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九乘之巔——大圓滿法   陳泉州

   一 學修大圓滿必備的基本知識  (一)佛教世界觀  修大圓滿,首先要樹立佛教世界觀,也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涅槃寂靜。「四法印」也是用以判別是佛教還是外道的試金石,或者叫分水嶺,知道以後,就應產生堅定的出離心。  (二)佛法基本知識  除此以外,還要掌握一些佛教的基本知識。佛法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很苦,同時還告訴你有一個極樂世界,沒有煩惱,沒有生死,常樂我凈。釋迦牟尼佛又給大家規划了八萬四千個法門,肯定能找到適合你的法門。認為是火宅,要離開,要到極樂世界去,選擇好自己的法門,不回頭走下去,一門深入,成佛絕對是很現實的。所以要明白學佛是有理論有方法的,還要明白一些基本的概念,比方三界六道,這六道包括什麼?三界是哪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六層天,色界是十八層,無色界是四層,這是三界。三界包括六道眾生,解脫就是出離這三界六道。佛法的理論包括經、律、論三藏。主要的宗派包括大乘、小乘,大乘有禪宗、唯識宗、律宗、密宗、凈土宗。小乘有四諦法、八正道。還得明白五蘊、四大和六大之說。顯教稱四大:地、水、火、風。密乘講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組成人體和宇宙。怎麼把六大轉化,何為十二因緣,什麼是「涅架寂靜」等等。其中必備的知識和條件就是認識到六道是苦,是火宅,產生出離心。要知道最高目標是什麼,又知道路徑,又拿到「地圖」了,學佛的條件才具備。  (三)佛教簡史  我們還要了解佛教史釣基本發展情況。佛教有三大語系,漢語系、藏語系、巴利語系。佛教在印度本土傳播約一千八百年,就是從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十三世紀。在印度分四個階段:早期佛教、小乘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後期密乘佛教。還有人將印度佛教的發展分三個六百年,第一個六百年主要是小乘佛教(包括早期佛教、小乘部派佛教),第二個六百年主要是瑜珈行派和中觀派,最後一個六百年,是密教階段。密教是在印度和中國西藏先後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佛教在中國三個語系俱全:小乘佛教在雲南地區,大乘顯教主要在漢族地區,密乘佛教主要在藏族地區,可以說,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最為完整。所以應該說佛教發生在印度,發展在中國,這也是世界公認的事實。  佛教二世紀就傳人中國的西藏了,但當時西藏苯教勢力強大,藏王和貴族都信奉苯教,所以佛教當時在藏地並未弘傳。直到公元六、七世紀藏王松贊干布統一西藏,又受文成公主影響而信奉佛教,才逐步產生了藏文字和翻譯的佛教經典。接著,公元八世紀出現了藏族歷史上的「三傑」:藏王赤松德贊、蓮花生大士、靜命譯師。從此,藏地有了第一座正式寺院,有了藏文佛典,還有了七大善知識出家為僧,藏傳佛教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此階段被稱為藏傳佛教的「前弘期」。