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的操作方法
毫針刺法,具有很高的技術要求和嚴格的操作規程,為醫者必須熟練地掌握從進針至出針的針刺技法全過程。持針法 (一) "刺手"與"押手" 毫針操作時,一般將醫者持針的右手稱為"刺手",按壓穴位局部的左手稱為"押手"(又稱"壓手")。《靈樞·九針十二原》記述的"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說明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毫針,進針時將臂、腕、指之力集於刺手,使針尖快速透入皮膚,然後行針。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穴位皮膚,使毫針能夠準確地刺中腧穴,並使長毫針針身有所依靠,不致搖晃和彎曲。進針時,刺手與押手配合得當,動作協調,可以減輕痛感,行針順利,並能調整和加強針感,提高治療效果。古代醫家非常重視雙手配合動作,如《標幽賦》所說:"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確是經驗之談。 (二)持針姿勢 持針的姿勢、狀如執持毛筆,故稱為執毛筆式持針法。根據用指的多少,一般又分為二指持針法、三指持針法、四指持針法、五指持針法。 1.二指持針法 即用右手拇食兩指指腹挾持針柄,針身與拇指呈90^角。一般用於針刺淺層腧穴的短毫針常用持針法。 2.多指持針法 即用右手拇、食、中、無名指指腹執持針柄,小指指尖抵於針旁皮膚,支持針身垂直。一般用於長針深刺的持針法。 進針法 進針法,又稱刺針法、下針法、入針法、內針法,是指毫針在刺手與押手的密切配合下,運用各種手法將針刺入腧穴皮下的方法,是毫針刺法的首要操作技術。在進針時要注意指力與腕力的協調一致,要求做到無痛或微痛進針。毫針進針方法很多,有以進針速度快慢分,以刺手刺入術式分,以押手姿勢分,以使用進針器具分等。現代常用的進針法舉例如下。 (一)以進針速度分法 1.速刺法 即將針尖抵於腧穴皮膚時,運用指力快速刺透表皮,針入皮下的手法。速刺法適用於四肢腧穴和耳穴。 2.緩刺法 即將針尖抵於腧穴皮膚時,運用指力緩緩刺透表皮,針入皮下的手法。緩刺法適用於頭身腧穴和頭穴。 (二)以刺入術式分法 1.插入法 即指針尖抵於腧穴皮膚時,運用指力不加捻轉或其他術式,直接刺入皮下的手法。 2.捻入法 即指針尖抵於腧穴皮膚時,運用指力稍加捻動將針尖刺人皮下的手法。 3.飛入法 即指針尖抵於腧穴皮膚時,運用指力以拇食指捻動針柄,拇指後退瞬即將針尖刺人,刺入皮下時五指放開作飛鳥狀的手法。 4.彈入法 即指針尖抵於腧穴皮膚時,運用指力,並以中指彈動針柄時瞬即將針尖刺入皮下的手法。 (三)以刺押手勢分法 1.單手進針法 即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針,中指指端緊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針身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勢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此法用於短毫針進針 2.雙手進針法 即刺手與押手互相配合,協同進針。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爪切法 :又稱指切法,臨床最為常用。即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穴位上,右手持針將針緊靠左手指甲緣刺入皮下的手法。 (2)夾持法 :即左手拇食兩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針身下段,露出針尖,右手拇食指執持針柄,將針尖對準穴位,當貼近皮膚時,雙手配合動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將針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此法多用於長針進針。 (3)舒張法 :即左手五指平伸,食中兩指分開置於穴位上,右手持針,針尖從食中兩指間刺入皮下。行針時,左手食中兩指可夾持針身,以免彎曲,在長針深刺時常用此法。對於皮膚鬆弛或有皺紋的部位,可用拇食兩指或食中兩指將腧穴部位皮膚向兩側撐開使之繃緊,以便進針。此法多適用於腹部腧穴的進針。 (4)提捏法 :即用左手拇食兩指將腧穴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部的上端刺入。此法主要用於皮肉淺薄的穴位,特別是面部腧穴的進針。 (四)以進針器具分法 1.針管針進針法用金屬、塑料、有機玻璃等製成長短不一的細管,代替押手。選用長短合適的平柄針或管柄針置於針管內,針的尾端露於管的上口,針管下口置於穴位上,用手指拍打入或彈壓針尾將針尖刺入腧穴皮下,然後將套管抽出。 2 .進針器進針法用特製的圓珠筆式或玩具手槍式進針器,將長短合適的平柄或管柄毫針,裝入進針器內,下口置於腧穴皮膚上,用手指拉扣彈簧,使針尖迅速彈入皮下,然後將進針器抽出。 以上各種進計法,在臨床應用時需根據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點、針刺深度、手法要求等具體情況,以便於進針、易於得氣、避免痛感為目的,靈活選用相應的進針法。針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針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指毫針刺入皮下後的具體操作要求。在針刺操作過程中,掌握正確的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獲得針感、施行補瀉、發揮針刺效應、提高針治療效、防止針刺意外發生的重要環節。