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朱自清的散文創作 - 山間溪流的日誌 - 網易博客

論朱自清的散文創作

【提要】朱自清的散文創作之路,其獨特的風格令人拍案叫絕。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多為些敘事寫景,抒情言志的篇目,注重了寫法上的「漂亮和縝密」,語言清新雋永,凝練明凈,細膩秀麗。朱自清中期的散文創作,用筆樸實,更顯口語化,字裡行間滲透著真誠清秀之風,徹底汰除了早期散文的做作之弊,顯示了很高的藝術功力。到了後期,朱自清雖然散文創作的數量銳減,但其思想性卻得以升華。他此時的散文創作,所談的都是現實,思想激進,鋒芒畢露,光采燁燁,我們清晰地看到一位民主戰士在黑暗中奮力吶喊。

在二十世紀20—40年代,文壇活躍著一位著名的散文作家,他就是被後人尊稱為一代散文大師的朱自清。朱自清在清華大學任中文系主任20多年裡,他的散文創作常盛不衰。他在中國散文史上第一次提出「意在表現自己」的美學創作原則,敢於同古代散文「文以載道」發起挑戰,無論寫景、敘事,朱自清都飽含著濃郁的感情。景中有情,景為情設,情從景出,以事寫情,情事溶合,以情動人,其完美的散文意境,樹立了「白話美文的模範」,為中國現代散文的做出了巨大貢獻。正如楊振聲所說:「他的散文,確實給我們開闢了一條平坦大道,這條道將永遠領導我的自邇以至遠,自卑以升高」。朱自清早、中、晚期散文創作有不同的藝術風格。

