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門陳:一個曠世家族的傳奇

江州義門陳的東佳書院全圖。  

  合族而居332年、15代人,人口多達3978人,皇帝下令分家  宋朝時,陳姓人口大約有300萬人,是當時第六大姓。陳姓第一大省是福建,有62萬多人。其次是江西、浙江、四川,這3地的陳姓總人口接近110萬人。四川的陳姓人,以總人口數量成為當時四川的第一大姓。另外,河南、廣東、江蘇、湖南4地的陳姓人口大約有78萬人。  至今仍最具影響力的義門陳,在唐朝中後期開始出現並逐漸形成,到宋朝時,發展成舉世聞名的大家族,驚動了朝廷,最終被迫分家,族人分散到全國各地,其中不少到了四川。  兩宋之交,宋室南渡,趙構在臨安(今杭州市)建立南宋,渡江南遷的臣民上百萬人。後來金兵和元兵相繼入侵,南宋皇室逃往福建、廣東等地,大量臣民跟著進入東南,其中包括義門陳的不少族人。這些陳姓人的後裔,又有不少人遷往四川。  形成望族制定家法管理族人  唐朝時,南朝的陳朝後主陳叔寶的弟弟、宜都王陳叔明的後裔陳達禮,有陳兼、陳旺兩個兒子。  一種說法是,陳兼在開元19年(731)出任江州潯陽縣(今江西九江市)縣令,陳旺跟隨陳兼遷居到潯陽縣太平鄉常樂里永清村(今江西德安縣車橋鎮義門陳村),成為江州陳氏開基祖。  唐末黃巢起義時,陳兼第6世孫陳闊遷往德安,與陳旺後人合族同處。從陳旺開始,陳家到第8代都沒有分家。加上陳闊這支族人,整個江州陳氏家族當時有100多人。  另一種說法是,陳闊先是遷到廬山腳下的龍潭窩,他的孫子陳旺把家遷到潯陽縣太平鄉常樂里永清村。  因德安在江州南邊,當時屬於江州管轄,所以這支陳姓人被稱為江州陳氏。因江州陳氏民風淳樸,教化有功,耕讀傳家,孝義相處,中和4年(884),唐僖宗御筆親題「義門陳氏」,旌表「九重天上旌書貴,千古人間義字香」門聯。江州陳氏據此把永清村改為義門村,陳闊為義門得到旌表建立最大功勛,被尊為義門陳光耀祖。  在義門陳的最初歷史中,出現了兩個陳旺:一是最初遷到德安的陳旺,一是陳闊的孫子。現在很多文章認為,義門陳的開基祖是陳闊的孫子陳旺。  我們分析大量史料後推測,陳兼弟弟陳旺到德安後,發展得比較沉寂。陳闊支系遷到德安合族後,陳闊的孫子陳旺大量購置田產,江州陳氏發展起來,很快成為當地望族。唐僖宗旌表義門,追溯起來,陳闊建了首功。後世按家族中最顯耀的人物為望,把義門陳的開基祖認為是陳闊的孫子陳旺。  陳闊的兒子陳崇,主持陳氏家族事務28年。當時家族已有200多人,都沒分家。陳崇擔心大家不能和睦相處,大順元年(890),他立了33條家法,訓令人人遵守。義門陳在33條家法的指導下,內部管理有序,各有分工,沒一個閑人。  義門陳在合族居住時,不少人也因做官等原因外遷。  自給自足像一個微縮的國家  義門陳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罕見和神奇的家族,就像一個縮微的國家,具有和國家機制相對應的各種功能,有自備生產、生活用品的各種設施,是中國古代自給自足、自成體系的田園社會的典型。如要仔細道來,估計寫幾本書都說不完。  義門陳堅持以儒家忠孝節義為根本,勤儉耕讀傳家。這個家族從來不分家,實行聚族合炊,一同勞作,財產共有,基本上就是一個家族式的公社生活,早於西歐烏托邦理想主義社會600多年。  當時時興一夫多妻制,但義門陳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一旦違反,將被視為不肖子孫。男婚女嫁,全部由家族操辦,娶誰、嫁誰,族長說了算。結婚所用禮物和規模等,也都有統一規定,包辦到了極致。  家族內,實行維持最低消費的供給制度,經濟均等,財富共有;嚴禁財產私有,新媳婦回娘家的禮物,都由家族統一配發;小孩生下滿月後,交給家族統一撫養,父母每隔7天領回去一個晚上;教育讀書,一律由家族統一安排。  義門陳創辦了兩級學校,初級的叫書屋(相當於小學和初中),高級的叫東佳書院(相當於高中和大學),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私辦大學,創建者是陳崇。  東佳書院有數千捲圖書,還有20頃良田的收入作為教學經費,學生主要是陳氏子弟和其他地方來的學子。東佳書堂也叫陳氏書堂,後稱義門書院,是江南著名的書院,到宋初,東佳書堂所藏書帖,「號天下第一。」  義門陳重視教育,獲得巨大功名。據統計,截至北宋咸平4年(1001),通過科舉考試在朝為官的達到430人。到嘉祐8年(1063),義門陳歷代為官人數大約400人,受朝廷封贈的有42人,累計中舉120多人,官至宰相的2人、在京高官30人。