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真正的密法,最終也就是這些內容了!
粗大煩惱,並導致了極大痛苦的時候,心的本性也是巋然不動、光明無礙的。譬如說,當我們做了噩夢,感到恐怖萬狀、悲慟欲絕的時候,如果能立即醒過來,則所有的現象與痛苦也一掃而空。同樣,如果真正能證悟心的本性,則一切的痛苦和煩惱也能當下化解。這不是要把不清凈的現象推翻,然後去另外證悟一個心的本性,而是在痛苦和煩惱存在的當下,一切就是本來清凈的。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就並非易事了。所以之前我們要做很多的功課——修加行、行持六度萬行等等。寂靜如虛空,處處悉周遍,體皆離彼此,非深復非淺。「寂靜如虛空」:如來藏的本性寂靜得猶如虛空一般。「寂靜」並不是萬籟俱寂、悄無聲息的意思,而是指平等一體,沒有任何清凈與不清凈的現象。也許有人會說:你一會兒又說沒有任何清凈不清凈的現象,一會兒又說有光明的現象,這該怎麼理解呢?其實二者是一回事。所謂光明,就是沒有任何「相」——遠離一切清凈與不清凈諸相,沒有時間與空間,所以叫做寂靜。「如虛空」,我們經常會提到這個比喻——寂靜光明的境界猶如藏地秋天的虛空。因為藏地冬天經常颳風,天空中雖然沒有很多烏雲,但還是會有一些灰塵,看起來不是很乾凈;春天的時候又因為地面升溫,故而時常有氣流,會影響虛空的純凈度。而夏天經常會下雨,天上隨時會烏雲密布,所以虛空看起來也不是那麼澄凈。秋日的虛空尤其純凈,不存在什麼雜質、污垢,所以顯得特別地清凈、通透、澄然、明澈。如果前行基礎修得很紮實,任何證悟的條件都齊備了,則僅僅聽到這麼一句話,都會當下開悟,通達心的本性——一想想清凈如虛空的感覺,當即就會恍如大悟。以前的禪宗祖師,與藏地修大圓滿、大手印的上師們口耳相傳的竅訣,往往就是幾個字,再說就是多餘的了。但大多數人的條件都不成熟,故而感覺不到這些字面的真正含義。如果前行、信心等條件不成熟,即使熟讀千經萬論,最終也只是字面上的理解而已,其他一無所證。能不能證悟還是靠自己,前行修了,出離心、菩提心足夠了,通過金剛薩垛修法,把粗大的煩惱、罪業消除了,修曼扎羅積累的資糧也差不多了,修上師瑜伽修法,也對上師有了足夠的信心,這樣就可以不聽很多法,僅僅到靜處反反覆復地思維、體會「寂靜如虛空」這五個字,都會證悟的。「處處悉周遍」,無論在輪迴的任何時候,我們的每一個念頭——包括貪心、嗔心等等,都沒有離開過寂靜。寂靜周遍於精神、物質等一切法,無論過去、未來還是當下,它始終都不會離開。我們不能認為,只有在開悟以後,才有如來藏光明,現在的凡夫階段沒有,生起嗔恨心等煩惱的時候更沒有。在任何一個時候,光明都是存在的。「體皆離彼此,非深復非淺」:法界本體遠離一切彼此,以及用「彼此」二字所代表的高低、左右、大小等所有分別。所以法界既不是深也不是淺,因為法界當中根本不存在深和淺的概念與分別。如果想用人類的語言來形容法界光明,幾乎只能藉助於否定詞——不是此、不是彼、不是深、不是淺、不是左、不是右、不是輪迴、不是涅槃等等。想從正面的角度去描述它,就只能說空性、光明,另外再也找不出更恰當的辭彙了。對沒有修行的人來說,空性、光明也是很含糊的概念,真正要體會其境界,只有通過修行而證悟。通過聞思智慧而從字面上大概了解的東西,還不是真正的證悟。自空中觀所講的遠離四邊、八戲、三十二戲論等等,歸納而言,也就是遠離了常、斷二見或有、無二邊,以及深和淺、彼和此等與有、無相關的所有二邊。在否定以後,否定的邊也不承認,就像中觀應成派不承認任何見解一樣,這就是如來藏的真實本體。如來藏既是中觀自空所講的空性,也是中觀他空所講的光明,同時也是大手印裡面講的大手印,以及密宗講的明空無別或空樂無別,大圓滿所講的自然智慧,只是名詞不同而已。釋迦牟尼佛轉*輪的時候,為了隨順聽眾的根基,就用了各種各樣的辭彙來表達,實際上都是如來藏。要真正了解如來藏,首先要修加行,之後無論修大手印、大圓滿或者禪宗都可以,但如果不修加行,那是很難如願以償的。對利根者而言,講如來藏只需這一句話。但因為聽法者的根基、意樂不同,為了鈍根的需要,所以後面會用各種比喻來反反覆復地說明。很多人非常希望聽密法,但真正講密法,最終也就是這些內容了,主要視我們自己理解的深淺程度而定。但與顯宗不同的是,密宗提供了很多方法,這是顯宗經典所沒有的。就像小乘經典中只講了當初釋迦牟尼佛怎樣發菩提心、怎樣作身體布施、怎樣成佛等等,卻沒有提供相應的修法一樣。雖然顯宗提到了如來藏光明,並指出,心的本性是光明。