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外集郵之差異

中外集郵之差異pragmatics2006的博客郵票已經誕生100多年了,隨著郵票的誕生,集郵活動也開始繁榮起來,自然集郵也是從國外傳到中國來的,可以說是資本主義的產物,但在社會主義的中國有了長足發展。中外集郵有何差異呢?國外的郵票就拿美國來說,20世紀以來美國郵票的發行量十分巨大,選題在前一年公布,郵票基本上在前一年印刷完畢,當年所做的只是分發,將郵票分發到各地的郵局、郵票售貨機、便利店,集郵者手中。一旦銷售期過了,那所有的紀念郵票都要被收回銷毀。美國的郵票發行量十分巨大,一般都上億,甚至十億枚以上。由於有這麼大的印量,所以可以保障在銷售期內無限量供給。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是和美國類似的郵票銷售模式,如香港、日本、歐洲的大多數國家。由於在銷售期內無限量供應,所以新郵票一般不會升值,大家購買郵票也不會太多,一般也是以一套,四方連,一版為主。而銷售期各國有所不同,如香港是15個月,美國為一年。再來看收入,美國的國民收入明顯要高於中國,美國的中等偏下收入大概一年3萬美金,也是普通美國人的收入,合人民幣大概每月15000,這樣的收入在美國可以租一套不錯的公寓,養一輛車,可以每年去國外旅遊一次,如果買房還是要省吃儉用了。美國的郵票每年得多少錢呢,根據2011年發行計劃來看大約發行20多套,90枚左右。大部分都是一枚一套,大套票多為10-16枚一套,每年都會發行2-4套這樣的大套票。人物郵票是每年必發的題材,但美國的人物票都是一人一枚,設計也比較單調,僅僅是人物的大頭像,無論是總統還是科學家都是一樣的待遇。美國郵票95%的面值都是平信郵資,現在的郵資是44美分,這樣算下來,一年的郵票需要大約45美元,這其中包括2-3枚高值票。這樣算下來,購買一年的郵票只需月收入的1.8%。再來看看中國,目前中國一年發行30套郵票,枚數大約90-100枚,與美國差不多,但郵票的面值平信大約佔80%,其他的為高值票。2011年全年郵票面值為166元,並且只要訂了郵票就必須買溢價發行的小本票,如果算上小本票那就是206元。中國的平均月收入大概2000元吧,似乎政府從來沒有像美國那樣公布居民的月收入,多少為中位,多少是高位,百分之多少的人屬高工資等等,所以中國的人均收入永遠是個謎。那麼以2000RMB計算,2011年的郵票面值大約佔月收入的8.3%,是美國的4.6倍,可見中國人民買一年的郵票要比美國人民貴的多。正是由於大家花了大價錢買了新郵,那80%買郵票的人都希望郵票升值,升值為了什麼,最終是為了能換取更多的財富,所以才有普通大眾囤積郵票,投資郵票。中國的純集郵者沒有美國多,但炒郵票的肯定多於美國數倍。幾乎所有集郵的人都在參與炒郵,一旦哪套郵票價格高漲,大家都瘋狂購買,CPI某些熱門票的搶購正是這樣,當然瘋狂搶購後就是拋貨,希望能高價賣出去,其實這些行為就是郵商所為,從而加劇了炒作。而中國的郵局也很NB,發行的新郵,除了每年200萬的預定可以順利送到集郵者手中,而其他的量基本上買不到,大部分都直接截留,由於市場貨源短缺,在發行之初價格高漲,漲到一定程度之後,郵政開始將貨源投入市場,幾倍獲利,當然由於貨源的到來,郵票價格一降再降,甚至還有貶值的。銷售期半年在中國似乎就是個神話,新郵在大部分郵局根本就看不到銷售,有的就是附加值很高的郵冊,裡面的郵票不到100元,而郵冊能買到1000元。而且郵局也緊跟市場步伐定價,比如龍生肖冊,郵局起初的定價198元,但想以198元從郵局購買那是難於上青天,但現在買卻不難,價格已經升到680元,比市場價還貴,看來郵局的定價也是可以隨行就市的。中國的集郵就是以獲利為目的,而美國的集郵是以欣賞為目的。