僅慶曆4年(1044),義門陳就有403人參加科舉考試。  義門陳還有一個「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故事,說是義門陳的教化很深,影響了牲畜。義門陳養了100條狗,都在一個槽里進食。  一天,到開飯時間,狗狗們都坐在槽邊不進食。原來,有一隻盡心盡職的老母犬沒到。老母犬歲數大了,眼瞎腳拐,行動不便。直到老母犬到後,所有狗狗才開始進食。  關於義門陳百犬同食的版本比較多,但都大同小異。成為典範,多次受到朝廷表彰  義門陳的宗法家族式生活,成了典範和樣本,多次受到唐宋朝廷的優遇和旌表。免徵徭役、欽貸米穀都不算啥,僅在唐朝五代時期,就受到3個皇帝的恩賜。  中和4年(884),唐僖宗御筆親題「義門世家」,並賜對聯「九重天上旌書貴,千古人間義字香」以示讚譽,義門陳把村名改為義門。大順元年(890),唐昭宗御筆親題「旌表義門陳氏」,由此定名為「義門陳」。升元元年(937),南唐王李昪賜匾一塊,上書「義門」,標揭門閭。  進入宋朝後,淳化 3 年(992),宋太宗御筆旌賜「忠孝世家」;至道2年(996),宋太宗又旌賜「真良家」和「義居人」,同年下詔書,把「義門家法」收藏在國史館,並賜御書33卷在義門村修建御書樓,將「真良家」3字懸掛在門上;咸平3年(1000),宋太宗為義門親題詩句以示讚頌。  天禧4年(1011),宋真宗賜對聯「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貼在旌表門外,又親題「旌表義門陳氏」。嘉祐5年(1060),宋仁宗追封義門陳先祖陳旺、陳機、陳感、陳蘭、陳青為國公,又在嘉祐7年(1062)為義門陳分家賦詩一首。  宋初開寶年間,義門陳有740多人。到咸平3年(1000),增加到1470多人。26年後,人口已達3700多口。義門陳從731年建庄,到1063年,合族而居332年,持續聚居15代人,人口3978人,田莊300多處,成為當時人口最多的一個家族。皇帝頒旨,並派官員監督分家  家族過於龐大,給義門陳帶來生存壓力的同時,也給朝廷帶來說不出口的壓力:「這麼多人住在一起,萬一……豈不……」  嘉祐7年(1062),在朝廷重臣文彥博、包拯、范師道、呂海等的建議下,宋仁宗專門針對義門陳頒發聖旨說,義門陳的孝義太感人啦,應該把你們的孝義風尚傳播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去,到各地去做典範,帶動當地人向你們學習,以此教化民風等,吧啦吧啦說了一大通。  歸結起來,就兩個字:分家!而且還專門派人去監督和催促,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家族大遷徙開始了。由皇帝頒旨並派官員監督分家,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事情。  義門陳具體是怎麼分家的,有兩種說法。一是朝廷對義門陳分家一事,考慮得非常周到。宋仁宗在聖旨中,按皇帝御賜字型大小「知宋宗希,公汝才思,彥承延繼」12個字派,聚居在一起的義門陳派出291個代表,拆分為291個庄(還有298庄、334庄的說法)。291個庄挨派抓鬮,分遷到全國72個州郡144個縣,也就是如今的江西、四川等16個省份的125個縣市。其中,江西最多,佔28個縣市,其次是湖南,有23個縣市。  另一種說法是,接到聖旨後,義門陳當家人犯愁了,這家該怎麼分呢?有人想了個辦法,把祖堂的一口大鍋吊到祠堂的大樑上,讓它自由落下,摔成幾片就分成幾庄。結果鐵鍋摔成了大小291塊,於是分成291個庄,每個庄各持一片。摔鍋分家,也成了後世分家的代名詞。  不管哪種說法,義門陳家族算是徹底被瓦解了,隨即開始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家族大遷徙。遷到新定居地後,家家門口都遵照祖訓,掛起「義門」燈籠。目前全世界的陳姓人口中,大約70%源自義門陳,有「天下陳氏出義門」的說法。  在外遷的291個莊裡,不少遷徙到了四川(不含重慶),或者其後裔輾轉遷徙到了四川。  陳思澄、陳思洪,最先分遷到湖北陽新縣洋港鎮果石庄,後遷到盤底庄。後裔有的遷徙到達州市通川區雙河口村清水河、白象赤、青紅林、石橋磨刀溪,大竹縣石河鎮長官坪村,萬源市荊竹坎等地。  陳思升(陳仁義)、陳思昊,分遷到江西南昌鐵樹宮棉花街庄,後裔有的遷徙到成都等地。  陳延廣,分遷到雙流庄;陳宗令,分遷到敘州(今宜賓市)庄;陳知用(陳知竹),分遷到金堂庄;陳宗才,分遷到龍安(今綿陽安州區東北)庄;陳彥相,分遷到嘉定(今樂山市)庄;陳彥豪,分遷到蓬溪縣蓬萊庄;陳安遷,分遷到龍安庄。  