠」或「盤古」傳說,加以古代經典中的哲理成分和自己的想像,創造出來的用於填補鴻蒙時代空白的。 盤古的故事,較早見於三國時候徐整作的《三五歷記》。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基本上,無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的記載,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五說,五帝也有五說。三皇:燧人、伏羲、神農 伏羲、女媧、神農 伏羲、祝融、神農 伏羲、神農、共工 伏羲、神農、黃帝 最後一種說法由於《尚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宓戲(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太昊(伏羲)、炎帝、黃帝、少昊、顓頊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黃帝、少昊、顓頊、嚳、堯 其中第三種說法最為流行,意指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的天神,東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 另一種解釋為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五位聖王,以第一與第四種說法較為常見。

女媧: 女媧又稱為女媧娘娘,鳳姓,生於成紀,一說她的名字為風裡希(可能是鳳里犧)。傳說中人類始祖,神話中說伏羲和女媧是兄妹,同時也是夫妻。在中國的圖騰上更有女媧和伏羲交合的圖像。(唐人李冗《獨異志》載:「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倉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其妹上昆倉山,祝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是煙悉合,其妹即來就兄,乃結草為扇,以障其目......」這就是後人用扇子的啟源。據《春秋世譜》載:「華胥氏生男子伏羲,女子為女媧。」以上所說的「兄妹二人」即指女媧和伏載。據傳說:不久,女媧懷孕生產,由於「近親結婚」,所生下來竟是一個巨大肉皰。伏羲負氣之下,用石頭把肉皰砸爛。但奇怪的是這些肉渣卻一個個變成了人。正是由於二人的結合,才使地球上的人類得以生殖、繁衍。)。又傳說她以黃土造人(據《風俗通》載:「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為人、劇務,人不暇供,乃引繩子糹亘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絎人也。"由於女媧「摶土為人『,是在中華大地的黃土高原進行的,所以她乃是摶黃土為人,這是中華民族之所以稱是「黃種人」的緣故。),煉五色石補天,折鱉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人類始得以安居。(據《淮南子·覽冥訓》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下兼復,地不周載,火煉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瑤水涸,冀州平,狡龍死,顓民生。") 傳說她是人首蛇身,在中國神話中,她用泥土創造了人類,後來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共工被祝融打敗了,他氣得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人類受災,於是煉出五色石補好天空。 除此之外,女媧還創造了瑟這樣樂器。另外,女媧在死後,她的腸化作了十個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廣粟之野守護去了。一說女媧後來升天,由白螭和騰蛇保護著去了天宮。 在中國南部的苗族等民族尊其為大神,並建有廟宇供奉。 生殖崇拜是中國上古文化的重要表現之一。伏羲女媧名字本身,就是日月的意思。遠古人以日為父,以月為母,因「伏」與「父",「媧」與「母」古音相近,故稱『父羲母媧』。就女媧「造人」之說,只不過是女媧進行的一場「用黃泥捏人」的原始雕塑遊戲。它說明上古人當時還沒有認識到男女只有交配才能進行生育,對人類的生育蒙上一層神化天生心理。因此,後代人建廟供奉女媧娘娘,都是祈求生男育女傳宗接代願望。此外,女媧還有「始作笙簧」,制訂近親不宜相婚配,為古代婚禮樂奠定基礎。今中國南方少數民族中,還保留著每年春三月三,男子吹笙簧向女子求愛的習俗。 至於女媧「殺黑龍以濟冀州」和「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立極」,等法力之說,傳說昔者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頭觸不周山,於是「天柱折,地維絕」女媧娘娘就煉了五色石補天,斬斷鰲足作天柱。這無非是神話,以此歌頌中國上古這尊女神的神功神力是了。但不管怎麼說,女媧娘娘仍被後人尊為「古之聖神,化萬物者也。」「考其功烈,上際九天,下至黃壚,名聲被後世,光輝重萬物。」伏羲:伏羲或庖犧(史記中稱伏犧)又稱太昊。傳說乃人類始祖,人類由他和女媧兄妹通婚而生。傳說他教民結網,漁獵畜牧,製造八卦等。太昊伏羲定都於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傳說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八卦演生易經。為中國占卜之始。通過某指定媒介(如艾草龜紋)以求神意。近代之求籤或擲杯。實是易經之簡化版。燧人: 燧人(燧人氏)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火的發明者,有說法他為三皇之一。 《韓非子·五蠹》有記載:「民食果蓏蚌蛤,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燧人氏。」