從選題上看,美國幾乎沒有為某黨開會而發行的郵票,而中國這是重點題材,現在更是熱炒題材。美國的選題喜聞樂見,每年都會發放調查表,聽取群眾的呼聲,於是每年的選題有好萊塢影星,體育明星,迪斯尼動畫明星,保護動物,二戰選題,棒球運動等等。大家的收藏僅僅出於喜歡,沒多少人想我買了郵票過幾年再高價賣出去。而中國的郵票選題設計,尤其是近幾年越來越差,根本調動不起集郵者的收藏慾望。近十年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PS成為中國郵票設計的主流。當然如果中國向美國學習,郵票無限量供應,6月之後銷毀,那可以說集郵人口至少得少80%,大家一看根本獲不了利,那就沒人集郵了,誰會花真金白銀買幾張不值錢的印刷品。這還是觀念的不同,中國郵票從1949年開始就升值,經歷了各個歷史時期,要把升值進行到底,基本上每個歷史時期都有一些升值明星,比如老紀特的黃山,梅蘭芳;文革票全體成員;JT中的猴票,古代科學家,四五計劃;編年中的非典,和諧鐵路,龍票等等。正是有這些郵票做榜樣,大家集郵的目的都十分明確就是想升值,就算不賣,也想作為一筆財富留給後代。美國等許多國家郵票發行的渠道十分暢通,一般大點的郵局都賣新郵,並且是面值銷售。除了郵局還有超市、便利店、自動售貨機都可以買到郵票。反觀中國除非是有幸於前一年預定,而且還要交全款,否則想在郵局面值買到全部新郵票那是非常難,也許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還容易些,但在地級市一般的省會都很難。為什麼如此?還是發行量的問題。中國郵票到底發行多少為宜,這永遠是一個難於解決的問題。2007年以後的平均發行量穩定在1000-1100萬左右,最多的也不超過1600萬,最少的也不會低於850萬。這樣的一個數字和中國人口來比較並不多,美國人口3億,發行1億套;中國人口13億,發行1000萬套;日本人口1.3億,發行3000-5000萬套,這些大國的發行量都比中國多。但到年底大家會發現全年郵票的6成還是貶值。大家還是覺得目前的發行量太大,要是能降到700萬以下,最好不超過500萬才好。郵票發行量的增加有點像大學的擴招,1999年大學開始擴招,但最終擴招導致大學生就業出現困難,大學生多了就像郵票多了一樣不值錢了。擴招前最後一屆畢業生是2002年,當時畢業生145萬,就業質量較高,幾乎沒有找不到工作的,好一些的院校都能去政府機關國家單位。而十年後的今天畢業生預計達到700萬,人數是10年前的4.8倍。而社會需要的人才量與十年前並沒有大幅度的提高,這樣一來多餘的大學生肯定就不了業。郵票的增印也是如此,2007年開始加量了,這幾年訂郵票的人只增不減,郵局想減量似乎也不好減,如果減了量,有些人就買不到票。現在的大學也是一樣,規模已經上去了,老師也都配備了,設備儀器這幾年都買齊了,如果為了好就業開始縮招,那這麼多的投資也白費了。如果真退回到1998年的招生數字,當年只招本專科學生108萬,那就有90%的高中畢業生上不了大學,學生家長也不答應。對於大學來說,既然已經是這個規模只能硬著頭皮招下去。當然大學的擴招與郵票發行量問題對比更難解決。郵票的發行量一旦增加,結果是郵票的購買渠道暢通了,當你到郵局,賣郵票的會熱情接待,推薦你多買幾版,都是面值價,買的多再給點贈品,比如郵資封什麼的,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的郵局就是這樣,當時郵票發行三四千萬真是沒地打發。但發行的少點會怎樣?郵票更不好買了,郵局也知道這票量少,分配的套數減少,各郵局就算有點零售的指標也會惜售,坐等升值。郵局的人也想賺錢啊。這樣一來儘管少發行20%-30%,但最終會導致少發行50%的效果。因為中國人太缺錢了,只要有機會誰都想撈一把。