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聯基礎複習及如何不被格律束縛》

晚上好,朋友們。在新的一年裡,秋風先祝福大家龍年大吉,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很高興與大家交流文學,在這裡,秋風謝謝各位網友的支持。去年,我給大家把詩詞聯基本上都講到了。今年,秋風計劃詩聯基礎簡略複習一遍以及補充些沒具體講到的知識,然後開始講中國的另一個文化分支——謎語知識。下面我們開始進入正題,講《詩聯基礎複習及如何不被格律束縛》。

一,對聯基礎知識

1,對聯知識簡介

去年對聯這一塊,我講了三周的課程布置了一次作業,估計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分不清楚上下聯。對聯是一門藝術,中國古典文化的一個分支。對聯雖篇幅短小,但是內容上高度集中,文字精鍊。一般對聯中,上聯仄聲結尾,貼在右邊(貼春聯,壽聯等是特別要注意),下聯平聲結尾,貼在左邊。平時對聯是經常看到的出句,我給大家解釋下:出句,可以是上聯(仄聲結尾)也可以是下聯(平聲結尾),一般是上聯居多。關於平仄,我也簡單說下:古代有平,上,去,入四聲。今只有平,上,去三聲。「平」分陰平、陽平(1聲為陰平,2聲為陽平),「上」是第三聲,「去」是第四聲。古入聲字包含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古代入聲是劃分到仄聲一類的。所以,在古代「上,去,入」皆為仄聲。而現今,普通話中沒有入聲,因為它劃分到「平,上,去」三聲中去了。現今,平聲還是平聲,「上,去」為仄聲。也就是1,2聲為平聲,3,4聲為仄聲。在以後對聯中要就用古音,要就用今音,切記不要古今混用。

2,對聯的特點

所謂「對聯」,就是既要相對又要相聯,上下兩句對偶是對聯的最重要特點,當然這是在一般對聯中,無情對不包括(前面我們講到過)。而對偶又主要有以下這幾個方面來體現:

(1)字數相等

字數相等,就是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特殊情況除外),這是對聯的基本特點。

(2)句式相同

句式相同首先要詞類相當就是上下聯對應的詞,要做到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數量詞對數量詞,虛詞對虛詞等,而且相同的詞必須在相同位置上。比如「日照/花如錦=風吹/柳似絲」,「日照」對「風吹」「花如柳」對「柳似絲」這樣便是工整的對聯,若變為「日照/花如錦=柳絲/似/風吹」,雖然詞句優美,但是節奏混亂,相應詞性不對應,便不是對聯了。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可以從寬處理,所以對聯有嚴對,寬對之分。其次就是上下聯結構要相應,做到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對動賓結構,並列結構對並列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等。句式上相同了,對聯的基本形式就有勻稱之美了。

(3)平仄協調

平仄協調就是要求上下聯平仄相對。對聯之中便不是所有的字一定都講究平仄相對,但是每個句子的尾字必須平仄相對。關於句中平仄相對,《楹聯通則》中也沒對具體要求,但是有學者提出「1,3,5不論;2,4,6分明」的方法。2,4,6位置上的字是對聯音部所在,「1,3,5不論;2,4,6分明」就是說對聯中(七言對聯)1,3,5位置平仄可對也可不對,2,4,6位置平仄必須要相對。

(4)語意相關

語意相關就是要求上下聯內容密切相關,形成一個珠聯壁合的整體。語意相關也是體現對聯中「聯」的特點。當然這個特點在無情對上是不適用的。

3,對聯的注意事項

1.忌同聲落腳

這是就上聯或下聯各分句句腳之間的關係而言。此規則有兩點要求:

(1)每邊二至三個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聲落腳。如此聯的下聯:

上聯:三更半夜,雨打巴蕉,蠟淚難嘗相思淚

仄平仄

下聯:數九寒天,雪壓枝梅,天寒怎比心裡寒

平平平

(2)每邊四個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連續三句同聲落腳。如此上聯:

風吹柳,柳飄絮,絮如雪,愁殺痴女。

仄仄仄仄

2.忌同聲收尾

即上下聯最後一字不能同是仄聲或同是平聲。如:上聯:一彎銀月(仄)

下聯:半盞美酒(仄)

3.忌三平尾或三仄

指的是在一個句子的最末三個字,應儘可能避免都是平聲或都是仄聲。

如「緣深因厚坐蓮台」

(平平平仄仄平平)若將「坐」改為「登」(平平平仄平平平)就成了三平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應儘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個平聲字,或只有一個仄聲字。如:萬事皆如意(仄仄平平仄)若改為:萬事俱如意(仄仄仄平仄)即是孤平。如:「菩提當下現成」(平平平仄仄平)若改「現」字成「圓」(平平平仄平平)即是孤仄。

5.忌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

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現在上下聯同一位置。如:「法界」,「成道」「世界」,「成魔」但有些虛詞(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許的。如:漏網之魚,世間時有=脫天之鳥,宇內尚無

異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現在上下聯不同位置。

如:業流不住勿貪境

命運相同莫恨人

若將下聯的「莫」改為「不」,就與上聯的「不」字異位重字。有一種例外,如:

本無月缺月圓,他隨順你。

雖有花開花落,你任由他。

此聯「他」和「你」為異位重字。

6忌同義相對

所謂同義相對,指上下聯相對語句的意思應盡量避免雷同。

如:「旭日」對「朝陽」「史冊」對「漢青」等。當然,出現個別非中心詞(尤其虛詞),無傷大雅。

二,格律詩基礎知識

對於詩,秋風只給大家簡單複習下格律詩。七律首句起有四個基本句式:1,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2,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3,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4,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這四種基本格式可以演化成很多中不同的格式(因為有的位置是可平可仄的),看上去很複雜,其實很簡單,我給大家一個記憶的方法例如首句「平平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律詩中有「2,4,6分明」的說法,半句中律詩的1,3位置是相對的,2,4,6位置平仄是相互交替的(「仄平仄」與「平仄平」兩種),一句律詩的左右兩邊平仄與上下兩邊的平仄1,3位置是相對的,2,4,6位置必定是要相對的,不對的成為出律(6位置出律也稱為大坳)。

先來說說左右平仄的規律,一首律詩的左右平仄一般都是相對的,但是我們來看此格律首句後三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五字確實相粘的(都是仄),我們在類比推理起句後三位平仄「仄仄平」(2,仄仄平平仄仄平)那麼它的對句後三位就是「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位置也是粘的。總結一下就是,半句中律詩的2,4,6位置平仄是相互交替的。除了首句的起句後三位平仄為「仄平平」或「仄仄平」的對句第五字確實相粘的外,律詩的其它左右位置都是平仄相對的。

再來說說上下平仄的規律,首先最簡單的規律就是押韻的韻腳都是平聲。其次,第2,3,4句出句都是以仄聲結尾,第一句出句可平可仄。最後,因為律詩中禁忌「三平尾」「三仄尾」,上下位置的平仄1,3位置是相對的;2,4,6字的平仄是相對的,而且半句中2,4,6位置的平仄要相互交替,所以我們可以推出其他位置的平仄。比如:上面位置為:仄仄平平仄仄平,那麼它的下面位置可以確定的有:平平仄仄@平@(@代表不確定平仄);分兩種情況:一,如果上面位置是押韻句,那麼它的下面位置的第七位就要押平韻,則為(平平仄仄@平平),而又不能讓他三平尾所以第五位可以確定為仄即:平平仄仄仄平平(上面的例子就是)。二,如果上面位置不是押韻句(那麼就是首句出句),那麼下面位置必然是第二句(頷聯)的出句,而第二句的出句末尾字是仄則為:平平仄仄@平仄。又因為要符合四種種基本格式,那麼就可以確定為:平平仄仄平平仄。那麼就是這種基本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們在來尋找下平可仄位置的規律。平可仄位置可以告訴大家七律基本格式中都在一三字,第五字固定平仄,而且凡是@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代表不確定平仄),不管它是在出句還是對句,它本句的第三字都固定為平音。其它的句子一三字都是可平可仄的。

