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十五章 快樂不在於別人

第十五章 快樂不在於別人(1)

讓愛我的人看著我快樂,那是對他們最好的報答。讓恨我們的人看著我快樂,那是對他們最好的報復。

快樂在自家的後院

一位散打宿將參加錦標賽,自以為一定可以奪得冠軍。卻不料在最後的決賽上,遇到一個實力相當的對手,雙方皆是鉚足全力出招攻擊、攻擊,對打到了半途,散打宿將驚覺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對方招式中的破綻,而對方的攻擊卻往往能夠突破自己防守中的漏洞。

比賽的結果可想而知,散打宿將慘敗在對方手下,也失去了冠軍的獎盃。

他憤憤不平地回去找他的教練,在教練面前,一招一式地將對方和他對打的過程,再次演練給教練看,並央求教練幫他找出對方招式中的破綻中,苦練出足以攻克對方的新招,在下次比賽中,打倒對方,拿回冠軍的獎盃。

教練笑而不語,在地上划了一道線,要他在不能擦掉這條線的情況下,設法讓這條線變短。

散打宿將苦思不解,如何能像教練所說的,使地上的線變短。最後還是捨棄繼續思考,而請教教練。

教練在原先那條線的旁邊,又划了一道更長的線,兩者相較之下,原先的那條線看來變得短了許多我。

教練開口道:「奪得冠軍的重點,不在如何攻擊對方的弱點。地上的兩條線,只要一條自己變得更長,另一條線也就在無形中變短了。使自己更強大,才是你所需要的。」

必須以別人來證明自己的人,並不是真正的快樂者。真正的快樂者不需要戰勝別人,他不需要與別人爭一日之長短,甚至也不必對別人的攻擊正面還擊。

再進一步來說,作為個人,如果我們希望從別人那兒得到快樂,通過別人來獲得快樂、成功和承認。這是一種相當糟糕的方法,真正優秀的人是不需要別人來證明的,他不需要利用任何外在的追求與比較來獲得快樂。

正如英國劇作家傑羅爾德說:快樂之花永遠生長在我們自己家的後院,而不能從別人的花園中採得。

大珠慧海禪師第一次參見馬祖時,馬祖問他:「你從哪裡來?」

大珠說:「從越州來。」

馬祖問:「你來這裡要幹什麼?」

大珠說:「來求佛法。」

馬祖說:「我這裡一點東西也沒有,還有什麼佛法可求?自家的寶貝都不顧惜,卻跑出家來亂求什麼!」

大珠問:「什麼是我自家的寶貝?」

馬祖說:「你現在問我的東西,就是你的寶貝。本來一切都有,什麼也不欠缺,還向外尋求什麼?」

大珠慧海由此頓悟。

當我們沉溺於別人的評價中,而忘了自己的抉擇時,這是對生命存在的遺忘,這種遺忘能導致我們誤入歧途。因為人生是自己的存在,不是別人的評價,別人不能代替我們存在。沉溺於別人的承認與指點中,是無視自己的獨特性,是舍已從人。

曾經聽人講過這樣一個寓言。這個寓言只有寥寥幾句話,卻足以讓人思索很久。

一群探險者在沙漠里分頭行動,遇到了沙塵暴。

結果有一個人到了中午還沒有回來。另一個人帶上地圖,出發去找他。

第二天早晨,沙塵暴結束了,失蹤的人也回來了,他說:遇到沙塵暴時,他艱難地確定了自己的方位,然後以營地為目標,一路掙扎著回來了。

但是去找他的人再也沒有回來。有專家分析說:這個人的目標是失蹤的人,結果在漫無目的的尋找中迷失了自己的方位,因此才無法回到營地。

當我們不是以人生的營地而是以別人為目標時,就是在舍已從人,這時離危險也就不遠了。

只有當一個人只做為個人存在時,他才可能是真正的快樂者。做為個人意味著他不需要一個評論者,也不需要任何其它人,他不需要從別人那兒得到承認。只有當他成為自己行為的唯一判斷者,才能讓讚揚或批評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