但怎麼去現證心的光明,他就隻字不提了,顯宗就只有空性修法,真正光明的修法,只有在密宗裡面才有。中觀起到的作用,就是推翻我們的執著與錯誤見解,推翻了以後,真正的本來面目,它無法告訴我們,只有自己去體會。中觀應成派之所以不建立任何觀點,就是因為我們的心是有執著、無明的,它建立的所有立場,都是不對的,所以什麼都不建立,什麼都不承認。在沒有學密的時候,首先應該讓眾生了解心的本性,因為這些都是凡夫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境界,根基低劣的人恐怕一下子不能接受,所以佛陀給我們準備了一個磨合階段,讓我們先鍛煉一下,當我們基本上適應以後,最後釋迦牟尼佛才宣講了《時輪金剛》和《密集金剛》等密宗修法,這也是佛陀的悲心所在。包括麥彭仁波切在內的很多高僧大德們也認為:第三轉*輪宣講如來藏的十部經,以及《寶性論》、《贊法界頌》之類的論典,是連接顯宗和密宗之間的橋樑。雖然這些經論收集在顯宗經論當中,但其中的內容卻屬於半顯半密的。2、廣說法界及其比喻在《寶性論》裡面,首先是用三種證據或邏輯,來推測心的本性是光明,所有眾生心裡都有如來藏,然後用了十種比喻來形容如來藏,其中多數最關鍵的內容,是用比喻來描述的。《贊法界頌》也採用了同樣的方式——用大量的筆墨來比喻如來藏,因為在涉及到如來藏的真正本性之際,佛也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論典中的邏輯,對真正證悟人而言,是站得住腳的;但對根本沒有證悟的人來說,這些邏輯也不能說明問題。因為沒有任何邏輯,可以真正讓我們認識心的本性是光明如來藏。如果真正想體悟如來藏,唯一的方法,就是修行,自己去證悟。在證悟以後,就會知道:哦!原來說了半天,心的本性光明就是這樣的!初步接觸如來藏,是在資糧道之後的加行道早期。在大圓滿中,這稱為認識心的本性;在禪宗裡面,這就是明心見性。此時還沒有到菩薩一地,更不是佛地,所以還是凡夫,只是比較不錯的凡夫而已。在此之前,就只能講一講中觀的修法,這對推翻我們的一些執著是有用的,但無法從正面去講,心的本性光明是如何的,只能說光明沒有污垢、沒有煩惱、沒有無明,心的本性如來藏是常住的。也就到此為止了。至於什麼叫常住,我們的理解往往會有偏差。其實,只是因為如來藏不是生生滅滅的,所以才用「常住」來表達,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常住不滅的東西。倘若認為有一個常住不滅的東西,那又成了一種執著,根本不是如來藏。第一個比喻:乳未轉變時,酥醍醐不見,煩惱未伏除,法界無由顯。儘管牛奶裡面本來有酥油,但如果不加提煉,我們的肉眼就無法看見酥油。同樣,當煩惱還沒有調伏、斷除的時候,儘管法界存在於我們的心間,但它也不會平白無故地顯現出來。如何理解心裡存在如來藏,是很重要的問題。有人認為,眾生的第九識,是如來藏。在一個人的心裡,清凈的如來藏和不清凈的八識同時存在著。但這種理解是不對的。「心裏面」實際上是指心的本性。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說,心或意識是無常、有漏的,不是如來藏光明,也不是常住不滅的。但從最究竟的勝義諦角度來說,心就是如來藏,它不是有漏、無常的有為法。換言之,從凡夫的立場來說,心不是如來藏,而是八識。從佛的角度來說,心就是如來藏,不是八識。那如來藏什麼時候能顯現出來呢?下面講道:如酥處乳中,酥本妙光瑩,法界煩惱覆,圓滿體清凈。「如酥處乳中,酥本妙光瑩」,用打奶筒或現在的牛奶分離器,就能把牛奶當中的酥油分離出來,這樣我們就能看出,原來牛奶裡面是有酥油的,酥油的本體是美妙、乾淨、無垢、純凈的。「法界煩惱覆,圓滿體清凈」,此偈頌的藏文版和漢文版意思有一點不一樣。藏文版的意思是說:當我們斷除煩惱以後,清凈、無垢的法界就會顯現出來。漢文版的意思是說:法界的本體被煩惱覆蓋而無法睹見,但它的本體卻是圓滿、清凈的。「圓滿」兩個字該怎麼理解呢?所有中觀都承認,佛的法、報、化三身當中的法身,是常住不滅的,它實際上就是佛的智慧。在第三轉*輪的佛經裡面,有一個很清楚的比喻:如果能在一匹等同於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大的一塊布上,等比例地畫出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在屬於須彌山的地方畫須彌山,屬於南瞻部洲的地方畫南瞻部洲等等,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有情世界、器世界,都無一遺漏地畫在畫布上。