祝融: 祝融傳說中的古帝,以火施化,號赤帝,後人尊為火神。 有人說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三皇之一。 另外,三國時南蠻王孟獲之妻亦叫祝融,相傳是火神祝融之後裔。共工: 共工氏,中國上古傳說中人物。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共工氏是神農氏以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他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關於他的傳說,幾乎全與水有關,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觸不周山。一說共工部落活動區域在今河南輝縣。共工怒觸不周山 顓頊世系屬黃帝,因此共工氏與顓頊由於農業方面的不同觀點引發的帝位之爭,也便可算作炎黃之戰的繼續。 顓頊不贊成共工氏在農業方面的做法。顓頊認為,他是部族中至高無上的權威,整個部族應當只聽從他一個人的號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他以如果按照共工氏的做法實施會惹怒上天為由,反對共工氏實行他的計劃。於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鬥爭,表面上是對治土、治水的爭論,實際上是對部族領導權的爭奪。 共工氏力氣上比顓頊要強,但他卻不如顓頊有智謀。顓頊利用鬼神的說法,鼓動部落民眾,叫他們不要相信共工氏。當時的人對鬼神之事都極為相信,不少人相信顓頊,認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因此顓頊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持。 雖然共工氏沒有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但他依然堅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 他來到不周山(今昆崙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強決心。共工氏駕起飛龍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一聲巨響後,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攔腰折斷,整個山體轟隆隆地崩塌下來。 共工氏行為最後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 (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后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說「蒼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黃帝: 黃帝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根據記載,號軒轅氏、有熊氏,姬姓,一說姓公孫,姬姓部落首領,傳說中上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個。黃帝也被道教尊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於軒轅之丘」。中國古都學會(中國七大古都確認機構)認為軒轅之丘在今日河南省鄭州市軒轅丘,古為有熊國都城,其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黃帝出生於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源關降龍峽,農曆二月初二(參見二月二)。在傳說中黃帝的母親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說是夜晚)突然看見北極光,然後就懷孕、生下了黃帝。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建都在涿鹿。他推算曆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發明指南車,造舟車弓矢;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 今日在陝西省的橋山有黃帝陵,相傳黃帝年老時鑄鼎乘龍升天,臣子放箭阻攔,龍被射傷,飛過橋國時降下休息,黃帝被橋國人拉下一隻靴子,埋葬於此。 黃帝與炎帝都被看作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 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後世對黃帝的神化是逐漸進行的。《莊子》中提到黃帝得道成仙;《列仙傳》中的黃帝還能夠驅使群仙。 《史記》提到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嫘祖是傳說中的北方 部落首領黃帝軒轅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為妻,生高陽,繼承天下, 這就是五帝中的「顓頊帝」。 據《隋書·禮儀志》記載,北周尊嫘祖「先蠶」(即始蠶之神)。《通鑒外紀》記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帝之妃,始教民育蠶,治絲蘿以供衣服。」炎帝: 後來,由於神農氏服得太多種毒藥,積毒太深,終於身亡。 神農氏(有說為神農後人),姜 姓 ,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是中國傳說時代(或稱上古時代),約西元前三、四千年,今陝西、湖北一帶姜氏族部落的共主,出生於烈山(今湖北省厲山鎮),所以炎帝之後又稱烈山氏。 