我們為誰而活著

中國的傳統道德觀念是以孝為本,而孝的核心內容就是傳宗接代。在這種觀念下,人生的苦樂絕大部分都於此維繫,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這是其典型說法。

在民間,也有一句俗話形容人的這種狀態:「兩頭人養,中間養人」,意思是說,在幼兒和老年階段,我們需要讓別人撫養和贍養,而在青年和壯年,就要擔上養育孩子和贍養父母的責任。

這是中國傳統人生的縮影,每個人都把自己背負的這種責任看得很重很重,並且不加限制地放大,形成了衡量人生成功與否的地位名利標準,認為人生在世只有榮華富貴,或者干成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才能光宗耀祖。

人們為家庭而活,為父母而活,為子女而活,為事業而活。他們最具有犧牲精神,也最能捨去自身利益與感受,最能關注別人利益和淡化自我的要求。

人生而有責任,但是不能讓這種責任奪走我們的快樂,不能因為這些責任而為了別人而活著。

在很多時候,我們不會了解真實的自己,不會傾聽內心的聲音,不會探詢自己最深切的渴望,因此,我們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我們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為了證明自己很有能力,只不過是為了活給別人看的。

一個晚期癌症患者,拒絕治療的念頭一生出,就被家人苦苦哀求:為了我們,你也該活下去呀……,於是,他在最後的歲月里飽受三次手術痛苦。出生不由已,善終也同樣。

一女孩碩士畢業考取博士,同時又被一家公司錄用。其姐苦口婆心勸告,一定要繼續讀博。原因僅僅在於她本人年輕時沒有機會升學,女孩只好硬著頭皮讀著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她以此回報姐姐曾作出的犧牲。

一姑娘婚禮前突然發現男友品行不端,她告訴母親不想結婚。母親軟語相逼:證明都開了,可不敢讓人看笑話,姑娘婚後一個月懷孕,兩個月鬧離婚,半年後走出圍城,十個月後成為單身母親。人們寧願接受一個悲劇合情合理地發生,卻不能明智地選擇不讓它發生。

有一位朋友從學校畢業後,留在學校里搞研究。

可這位朋友是一位性格十分外向活躍的人,面對厚厚的書本根本坐不下來。一年過去了,他沒有任何成果出來,結果被點名批評。

挨了批評以後,他對自己說,「我一定要證明給院長看,我並不比別人差!」於是,他開始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把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自己並不感興趣的研究中去。他變得沉悶,不愛說話,有人經常看到他對著電腦咬牙切齒。

這位朋友的精神可嘉,但卻迷失了自己。

在生活中,思考一下這樣幾個問題--

這份工作是不是自己嚮往的,或者是別人給予我們的?

這份婚姻和家庭給我們帶來的是充實、歡樂還是僅僅是一種責任?

這份友誼是出於真心的相悅,還是僅僅因為一份面子?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這一切都源於我們的身不由己,源於我們在人生舞台上的多重角色,源於我們很少琢磨過「活給誰看」。

人世間最高的原則就是人的快樂,不管是通過什麼途徑進行追求和尋覓,我們都是為了自己,是活給自己看的,為什麼要活給別人看呢?每個人都是可以很快樂的,每個人都有一把開啟快樂之門的鑰匙,可是很多時候卻把快樂的鑰匙給了別人。

因為與同事關係不順利而心情鬱悶,那樣是把快樂的鑰匙交給了同事;被老闆批評後心裡委屈,是把快樂的鑰匙交給了老闆;朋友離開後茶飯不思,是把快樂的鑰匙交給了朋友;下雨天就很煩,天熱也會煩,是把快樂交給了上天;我們覺得一無所有而苦悶,是把鑰匙交給了所有能夠給我們錢的人。

人群中有很少一些智者,當他們發現做不到「活給自己看」時,選擇了」不活「,比如海明威,比如川端康成,比如三毛。

父母姐妹,至愛親朋,左鄰右舍,因為瞧著我們活的「看客」眾多,我們需要活得殷切,我們殷切地活在了大家的期望和認同里。反過來,我們的因為有了看客而變得假裝快樂。

能在沒有人干涉的情況下保持快樂的心情,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當我們在與外界的關係發生磨擦時,甚至在受到外界巨大壓力的時候,仍然能夠保持心靈的晴朗和明凈,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快樂不是給別人看的,而應該是一種自我感覺。只有把別人當別人,才能找到良好的自我感覺,享受到真正的快樂。