  一、早期:詩情畫意的清新雋永  縱觀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史,「五四」時期的散文成就對現當代散文的創作最大。而這一時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則要首推朱自清了。其實朱自清在文壇開始是以新詩創作贏得聲譽的,他與人合作創辦了文學史上第一個《詩刊》,寫下了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首抒情長詩——《毀滅》。1923年以後,他轉向以撰寫散文為主,當然詩的清新、含蓄,直接影響了他的早期散文創作風格。細細品味朱自清的第一篇散文《歌聲》,對比《毀滅》。他的新詩完全用白話調的不少,詩行多長短不齊,有時長到二十幾個字,又多不押韻,這就很近乎散文了。「自然的音節」近於散文而沒有標準,除了比散文句短些、緊湊些,新詩的初期重在舊形式的破壞,那些白話調都趨向於散文化。朱自清原是一個詩人,所寫散文自然不失其詩人本色。郁達夫在《中國新文學大集·散文二集導言》中說,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夠滿貯著那一種詩意。」他的早期散文作品,正是受其早期詩歌創作的影響,頗有些「詩人的散文」味,這也豐富並擴展了散文表現生活實感和內心世界的能力,早期的詩歌創作對其後來的抒情散文和散文創作頗有影響。  朱自清的寫作重心數度轉移,由詩而散文而雜文,在他眾多作品中,散文成就最為突出,他為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朱自清早期寫景散文,語言凝練明凈,細膩秀麗,善於以精雕細刻的功夫,準確、具體地表現描寫對象的特點,追求逼真的藝術效果。正如朱自清在《說逼真與如畫》中說的「逼真」等於俗語說的「活脫」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並且活像是真的。葉紹鈞在《朱佩弦先生》中也稱朱自清早期散文真摯深厚、清幽,被視為「文體的完美」。細讀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作品,就讓人真切體會到作者清幽、細密的藝術風格,其散文的詩情畫意很濃,是抒情與紀實交融的結晶。即在真實描繪現實生活的基礎上,伴隨著強烈的情感反應,構成心物交映的美麗圖畫。  朱自清散文中備受推崇的是那些寫景抒情的篇章,其中描繪自然風光的部分,以真摯的情意做骨子,加以觀察的細緻準確,描寫精工傳神,想像的五彩繽紛構成了濃郁詩情及漂亮縝密的藝術風格。  好的散文本身就是一首「詩」,抒情散文尤其如此。所謂「詩」,在散文中當指真摯濃郁的情感及情景交融、含蓄蘊藉的意境;所謂「畫」,在散文中即指作家精心結構、精心設色、精心描繪出來的生動景觀。「詩」與「畫」的和諧統一,集中表現在緣情作文,「文中有畫」,融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感是散文的生命。無論寫景敘事議論,都須有作家真摯濃厚的情感作靈魂,否則技巧再高明,語言再漂亮,也不過是蠟制美人。朱自清主張現實主義創作,他是求誠求真的。不造作、不掩飾,真正做到了情從肺腑出。秦淮河的燈月交輝,畫舫凌波,與遊覽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諧調,而由歌妓賣唱引起的張惶、矛盾、悵惘、幻滅等情思,意使「清艷的夜景也為之減色」,「月色冷清清的隨著我們的歸舟」,「森林的水影,如黑暗張著巨口,要將我們的船吞了下去」。那煙一般輕、夢一般美的荷塘月色,則浸透著作家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疏朗的荷花,清幽的香氣與淡淡的月色,同作家意欲擺脫人世煩惱而偷得片刻逍遙的情懷融洽無間。寫景則融情於景,敘事則化意入事,這正是朱自清白話美文的動人力量之所在。  在《荷塘月色》中,描寫作者在一個夏夜獨自到荷塘賞月的情景。透過人化、情感化的景物,既表現了作者對自由寧靜生活及自然美的嚮往,又寄託著在黑暗現實中尋求暫時的超脫、安寧而終不可得的苦悶情懷。幽靜的小路、風致的荷葉、潔白的荷花、飄香的荷塘、脈脈的流水,不能朗照的月光與作者內心的愁緒,相交織組成一曲和諧的旋律。不僅顯示了藝術構思的縝密精巧,而且表現出寫景抒情的工妙技巧。結構凝練,意境幽美,語言清麗,文采斐然,喚起讀者無限聯想。以清幽、淡雅的畫幅襯出「頗不寧靜」的心理狀態。表現了正直的知識分子「出污泥而不染」的美好情操,更可謂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了。  《綠》描寫了梅雨潭和它的綠色。作者循著遊蹤,先寫山岩、瀑布和梅雨亭,一路寫來,層次井然。作者坐在梅雨亭上,景色盡收眼底,雲在頭上流著,草叢透著綠意,瀑布衝下,撞擊在岩石之上,飛花碎玉船落下,恰如朵朵白梅,又如點點楊花,如此描繪靜觀景物,真如工筆畫一般,讀來如見其景,如聞其聲。接著寫梅雨潭的「綠波」。朱自清採用比喻、擬人、聯想等多種藝術手段,將潭水的顏色、漣漪、光澤以及柔嫩、純潔諸種形態,活脫脫地描繪了出來,使人感到它有醉人的綠、迷人的美。作者將傾慕、歡欣、眷戀之情融匯在這一片綠色中,以聲情並茂、賞心悅目之景,表現了大自然勃勃的生機和心頭無限嚮往之情。文筆從容有致,情調逸雅婉曲,頗顯清秀之美。  《春》以極其自然活潑的筆調,運用生動的擬人和新鮮的比喻,細膩地描繪了爛漫無盡的春色。作者觀察細緻,體味獨到,融情入景,著筆工妙,以完整的構思與優美的意境,將春天的景色描繪得氣韻生動,維妙維肖,堪稱繪春、頌春的絕唱。  從上述朱自清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創作風格中的「漂亮、縝密」,尤其體現在他早期的寫景抒情的散文中,顯示了很高的藝術成就。他的白話美文以傳統的散文藝術做根基,注入自家鮮活的情感流泉,也容納「外國的影響」,實在是民族生活、民族文化的土壤上生長起來的一枝奇葩。