再有一個人用神變把這塊布縮小得像芝麻般大小,並把這塊布裝在一粒芝麻裡面。雖然從表面上看,這就是一粒芝麻,但裡面卻包含了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及其眾生的圖像。中觀自空的邏輯很簡單,他們認為,我們今天還是凡夫,還不具備任何佛的功德,但在修了三個無數大劫以後,我們的煩惱和不清凈的東西全部毀滅,然後誕生出佛的清凈功德。依照中觀自空的說法,一切都不存在,既然一切都不存在,那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圓滿不圓滿了,但第三轉*輪卻認為,哪怕是我們這樣的凡夫,表面上也看不出任何佛的功德,但在我們的心裡,存在著完整的佛的三身,所叫圓滿。實際上這也是密宗的觀點。麥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認為第三轉*輪的經論都是半顯半密的原因也在於此。第二個比喻:如燈被障礙,非能照余物,無明恆覆心,法界非明了,藏文版的意思是指:如果把一盞燈裝在一把壺裡,則雖然從外面看不見任何光明,但壺裡卻是明亮如晝的。漢文版中雖然沒有壺的意思,但也是被障礙物罩住了,所以除了裝燈的瓶子、箱子等容器裡面以外,燈光無法照亮其他東西。「無明恆覆心,法界非明了」佛性好比是燈,無明好比罩住燈盞的瓶子等容器。當凡夫的煩惱極其粗大的時候,因為被無明覆蓋了,所以根本不能證悟、體察到法界本體光明,甚至連心的本性是空性都無法感知。如燈離障礙,處處物能照,煩惱破壞時,真如恆顯現。明燈一旦離開障礙物,燈光耀然而出,就能當下普照周邊的一切。同樣,當煩惱被摧毀無餘時,真如法界就會恆時顯現。真正很標準的顯現,是在菩薩一地。之前的證悟境界中所顯現的光明還是比較模糊的。當然,在密宗歷史上,也有一些利根眾生在灌頂的當下就成佛了,但這種事例是十分稀有罕見的。現在我們經常說的開悟,多數是加行道。藏文版中此偈頌的意思還多了一些內容:如果在瓶子的四周打幾個孔,就會有一些光線透出來。孔隙的數量和大小不同,透出的光亮多少也各不相同,這分別表示菩薩一地、二地、三地等階段,雖然還沒有完全看到證悟智慧的燈光,但也有了部分的證悟之光。當以禪定金剛徹底打破瓶子的時候,燈光就可以毫無保留地顯現無餘,那不是菩薩的一地、二地,更不是加行道,而是十地以後的成佛。第三個比喻:初中及最後,二障不能擾,如凈琉璃珠,恆時光照曜。世出世間的任何有為法,都不可能初期、中期、最後完全保持一致,而是變幻莫測、有生有滅、隨緣和合的,但佛性如來藏卻是永恆而常住不滅的,無論初期、中期以及最後,都不會有任何變化。它的本體不會受二障的攪擾與影響。就好像清凈的琉璃珠,無論是在泥土裡面,還是在其它任何不清凈的東西裡面,無論是否加工、有未開發,琉璃珠的本體恆時如光明一般清凈無垢、純潔剔透。所有的障礙,都可以歸納為二障。所謂二障,就是煩惱障和所知障。簡單地說,煩惱障就是我們的貪、嗔、痴、無明等等。所知障可分為兩方面,就勝義諦而言,是指有些境界還不能完全了悟;就世俗諦而言,是指還不具備佛陀那樣的神通。阿羅漢與八地以上的菩薩都有所知障,而沒有煩惱障。只有佛陀才斷盡了二障,故稱為全知、遍知。除了佛以外,包括十地菩薩都不可能永恆安住於根本慧定,儘管可以在根本慧定當中停留很長時間,但最終還是要從中出定,這就是所知障造成的。從凡夫的角度而言,可以說法界被煩惱覆蓋了,可以說煩惱會干擾、影響如來藏,不讓它顯現,但從如來藏本體的角度來說,二障是根本不存在的,萬事萬物都是光明的,沒有煩惱障、所知障,沒有眾生與不清凈的世界。煩惱不可能毀滅、破壞如來藏,頂多不讓我們發現如來藏而已。《寶性論》用的三個邏輯之一是說,心的本性是佛的智慧,因為佛經中有大量證據證明,佛的智慧或者如來藏、法界是永恆、常住不滅的。一個人成佛了,會顯現出佛的智慧。但同時也可以推理出,那時顯現出來的常住不滅的佛性,現在也存在,因為它是常住不滅的,所有常住不滅的東西,都不可能在本體上有任何變化。所以佛性當下就存在於我們心裡。
推薦閱讀:
※金剛舞,最殊勝的「見即解脫」密法
※增財(催旺)密法集
※[轉載]密法大全
※如何修證密法——宣南修證紀實(2)
※古佛文殊八字咒證道濟世至尊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