神農嘗百草,教人醫療,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一說神農氏即炎帝,與黃帝為兄弟。 傳說神農氏的樣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體除四肢和腦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內臟清晰可見。神農氏嘗盡百草,只要藥草是有毒的,服下後他的內臟就會呈現黑色,因此甚麼藥草對於人體哪一個部位有影響就可以輕易地知道了。 中國民間尊稱神農氏為「五穀祖",因他在古代時,採選五穀種籽,始制耒耜,教先民種植五穀,民以食為天,故崇拜他為「五穀祖」。每年四月廿六日,是「五穀祖」誕辰,農民備以豐盛的五穀三牲果品,虔誠祭拜。 據史書記載:「神農氏,姜姓也,母日任姒,登為少典妃,游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 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起於烈山,又稱烈山氏。在位時嘗百葯以療疾病,立市廛以通貨財,初都陳,又徙魯,立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 神農氏可稱是我國上古先民中的先知先覺者,在古荒山川大澤,「始教耕",還以「諸鞭鞭百葯,盡知其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治百疾。」大膽探索嘗試五穀百葯,為民生殖治疾,立市廛以通百貨。由於他「有功烈於民",後人才尊稱他為「開天炎帝」,「五穀先帝",「藥王大帝",「粟母王」「田祖」等尊號。立廟天下,塑其尊像,萬代祭祀。 據史記載:古時在祭禮神農氏時,答作「蜡祭",也稱「八蜡之祭」,或稱「大蜡」。因古時民享萬物,認為乃神為之,故田事告成,天子於每年十月必大祭萬物,所祭皆與農事有關。據禮記謂八蜡:「先嗇一也,司嗇二也,農三也,郵表四也,貓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蟲八也。"按:先嗇指神農,司嗇指后稷,農指古之田地,郵為田間蘆舍,表為田間道路,為田疆界,貓虎指田鼠野獸,坊即堤防,水庸指溝渠,昆蟲指蝗螟等蟲害,其祭之目的,祝其不為災害也。 在民間傳說中,說神農氏教先民耕種五穀,使古代「民享萬物」後,先民開始懶惰起來,不耕不耜,隨種隨收隨食,山川大地,一派荒野,到處惰人作歹。神農氏發惱火了,就將百草籽撒埋下一丈深的地層里,他說:誰鋤土種穀生谷,誰不鋤土地即生草,叫惰者餓死。就神農氏這麼一說,天下農民才「勤耕力作」起來。有關炎帝的傳說: 姜氏族為西戎族一支,原為游牧民族,很早期便由西方進入中原。而當時在今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居住著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有說獨苗族),雙方因部落發展而發生長期衝突,炎帝不敵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帶。據說因「炎帝欲侵淩諸侯」,後又與軒轅氏族姬姓之黃帝進行三次激烈的戰役,此次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稱為阪泉之戰 (阪泉,今京郊延慶境內的阪泉村)。面對著統領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部落的強大對手,炎帝終告不敵,與之結盟並歸順之,黃帝以勝利的姿態結束了這場戰爭。 炎黃聯盟不斷擴展,歸順之部落越來越多,但蚩尤始終不服,大戰一場在所難免。蚩尤帶領著九黎,與聯盟大戰於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為傳說時代的第二場戰爭,稱為涿鹿之戰,所謂涿鹿中原,源出於此。最後蚩尤被打敗。從此姜氏族便與黃帝在中原安定下來了。「炎黃子孫」一詞,則為人們對中華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追溯和尊奉。少昊:少昊,亦作少嗥。五帝之一,黃帝之子。少昊陵,山東省曲阜市城東顓頊: 顓頊(拼音zhuān xū),相傳是黃帝子昌意的後裔,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陽東南),號高陽氏。顓頊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傳說楚王為其後裔,屈原在《離騷》中自稱為帝顓頊之後,屈原與楚王為同族。帝嚳: 帝嚳,中國上古歷史的五帝之一,姬姓,名俊,號高辛氏,黃帝長子玄囂之孫,顓頊是其伯父。 帝嚳十五而佐顓頊,封於有辛(今河南商丘),實住帝丘(今濮陽),三十得顓頊帝位,都於亳(今河南偃師縣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壽百歲。葬於濮陽頓丘城南台陰野之秋山。許多古文獻認為帝俊就是帝嚳。《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帝俊有中容、晏龍、黑齒、季厘等子族,「生十日」,「生月十有二」。 傳說帝嚳元妃姜原生棄,即后稷,為周之始祖;次妃簡狄生契,為商之始祖;次妃慶都生放勛;次妃常儀生摯。帝摯承嚳的帝位,九年後禪讓給放勛,也就是帝堯。 孔子認為帝嚳「博施厚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仁以威,惠而信,以順天地之義。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撫教萬民而誨利之,曆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之義而敬事之。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動也時,其服也哀」。曹植作《帝嚳贊》頌曰:「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聖靈賓,教訖四海,明並日明。」