陳參琉(魁),分遷到福建寧化縣石壁村汀州庄,後裔有的遷到鄰水縣西天鄉;陳繼通、陳繼圭,分遷到江西德安車橋鎮義門陳村火巷庄,後裔有的遷徙到都江堰市;陳光大、陳先大,分遷到湖北羅田縣平湖郵亭寺羅田莊,後裔有的遷徙到了四川。四川陳姓,成為當時第一大姓  陸續遷徙入川的陳姓人,使得四川陳姓人口大為增加,成為當時四川第一大姓。由此,宋朝時的四川陳姓人很活躍。  陳摶,號扶搖子,賜號白雲先生、希夷先生,北宋初著名的道家學者、易學家和內丹家。對陳摶的籍貫,有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縣)和普州崇龕(今重慶市潼南區崇龕鎮)兩種說法。但陳摶在他所著的《易龍圖》自序中,說自己是「西蜀崇龕人」。  陳摶的思想融合了儒、釋、道3家學說,開啟了宋代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陳摶對宋代理學有較大影響,據說理學開山大師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就是由陳摶的《無極圖》衍化而來,其《先天圖》被邵雍演化為象數體系。  北宋時,四川最為有名的陳姓人,莫過於閬中的陳省華家族。陳省華是進士出身,他的大兒子陳堯叟、三兒子陳堯咨都是狀元,二兒子陳堯佐也是進士出身,父子4人都是進士,所以被稱為一門四進士。  陳堯叟、陳堯佐都官至宰相,陳省華死後被追封為一品宰相級別的秦國公,所以又被稱為一門三宰相。  陳省華父子4人曾在今河南新鄭市郭店鎮生活過,村名現在叫宰相陳村。村裡100多戶人家,都是陳省華的後裔,是給陳省華父子守墓的陳姓人後代。  「三陳」在四川的後人,北宋時有一部分遷到湖南橫塘、江西泰和、河南等地。清初湖廣填四川時,部分族人再次分遷入川,分布在川南、川北。據統計,如今閬中和南部縣的陳姓人,90%以上屬於他們的後裔。  「三陳」的後裔,現在號稱有上百萬人,被稱為三陳派、三狀元派、三堯支系。元末亂世,陳友諒成一代梟雄  北宋初,陳姓人中的陳彭年非常有名氣,是音韻學方面的奇才。  陳彭年,江西南城縣人,13歲那年,寫出了一萬多字的《皇綱論》,震動江南。南唐後主李煜聽說後,召他入宮陪皇子李仲宣讀書。北宋雍熙2年(985),陳彭年考中進士,從此進入仕途。天禧元年(1017),陳彭年病重,遷任兵部侍郎後不久去世,享年57歲。宋真宗親臨他家弔唁,追贈他為右僕射,謚號「文僖」。  陳彭年著述豐富,最有價值的是他主持重修的《大宋重修廣韻》,是漢語音韻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部著作,是研究中國語言中古音的主要依據,研究上古和近代語音的重要資料。  元末,湖北沔陽縣(今仙桃市沔城鎮)人陳友諒在歷史上濃墨重彩地寫下了一筆。陳友諒的祖父陳千一原來姓謝,因入贅陳家,改姓為陳。陳友諒的父親陳普才有5個兒子,陳友諒排行第三。  陳友諒家世代是漁民,他小時候讀過幾天書,略通文義,長大後在沔陽縣混了個小官做。農民戰爭爆發後,陳友諒參加了紅巾軍,最初做簿書掾,後以軍功升任為元帥。  至正17年(1357),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果逃奔黃州,陳友諒乘機襲殺倪文俊,吞併了他的軍隊,自稱宣慰使,隨即又稱平章政事(相當於宰相),實際上掌握了紅巾軍天完政權。  至正19年(1359),陳友諒殺死趙普勝,又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第二年,陳友諒殺死徐壽輝,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  此後,陳友諒與朱元璋展開了3年多的戰爭。至正23年(1363),在鄱陽湖大戰中,陳友諒中箭身亡,他的兩個哥哥陳友仁、陳友貴也戰死,太子陳善被俘。  陳友諒死後,二兒子陳理在武昌繼任,改元德壽。半年後,陳理投降,朱元璋封他為歸德侯。  數年後,朱元璋把陳理送到高麗(今朝鮮)。陳理到高麗後,被稱為陳王。陳理生活過得很艱苦,李朝太宗李芳遠後來賜給他一些田地,才勉強過日子。永樂6年(1408),陳理病死,兒子陳明善在高麗繼續繁衍生息。  華西都市報記者黃勇/特别致謝/  本期陳姓的採訪和資料提供,得到了四川陳姓研究者陳順祥先生的大力支持。


推薦閱讀:

賓公傳奇
楚漢傳奇有什麼幕後製作?
【Earls】想撒謊,沒門!——「吐真葯」傳奇
民國傳奇女子的不同需求
李小龍的不老傳奇

TAG:家族 | 世家 | 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