沒有觀眾喝彩的戲,即便再好,也不會有上演的必要。同理,一味討好觀眾的戲,捧場再多,也會有謝幕後的冷落。天下很少有人能真正活出自己。皇帝老子也有不稱心的時候。

人生會有許多責任,生活會有盡不完的義務。而要提醒您的是,生命真的太短暫,生活可以變簡單。在所有的責任和義務里,在生命擁擠的時空中,不要忘了給自己一點權利,更別忘了給自己一點閑暇:如果有件事情讓您受困,作出抉擇前,一定先想想,我更願意活給誰看?

是誰在影響我們

有一次,學生們向蘇格拉底請教怎樣才能相信自己。

蘇格拉底讓大家坐下來。他用手拿著一個蘋果,慢慢地從每個同學的座位旁邊走過,一邊走一邊說:「請同學們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氣中的氣味。」

然後,他回到講台上,把蘋果舉起來左右晃了晃,問:「有哪位同學聞到蘋果的味了嗎?」

有一位學生舉手站起來回答說:「我聞到了,是香味兒!」

蘇格拉底又問:「還有哪位同學聞到了?」

學生們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聲。

蘇格拉底再次走下講台,舉著蘋果,慢慢地從每一個學生的座位旁邊走過,邊走邊叮囑:「請同學們務必集中精力,仔細嗅一嗅空氣中的氣味。」

回到講台上後,他又問:「大家聞到蘋果的氣味了嗎?」

這次,絕大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

稍停,蘇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學生中間,讓每位學生都嗅一嗅蘋果。回到講台後,他再次提問:「同學們,大家聞到蘋果的味兒了嗎?」

他的話音剛落,除一位學生外,其它學生全部舉起了手。

那位沒舉手的學生左右看了看,慌忙也舉起了手。

蘇格拉底也笑了:「大家聞到了什麼味兒?」

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香味兒!」

蘇格拉底臉上的笑容不見了,他舉起蘋果緩緩地說:「非常遺憾,這是一隻假蘋果,什麼味兒也沒有。」

看到這個故事,所有的人都會笑,因為它太荒謬了。可是在生活中,我們也不同程度地扮演著學生的角色。比如說,有人說我們很有男子漢氣質簡直可以和施瓦辛格相媲美,或者天生麗質簡直可以參加世界小姐大賽,我們馬上就會覺得自己的精神陡然為之一振,變得眉開眼笑。可是如果有人說我們很醜怪,簡直是一種環境污染,我們馬上又會十分難堪和生氣。

上面是別人對我們心情的影響,除此之外,我們往往去盲目隨從,別人說什麼,我們做什麼。這是在行動上受到了別人的影響。

有這樣一個笑話,說是小販帶了一些雞蛋在市場販售,他在一張紙板上寫上:「新鮮雞蛋在此銷售」。

有一個過路人走過來,對他說:「老兄,你何必加新鮮兩個字,難道你賣的雞蛋不新鮮嗎?」他一想有道理,就把「新鮮」兩個字塗掉了。

不久,又有一個人對他說:「為什麼要加在此呢?你不在這裡賣,還會去哪兒賣?」他也覺得有道理,又把「在此」塗掉了。

一會兒,一個老太太過來對他說:「銷售二字是多餘的,不是賣的,難道會是送的嗎?寫銷售真是多此一舉。」他又把「銷售」擦掉了。

這時來了一個老人對他說:「其實寫字就是多此一舉,大家一看就知道是雞蛋,何必寫上「雞蛋」兩個字呢?」

結果所有的字全都塗掉了。

從本質上來講,我們受到別人的影響與干涉,是因為對方具有一定的威懾力!在生活中,有很多形象在不時在威懾著我們,並且,我們也希望用各種手段去威懾他人。

我們不少人在一些場合受到過被威懾的羞辱。最常見的被威懾情形,就是在買傢具、古玩或跟室門裝飾工打交道時。

有時,那些小小的室內裝修工就敢在最有權威的商人面前耍威風。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他們對本行是專家,而對方卻知之甚少,因而受其威懾,而處於劣勢。