後來,由於佛教的發展觸動了貴族的利益,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為期四年的「朗達瑪滅佛」,也由此開始了藏地近二百年的分裂和混亂時期,佛教也由「宮廷貴族佛教」轉向「民間家庭式佛教」;直到阿底峽尊者進藏,才帶來了佛教又一次復興,這被稱為藏傳佛教的「後弘期」。  在朗達瑪滅佛時期,大圓滿法在四川康藏地區以及甘孜周圍幾個縣的民間傳播,法流沒有受到過影響,所以大圓滿法系可以說從釋迦牟尼佛定中說法到蓮花生大師傳法,以及後來的補充和發展,這個法流十分清凈沒中斷過。藏傳佛教中其它的教派是滅法之後,由阿底峽尊者、宗喀巴大師等十一世紀來到藏區又發展的幾個派別,所發展的主要派別就是格魯派、噶舉派、薩迦派。寧瑪派也叫紅教,他的最高法就是無上大圓滿——九乘之巔。寧瑪派的理論、判教有九乘次第,這是紅教規劃的一條學佛道路,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劃法,但九乘次第是紅教劃的。紅教判教的見地在解放前夕,甚至在民國以前有些教派還有些不同的看法,但在解放以後,特別是近些年來,許多佛教地位很高的大德在世界各地公開講法的時候都承認紅教大圓滿的判教是非常正確和不可思議的。現在寧瑪的判教基本上已被藏傳佛教各派共同認可。  格魯派是宗喀巴大師繼承阿底峽尊者所創建的一個教派,由於它穿黃衣所以叫黃教,其最高修行是大中觀法系,尤重大威德金剛法。黃教的無上瑜珈部只有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噶舉派亦名白教,它是瑪爾巴祖師創建的,它的最高法是大手印。白教的特殊之處是大手印和六成就法,主要是在拙火定的基礎之上修六成就,證人空性,明空無念,空樂無別。它的理論是以中觀論為主。薩迦派就是所謂的花教,它的衣服是黑白相間,它是貢傑布繼承了蓮花生大師的主要傳承所創立的,它的最高法是大圓勝慧法。還有個苯教,苯教是西藏原始本土宗教,後來受佛教影響,其中一些流派吸收了佛教教義進行改革,被稱為「白苯」,另一部分未佛化的稱為「黑苯」。西藏主要形成了這麼幾派。因為我們要研究藏傳佛教,所以要把藏傳佛教各法系的基本概念弄清楚,但我們重點要了解的是紅教,就是大圓滿法系。  二 大圓滿的九乘次第  寧瑪派將佛法總判為人天乘、顛倒外道乘、和真實內道(佛法)乘,人天乘(天乘和人乘)和外道乘是世間法;內道乘為出世間法。在內道中又分為三部九乘,稱為「九乘次第」。前三乘為顯教,又叫因乘: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後六乘為密乘,也叫果乘:即事部、行部、瑜珈部,這三部合為外密部;摩訶瑜珈部(父續)、阿努瑜珈部(母續)、阿底瑜珈部(無二續),這三部合為內密部,又稱無上瑜珈部。無上瑜珈中,阿底瑜珈就是大圓滿法,為寧瑪派所獨有。以上就是九乘次第。  (一)人天、外道乘  人天乘就是依佛的教導,修種種善行,持五戒輪迴為人,修十善轉生於天。人天沒有解脫生死,不是出世間法,但也是佛法。人天乘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說法,本來應該講解脫,但為了方便接引眾生,還講了這個世間法。  外道乘,原指釋迦佛時代的印度六師以及九十六種外道,然而也統指佛教以外的宗教及哲學流派。有人會問,外道也求生天,都是求生天,為什麼卻跟佛教的人天乘不同呢?主要區別在於修行目的。外道認為,能生天國就是最高目標,沒有比這更高的了。而佛教認為,人及天人都視為六道輪迴的有情,即使是天人,當命終時,也會因業力牽引而流轉生死,甚至還可能墮為三惡道,所以輪迴為人、天人都不究竟,只是佛子在漫長修行路上的一個歇腳點,並不是目的地。  (二)顯三乘  由人天乘再向上,就是出世間法的九乘。