取穴的正確性,不僅指其皮膚表面的位置,還必須與正確的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結合起來,才能發揮腧穴的治療作用。因此,不能簡單地將腧穴看作是一個小點,而應有一個立體的腧穴概念。臨床上針刺同一個腧穴,如果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那麼刺達的組織結構、產生的針刺感應和治療的效果,都會有一定的差異。對於臨床醫生來說,針刺操作的熟練程度,是與其能否恰當地掌握好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密切相關的。臨證時所取的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主要根據施術部位、治療需要、患者體質體形等具體情況,靈活掌握。 (一)針刺的角度 針刺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面所構成的夾角。其角度的大小,應根據腧穴部位、病性病位、手法要求等特點而定。針刺角度一般分為直刺、斜刺、平刺三類。 1.直刺 即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直刺法適用於針刺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豐厚部的腧穴。 2.斜刺 即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角左右,傾斜刺入腧穴。斜刺法適用於針刺皮肉較為淺薄處,或內有重要臟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和在關節部的腧穴,在施用某種行氣、調氣手法時,亦常用斜刺法 3.平刺又稱橫刺、沿皮刺 ,即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角左右,橫向刺入腧穴,平刺法適用於皮薄肉少處的腧穴。如頭皮部、顏面部、胸骨部腧穴,透穴刺法中的橫透法和頭皮針法、腕踝針法,都用平刺法。 (二)針刺的方向 針刺方向,是指進針時和進針後針尖所朝的方向,簡稱針向。針刺方向,一般根據經脈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達到的組織結構等情況而定。針刺方向雖與針刺角度相關,如頭面部腧穴多用平刺,頸項,咽喉部腧穴多用橫刺,胸部正中線腧穴多用平刺,側胸部腧穴多用斜刺,腹部腧穴多用直刺,腰背部腧穴多用斜刺或直刺,四肢部腧穴一般多用直刺等。但進計角度主要以穴位所在部位的特點為準,而針刺方向則是根據不同病症治療的需要而定。僅以頰車穴為例,若用作治療頷病、頰痛、口噤不開等症時,針尖朝向顳部斜刺,使針感放射至整個頰部;當治療面癱、口眼歪斜時,針尖向口吻橫刺;而治療痄腮時,針尖向腮腺部斜刺;但治療牙痛時則用直刺。 (三)針刺的深度 針刺深度,是指針身刺人喻穴皮肉的深淺。掌握針刺的深度,應以既要有針下氣至感覺,又不傷及組織器官為原則。每個腧穴的針刺深度,在臨床實際操作時,還必須結合患者的年齡、體質、病情、腧穴部位、經脈循行深淺、季節時令、醫者針法經驗和得氣的需要等諸多因素作綜合考慮,靈活掌握。正如《素問·刺要論》指出:"刺有淺深,各至其理,……深淺不得,反為大賊",強調針刺的深度必須適當。怎樣正確掌握針刺深度,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年齡《靈樞·逆順肥瘦》說:"嬰兒、瘦人,淺而疾之;壯士、肥人,深而留之";老年體弱,氣血衰退;小兒嬌嫩,稚陰稚陽,均不宜深刺。青壯之齡,血氣方剛,可適當深之。 2.體度患者的體質、體形,有肥瘦、強弱之分。《素問·三部九候論》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張志聰亦說:"知形之肥瘦,則知用針之深淺"。可見,對形瘦體弱者,宜相應淺刺;形盛體強者,可適當深刺。 3.部位凡頭面和胸背部腧穴針刺宜淺,四肢和臀腹部腧穴針刺可適當深刺。 4.經絡經絡在人體的分布和屬性是有深有淺,屬陰屬陽之不同。古代文獻認為經脈較深,刺經可深,絡脈較淺,刺絡宜淺;陽經屬表宜淺刺,陰經屬里宜深刺。如《靈樞·陰陽清濁》所云:"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大凡循行於肘臂、腿膝部位的經脈較深,故刺之宜深;循行於腕踝、指蹠部位的經脈較淺,故刺之應淺。 5.病情《靈樞·衛氣失常》指出:"夫病變化,浮沉深淺,不可勝窮,各在其處。病間者淺之,甚者深之,間者小之,甚者眾之,隨變而調氣",《靈樞·終始》亦說:"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瀉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說明針刺深淺必須根據病性病機辨證而施。 6.手法《醫學人門》云:"補則從衛取氣,宜輕淺而針,從其衛氣隨之於後而濟其虛也;瀉則從榮棄置其氣,宜重深而刺,取其榮氣迎之於前而瀉奪其實也",《難經》指出:"刺營無傷衛,刺衛無傷營",均說明針刺手法中的深淺要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如當深反淺,則未及於營而反傷於衛;當淺反深,則誅伐太過而損及於榮。 7.時令人體與時令息息相關,針刺必須因時而異,《素問·診要經終論》說:"春夏秋冬,各有所制"。在針刺深度上既要根據病情,又要結合時令。《靈樞·本輸》說:"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輸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余如春法;冬取諸井諸輸之分,欲深而留之"。一般認為春夏宜淺刺,秋冬宜深刺,這個規律是根據《難經》所說的"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如果不按時令規律,那麼就要像《素問·四時刺逆從論》指出的"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 8.