大部分人都懂得,當在別人的地盤時,千萬要小心行事,否則會在眾目睽睽之下丟人現眼。

這裡沒有提到,要是在我們自己的地盤又怎麼樣呢?絕大部分時間,這才是我們遇到的問題,這時我們應當利用地利的優勢。一旦別人涉足了我們從事的領域,我們是這方面的專家,而他不是。

無論我們從事什麼工作,會計、醫生、建築承包商、花商、殯儀館經理、洗衣店老闆或賣舊汽車的商人,我們都必須記住:對於我們的工作,我們遠比來找我們的人懂得多。所以,我們就應充滿自信,有把握地主動出擊。

這樣,即使我們不必威懾和影響別人,也能更容易地坦誠面對自己,愛其所愛,拒絕干涉。

很多人相信,醫生們是頭號最具威懾力的人。一些醫生命令病人說:「我不管你有多忙,我要你現在馬上來醫院,我們將給你做徹底的檢查,找出你頭痛的原因!」

哪怕要整整一個星期才能查出結果來,我也不管當醫生這樣命令時,病人會完全照他說的去做。

有時太尊重別人的意見,反而使我們失去應有的目標和快樂。自以為是確實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可是卻遠遠經不上沒有主見的危害。

第四部分第十五章 快樂不在於別人(2)

心隨境轉最痛苦

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把幾個志願者帶到一間黑暗的房子里。在他的引導下,志願者們很快就穿過了這間伸手不見五指的神秘房間。

接著,心理學家打開房間里的一盞燈,在這昏黃如燭的燈光下,志願者們才看清楚房間的布置,不禁嚇出了一身冷汗。原來,這間房子的地面就是一個很深很大的水池,池子里蠕動著各種毒蛇。就在這蛇池的上方,搭著一座很窄的木橋,他們剛才就是從這座木橋上走過來的。

心理學家看著他們,問:「現在你們還願意再次走過這座橋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間冷了場。

過了片刻,有3個志願者猶猶豫豫地站了出來。其中一個志願者一上去,就異常小心地挪動著雙腳,速度比第一次慢了好多倍;另一個志願者戰戰兢兢地踩在小木橋上,身子不由自主地顫抖著,才走到一半,就挺不住了;第三個志願者乾脆彎下身來,慢慢地趴在小橋上爬了過去。

這時,心理學家又打開了房內另外幾盞燈,強烈的燈光一下子把整個房間照耀得如同白晝。志願者們揉揉眼睛再仔細看,才發現在小木橋的下方裝著一道安全網,只是因為網線的顏色極暗淡,他們剛才都沒有看出來。心理學家大聲地問:「你們當中還有誰願意現在就通過這座小橋?」

志願者們沒有作聲,心理學家問道:「你們為什麼不願意呢?」志願者心有餘悸地反問:「這張安全網的質量可靠嗎?」

心理學家笑了:「我可以解答你們的疑問了,這座橋本來不難走,可是環境對你們造成了心理威懾,於是,你們就失去了平靜的心態,亂了方寸,慌了手腳。」

在生活中,我們不斷地與外界的人和物接觸,別人不斷給我們各種各樣的信息,而所有信息,就象上面的實驗中的蛇和網子一樣,對我們的心情以及決策產生不同的影響。

這些影響時時都引發我們的喜怒哀樂。當我們處於順境時,會因事事如意而情緒高漲;當我們處於逆境時,又往往因困難重重而情緒低落,我們的心總是隨著外境的轉變而起起落落,時而悲傷,時而歡樂。

所謂「心隨境轉」,指的就是這種情況。這種人的心情,不斷地受到別人的聲音和信息的影響,很難有一刻的安寧。要快樂,我們就必須要把這種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