堯: 堯,名放勛,又稱陶唐氏,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帝嚳有兩個兒子—摯和放勛;帝嚳死後傳位於摯,就是帝摯;帝摯不善,而讓位於放勛,也就是堯。堯在位時,他的仁德使百姓愛戴,萬國敬服。堯的都城在山西南部。 《尚書·堯典》記載:堯命羲氏、和氏觀察天象,授時於百姓;委派禹的父親鯀治水,可惜不成功;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暴虐凶惡,沒有傳位給丹朱;後來因為舜的德行而傳位與他。舜: 舜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三皇五帝之一。舜是否有其人史學家們爭論不清。一般認為舜的時代中華文明開始進入農耕的時代,並是道德觀的開始。傳說舜受堯傳位,自己則傳位於禹。 作家柏楊的觀點認為:舜得王位並非由堯禪讓,而是篡權,「除四凶,舉十六相」培養自己的羽翼,架空堯的權力。而後由禹重蹈覆轍,所謂"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實際情況可能是被禹流放死於途中,因為中國的上古時代江南地區仍屬蠻荒之地,舜已是高齡的老人,到蠻荒之地"巡狩"不符合邏輯。 以下引用周時的一些關於舜的記載:孟子: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墨子:古者舜耕歷山,陶河濱,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管子:舜非嚴刑罰,重禁令,而民歸之矣。司馬遷史記中說: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又說: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上古時期其他相關人物夸父: 夸父,神話人物,《山海經》中所載的巨人男子,立志追趕太陽,終未及,渴死。《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後士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後有成語「夸父追日」。 夸父的傳說同希臘神話中的伊卡洛斯(Icarus)相似,後者飛地離太陽太近,被太陽融化了臘做的翅膀,掉進愛琴海淹死了。倉頡: 倉頡是中國古代傳說人物,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發明者。 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三個人,虞舜、倉頡、項羽。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而倉頡是文聖人,項羽則是武聖人。禹: 禹,姓姒,又稱大禹、夏禹、戎禹,又名文命。相傳是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是鯀的兒子。禹原來是夏後氏部落首領。鯀治水無功,舜命禹接續父親的事業。禹勞身焦思13年,三過家門不入,後以疏導的辦法治水成功,被舜選為繼承人,舜死後禹成為部落聯盟首領。相傳他曾經鑄造九鼎。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陽城(今河南登封)仍然按照傳統的禪讓制推薦伯益為繼承人。他的兒子啟將伯益殺害,自稱王,建立中國的君主世襲制度,禪讓制被廢除。蚩尤: 蚩尤,中國傳說中上古東方(另一說南方)九黎族的首領。有兄弟八十一人(另一說七十二人),驍勇善戰,勢力強大。後在部落戰爭時,在涿鹿之戰中被黃帝率領的部落聯盟擊敗,一說被殺。因蚩尤做五兵一詞,傳統上蚩尤被當作兵器之神(兵主)受到崇拜。 根據現在苗族民俗來看,上古時代蚩尤所領導的九黎族極有可能是苗族的祖先。苗民傳說其民上古時代本來居住在黃河流域,在一場戰役中被華夏民族所敗,被迫遷徙至今天的貴州等地區。刑天: 刑天是山海經里提到的一位無頭巨人,原是炎帝的手下。自炎帝被黃帝在阪泉之戰打敗之後,刑天便跟隨在炎帝身邊,定居在南方。當時,蚩尤起兵復仇,卻被黃帝剷平,因而身首異處,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著利斧,殺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門外,指名要與黃帝單挑獨斗。最後刑天不敵,被黃帝斬去頭顱。而沒了頭的刑天並沒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來,並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為沒了頭顱,所以他只能永遠的與看不見的敵人廝殺,永遠的戰鬥。後人詩曰: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后羿: 羿或后羿是傳說中夏代部落東夷族有窮氏首領,擅長射箭,推翻夏代統治,不久因不善治理,被伯明氏寒浞所殺。后羿也是傳說中堯時的一位壯士。這兩人常常被混淆。不竟他們都是傳說人物﹐至今未能確定他們兩人的關係。 傳說堯時,十日並出,百草枯,毒蛇猛獸為害,后羿射去九日,為民除害。 一說射日者名平羿,夏時的后羿為有窮氏國君,因善於射箭,自比平羿,而名后羿.[開劈演義]嫦娥: 嫦娥或姮娥在中國神話中是後羿之妻,偷吃後羿從西王母處盜得的不死藥,奔月。一說奔月後居住於廣寒宮,另有玉兔和吳剛陪伴。一說嫦娥是玉皇大帝的情人. 在道教中,嫦娥作為月神是道教神靈之一,又稱「太陰星君」,道教以月為陰之精,尊稱為「月宮黃華素曜元精聖後太陰元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作女神像。