七律還有另一種豎排形式以上為例子: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可以看出這種形式平仄都是上下模式。這種形式其實是與上面的一樣的,關鍵就是要注意相粘的問題。口訣:一句之內,2,4,6平仄相對;兩句相接,2,4,6平仄相粘。解釋一下,一句之內是以句號為準(先逗號,後句號)可以看出一句之內的平仄就是前面的左右模式,平仄是相對的。那麼我解釋下「兩句相接,2,4,6平仄相粘」。就是先句號,後逗號。如第一句(首聯)的句末與第二句(頷聯)的開頭:

平平仄仄仄平平。(首聯的句末)

平平仄仄平平仄,(頷聯的開頭)

它們上下2,4,6位置的平仄都是相粘的(平仄一樣),而且相粘的只有2,3句;4,5句;6,7句。因為第2,4,6,8句末位置都是押平聲韻的,所以相粘句的末字是確定的上面為平,下面為仄。其他位置平仄就按照基本格式來。可平可仄的與上面講的形式一樣。

五律的基本格式其實就是去掉七律前面的兩個「平平」或「仄仄」。凡是「平平⊙仄平」的句子不管是出句還是對句,它本身的第一字固定為平。其他的根據上面所講方法來定。而且五絕這種是固定的「平平仄仄平」,七絕「⊙仄平平仄仄平」是固定的。

三,如何不被格律束縛

講到格律,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詩詞格律。詩詞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韻、平仄、對仗、字數。而律詩最為嚴格,必須滿足全部要素。字數,相信大家都懂,不用多講今晚主要講用韻,平仄,對仗。下面先講用韻。

1,用韻規則以及如何選韻

(1)用韻規則——-首先,格律詩中押韻必須押平聲韻。前面對聯講了有古音與今音之別,所以在用韻時必須要分清楚一首詩中你用的是古韻還是今韻。古韻入聲中有今音平聲(比如:閣,得,柏,笛等),古韻平聲中有今音的仄聲(探,忘,望,探等),(這在去年課件《古詩基礎講座》中給出來了的)。如果一首詩中既用古音又用音那麼就可以看作是出律的。比如:李商隱的這首《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臘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的最後一句「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中「探看」若是古音都為平,若是今音都為仄,古音「為探看」三平,今音「為探看」平仄仄,在放入整首詩中來觀察,從押韻可以確定用

的是古音。古代(宋以前)押韻注重,押平聲韻很少押仄韻,而對於平仄卻還沒成熟,所以如今的三平,三仄,大坳,小坳很多。如「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幽幽」等等。如今格律詩早已經成熟,所以在作詩時要分清古韻今韻。今韻相信大家都懂,1,2聲為平;3,4聲為仄很方便。其次,用韻要注意以下禁忌:

1,戒出韻──出韻即俗稱之落韻,如押「一東」韻之詩,誤押上「三江」韻或「八庚」韻中之字,即為出韻(前述之孤雁入群格等不論)。

2,戒湊韻──所押之韻,與全句之意義不相連屬,而勉強湊合者。凡湊合之句必軟,軟則不穩。

3,戒重韻──重韻即同一韻腳,而重複押之之謂。此在近體詩懸為厲禁,而古體詩則不避。

4,戒倒韻──連兩字而成一詞者,為遷就韻腳,有可顛倒而用之者。

5,戒啞韻──啞韻者,為聲調不響亮,或意義不明顯之謂。如「東」韻之「忡、懵」等字即是。(隨園詩話)云:「欲作佳詩,先選好韻。凡音涉啞滯者,便宜棄捨,『葩』即花也,而『葩』字不響。『芳』即香也,而『芳』字不響。以此類推,不一而足」。

