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站在時光的背後

清晨起來沿著陝西南路走到附近的麥當勞去吃早飯,寂靜的街道一片空寂,只有偶爾路過的腳踏車飛馳過法國梧桐的林蔭道,空顯上海舊街道的靜寂。只有這個時候,懷舊的心才可以安寧下來,在上海老租界的地段上蕩漾。

那個七月的早上,忽然心血來潮,想去常德路張愛玲故居看看,算是對這個我摯愛的女作家的敬禮。想到常德路,就會想到她筆下的那些舊上海的故事,那個時代的痕迹因為了她的文字而躍然紙上,成為往事回顧的經典鏡頭。

「風如果不朝這邊吹的話,高樓上的雨倒是可愛的。有一天,下了一黃昏的雨,出去的時候忘了關窗戶,回來一開門,一房的風聲雨味。放眼望出去,是碧藍的瀟瀟的夜,遠處略有淡燈搖曳,多數的人家還沒點燈。 常常覺得不可解,街道上的喧嘩,六樓上聽得分外清楚,彷彿就在耳根底下,正如一個人年紀越高,距離童年漸漸遠了,小時的瑣屑的回憶反而漸漸親切明晰起來。 我喜歡聽市聲。比我較有詩意的人在枕上聽松濤,聽海嘯,我是非得聽見電車聲才睡得著覺的。在香港山上,只有冬季里,北風徹夜吹著常青樹,還有一點電車的韻味。長年住在鬧市裡的人大約非得出了城之後才知道他離不了一些什麼。城裡人的思想,背景是條紋布的幔子,淡淡的白條子便是行馳著的電車——平行的,勻凈的,聲響的河流,汩汩流入下意識里去。」張愛玲在她的《公寓生活記趣》這篇雜文裡面描述了她居住的常德公寓。

1939年,張愛玲與母親、姑姑遷往常德公寓51室,隨後,她遠赴香港大學進修文科。不久,香港淪陷,張愛玲又回到了上海,於1942年住進了常德公寓的65室,從此賣文為生。直到1947年6月,她與胡蘭成離婚後不久,才與姑姑遷居梅龍鎮巷內重華新村2樓11號。

就是居住在常德公寓的時期,張愛玲的創作生涯達到了頂峰。 《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傾城之戀》、《金鎖記》、《留情》、《紅玫瑰與白玫瑰》等膾炙人口的作品都是在這個時期里完成的。

今天的常德路在老上海時代叫做赫德路(Hart Road)。195號也曾經被稱為「愛林登公寓」 (Edingburgh House), 與當年的遠東第一舞廳[百樂門] 建於同一時期。常德公寓1935年竣工,建築面積為2663平方米,共七層,當年入住的都是外國人或是有點身份的人。建國後很多老公寓都蓋加層,而常德公寓還是保持了原來的建築風貌, 使它成為了具有獨特價值的公寓樓。1989年,由於常德公寓保存完好的民初建築,它和其他60座建築一起被第一批授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稱號。這個銅匾現在一直掛在公寓門口,至今已經十幾個年頭了。

雖然「常德公寓」4個黃銅字還立在常德公寓的門頭上,好像也有些年頭的樣子,我好奇地是這座曾經被稱為Edingburgh House的愛林登公寓何時改名為常德公寓的。畢竟,曾經的輝煌與迤邐都是老上海留下的痕迹,一旦這些代表著地段與街名的名稱不再的時候,就像曾經的老上海的租界區的感覺,留下的即便是老瓶裝新酒,這些新酒喝起來味道不對,那些老瓶子兀自看起來似乎也是不對的。所謂時光流逝,世事無常,我看到的倒是時光流逝出的很多人工的印記,讓這座曾經被張愛玲描述過的公寓變得不倫不類。

夏天的常德公寓除了外面掛的名牌之外,已經很少讓我感覺出老上海建築的風貌,宛若已經翻新的樓宇,而自然地經過歲月侵染,經過時光滄桑的歷史已經隨著老上海建築的流失而變得愈加蒼白,如同浦東新區的高大樓宇已經遮掩了外灘曾經顯赫一時的老建築群, 改變人生的豈止是歲月。

七月的驕陽開始在頭頂上燃燒,沿著常德路前面那塊碩果僅存的老建築繞了一圈後離開,來車轉過去不遠就是靜安寺了,看上去也是金碧輝煌的,缺少了舊日的一種情愫。 站在時光的背後,老上海,如同張愛玲曾經讓我流連忘返的文字,雖然消失,卻依然在心底的深處隱隱作痛。


推薦閱讀:

「小貸」膨脹的背後
警覺券商背後的「金主」 監管連發四文
保釣背後內幕:北京啟動核戰計劃
《鬼吹燈》、《琅琊榜》等大熱,IP不差錢背後是視頻平台的崛起
林彪《孜孜不倦》照片背後的故事

TAG:時光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