佛家說:語言性空。意思就是說,任何語言本身都沒有絕對不變的意義。符號語言本身沒有意義,是通過我們的認識和理解而發生作用的。實際上幾乎所有的信息都是如此,並沒有一個絕對的含義。

在浩淼的太平洋上,有一個小島叫雅普島,島上有許多潔白如玉的石頭。

二戰期間,德國人為了奴役當地人,用大把的馬克來收買頭人,頭人卻嗤之以鼻。後來一打聽,原來在雅普島居民的心中,只有那些石頭才代表金錢,代表財富。

於是,狡猾的德國人派人把雪白的石頭都刷上小黑十字,雅普人頓感財富喪失,一貧如洗,德國人後來把小黑十字洗掉,雅普人立刻為財富的失而復得而歡呼雀躍,並出於感激幫助德國人築路。

把自己快樂與否寄託於外物本來就已經是一種悲哀,由於這種寄託而被別人奴役,則更是一種愚不可及的做法。在生活中追求別人所表現出的快樂,和那些雅普人一樣,是和自己過不去。

這樣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再說一些最容易理解的。比如年齡,世界上多數地方都是一出生是一歲,越長歲數越大。可是在美洲的一些地方,人一出生就是60歲,越長歲數越少。因此當地隨處可見3歲的老翁和59歲的嬰兒。

再比如說美。有的地方以白為美,有的地方則以黑為美,有的地方以高為美,有的地方則以矮為美。

所以說,我們從任何人那兒得到的信息本身,都沒有什麼絕對的定義。它們都是隨著我們以世界認識的不同程度,隨著我們與它的認同和分別,從我們的頭腦中獲得一個帶有價值判斷的意義。

一般來說,快樂和煩惱都來自於生命的內因,外部條件只是引導我們找到它們的外因。面對環境是否快樂與煩惱,與人的觀念和修養有關。

對快樂進行一個公認的定義是愚蠢的,因為「快樂」一詞的意義太寬泛,也太含混,幾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得到的滿足,或者追求而得不到的境界稱作「快樂」,但在不同的人那裡,這種滿足與追求的境界又是多麼不同。

古往今來,無數人類智慧頂峰的先哲都提出過種種快樂的定義,但事實證明沒有一種能夠為多數人所接受。至於形形色色所謂快樂的捷徑,如果不是白日說夢,也是一些老生常談罷了。

一個沒有佔有慾的人,金銀不會成為他的牽掛;一個沒有恚恨的人,報復的種子不會在他心中發芽。所以,因此我們對苦與樂的控制權,絕對是大於別人和環境的影響的。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拒絕一切信息,我們會失去很多機會,也會破壞很多重要的關係,甚至影響到前途和家庭生活,當然也就不會快樂。一個永遠拒絕別人的人,必然是個極其自私的人,除非傻子,誰也不會與之為伍。

可是如果我們太容易受到別人語言和信息的干擾,心隨境轉,而不願意自己作主,很可能會成為一個上當愛騙的「牧羊人,成為別人語言和信息的奴隸,被對方牽著鼻子走。

?凡事缺乏主見與自信,一味地任由別人的信息來影響我們。只能把周圍所有的人都引誘成魔鬼。善良人心頭的惡,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正義本身就是一種以善為基礎惡的體現。沒有了惡,拿什麼來對抗惡?上帝真的會幫助我們嗎?康德說:上帝既在天上,也在我們的內心。

以生活中最簡單的一件事情為例來說明這一點。

「我想買一套上衣帶小翻領褲子有卷邊的休閑裝。」

「好,但現在的都沒卷邊,小翻領也不時興了。」

「是嗎,可是我只想知道你這兒有沒有我要的那一種。」

「我去看一下。這套衣服可能合您大小,我們已經賣了十幾套了,質量樣式都沒得說。」

「這套衣服不錯,不過褲子沒卷邊,再見。」

只要堅持自己作主,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把自己的決策和心情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由售貨員之類的人來掌握。