二、中期:以樸實的筆觸抒寫心聲  1927年北伐戰爭的失敗使朱自清陷入極大的痛苦、惶惑和頹唐之中,當他走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時,散文風格也有所轉變。於是,他的散文最以綿密、醇厚的情致感人,並注重縝密、的構思,文字由優美、典雅轉向質樸、清峻,而富於口語味。  朱自清中期的散文創作,一改往日的借景抒情,走上了追憶之路。時局的變遷淡化了他的革命意識,減退了當年的熱情,給予他的是痛苦,加上家境衰敗,嬌妻的亡故和多子的拖累,這一切給予他太多的磨難和艱辛,追憶因而成為他解脫痛苦和煩惱的路徑。  朱自清因為在黑暗現實中看不見、找不到聖潔美好的東西,於是心理變得寂寞荒蕪,而一心編織他的「夢」之國與「愛」之國,用它的筆傾訴人間樸實的親情、友情。李廣田在《朱自清選集序》中稱朱自清,這一時期文字風格雖各有所殊,皆諸於作者的真切見聞與獨到感受。在「五四」以後眾多流派的散文中,從開始就建立了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奠定了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朱自清一貫堅持「寫實」的文學主張,一貫堅持寫作從生活出發,對事物作精細深入的觀察、體驗,要求「於每事每物,必要拆開來看,拆穿來看,無論錙銖之別,淄澠之辨,總要看出後已」。即通過觀察、分辨與剖析,去同求異,把握特徵。他的散文寫景往往是精雕細琢,緊針密線。他最善於從多角度,以新穎貼切的比喻、比擬來盡興地描物繪形。所寫物事不僅逼真,活脫,而且具有一種生動繁富的美感。  對父親的愛,我們在《背影》中已能深刻感受到。《背影》寫為兒子送行,並艱難地替兒子買來桔子的父親的「背影」,作者抓住一瞬間的強烈感受,幾經閃回抒寫,再三感嘆詠味,充分表述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慈愛和兒子對父親無限感懷的深情。文章質樸簡約,毫不雕飾,全以真摯、深厚的骨肉至情感人。寫出了作者的生活感受,寫出了真情,寫出了情致。  對妻子的愛,在《給之婦》中也足可見一斑。前妻武鍾謙和朱自清的婚姻,雖然是父母包辦的,而朱自清對其仍十分關愛。從《給亡婦》中不難看出,朱自清是個極重感情的人。作品中細數妻子生前一心撫子相夫,任勞任怨的種種往事,讚歎亡妻的犧牲精神和賢惠品德,抒發了難言的感激、內疚與悼念深情。全文不避瑣細,不加修飾,卻以至情感人,訴說生活細節,卻能於細小處見真情,以平實的敘述中掀起情感波瀾。  在《兒女》中則抒寫了對女兒之愛。作為五個孩子的父親,作者深為負擔之重而苦。人到中年,更愧疚以前未能好好作父親,深悔昔日對孩子的體罰和斥責,思索對兒女的之道,層層深入地表現了為父者對兒女的無限摯愛。「只為家貧而成聚散」,作者愈是追悔自責,其骨肉至情則愈見深切。行文全以日常口語娓娓敘說,讀來親切有味,勾畫兒女情態生動、欲活,文字尤為準確、生動。在字裡行間,飽含著濃濃的親情。  1931年,朱自清遠赴歐洲遊行後,寫下了《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兩部散文遊記,是現代遊記的典範性作品。文中他不寫「身邊瑣事」,也不寫浪漫情調的異域感,而是客觀地描述歐洲國家名勝古迹,謹慎地介紹西方的、文化和。寫出了樸實的風俗人情,尤其在語言方面,作者在白話口語的基礎上提煉富有表現力的藝術語言,那流暢自如的旋律,輕鬆活潑的節奏,那字字推敲的選詞與靈活多變的句型,十分精美。正如葉聖陶所說:「現代大學生如果開現代本國文學的課程,或者有人編現代本國文學史,論到文體的完美,文字全寫口語,朱先生該是首先被提及的。」的確散文是先天的比韻文美。「天才的散文家,常是韻文的意識的破壞者」。口語是美的,它存在於人的日常生活里,它富有人間味,它使我們感到無比的親切,而「口語是最散文的」。朱自清中期的散文創作,就一改前人風格,從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風氣中擺脫出來,並從鮮活的口語中吸取營養,感情不改其真,具有鮮明的口語性,自然親切,雅俗共賞,可說徹底汰除了早年某些散文中的做作之弊。  正是語言的口語化,促成了朱自清中期散文創作樸實無華的風格。在《威尼斯》中描繪了義大利水上名城威尼斯的動人風光,以精細而優美的筆觸,渲染了濃郁的異國情調。一展這「海中之城」的明媚姿容,一敘威尼斯工藝名產的典麗、風華。全文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展示威尼斯城市的風貌,視角依繪畫式的空間轉換,布局於嚴謹之中見自如。  作者正是出於對西歐文化藝術的熱心了解和細緻考察,以敏銳的感覺,準確地表現和生動的描寫,達到了清淡、自然的境界。