三清: 三清謂玉清、上清、太清,乃道教諸天界中最高者。 「天」在中國原本按方位分為中央鈞天、東方蒼天、東北旻天、北方玄天、西北幽天、西方浩天、西南朱天、南方炎天、東南陽天(《淮南子》),然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受其宇宙觀影響,亦產生出高低上下層次之別。道家與道教認為宇宙萬物乃由「氣」所生,氣清輕者上昇為天,濁重者下降為地(《列子·玄端》),因此諸天層次愈高者地位愈尊。 由於此道教諸天非一時一人所創造,是以諸說相異,有三天、九天、三十二天、三十六天、八十一天等說法,而當中最高層皆為玉清、上清、太清三種天界。上述諸天各有管理者,玉清之主多數道經皆認為是元始天尊,其它二清之主則諸經所言有異,今日道教則以太上道君為上清之主,太上老君為太清之主。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為道教經典最高神靈「三清」尊神之一,三清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首見於東晉葛洪的《枕中書》記載,「昔二儀未分,溟滓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 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元始天王,開天闢地,治世成功以後,蛻去軀殼,一靈不昧,遊行空中,見聖女太元,喜其貞潔,即化成青光入其口。聖女懷孕十二年,始化生於背膂之間,言語行動常有彩雲護體。因其前身是盤古、元始天 王,就稱為元始天尊。《歷世神仙體道通鑒》稱,「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此氣化為開闢世界之人,即為盤古;化為主持天界之祖,即為元始。」 居天最高:齊梁高道陶弘景編定之《真靈位業圖 》稱,神靈所居之處是「玉清三元宮」,元始天尊居其「上第一中位」, 即三十六天中之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天之最高位,即三十五天之上。玉清境內,有紫雲之閣,碧霞為城。眾神仙按時上玉清境 朝元始天尊。 《隋書經籍志》稱元始天尊以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即授以秘道,開劫度人。「所度皆諸天仙上品,有太 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諸仙官」。 奉祀:道教宮觀大多設有「三清殿」。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於大殿神像之中位。在大型道教齋醮禮儀中,也多設有三清神位或神像,也均以元始天尊為中位。元始天尊的神誕之日是正月初一。民間亦有在冬至日供奉元始天尊的。靈寶天尊 又名太上道君 道教天神,為三清之第二位。又稱「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在道教官觀「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左位,大多手捧如意。太上玉晨大道君最早出於上清派,還另有「太清大道君」,靈寶派則有「太上大道君」。梁陶弘景《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其第二中位編排為「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第四中位之二,編排「上皇太上無上大道君」。至《上清眾經諸真聖秘》仍分別列「玉晨太上大道君」和「太清大道君」。《雲笈七籤》則分別撰《太上道君紀》、《太上玉晨大道君紀》。《大洞經》則雲:「上清高聖大道君者,一號玉晨君。」(《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卷一)又「靈寶天尊即太上大道君也。」(《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妙經註解》)後來上清派,靈寶派的這三種稱呼均融合為三清的第二位尊神了。《大洞真經》雲:「上清高聖太上大道君者,蓋玉晨之精氣,慶雲之紫煙,玉暉曜煥,金映流真,結化含秀,包凝立神,寄胎母氏,育形為人,母妊三千七百年,乃誕於西那天郁察山浮羅之岳,丹玄之阿矣!」(《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太上大道君,以開皇元年,托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腹,三千七百年降誕於其國,郁察山浮羅之岳,丹玄之阿側,名曰器度字上開元,及其長乃啟悟道真,期心高道,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元始乃與道君游履十方,宣怖法緣,既畢。然後以法委付道君,則賜道君太上之號,道君即廣宣經籙,傳乎萬世。」(《雲笈七籤》卷三)「玉晨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隨迎,謂其無復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無而無,視之無象,聽之無聲,於妙有妙元之間大道存焉,道君即審道之本,洞道之元,為道之炁,即師事元始天尊稱受弟子焉,猶是老君票而師之矣:居上清禹余天中,降金科寶第三洞仙經付經師羅翹真人,傳教於萬國焉!」(《洞淵集》卷一)「玉晨大道君為靈寶教主,乃元始天尊之弟子,太微天帝之師也,受靈寶上品度人之道。」(《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經法》卷一)「靈寶乃道君之號,道君名經寶,以諸經皆由道君演說也。」(《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卷二)。道德天尊 又名太上老君(西遊記里也稱為太上道祖) 太上老君,道教天神,教主。為三清之第三位。又稱「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在道教官觀「三清殿」其塑像居右位,手執扇子。 太上老君,為道家的始祖,本名李耳,又稱老子,或老稱。後世歷代皇帝,再追賜的封號極多,包括有太上率元皇帝,太上混元皇帝,大道玄元皇帝,三清道祖,道德天尊。大聖祖太上玄天皇帝……十分之多。 老子,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人,孔子也曾向老子請教學問。