6,戒僻韻──僻韻又稱「險韻」或「難韻」,即生僻之字,如東韻之「蝀翀」等字。

7,戒複韻──凡意義相同之字,如六麻韻中之「花、葩、華」,七陽韻中之「芳、香」,十一尤韻中之「憂、愁」等字,義皆相同,一詩之中雙押即為複韻,最好避免。

8,戒別韻──別韻者,同一字因音韻不同,而意義亦別者,誤押之即為別韻。如「重」字於二冬韻作「復疊」解,於二宋韻則作「貴重」解;「降」字於三江韻作「順服」解,而於三絳韻中則作「下落」解;「鮮」字於一先韻中作「新」字解,而於十六銑韻里則作「少」字解,務須辨明,方不致誤用而貽笑方家。

9,戒犯韻──犯韻又稱冒韻,擠韻。即不是韻腳處用上同韻之字。如:《逢鄭三游山》唐/盧仝

相逢之處草茸茸,峭壁攢峰千萬重。他日期君何處好,寒流石上一株松。詩中「逢」與「峰」字,俱屬二冬韻之字,與韻腳同韻,即稱「犯韻」或「冒韻」。

10,戒撞韻──就是韻相撞,在不用韻的韻腳也用了韻。李商隱的《贈白道者》「十二樓前再拜辭,靈風正滿碧桃枝。壺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壺中傷別離。」,第三句句末「地」與辭,離同韻是為撞韻。

11,戒連韻──相鄰的兩個押韻句的韻腳用了同音字作韻字(同音異字)。

此11禁忌中,秋風認為複韻,犯韻,撞韻,連韻就沒必要太注重的,古詩之中犯這些禁忌太多例子了,只能說能避免盡量避免,不可避免也無大礙。再此,有看到死韻,活韻等名詞的提出,秋風覺得這是沒多大必要,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最後,秋風提出一種新的方法來定韻律詩——-讀聲法。大家都知道自己寫的詩自己最清楚抑揚頓挫,對感情基調的把握也應該清楚,在寫完之時通讀一便或邊寫邊讀,去把握韻的基調。比如此律:

《五律。無題》

近體詩/秋風

世上知音少,雄才滿腹空。

馮諼彈苦劍,龐統笑江東。

泣玉雙足斷,悲麟聖筆封。

高山流水奏,敢問幾人通?

律詩,律詩自然有音律的味道。此律看上去沒什麼毛病,但是讀來卻讓人覺得很呆板,索然無味,這就就說明此詩是存在問題的。我們知道萬物分陰陽,陰陽和諧方顯正常,律詩中平聲分陰平,陽平,1聲為陰平,2聲陽平。那麼在寫律詩押韻之時是不是也該注意陰陽和諧美。我們在來看此律詩,押韻之字「空,東,封,通」都是陰平,如同1234567音符都處於一個調上。我們知道在一個調上時彈出的曲子是枯燥無味的。寫律詩也是這個道理。再來看這首律詩:

《五律。寄亞芳》

近體詩/秋風

夜雨濕人夢,樓台望亞芳。

孤心憐寸草,冷眼笑滄桑。

醉柳春情重,思君細水長。

此生終不悔,只為女兒傷!

此律唯一不同的是第三句押韻用了陽平,然而讀來與前面一首大不相同,因為它的轉句音調有了改變。秋風從小喜歡讀古詩,從讀中去體會韻律之美,發現韻律的特點。當然,這種方法只在適用於較長律詩中,絕句是不適用的。

(2)如何選韻——-關於選韻去年在課件《如何寫好古詩》中講到過。作詩選韻,宜擇其與詩題之主旨,或所欲表達之情境意趣,相切合,相因依者,方易於成章。清吳騫(拜經樓詩話)引何無忌與人論詩云:欲作佳詩,必先尋佳韻,未有佳詩而無佳韻者也。韻有宜於甲而不宜於乙者,有宜於乙而不宜於甲者。題韻適宜,若合涵蓋。唯在搆思之初,善巧揀擇而已。若七言歌行,抑揚轉換,用頓挫處,尤宜吃緊。理會此處,最見人平日學力淺深,工夫疏密。乃至排律長篇,亦宜斟酌。韻腳穩妥,庶無牽強搭湊之失。可見工詩者,未有不留意於韻。今人衝口吟哦,但求協韻,甚而次韻、疊韻,連偏累牘,徒使脣焦腕脫,令人生厭。一般說來,「尤、侵」韻之詩,較適於憂愁情緒之表達,「覃、東、江、陽」等韻,較適於表達歡樂、開朗之情緒。東、真韻寬平,支、先韻細膩,魚、歌韻纏綿,蕭、尤韻感慨。