所以才有那麼多電視購物賣錢幣賣金條賣郵票,廣告詞無一例外都和升值有關,無外乎此產品價格非常超值,只要你們買了,今天一萬,明天就能賣2萬。中國郵票的設計有兩個高潮,一個是60年代初到文革前結束,這一時期產生了梅蘭芳,黃山,菊花,金絲猴,牡丹等精品。第二個時期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這一時期有桂林山水,臉譜,奔馬,齊白石作品選,紅樓夢等佳作問世。但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兩個時期恰好是中國郵票發行史上發行量最少的兩個時期,最低量都到了100萬,多一點的差不多200-300萬,並且高值票比較多,發行了許多30分-80分的高面值郵票。由於發行量稀少,設計印刷都出色,這些票價格越來越高,但關鍵還是發行量少。如果這兩個時期恰好是發行量較多的時期,如92-94年,發行量都是3000萬以上,就算設計的再好估計也沒人買,大家也想不起來他們的美麗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當一套票很便宜,甚至打折時,不覺得好看,而當其升值了似乎也變漂亮了,原來大家都是隨便一放,現在都要套個袋子了。2000年發行的龍票當時非議很多,大多數人認為設計的不好,金色的畫面上一條黑龍,模模糊糊的,不如第一輪,但現在價格上去了,成了香餑餑,怎麼看也比第一輪好看。集郵的看見了2000的龍,比看見人民幣還喜歡。諸如此類的還有1992年的十四大,1993年的主席100周年,1995的共創未來,這些票在90年代中後期都是寄信的郵票,打折銷售,從來沒人會說這些票設計的好還是不好,但現在都說設計的不錯,經典。我有一個朋友,他90年代開始集郵,在郵市低迷的時候花6000元買了編號票大全,並且都帶廠標,當然他也不是郵商,後來市場逐漸變好,到了2010年2萬元他將編號票都賣了。實際上他並不喜歡編號票,設計的並不是太好看,遠不如後來的紅樓夢西遊記。他還集全了74-82的JT票,最近也打算賣掉。我問他,你就一套捨得賣嗎?他說道,天天看,多好看也看膩了。他對價格很門清,那套票中哪枚是筋票,哪枚最貴一清二楚。他認為現在的行情好可以出手,等行情不好想要再買回來也有賺頭。他的想法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國萬千集郵者的心理,只不過他入市較早,前幾年低迷時也捨得投錢,現在還有一些回報。在中國的集郵者大多數都像他一樣,想的僅僅是怎麼能賺到錢,怎麼能解套。當然倒不是說集郵的都唯利是圖,但其中有一半人是這樣。在這樣的心理下集郵,市場可能正常嗎?80年代初有人倒賣郵票以投機倒把罪論處,當然那時是有些左,但也有其合理之處。現在就連郵局也加入了倒賣的行列,上樑不正下樑歪,似乎也沒辦法避免了。 發行量到底發多少為宜呢,現在只能有兩條路選擇,一是減量,可以參照2006年發行量600-800萬,小型張可以更少些,500-600萬。這樣一來能夠保證大部分郵票能夠升值,集郵者的利益也得到保護,大家都高興。當然這樣一來每當新郵發行想面值購買就更難了。另一條路就是效仿美日等國擴大發行量,銷售期6個月,但在這6個月中要足量供應,之後全部收回,嚴格銷毀。發行量實際就是銷售量加庫存量。這樣一來可以極大的緩解廣大人民群眾購郵的壓力。但最終的結果可能會導致集郵的人越來越少,因為你我他都能買到,郵商還能賺誰的錢,郵商改行賣錢幣電話卡,郵市又會一片低迷。兩條路只能選其一,大家說那條路好一些?
推薦閱讀:

戀愛的科學之(三)──男女愛的差異
這次輪到富豪「大逃港」了|逃港|貧富差異|富豪
看中英女人應對男人出軌的差異!
郭彧 鄧洪波 宋炯輝 等:邵雍先天圖與朱熹先天的差異

TAG:差異 | 集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