但老子不學憶子的以做官出仁為目標,而專心潛心修鍊為主,據稱老子因修練的關係,壽有二百餘歲,他著<有太平經>和<道德經>,而以<道德經>而聞於世,為道家研究人士必修的道經.相傳老子生下業就已一頭白髮,故世稱老子。他頭頂上有月光,高有一丈二尺,有四十八顆牙齒,面是金色的,更若有神仙之術,包括丹石之術,及軀役鬼神之法,歷代道家的祖師,更有謂神仙世界,皆太上老君一手所造。現時中國各地的道教勝地,道觀等,莫不供奉太上老君的造像。在道家而言,太上老君的地位,可能只有統世界,天界人界地界的"玉皇大帝"可以比擬,其他一切眾神,皆尊敬太上老君。(這裡說的是道家的說法,而上面的是在中國民間的說法) 太上老君原為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任周藏室之史,後辭官,應函谷關令尹喜之邀,著《道德經》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太上老君是道教初創時祟奉的至上神、大教主。神化老子,見諸於文字的,明帝、章帝之際(58年一88年)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判,窺濁清之未分。」桓帝延烹八年(165年)陳相邊韶作《老子銘》:「世之好道者,以老子離合於混沌之氣,與三光為始終。觀天作蹈,升降斗星,隨日九變,與時消息。規矩三光,四象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仙)化,蟬蛻度世,自羲農(黃)以來,世為聖者作師。」這與當時社會文化背景有關,「盡漢一代其政事皆兼循神道,夫仲舒之託於孔子,猶宮祟張道陵之託於老聃。」(《章氏叢書·太炎文錄二·駁建立孔教義》)當時佛教傳人,明帝時(58年一75年)楚王英「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詞。」(《後漢書·楚王英傳》)桓帝時,(147年一167年)「宮中立黃老、浮屠之洞。」(《後漢書·襄楷傳》)「事黃老道」。(《後漢書·王渙傳》)正是在此歷史環境下,東漢順帝時(126年一144年)張道陵在巴蜀鶴鳴山創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其傳道布教的《老君道德經想爾訓》云:「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沉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此為道書中最早稱老子為太上老君。魏晉時神化老子基本完成。其主要表徵:先是老子出生的神化。葛洪《神仙傳》:「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雖受氣天,然見於李家,猶以李為姓,或雲老子先天地生,或雲天之糟鞠,蓋神靈之屬。或雲母懷七十二年乃生,生時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謂之老子;或雲其母無夫,老於是母家之姓;或雲老子之母,適至李樹下而生,生而能言,指李樹曰:『以此為我姓』。」老子這些出生神話,多為道教經典所承襲。次為對老子形象的描繪:葛洪《神仙傳》:「老子黃白色,美眉,廣顙,長耳,大目,疏齒,方口,厚唇,額有三五達理,日角月懸,鼻純骨雙柱,耳有三漏門、足蹈二五,手把十文,以周文王時為守藏史,至武王時為柱下史,時俗見其久壽,故號之謂老子。」但當時流傳的《仙經》稱:「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陽,身長九尺,黃色,鳥喙,隆鼻,秀眉長五寸,耳長七寸,額有三理上下徹,足有八卦,以神龜為床,金樓玉堂,白銀為階,五色云為衣,重疊之冠,鋒鋌之劍,從黃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窮奇,後從三十六辟邪,雷電在上,晃晃煜煜。」再為「自羲農以來,世為聖者作師」,葛洪《神仙傳》也具體化了,從上三皇至戰國吳時,化為16個「聖者之師」。以上關於老子的種種神話,多為道教經典《混元聖紀》、《太上老君年諾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猶龍傳》等所吸收。北魏道士寇謙之於神瑞二年十月(415年)以太上老君之名,「授汝天師之位,賜汝《雲·中音涌新科之誡》20卷」「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魏書·釋老志》)來改革道教,同時以太上老君神通干預朝政。魏世祖太武帝拓拔煮,公元440年改年號為泰平真君,是托自老君玄孫李譜文給道士寇謙之「付汝奉持,輔佐北方泰平真君,出天宮靜輪之法。」(《魏書·釋老志》)又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574年)詔廢佛、道二教時,由於太上老君遣使顯靈,僅一月又下詔「今可立信道觀……並宜弘闡,一以貫之。」(《周書武帝》、《混元聖紀》卷八)它為後世以太上老君之名干預朝政開了先河。南朝齊永明三年(485年)劉覬買地卷,出現了具界「太上者君符敕天一地二」、「敬奉太上老君道行正直」等詔書、律令。(參見《考古》1965年4期,《文物》l965年6期)南北朝時,太上老君已統率「天上天下」、「地上地下」了。同時《魏書·釋老志》:「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這是針對葛洪對老子是「神靈異類」還是「得道之尤精者」爭論的總結。老子成為神宗、仙主合二為一的太上老君了。唐代李家王朝是有意識地扶植道教來維繫其政權的。唐太宗的「朕之本系出於柱史」(《混元聖紀》卷八),奠定了尊李老君為唐李王朝祖先特殊關係,也是太上老君在道教史上進入鼎盛時期。唐高宗追號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舊唐書·高宗帝紀》);唐玄宗三次上玄元皇帝尊號:「大聖祖高上大道金園玄元天皇大帝」(《舊唐書·玄宗帝紀》),還有兩次欽定的太上老君誕辰節,玄宗定名為「玄元節」《混元聖紀》卷八);武宗改為降聖節( 《舊唐書·武宗帝紀》)。同樣道士們也以太上老君神通參與朝政,輔佐李氏王朝。