不是說修出世間法就不用修五戒十善了,凡是次第居上的各乘,必須以下面的各乘為基礎,因此才能稱為次第。次第就是一步一個台階走上去的意思。  顯三乘,包括小乘的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密乘也修菩薩行,而菩薩乘專指大乘的顯宗,只是為了便於稱呼。因此,大乘顯宗也叫「波羅蜜多乘」,密宗又叫「金剛乘」。  聲聞乘是佛教中最早出現的,他修的是「無我」。「無我」就不貪了,不貪就斷了煩惱,只有禪悅了。他怎麼斷煩惱呢?他是遠離產生煩惱的所有因素。所以戒律特別清凈,還修苦行。小乘的苦行特別苦,比方要是走石子路腳疼,我就專門光腳走石子路。他就這樣「遠離」,來斷自己的煩惱障。  緣覺乘呢,是辟支佛的修法,在無佛住世的時候,世間就會有緣覺,所以緣覺又稱為獨覺。他們是觀緣起性空而證解脫。觀緣起性空,就是修十二緣起。通過觀十二緣起,明白所謂的「我」及一切事物都是緣聚而生,緣散而滅,悟到並沒有一個真實不壞的我,於是就斷了我見。斷了我見之後,此滅故彼滅,把無明滅了,Jb的行就滅了,就不會去投胎,就不會再有來世的色身及六識,那麼老死憂悲苦惱也就滅了。無明滅了,我執也就斷了。這樣緣覺舍報後也一樣人無餘涅粲,不再生死輪轉,這是緣覺的修證解脫。緣覺不是依靠聽聞佛法而證的,不同於聲聞。雖然緣覺知道有阿賴耶識,但找不到它,所以緣覺所觀想的與聲聞一樣,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緣起性空、十二因緣,然而主要是觀因緣。觀十二因緣比起觀四聖諦、四念處更加深細,並且緣覺不由他人教導,靠自己思維觀想而覺悟,所以智慧比聲聞高了一步。小乘(聲聞、緣覺)只解決了一個問題——不再執著於「我」了,但是他仍有「法執」。  菩薩乘,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這是修成佛的因,所以屬因乘。除修共小乘的戒、定、慧之外,還要發四無量心,修六度。當他快樂的時候,會祈禱一切眾生都能和他一樣快樂;當他遇到苦難時,希望以此代換眾生的苦難,使眾生因此能免於一切痛苦,這樣自然就能轉化心中對自我的貪執,這即是大乘菩薩道的轉煩惱成智慧的方法。  這一乘需要一點一點修,須經歷菩薩的十地,最快需要三大阿僧祗劫的時間才能證得佛果。菩薩乘是把眾生與佛離得太遠,佛就是佛,眾生就是眾生,高不可攀,成佛時間特別長,就好像本具的佛性被很多東西掩埋著呢,要一層一層逐漸扒開才能顯露。  (三)密乘  密乘修的是成佛的果。密乘認為我佛性本具,只是現在有外障,迷者眾生,悟者佛。通過和上師相應,和佛相應,把佛菩薩的清凈力量加持到自己心中,把障礙除掉就成佛了,所以密乘就快在這個地方,它的殊勝也在這裡。要想「我就是佛」,時時和佛相應,瑜珈就是相應。但有一個問題是,一般人不敢認自己是佛了,所以根器的不同就出現了。其實一切修法(層次不同的止觀)都是「瑜珈行」,都是相應,只是相應的程度不同,因而有了修法的次第。  密乘對待煩惱,是把一切導致煩惱的因素和煩惱的本身,都被用來作為開悟的途徑。  必須注意,小乘、大乘和密乘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大圓滿的「九乘次第」之殊勝就是把這幾乘都含攝進來,按照循序漸進的次第編排成一條階梯,而不是互不相容。要求行者根據自己的基礎,如果你對佛法還不夠了解,就從小乘開始,一步一步走上來。每個人的所謂根器,就是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從小乘至密乘逐步發展出來的,就像一個嬰兒會逐漸長大成人一樣。  