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功夫難有質的飛速提升?突破瓶頸的秘笈就在這裡了

有的拳友練拳多年,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終年每日不輟,不可謂不夠勤奮刻苦,就是功夫不見長進,功力一直徘徊不前,感覺磋砣歲月。雖磨礪經年,浪費了大量精力和時間卻沒啥進步,百思不得其解。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練拳沒有找到正確方法,又明師難遇,而今所謂太極名師幾如過江之鯽,而真正的明師實為鳳毛麟角;去看拳論又水平有限,無法理解得透徹,故而只有自己盲目的按著套路去練,即便能精懂的,拳論精義從心領再到身領也是一個較長的捉摸過程,領悟力強的上手就快,領悟力差的就會練偏或練來無效。顯然,如果按套路去學也僅能學些圖有其表的拳架子,沒有深厚的功力支撐無從談起太極功夫的長足長進。

基於內家拳(太極拳是內家拳中的經典拳種)是形氣相含,內外合一的拳術,講究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所以初練太極是由外引內,練至懂勁即可由內摧於外形,這個內勁的充實強大,進而又如何用氣去引導於形,又怎樣把力量爆發出來,這就是需要講究習練技巧和方法。

太極古拳論有云:「立如秤准,活似車輪」;氣如車輪,腰似車軸;太極之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命意源頭在腰隙,時刻留心在腰間。等等。這些論述表明一點,那就是太極前輩習練太極功夫,對於練腰的重視到了何種程度可見一斑。拳諺亦說:練拳不練腰,終究藝不高。這些都一再證明,腰間部位的修鍊是太極拳修鍊的核心所在,是整個太極拳習練的重中之重。腰部功夫一旦練到家,練到位,太極功夫將立竿見影,輕鬆步入太極上乘功夫之門。

然而,太極拳論(包括所有內家拳系)典籍及著述,自明清以來,汗牛充棟,浩若煙海。古人著述多是半白話文,對於而今的人看來比較生澀難懂,加上多數拳友古文功底較差,讀來如同嚼蠟,很難準確理解到位,只有心中領悟透了古人文章要表達的意思,才能體悟上身,練來得法。

對於太極拳的各類論述,而今人也有不少,多是泛泛而談,難及細枝末節,令讀者無從捉摸,加上門派有別,稱謂用詞有異,有的修鍊說詞實則是指同一部位,或同一功法功能,或因地域門派有異叫法多有不同,招式亦是如此,比如招式,倒巻肱,有的叫後倒式;再譬如一個動勢,所謂襠走立弧,實則也叫尾閭前扣坐胯,再者側向落胯,腹股溝內吸,等等。莫衷一是,網路時代,信息量大,如果這類論述看得越多,這對於初學太極者來說,越是無所適從,練多了練亂了,功夫反而沒有進步,這是件令人頭痛的事情。

言歸正傳。「氣如車輪,腰似車軸」。拳論中古人所指的腰並非光是指命門、神闕及帶脈和順著小腹腰間上橫向這一圈,而是包括了兩胯及尾閭會陰部位,也就是環跳穴前的髖關節,尾椎及整個襠部而言的,這些部位都是古典拳論中「腰」的泛指。

在這裡講的丹田內旋虛騰法,就是以「腰」為核心的修鍊法,是本人經驗體悟的結果,此功法可以對腰、胯、尾閭、命門、脊椎、髖、膝、踝及足掌等關節和部位功能得到充分的開發和鍛煉,如果練到純熟,可一舉三得。

一是可以致丹田內旋,內氣充盈鼓盪升騰。

二是可以致虛實轉換臻於化境,不滯不重。

三是可以使下盤穩固,雙足堅如磐石。

習練方法如下:

1、預備式:面南背北,以標準的混元樁要領及姿勢站立,上肢自然下垂體側,兩腳開立與肩同寬或略寬於肩,百會與會陰、左右肩井與左右湧泉各自大致保持在同一條垂線上,全身松透,目視前方,意守丹田,足心微含空,凝神靜氣片刻,採用逆腹式呼吸法,先緩慢吸氣致兩肋最大限度充實保滿。

2、接上式:兩下肢原地不動,足尖與膝尖同向朝正前方保持方向盡量不變,扭動腰脊及兩髖關節向身體右側大致九十度旋轉面向右前方,同時,整個腰節以下盆腔及尾閭部位向右側斜下方配合勻速呼氣緩緩落沉,右側股溝合攏,左側股溝打開。當呼氣完畢,身體重心完全移向右側,左腿逐漸變虛,右腿變實,百會與右側湧泉大致在同一垂線上,身體重心落在右腳掌右側外沿接近足跟位,此時身體已處於此功法最低位置,此式在三維上看,身體右胯位呈DNA螺旋線軌跡逆時針方向下行。

3、接上式:緊接著緩緩吸氣,身體緩緩扭轉面向左側前方,身體重心沿右腳掌外沿循逆時針移動,身勢自然緩緩上升,當重心環繞移至右腳掌內沿接近湧泉至足跟時,吸氣完畢,右側腹股溝打開,命門後撐,尾閭前扣,腰脊有一股力量摧動脊椎呈波浪式上行擺動,左腳足跟自然離地騰起,足尖點地,身體完全面向左前方,此時近似於三才式樁功姿勢站立。此式在三維上看,身體右胯位呈DNA螺旋線軌跡逆時針方向上行。