從李淵父子起兵的隋大業七年(611年)至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有樓觀道士歧暉(《混元聖紀》卷八)、白衣老父(《舊唐書·高祖紀》)、道士王遠知(《猶龍傳》卷五,《混元聖紀》卷八)均奉老君旨,為唐李王朝製造「君權神授」的天命輿論。當則天武后篡奪李氏王朝時,太上老君又顯神靈,「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輒立異姓,亦終懼此言,不敢立武三思。」(《混元聖紀》卷一,卷八)此類神話特多,在,道教史上是空前的。作為道教神學理論上神化老君也相應地有所發展。「大道之氣,造化自然,強為之容,即老君也。」(《道德真經廣聖義》)「太者無大,可謂之太也;上者無極,可謂之上也;老者道尊德貴亘古今也;君者主也,一靈為萬物之主宰也。」(《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纂圖解注》)從唐初的《太上老君開天經》至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等道書,將太上老君描繪為永恆的創世主、造物主、救世主,成為至高無上無處不有的至上神靈。宋代掀起了編纂老君傳記的熱潮,出現了《混元聖紀》、《猶龍傳》等,收錄了不少資料。如:「老君降生九日,身有九變.皆天冠天衣自然被體,仍有七十二相,八十一好c」(《混元聖紀》卷二)「老君挺生空洞,變化自然,智慧無窮,聖德周備,形既莫測,號亦無邊,在天為萬天之主,在聖為萬聖之君,在仙為萬仙之總,在真為萬真之先,在星為天皇大帝,在教為太上老君,或垂千二百號,或顯百八十名,或號無為父,或號萬物母,與大道而輪,化為天地之根源,浩浩蕩蕩之不可名也。約而言之,凡有十號,即降生之後,空中十方諸聖贊十號者是也,一號無名君,二號無上元老,三號太上老君,四號高上老子,五號天皇大帝,六號玄中大法師,七號有古先生,八號金闕帝君,九號太上高皇,十號虛無大真人。推此言之,由法身以歸真身,由真神以合妙本,皆出處同感之跡也。」(《猶龍傳》卷一)宋代皇室真宗於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是歷代帝王對太上老君的最後一次加封。明代有「太清仙境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德皇帝」之稱。(《諸師聖誕沖舉酌獻儀》)總之,太上老君自晉以來由於上清、靈寶派相繼出現塑造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新的神靈之後,逐步從道教最高神,退居於三清之第三位。但在世俗民間,仍以太上老君為道教教主,如佛寺中塑造三教並祀像,是「釋氏居中,老君居左,孔子居右。」(《混元聖紀》卷九)元明編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道教源流」,仍以李耳(即老子)為首,由此可見,道教教主在人們心目中依然是太上老君。

在道教的理論,將天地人三界分得很清楚,至於天有十三層,一層有三萬里。天外的地方就叫做"無極",而天內之天就叫做"太極"。太極的天分為五天,即東南西北中。 東天:為三官大帝所掌.主賜福,延壽,解災,赦罪,消厄。 南天:為文衡聖帝所掌,主眾神的委任、升降、考察各神祗的功罪。 西天:為番迦掌世人的信仰歸依。 北天:為紫微大帝所掌,予隆福消災,兼賜予財富。 而玉皇大帝就是統率東南西北四方的帝君,而居於中天。上掌三十六天,三千大世界,下握有七十二地,四大部分,所有生靈。在道教而言,玉皇大帝是世界之內最高無上的神靈,一切所有神靈,皆須聽令於玉帝。六御 中央玉皇大帝 妻:王母娘娘,又稱為 西王母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天帝之稱,亦稱玉帝,是諸天之主,所以亦稱萬天帝主。乃光嚴妙樂國,寶月光王后之子。據《歷代神仙通鑒》卷一中記載:至昊天界,有國名光嚴妙樂國,其國王名凈德時王,妻寶月光王后,惟以仁慈側隱加之國人,躬行五嶺未嘗少懈,直使民安物阜災害不興。但以年老無子為不足。二真一入其境即知其誠心向道。勇猛黃老(即中黃子,初開天地時五老之一)曰:因緣在是矣。元始曰:若以清虛至真之氣投聖德仁厚之身,托孕成胎必生神明之子,定為三才之聖,上真以為如何?黃老點頭,即將碧玉瑤光如意吹口真氣此乃天外靈寶,遂變一嬰孩身。這時凈德時王在寢室中忽見祥光照耀宮殿,作百寶色。有許多儀仗,護一九龍輦,浮空而來,中坐二翼人皆施法象,上首高真抱一小兒面園耳大,眉清目秀,遍體毫光罩定。國王與王后心甚歡喜,恭敬接禮長跪道前。二真曰:下愚無嗣願乞此孩為子,伏惟哀潤聽許。黃老曰:此子根器不凡,必證無極高上之品,汝善育之,國王上前拜領,二真從寶椅中托出遞給,國王雙手來接,重如山嶽,掙出一身大汗,恍然而覺,是一夢,急召王后言之,所見相同。至此後,國王精神倍長,三年後王后生下一聖明王子。自幼即舍國修道,經三千二百劫,始證金仙,號曰:清凈自然覺王。又經十萬劫,方證玉帝,總執天道之神。 玉皇大帝有幾種說法.道教神仙體系中天庭的最高領袖,相當於地上的皇帝,但地位低於三清。後來與四大天王平起平坐,儒教稱昊天上帝。 在古代小說《四遊記》中記述了玉皇大帝有三魂,其中一魂投胎做普通的凡人,如何經過幾世的修鍊達到正果,成為北方真武大帝的故事。 據明刻本《搜神記》載:按聖紀所載雲:往昔去世有國名號光嚴妙藥,其國王者名曰凈德。時王有後,名寶月光。王乃無嗣,常因每日作思惟;我今將老而無太子,身若崩滅,社稷九廟委付何人?作是念已,即便敕下詔諸道眾,於諸宮殿依諸科教懸諸蓋,清凈嚴潔廣陳,供養六時行道,偏禱真聖,已經半載,不退初心。 忽一夜,寶月光皇后夢太上道君,與諸至真金姿玉質清凈之,駕五色龍輿,擁大景旌施蔭,明彩霞蓋。太上道君安坐龍輿,抱一嬰兒,遍身毛孔放百億光照,諸宮殿作百寶色,幢節前道,浮空而來。 是時,皇后心生歡喜,恭敬接禮,長跪道前曰:君言今王無嗣,願乞此子為社稷主伏,願慈悲哀愍聽許。爾時道君答皇后曰:願特賜汝。皇后禮謝。道君後而乃收之。皇后收已,便從夢中歸覺而懷孕一年,於丙午歲正月九日午時誕於王宮。當生之時,身寶光穆,充滿王國,色相妙好,觀者無不讚賞。 太子長成,才智敏慧而性慈善,於其國中所有庫藏一切財寶,盡皆散施窮極困苦,鰥寡孤獨,無所依怙饑饉殘廢一切眾生。仁愛和遜歌謠,有道化及遐方,天下仰從歸仁太子。父王大加慶賞。 爾後,王忽告駕崩。