2,如何處理律詩的平仄講前先看一例子:

《五律。想亞芳》

近體詩/秋風

漫漫揚州路,無心想亞芳。

紅顏音信杳,半載夜更長。

細雨窗前落,相思夢裡傷。

伊人千萬里,更憶烤燒香。

這首律詩最後一句明顯是因平仄出律而把『燒烤」倒換成「烤燒」,當然秋風不另外立意是有原因的,因為這句是回憶當時吃燒烤的那種快樂。寫過律詩的人都知道對於處理平仄的問題是很麻煩的事情,然而這也是寫好律詩的關鍵。那麼我們如何去處理因律詩中平仄而造成的硬傷?大家都知道,大海之水是萬流聚匯而成。在越接近大海支流就越少,最後,所有支流匯聚到一條河中流入大海。每條支流都是不同的,很顯然它們路途中遇到阻撓的山石也是不同的,但是一定有一條路是困難最少的。寫詩的過程也是一樣,越到最後思路越窄,越是困難,特別是在被某個地方恰住的時候,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沒必要一股腦的死勁往下想,應該回頭看看,在不動「立意」的情況下另外選一種思路去寫。寫詩就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立意時一個點,寫完收尾是一個點,中間卻有無數的路,看你選擇哪一條。這或許有點像退一步海闊的道理吧。

3,律詩中的對仗

律詩中的對仗與對聯中一樣要求也非常嚴格,主要是詞性,結構,平仄的對仗。前面《古詩技巧運用》我們具體介紹了律詩中的一些對仗形式。今晚,我們主要講如何巧用對仗。詩是自己寫的,如何安排對仗自然也在於自己,那麼在做詩時我們如何巧用對仗使詩完美呢。首先我講講律詩中如何安排用典。下面秋風舉一個例子,如:

《七律。無題》

近體詩/秋風

艷陽初日照高台,霧鎖江樓曉夢開。

季子秋愁尋病酒,劉郎自喜忘塵埃。

黃花不道西風冷,青鳥能知浪子呆?

王母有心安社稷,金簪一划故人拆。

季子秋愁:季子,此處指代季鷹。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的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據《晉書·張翰傳》記載:「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蒓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邀名爵乎?』遂命駕而歸。」當時張翰在洛陽為官,秋風吹來,因思念故鄉風物,遂去官返鄉,於是中國的詩學中就多了一個「蒓鱸之思」的典故。

前度劉郎:相傳東漢時劉晨、阮肇一同入山採藥,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還鄉。後也以此典喻「艷遇」。

此律頷聯是用典之句,但是這兩個直接用似乎對不上的,這就需要作詩者改變方式巧用對仗。要巧用就必須要對典故熟悉,還要知道它適用於什麼場合。又如前面的這首:

《五律。無題》

近體詩/秋風

世上知音少,雄才滿腹空。

馮諼彈苦劍,龐統笑江東。

泣玉雙足斷,悲麟聖筆封。

高山流水奏,敢問幾人通?