  三、後期:黑暗中的激進呼喊  抗日戰爭爆發後,朱自清帶著沉重的心情、殷切的期待,有意的仿效魯迅,寫了許多雜文。朱自清改寫雜文,一面是為了更有利於對嚴峻的現實發言,一面也是實踐他提倡的「談話風」。這時期的文章,大多討論有關人生的,秉承他一貫尊奉的「為人生」的初衷,而又更增添了較濃厚的思辨色彩與哲理意味,顯示了很高的藝術功力。社會環境的和創作對象的轉移,使朱自清後期的散文,一改往日的清新、樸實,也不像以前那樣採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而是用簡潔的筆觸,直接寫出自己的看法。抗戰勝利的前後,昆明掀起了民主運動的熱潮,他的思想發生了變化,他的態度更激進,因此創作基調明顯發生變異,朱自清的散文由抒情轉向說理。  一方面他冷眼看待人生,以日常生活用語和人間世情為議論對象,從而抒寫自己的人生,充滿了個人憂鬱的感情色彩;另一方面他熱烈地呼喊「東亞病夫」居然奮起了,睡獅果然醒了。從前只是一大塊沃土,一大盆散沙的死,現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國了」。這時期的朱自清思想成熟,已經成長為一名激進的民主鬥士。當李公朴、聞一多被國民黨殺害後,他不但毅然出席他的追悼會,還有《中國學術的大損失——悼聞一多先生》一文中,肯定聞一多對民主運動作出的貢獻,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兇殘和卑劣,表示了繼續鬥爭的決心。  在反飢餓、反迫害的鬥爭中,他更是一身正氣。***本關鍵字已替換***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稱讚他大義凜然的骨氣,「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論吃飯》中充分肯定農民「吃大戶」的義舉,讚揚他們反飢餓、反壓迫的覺悟和敢於反抗的集體意識。在《蒙自雜記》中,作者以看似平淡的筆觸,敘述了在蒙自的所見所聞,重點寫了大街上的買賣,蒙自的宣傳工作,火把節,南湖,聯大租借了海關和東方匯理銀行舊址。從描寫中,表面上突出了「平靜」,但幾遍讀來,卻感到一股巨大的力量——革命的力量,正在醞釀著,從「火把節」、「宣傳工作」中感受到隨時有爆發的可能。而《北平淪陷那一天》則敘述了一天發生的事,「亂」中又有「靜」。「模糊的凌亂的做著勝利的夢。」「只要人心不死,最後的勝利終久是咱們的!」在《論轟炸》中,朱自清吶喊著民族和國家的新生:「咱們的民族,咱們的國家,像涅槃的鳳凰一樣,已經從火里再生了!」文章通過說古論今,字裡行間干預著政治,通篇充溢著鮮明的政治色彩。  朱自清後期散文創作,所談的都是現實問題,思想激進,鋒芒畢露,光采燁燁,其思想特點是努力而且自覺地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指點東西,發表議論。  總之,朱自清是「五四」以來最有影響的散文作家之一。在藝術上影響更大的則是他早期一些敘事、寫景、抒情、言志的散文,其文字風格不一,而均注重寫法上的「漂亮和縝密」,被譽為「美文」的模範,在當時起到了「對舊文學示威」的作用。在語言的口語化方面則要算上他中期的散文的突出成就。在思想性方面,他後期散文則更成就,這一時期的散文不乏揭露黑暗現實之作,或抨擊黑暗當局的罪惡,或表現對被壓迫者,被損害者的真誠同情,顯示了他的愛國熱情和善良品質。朱自清不愧為中國現代散文的一代宗師。(資料來源:免費論文網)

推薦閱讀:

女人四十 - Qzone日誌
手指操訓練--激活右腦促進左右腦平衡 - Qzone日誌
新醫整骨療法綜述 - 用手說話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多少樓台煙雨中 - 日誌
女人身邊需要的哪三種男人 - Qzone日誌

TAG:創作 | 網易 | 博客 | 散文 | 朱自清 | 文創 | 網易博客 | 日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