太子治政,俯念浮生,告敕大臣嗣位,有道遂舍其國於普明秀岩山中,修道功成,超度過是劫,已歷八百劫身,常舍其國為群生;故割愛舉道。於此,後經八百劫,行葯治病,亟救眾生,令其安樂。此劫已盡,又歷八百劫,廣行方便,啟諸道藏演說靈章,恢宣正化,敷揚神功,助國救人,自幽及顯過。 此已後再歷八百劫,亡身殞命行忍辱。故舍已血肉,如是修行三千二百劫,始征金仙,號日清凈自然覺王如來。 宋真宗實錄曰:大中祥符七年九月上對侍臣曰:自元符之降,聯欲與天下臣庶同上玉皇聖號。至天僖元年正月辛丑朔,帝詣太初殿恭上玉皇大天帝聖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昊天至尊玉皇大天帝。 神為人造,被凡間皇封了的玉皇大帝,千百年來就成為下界庶民所敬畏的至高無上天上玉皇帝君。下面這些是在網上亂翻時找到的關於供奉玉帝的方法=_=! 1. 因為玉皇大帝身份非同小可,凡間小事,根本很少理會。所以求財,求子,求名,求利者,玉帝未必有暇去賜予,玉帝與人間相隔太遠,求福者倒不如求一些與人距離較近的神祗,反而易於與這些神祗溝通,而獲賜福。 2. 供奉玉帝,應改有一群臣文武百官的天神天將拱護。不可單以玉帝像供奉,否則成為"孤君",則不能顯出五帶的尊崇3. 群臣文武百官可以有八仙,黃大仙,天后,二郎神。四人金剛。福祿壽三星,孫行者,華光仙師,魯班仙師等。而其中更不可少者為玉帝二大侍衛,即太乙救苦天尊,及雷聲普化天尊。西王母: 西王母又稱王母娘娘,道教神靈,也是中國神話中的一個人物,據《山海經》里記載,為一豹尾虎齒善嘯的怪物。後代小說和戲曲里,為一美婦人,蟠桃宴時群仙為其慶壽,故又為長生不老的象徵。 西王母是中國最古老的女性神祗,早在殷商卜辭中,就有「西母」之稱,有論者認為這指的就是西王母。在上古巫書《山海經》中,西王母以一個半人半獸的形象出現:「西海之南,流沙之濱……有人戴勝,虎齒。有尾,穴處,名曰西王母……司天厲及五殘。」(《山海經-大荒西經》),顯示出濃厚的圖騰色彩,同時也具有某種刑殺之神的氣質。《穆天子傳》中也提到了西王母,但是更多的是以遠方異族部落領袖的身份出現的,其中西王母與穆王相會飲於瑤池的情節被後世繼承,成為《漢武故事》《漢武帝內傳》等書的中心情節。 從原始宗教發展的軌跡來分析,西王母的形象應當是從上古巫術儀式中的女祭司形象發展而來。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時期,祭司等職位是有部落中的女性長者擔任的,她成為部族的最高權威,是天地鬼神的代言人,負責主持祭祀,而上古時期的祭祀中,殺死祭物(包括活人)是一個重要的內容,而殺死祭物的工作則是有女祭司來完成的——這也是西王母之所以被視為死神的一個重要原因。 西漢末年,西王母信仰重新成為民間的一種風尚。哀帝建平四年,大旱,民不聊生,大批關東百姓離鄉逃難,逃難的過程中傳行西王母籌,經歷郡國二十六,直達京都,並於京師聚會,歌舞祭祀西王母(參見《漢書-哀帝紀》) 。民間的苦難為民眾的造神運動提供了契機,西王母作為一名被改造的神祗正式登上了祭壇,這種民間的祭祀狂熱最終得到了官方的承認,西王母信仰也因此成為漢代一個重要的民間信仰。 這種由民間發起的宗教狂熱最終影響到孕育中的早期道教,西王母信仰中包含的不死理念也投合了道教對長生久視的追求,因此,道教徒利用上古巫術資料並加以改編,創造出我們所熟悉的西王母和與之相對的東王公,而後在道教通俗化的過程中,東王公被演繹為玉皇大帝,而西王母則改造為王母娘娘。 近日,我國一些學者研究認為,王母娘娘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據實地考察發現,距今3000至5000多年前,存在過一個牧業國度——西王母國,其疆域包括今天青藏高原崑崙、祁連兩大山脈相夾的廣闊地帶,青海湖環湖草原、柴達木盆地是其最為富庶的中心區域。西王母古國當時的「國都」在今青海天峻縣一帶。 王母娘娘原是部落女首領曾和周穆王、漢武帝相會,「蟠桃會」的神話傳說流傳最廣。北方北極紫微大帝: 道教神話中,玉皇大帝,后土皇帝祗,勾陳上宮天皇大帝總稱「四御」。玉皇大帝居四御之首席,總執天道尊神。紫微大帝協助玉皇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四時氣候。「四御」中,紫微、勾陳分別是中天梵氣斗姆元君的長子及次子(斗姆的另七子為北斗七星)。殿內曾有前人楹聯描述紫微大帝總理星宮,調度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星(又稱七政)的運行,權衡安排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對紫微大帝的「無邊道法」作了頌揚。南方南極長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為元始天王九子。 東方東極青華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西方太極天皇大帝 (手下:八大元帥,五極戰神(天空戰神,大地戰神,人中戰神, 北極戰神和南極戰神)) 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其他四御希望有人能夠幫忙補上應CountD的要求補上玉泉山九宮山,外加封神中的其他幾個山上的神仙以下是封神記載元始天尊的幾大弟子修鍊的地方,具體一點的資料暫時沒有以後會逐漸補全的九仙山桃源洞廣成子。二仙山麻姑洞黃龍真人。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五龍山雲霄洞文殊廣法天尊。(後成文殊菩薩)普陀山落伽洞慈航道人。(後成觀世音菩薩)金庭山玉屋洞道行天尊。太華山雲霄洞赤精子。夾龍山飛雲洞懼留孫。(後入釋成佛)崆峒山元陽洞靈寶大法師。九宮山白鶴洞普賢真人。(後成普賢菩薩)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青峰山紫陽洞清虛道德真君。

推薦閱讀:

孫悟空兩次大鬧地府:四大菩薩地藏王為何置身事外,顧忌這些
三魂七魄
誕今卷·燭龍篇
舍利子
醉翁何往,誰與牡丹標榜。

TAG:中國 | 中國神話 | 神話 | 討論 | 了解 | 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