針感施針時針下痠麻脹重感應大、出現快的,以及精神緊張、俱怕針刺的患者,針刺應當淺些;感應遲飩或感應小的患者,針刺應當深些。正如《針灸大成》所說:"凡刺淺深,驚針則止",意思是說針刺深淺從針感來講,以得氣為度。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這三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一般而言、深刺多用直刺,淺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對延髓部、眼區、胸腹、背腰部的腧穴,由於穴位所在處有重要臟腑、器官,更要掌握好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以防針刺意外的發生。行針手法 毫針進針後,為了使患者產生針刺感應,或進一步調整針感的強弱,以及使針感向某一方向擴散、傳導而採取的操作方法,稱為"行針",亦稱"運針"。行針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兩類。 (一)基本手法 行針的基本手法是毫針刺法的基本動作,從古至今臨床常用的主要有提插法和捻轉法兩種。兩種基本手法臨床施術時既可單獨應用,又可配合應用。 1.提插法 即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施以上提下插動作的操作手法。這種使針由淺層向下刺入深層的操作謂之插,從深層向上引退至淺層的操作謂之提,如此反覆地上下呈縱向運動的行針手法,即為提插法。對於提插幅度的大小、層次的變化、頻率的快慢和操作時間的長短、應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腧穴部位和針刺目的等而靈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時的指力要均勻一致,幅度不宜過大,一般以3~5分為宜,頻率不宜過快,每分鐘60次左右,保持針身垂直,不改變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通常認為行針時提插的幅度大,頻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頻率慢,刺激量就小。 2.捻轉法 即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施以向前向後捻轉動作的操作手法。這種使針在腧穴內反覆前後來口的旋轉行針手法,即為捻轉法。捻轉角度的大小、頻率的快慢、時間的長短等,需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腧穴部位、針刺目的等具體情況而定。使用捻轉法時,指力要均勻,角度要適當,一般應掌握在180~360^左右,不能單向捻針,否則針身易被肌纖維等纏繞,引起局部疼痛和導致滯針而出針困難。一般認為捻轉角度大,頻率快,其刺激量就大;捻轉角度小,頻率慢,其刺激量則小。 (二)輔助手法 行針的輔助手法,是行針基本手法的補充,是為了促使針後得氣和加強針刺感應的操作手法。臨床常用的行針輔助手法有下列幾種。 1.循法 針刺不得氣時,可以用循法催氣。其法是醫者用指順著經脈的循行徑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輕柔地循按。《針灸大成》指出:"凡下針,若氣不至,用指於所屬部分經絡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氣血往來,上下均勻,針下自然氣至沉緊"。說明此法能推動氣血,激發經氣,促使針後易於得氣。 2.彈法 針刺後在留針過程中,以手指輕彈針尾或針柄,使針體微微振動,以加強針感,助氣運行。《素問·離合真邪論》有"彈而努之"之法,其後《針灸問對》亦說:"如氣不行,將針輕彈之,使氣速行"。本法有催氣、行氣的作用。 3.刮法 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後,經氣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針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頻頻刮動針柄,促使得氣。《素問·離合真邪論》有"抓而下之"之法;姚止庵注云:"抓,以爪甲刮針也"。本法在針刺不得氣時用之可以激發經氣,如已得氣者可以加強針刺感應的傳導與擴散。 4.搖法 針刺入一定深度後,手持針柄,將針輕輕搖動,以行經氣。《針灸問對》有"搖以行氣"的記載。搖法有二,一是直立針身而搖,以加強得氣感應;一是卧倒針身而搖,使經氣向一定方向傳導。 " 5.飛法 針後不得氣者,用右手拇食兩指執持針柄,細細捻搓數次,然後張開兩指,一搓一放,反覆數次,狀如飛鳥展翅,故稱飛。《醫學入門》載云:"以大指次指捻針,連搓三下,如手顫之狀,謂之飛"。本法的作用在於催氣、行氣,並使針刺感應增強。 6.震顫法 針刺入一定深度後,右手持針柄,用小幅度、快頻率的提插、捻轉手法,使針身輕微震顫。本法可促使針下得氣,增強針刺感應。毫針行針手法以提插、捻轉為基本操作方法,並根據臨證情況,選用相應的輔助手法。如刮法、彈法,可應用於一些不宜施行大角度捻轉的腧穴;飛法,可應用於某些肌肉豐厚部位的腧穴;搖法、震顫法,可用於較為淺表部位的腧穴。通過行針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的施用,主要促使針後氣至或加強針刺感應,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推薦閱讀:
※立竿見影瘦腿方法是什麼
※情侶發生矛盾教你正確化解的方法!
※跪膝才是大補肝臟、引血下行、盤活全身絕妙方法!
※八字取用神的五種方法指謬
※強化複合地板的保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