彈劍作歌——比喻懷才不遇。馮諼因窮困潦倒,無以維持生計,便託人請求孟嘗君,表示意願在他的門下寄居為食客。孟嘗君問他有什麼愛好。回答說沒有什麼愛好。又問他有什麼才能?回答說也沒有什麼才能。孟嘗君聽了後笑了笑,但還是接受了他(《史記·孟嘗君列傳》,下同)。旁邊的人因看到孟嘗君看不起馮諼,就供給他粗劣的飯菜。按照孟嘗君的待客慣例,門客按能力分為三等:上客吃飯有魚,外出乘車;中客吃飯有魚外出無車;下客飯菜粗劣,外出自便。過了一段時間,馮諼倚著柱子彈著自己的劍,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要求改善待遇。左右的人把這事告訴了孟嘗君。孟嘗君說:「食之,比門下之客。」又過了一段時間,馮諼彈著他的劍,唱道:「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的人都取笑他,並把這件事告訴給孟嘗君。孟嘗君說:「為之駕,比門下之客。」馮諼於是乘坐他的車,高舉著他的劍,去拜訪他的朋友,十分高興地說:「孟嘗君客我。」此後不久,馮諼又彈著他的劍,唱道:「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此時,左右都開始厭惡馮諼,認為他貪得無厭。而孟嘗君聽說此事後想到馮諼有個老母親。於是「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這使馮諼深受感動,決心不再向孟嘗君索取,一心一意地等待為孟嘗君效力的機會。

龐士元走江東——赤壁大戰後,龐統來投靠孫權。但是,由於龐統太小看周瑜,而孫權平生最喜歡周瑜,所以孫權發誓不用他。魯肅就推薦他去劉皇叔(劉備,漢獻帝的叔叔)那兒,龐統聽取了建議,就來投靠劉備。

卞和泣玉——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從楚山得到一塊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命令玉匠鑒別。玉匠一看就說:「這只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是有意欺騙他,於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腳。等到厲王死去,武王登位後,卞和又把那塊璞石獻給了武王。武王又讓玉匠鑒別,玉匠又說:「這只是一塊石頭。」武王也認為卞和是有意欺騙他,於是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腳。而後,武王駕崩,文王登位。卞和竟然捧著那塊璞石,在楚山腳下一連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盡,血也哭了出來。文王聽說了這件事後,就派人前去調查原因,那人問他說:「天下被砍去腳的人很多,為什麼只有你哭得如此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並非因為失去雙腳而感到悲傷,而是痛心世人將寶玉看作石頭,把忠誠的人當作騙子,這才是我感到悲傷的原因啊!」文王聽到回報,便叫玉匠去雕琢那塊璞石,果然從那塊璞石中得到一塊價值連城的美玉,於是命名這塊美玉為「和氏璧」。

絕筆獲麟——孔子因為感獲麒麟的不幸,而絕筆《春秋》的寫作,不久便死去。《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晉杜預註:「仲尼傷周道之不興,感嘉瑞之無應,故因《魯春秋》而修中興之教。絕筆於『獲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為終也。」

去年講到用典對場合適用是非常注重的。頷聯頸聯都是用典對仗之句,直接用卻是不行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共同點,它們適用的場合是相同的,都有懷才不遇,知音難尋之意。然後再去深入思考,詞性,結構,平仄如何安排才能對仗工整又讓讀者明白是用典。

其次,我給大家講下無典故的對仗。無典故的對仗其實與平時的對聯很接近,但是又比對聯更靈活。有的時候在律詩中不是一定就要「雲對雨,成對敗,是對非」等這樣死對,律詩中講究活對(靈活應對),而要靈活應對就必須做到對聯知識要有一定基礎,實詞,虛詞,動詞,形容詞和詞性結構相當熟悉,那麼在應用時才會得心應手。比如前面《五律。寄亞芳》中頷聯與頸聯「孤心憐寸草,冷眼笑滄桑。醉柳春情重,思君細水長」。孤心,冷眼,是偏正名詞;憐,笑,是人內心而發的動詞,醉柳對思君,春情對細水,重對長,屬於嚴對;而寸草對滄桑就屬於寬對。又如李白的這兩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前六字很工整,而外對洲,就沒對上,但是整體效果來看,它卻是很工整的。因為尾字有押韻的需要,所以,我們在處理對偶句時不一定就要字字工整,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而靈活運用。

今晚就講到這裡感謝大家支持,需要課件學習的可以去秋風空間轉!


推薦閱讀:

【詩海選粹】格律詩詞(158)期
七天學格律(下)
【詩海選粹】格律詩詞(163)期
詩詞格律(摘自網路)
竹韻清幽—格律詩詞(190)期

TAG:複習 | 格律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