4、接上式:緩慢呼氣,上身向左側傾斜,身體重心移向左腿,左足跟漸漸踏實,最後重心落在左腳掌外沿近足跟位置,左側腹股溝合攏,整個腰腹盆腔及尾閭部位左向落沉,身體處在左側式最低位,呼氣完畢,身體近九十度面向左前方,方法及要領與「第二、三式」相同,只是方向相反,不再累述。

5、中定收勢:接上式,當身體旋轉至呈右向三才樁勢站立時,腰胯及尾閭右向逆時針旋轉,右足跟逐漸踏實,尾閭前扣,命門略後撐,面向正前方,復歸於標準混元樁姿勢站立,百會與會陰、左右肩井與左右湧泉又各自在同一垂線上。此功法從平面上看,身體重心呈倒8字軌跡運行,循環往複,周而復始,身體在旋轉摺疊升沉中搖擺運動,帶動了橫隔肌以下小腹內臟以丹田為中心部位如呈古法手工紗帕布過濾豆漿時的顛轉迴旋態的倒8字平面軌跡運動,如是九次,或十八次,最後中定收勢,意守丹田,凝神靜氣六分鐘收功。

說明:此功法需循序漸進,不可貪多求快,呼吸自然,勻速深長,連綿不斷,身體落呼升吸,中途不憋不頓,在心靜體松神寧下習練。練至純熟,上肢可配合雲手訓練,即順緾絲運行,假以時日,開胯,圓襠,溜臀蹋腰,尾閭中正,命門拉開即可一步到位。特別提醒,此功法為太極中級功法,不適合初級太極愛好者,至少需要習練太極一年以上或者已開始懂內勁的太極練友,否則,習練此法,很容易扭傷髖膝關節,甚至導致髖關節錯位,得不償失,因為沒有練過太極的人關節筋腱骨膜大筋沒有拉松拉開,缺乏彈性,韌性,切記。

另外可加煉小周天運行法:在習練丹田內旋法之前,可以加習此法,結合丹道功以增加功力,此法與中醫名家張錫純的督任升降治療感冒法有相似之處,只不過這個不只是需要意領還形動。

1、預備式:要領同丹田內旋功第一式,此功盤坐立皆可,雙手合混元結,舌抵上顎,虛靈頂勁,澄心靜氣,意守丹田,丹田大致位於神闕與命門連線的外三分之二處。

2、緩緩吸氣,同時收肛提動會陰(如忍大小便狀),意想有股氣流循尾閭從脊椎內層,經過命門,夾脊,大椎,玉枕至百會;同時,至命門時,尾閭前扣,命門後撐;過夾脊大椎時,上背略前俯含胸,後腦微仰;達玉枕時,頸項後領,到達百會時,頭部前抑,至此,吸氣剛好完畢,意守百會。整個脊椎隨內氣引動呈波浪式上行擺動至百會,也可以深俯式運行效果更好。

3、接上式:緊接著開始緩慢呼氣,意念百會之氣經神庭印堂過口腔,承漿,過黃庭膻中,中脘,在眼餘光的凝照下落于丹田。過口腔時如果有口水,隨意念直接咽入下丹田。任脈意念經過路線不在肌膚表層在體內中軸線上,一吸一呼為一督任循環,周而復始,如是九次,十八次,呼吸自然而然,循序漸進,最後復歸於丹田,意守六分鐘收功。

說明:此功法可增長太極內功,丹田發力時,循脊至上臂更順達,內力更強勁。建議此功在內氣充盈下習練,丹田不足,可以在靜功或樁功中修鍊,在丹道專述中另述,於此不再累述。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流派紛呈。內家拳一枝獨秀,但太極拳又不愧為內家拳系中的一枝悠遠流芳的奇葩,久經歷代武術及養生名家實踐檢驗,無論用於技擊或養生,形式或功用已無可挑剔,臻於完美。

太極拳的發端,始於道家丹道養生術與傳統技擊術(外家拳)相結合後演化而來,故而太極拳注重練養結合,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就是指練家練拳不注重養的不妥之處。

西醫學解剖研究發現,人體十二經絡和任督及奇經八脈路線的部位存在與人體全身筋膜分布路徑大致相同,而小腹為任督和十二經絡手足三陰經交匯轉承樞杻,太極整勁的蓄放收發來於丹田,也就是腰部,這從西醫角度間接的佐證了太極練腰的重要性。

太極拳用於實戰,其勁力正是來源於全身筋膜的鬆弛與張騰瞬間切換產生的強大力量,筋膜的這種效果又來源於經絡從丹田摧動的內勁流以及平時對筋膜加強鍛練的結果。所以,此文一再強調腰部的習練正在於此,這是多年習練經驗所得,在此傾囊釋疑,以饗拳友,以資共勉。


推薦閱讀:

茶水錄(三十七)掌握實質能變通 擅用體悟破迷信
實戰太極拳系列之五----凝神聚氣與腰腹摺疊、心胸開合
練樁功的調息和收功有什麼要注意的?
茶水錄(十三)老話誤讀易走偏 功夫分層各自尋
形意拳與太極拳的聯繫?

TAG:功夫 | 突破 | 瓶頸 | 提升 | 太極 | 這裡 | 在這裡 | 在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