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玉器製作工藝及鑒定

鏤空是古代玉工利用某些制玉工具,將玉器透穿成空,以突顯玉器造形或紋飾的方法。這種製作工藝,從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一直興盛不衰,而且鏤空的工具與方法,還會隨著時代背景的轉換而改變,形成各種不同的風格。  紅山文化時期

雲形佩

  新石器時代晚期,位於內蒙古、遼西地區的紅山文化先民們,擅長運用邊刃較寬的寬砣和前端圓鈍的桯具,來製作玉器的鏤空。當時的製作方法,大約可以分為下述幾個步驟。

雙人首三孔玉梳背

  首先,用寬砣在玉料的正面反覆雕琢,並以多次壓磨、逐漸銜接的方式,將砣磨凹槽連接成所需的形狀。其次,將玉料翻轉到背面,在與正面凹槽相對應處,也用寬砣逐段雕琢,當正、背兩面的砣磨凹槽相接在一起時,即可透穿玉料。

勾雲形器(交龍獸面紋玉佩)

龍鳳玉佩

  另外,玉工也會配合器形的需要,用前端圓鈍的桯具,雙面對磨,形成圓形的鏤空。

勾雲形器(雲神佩)

  由於寬砣琢磨的凹槽,很明顯呈現「中間寬深、末端尖淺」的特徵,當正、背兩面的凹槽連接在一起時,透空處的兩側是相對傾斜的坡面,而透空處的邊緣則扁薄如刃。相同的刃邊現象,也出現在桯具雙面對磨的圓形鏤空中,使「刃邊」成為紅山文化玉器鏤空的特色。例如遼寧省建平縣牛河梁出土的紅山文化勾雲形玉佩,內部有一個渦旋狀的鏤空,即有寬砣琢磨的刃邊現象。良渚文化時期

  地處新石器時代晚期東南地區的良渚文化,當時的先民們擅長運用軟性線具和桯具配合,來製作玉器的鏤空,並且根據鏤空部位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定位方式。

  在鏤空玉飾的內部時,玉工先勾勒出玉飾外形輪廓,在欲透空處以桯具打孔定位,將軟性線具穿入桯鑽孔中,呈放射狀的方向,朝外拉切。

  由於良渚玉工使用了桯具和軟性線具等工具來製作鏤空,所以透空處也會有這些工具的痕迹。例如,桯鑽孔呈現上大下小之喇叭孔狀;軟線拉切處則有曲曲折折、凹凸對應的現象。這些特徵在良渚文化玉器中,表現得非常明顯。龍山文化時期

玉璇璣。直徑5.8厘米,內徑0.5厘米,龍山文化早期,1974年山東膠縣三里河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玉璇璣 龍山文化(距今約4600~4000年) 1989年山東五蓮丹土出土

  新石器時代晚期,位於黃河流域一帶的龍山時期玉器,也常用鏤空來突顯片狀玉器的造型。當時所使用的鏤空工具與良渚文化差不多,但是工具的操作方法與良渚文化不同,所以形成相異的鏤空風格。

龍山文化玉璇璣。外形尺寸(厘米):外徑15.5CM;內徑6.7CM。滕州博物館藏。

玉璇璣。龍山文化。1991年五蓮縣潮河鎮丹土遺址出土。外徑12.71厘米,內徑6.6厘米。五蓮縣博物館藏。

玉鞍形器。長4.7厘米,寬3.5厘米,厚0.5厘米。龍山文化早期,1974年山東膠縣三里河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根據出土玉器與傳世品上的痕迹所作的觀察發現,龍山時期玉工在進行玉器邊緣的鏤空時,會先用砣具由玉器的邊緣切入,然後穿入軟性線具,朝著與砣切口垂直的方向拉切,形成L形的鏤空。此時,砣具切磨處會呈現外寬內窄、邊緣平直之狀,而軟性線具拉切處則呈現凹凸對應、末端尖淺的特徵。

玉環形飾。龍山文化,山東五蓮丹土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獸面紋玉圭 龍山文化(距今約4600~4000年)  1963年山東日照兩城鎮採集 山東博物館藏

龍山文化大玉刀。長51厘米、寬22厘米、厚0.3厘米。1989年潮河鎮丹土遺址出土,五蓮縣博物館藏。

  在龍山時期,玉工進行玉器內部的鏤空時,先用桯具在器內打孔,然後穿入軟性線具,朝著固定的方向拉切,形成短條狀的鏤空。此種器內鏤空與良渚文化玉器以桯鑽孔為中心,作放射狀拉切的形式不同,成為區分兩者的明顯依據。

龍山文化琮形器。外形尺寸(厘米):長13.2,寬12.5,厚0.7,內徑7.4。臨沂羅莊戶台遺址出土。臨沂市博物館藏。

龍山文化玉牙璋。山東臨沂大范庄相公街道出土。外形尺寸(厘米):長27.5。臨沂市博物館藏。

龍山文化雙孔玉鏟。外形尺寸(厘米):長9.6,寬6,厚0.6。1980年9月臨沂羅莊戶台遺址出土,臨沂市博物館藏。

  使用工具與操作方向的差異,使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及龍山時期的玉器,產生了各種不同的鏤空。我們不僅能夠從相異的工具痕迹中判別各個文化的制玉工藝,還能藉此掌握風格的特徵,作為鑒定的依據。

牙璋 龍山文化(距今約4600~4000年) 1982年山東海陽司馬台出土 海陽市博物館藏


推薦閱讀:

談錢幣和錢幣鑒定
渣男高級鑒定指南。
這麼多年你是不是被誤診了!三招教你鑒定,你是不是真的患了銀屑病(牛皮癬)!
6招鑒定你愛的她渣不渣
黃玉等級劃分黃玉鑒定收藏參考

TAG:鑒定 | 時代 | 製作工藝 | 新石器時代 | 玉器 | 石器 | 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