生活不需要解釋

托比從雅典去敘拉古遊學,經過卡塔尼山時,發現了一隻老虎。進了城以後,他向所有的人說:卡塔尼山上有一隻虎。

城裡沒有人相信他,因為在卡塔尼山從來就沒人見過老虎,不僅這座山沒有,就是周圍的山上也沒有。

托比堅持說見到了老虎,並且說是一隻非常雄壯的虎。可是無論他怎麼說,就是沒人相信他的話。最後,他說:「我帶你們去看,如果見到了真正的虎,你們總該相信罷。」

柏拉圖的幾個學生跟他上了山,可是轉遍山的每一角落,連個虎的毫毛都沒發現。托比對天起誓說:「我確實在這棵樹下見到了老虎。」

跟去的人說:「一定是你的眼睛被魔鬼蒙住了。你還是不要說見到老虎了,不然城邦里的人會說,敘拉古來了一位最會撒謊的人。」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托比為了證明自己的誠實,他逢人便說:「我怎麼會是一個撒謊的人呢?我就是見到了一個老虎。」他沒有撒謊,他確實見到了老虎。可是說到最後,人們不僅見了他就躲,而且背後還說:「看,那就是從雅典來的一位瘋子。」

托比來敘拉古遊學,是想成為一位有學問的人,現在卻被認為是一個瘋子和撒謊者。這實在讓他不能忍受。

為了證明自己確實見到了老虎,為了證明自己說的話是真的,在到達敘拉古的第十天,他買了一支獵槍跑進了卡塔尼山。他要找到那隻老虎,並把那隻老虎打死帶回敘拉古,讓全城的人看看,他托比沒有說謊。

可是這一去,他就再也沒有回來。3天後,人們在山中發現一堆破碎的衣服和托比的一隻腳。城邦的法醫經過檢驗證實,他是被一隻重量至少在500磅左右的老虎吃掉的。

在這座山上確實有一隻老虎,托比真的沒有撒謊。可是這又有什麼用呢?人們提起托比,仍然會搖搖頭:「這個發了瘋的傢伙!」

上面這段文字,是刻在義大利的卡塔尼山中一塊石碑上的。

那是一塊墓碑。因為碑文是用古希臘語寫成的,而且卡塔尼山就在柏拉圖遊歷和講學的城邦——敘拉古郊外,於是一些考古學家認為,托比可能是柏拉圖的學生,這篇碑文是柏拉圖為他所寫的。

如果這種考證是對的,那麼柏拉圖不用正常的懷念或頌揚來寫,而是把故事寫出來,可能就是想向世人所作的一種暗示:世界上有許多不幸,都是因為急於向別人證明自己正確的時候發生的。

幾千年過去了,可是我們仍然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或清白,在尋找過那隻能夠把我們吃掉的老虎。為了自己的快樂,我們在下一次面對別人的誤解與批評時,面對別人的不信任與攻擊時,大可淡然一笑,繼續前行,而不做任何解釋。或者乾脆使用下面幾招,就可以輕易化解對方的攻擊。

第一招:繳械投降:「親愛的,你說得很有道理,我是個不長進的壞蛋,應該下地獄。我們就這麼說定了,好吧?」

第二招:打太極拳:「我想對你說,這麼多年來我還從未發現你勃然大怒時也這麼漂亮。」

第三招:走為上計:轉身永遠離開這個人或者這一群人,走自己的路,不再理他們。

之所以要離開,是因為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的心情和表現。當我們處於一個與自己志趣不合的環境時,常常會變得好鬥、鋒芒畢露、心神不安,無法得到開朗的胸懷和美好心情。

這時,如果我們能離開這個群體,到與自己的志趣比較契合的環境中,我們可能馬上從拘謹、羞怯和退縮一變而成為歡樂自信的人,從易怒好鬥一變而成為和悅可親的人;能從以自我為中心一變而成為喜歡交往的人。

而所有這些變化,都是無法通過解釋獲得的。
推薦閱讀:

深藍色鉤針鏤空花夏日棉麻衫,女士春夏編織,快樂編織論壇
郎郎智慧圖書室祝朋友新周快樂!
快樂才是真富貴
Baby祝黃曉明生日快樂贊其年輕,但第二張照片神轉折
讀書,世間最高貴的快樂

TAG: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