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施耐庵緣何把梁山英雄寫成108將
《水滸傳》的成書,取材於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據《東都事略·侯蒙傳》:「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又據《宋史·徽宗本紀》:「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宋史·張叔夜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擄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此外,李埴的《十朝綱要》,宋代陳均《九朝編年備要》和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也都有類似的記載。還有的記載說宋江投降後曾參加過征方臘之役。從這些記載里,可以知道這支起義軍,人數不多(但也決不止36人),戰鬥力很強,在群眾中甚有影響,曾經給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脅。宋江等起義的年代大約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後三年多。
《水滸傳》的作者,一般公認的是施耐庵,為何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將梁山好漢寫成了一百零八將呢?
關於《水滸傳》梁山好漢一百零八將的由來不少學者就此問題展開了討論。至少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36與72體現了古代人民濃厚的民間吉祥數字觀念。宋江降服了張清、皇甫端之後,計點大小將領,共有108員,心中大喜。時天降石碣,上刻天書,將108位好漢分別與36顆天罡星、72顆地煞星相對應,並排定了座次。從此,梁山好漢齊聚一堂,做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
《水滸傳》中將108位好漢分為「三十六員天罡」、「七十二座地煞」,36與72相加之和正好是108,這帶有明顯的傳統道教色彩。道教認為北斗叢星中有36顆天罡星,每顆天罡星各有一個神,合稱「三十六天罡」;北斗叢星中還有72顆地煞星,每顆地煞星上也有一個神,合稱「七十二地煞」。
「36」與「72」在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是兩個富有神秘色彩的數字,頻繁出現在各種場合:《孫子兵法》中有36計;傳統武術套路中常有36招式;皇家園林避暑山莊有36景;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72個;據說漢高祖劉邦的左腿上有72顆黑痣;蚩尤有72兄弟;俗語:「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還有盡人皆知的孫悟空72變……另外,人們還喜歡用36、72來描繪美景,像武夷山有36峰之說,黃山、衡山、嵩山有72峰之說。看來,「36」和「72」兩個數字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有特殊的地位。那麼,這兩個神秘的數字有什麼來歷呢?
「36」是六六相乘之和,「六」是我國古人崇尚的吉利數字。《周易》每卦有六爻,音聲有六律,古代士大夫有六卿,家庭關係有六親。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數以六為紀」,帽子六寸,車六尺,用六匹馬駕車等等。《水滸傳》中最初也是36將,所以宋江說:「六六雁行連八九。」
「72」作為神秘數字起源於五行思想。在五行觀中,一年被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一年360天被分為72候,每候5天。聞一多先生就此問題特意撰寫《七十二》一文進行考證,他指出:「『七十二』是一年三百六十天的五等分數,而這個書乃是由五行思想演化出來的一種術語……它是一種文化活動的表徵。」可見,72是古代曆法中的基本計算數,與社會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對人們的數量概念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水滸傳》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從它所反映的社會思想到語言風格都帶有濃厚的時代和民間色彩,被打上了傳統文化的深刻印記。書中稱水泊梁山有108位英雄好漢,正是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數字觀念。
第二種說法;水滸原稿被盜用108將是作者第二次添加的完整稿。原來,施耐庵在寫《水滸》一書時,是將梁山好漢寫成三十六將,是施耐庵用了數年功夫創作而成。當時施耐庵是教書先生,貧困潦倒,有一個心愛的女兒面臨出嫁,可施耐庵無有重奩相送,他突然想起自己剛成書的《水滸》,只好將《水滸》初稿交予女兒,囑咐女兒:危難之時可以賣給書商,能換來一定的資財以接濟生活。
女兒嫁到婆家,生活拮据,度日艱難,她想起父親《水滸》的書稿來,只得拿起書稿到書商處變賣。書商初步瀏覽了書稿,拍案驚奇,嘆為觀止,沒想到如此一部鴻著書稿落到一個弱女子手中,書商便產生了私念,對施耐庵的女兒說:書稿你先留下,三天後你來取,等我看完若能用定會給你酬金的。
等施女離開書坊,書商立即僱人晝夜抄錄,三天時間,期到書亦錄了下來。三天後,施女來到書坊咨問,書商說:「稿子看過了,我們不能用,即使用了刊成書也沒有人買,你還是拿回去吧。」施女只好將書稿拿給父親,並將事情的原委和施耐庵說了一遍。
施耐庵覺得事情蹊蹺,其中必有奸詐。事出所料,事隔不久,《水滸》刊印了出來,名為《宣和遺事》。施女已知上當,愧疚不已。施耐庵安慰女兒:「女兒莫難過,我已想好,原來書中只寫了三十六人,現在我要將書重寫,將原來的三十六人寫成三十六天罡,我再加上七十二地煞,這樣共寫上一百零八個英雄,讓原來的小薄冊子變成《水滸全傳》,總共寫成一百二十回,這樣書一印出來,無論故事情節,人物性格,都要勝於原書,他們誑去的書就沒有人買了。」
果然,等施耐庵刊出的《水滸全傳》一問世,《宣和遺事》就無人問津了。這就是《水滸》中一百零八將來歷的傳說。
第三種說法;龍虎山冷清道長真人的解讀使作者寫就108位好漢。施耐庵來到江西信州貴溪縣。他知道這裡的龍虎山是道教張天師的創業聖地,歷史久遠,勝跡頗多,便整裝前往游山。他跋山涉水,來到龍虎山,只見兩山對峙,狀若龍虎,青山綠水,爭妍競秀。上清官更是重樓疊宇,雕樑畫棟,香花燈燭,仙樂盈耳。施耐庵遊了九天殿、紫微殿、太乙殿、三宮殿,最後來到伏魔殿。只見這伏魔殿雖然殿宇開朗,卻是冷冷清清,正中還有一個地穴,上面覆了一個圓形鐵蓋。
施耐庵便問陪同的道長主持真人:「道長,別處殿宇都是富麗堂皇,為何此處如此衰敗冷落?」真人回答道:「客官有所不知,此處原為大唐洞玄國師鎮壓魔王之殿,過去從不開放。」施耐庵又問:「過去既然不開放,如今卻為何任人游觀?」
真人又回答道:「只因到北宋嘉禧年間,京師瘟疫蔓延,朝廷特派洪太尉前來請張天師祈禳天災。這洪太尉游山到此,令人打開殿門,挖開地穴。只聽見呼喇喇一聲巨響,一股黑氣衝天,放走了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總共是一百零八個魔星,從此降落凡世,和趙家社稷作亂。如今這魔君已去,殿中已空,只好任人憑弔了。」
這主持真人本是隨便說說,不想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施耐庵聽了以後,心中暗暗思忖:我書中這梁山好漢已有三十六人,正合天罡之數,還有不少好漢的故事,正愁不好安排,何不湊成七十二地煞,再加上這一段洪太尉游龍虎山的故事,做個得勝頭回的引子。這樣既可以使全書故事完整,又可把梁山好漢仗義為人、替天行道的故事,假託天降魔君作亂,豈不是避開官府找麻煩的好辦法嗎?
施耐庵越想越高興,便在上清宮借宿三天,白天遊山玩水,晚上揮筆寫書,終於寫出了「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這一回。《水滸傳》中一百零八條好漢中所謂「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就是從這兒來的。(劉昌春)
推薦閱讀:
※切莫貶低民族英雄岳飛的戰功
※英雄之書
※如何評價《一封關於劉胡蘭的家長來信》及其回復?
※隋唐英雄傳18條好漢
※《蕩寇風雲》殺光倭寇兮,振我夫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