密乘四部是應眾生根機而設的:事部、行部、瑜珈部分別為密乘下根、密乘中根、密乘上根者而設,無上瑜珈部則是為密乘上上根者而設。而只有無上瑜珈才能即生成就佛果,其餘三部,都可視為無上瑜珈部的基礎。  1.事部,是專修息增懷誅等事業法的,就是求佛菩薩加持,求護法、財神護佑,幫忙消災、發財。  在修法上,觀想對生本尊求獲加持,並重於外在事相的修法,如護摩、清凈、供養等等,並且著重用手印和咒語來清凈自己的身口意。守戒如法修持,七世可成就(又有說十六世者)。  2.行部,既修事業法也修本尊相應法,是介於事部和瑜珈部之間的次第。  行部是本尊怎麼做,我怎麼做,與本尊如同夥伴關係,有小量瑜珈了。先將自己觀成本尊,再觀對面也有個本尊,自己心中的咒輪放光,跟對面本尊心中的咒輪光相映,這樣修相應。守戒如法修持五至七世可成就。  3.瑜珈部,重點是修本尊瑜珈,強調修定。  此時我和佛是平等的了。修法是:觀想自成三昧耶尊,然後迎請智慧尊融人自己,自己成智慧本尊,自身與本尊無二無別。修完再遣送本尊。仍有迎有送,有本尊與行者的分別。守戒如法修持三世可成就。  事部和行部,觀想的本尊跟自己隔離,而瑜珈部則觀想自己成為本尊,並進入本尊的壇城剎土,不過修完要遣送走,還是向外求。外三乘都認為佛是佛,我是我,佛是清靜圓滿的,我是煩惱凡夫,要以佛菩薩的身語意和壇城來清凈自己的身語意,都是向外求,還有能凈和所凈,所以叫外力三乘。  而無上瑜珈部,認為「我就是佛」,佛慢生起。自己已經時時處處是本尊了,那麼也就無能清凈與所清凈,對本尊也無迎送。而現在煩惱還有,怎麼辦呢?不是去清除,而是利用煩惱來修道,修樂、明、無念。而所修的樂、明、無念,也只是道上的方便,一定要觀空性,和空性雙運。若沒有觀空,那麼一切修行都無法解脫。這就是無上瑜珈的修行關鍵。  摩訶瑜珈以生起次第為主,也叫父續部法。生起次第是修本尊,我就是本尊,變成一模一樣,然後心輪放光,化為空有。下座後的時時處處身口意不離本尊,並且視所見到的眾生都是本尊,所處的環境都是本尊的剎土。生起次第修圓滿有兩個最好的結果,第一能到本尊佛的凈土去,比如到阿彌陀佛的世界,就可以去了;第二個能見到本尊佛的報身,法身還見不到,見法身要成佛才行。報身佛,比方阿彌陀佛的那個形像,他在西方極樂世界國土的形像,就是報身。  阿努瑜珈,以修圓滿次第為主,也叫母續部法。這階段的修行是從內里修,本尊也不要了,咒語也不念了,咒輪也不觀了,而是注重自己成佛的根器。這根器是氣、脈、明點和自己的佛性,通過修氣脈明點,安住自性,轉識為智。  阿底瑜珈,是將父續和母續結合起來,相當於新譯密法的無二續,其實高於無二續,也稱無二大圓滿。為什麼叫「大圓滿」呢?一切染凈法都在現前離垢、明空赤露的本覺中完全具足,所以叫「圓滿」;解脫的方法最方便殊勝,所以叫「大」。從證的果來說,證悟自然智的本體空就是法身,本性光明就是報身,大悲周遍就是化身。三身原本具足,不需精勤修作,只要在證悟上師的加持下自然安住,就成就了,所以叫「大圓滿」。  阿底瑜珈的修法分心部、界部、竅訣部。這三大方法,各有各的特點,結合修行,能速疾成就,單修行一部法也能成就。我接的法脈就是三部總為一體了。竅訣部又分為四部,由下往上,分外、內、秘密、無上部,也就是阿提、借提、仰提、寧提(心髓)。無上部就是寧提自性大圓滿金剛藏乘,又分自性、金剛藏兩部,實際就是最高的徹卻、妥嘎,到妥嘎這一步證悟圓滿就與佛無二無別了。  龍欽巴尊者提出「七抉擇見」,將修行知見分為七層次第:  第一,凡夫見:  也叫執實見,就是凡夫把一切法都執為真實的。那麼就追求升官發財,甚至不惜去做壞事,這就是迷糊,無明,凡夫之見。  第二,外道見:  就是外道理論,邪見,或陷於斷邊,或陷於常邊,執著「有」或執著「無」。  第三,人無我見:  小乘見,他認為我是空的,把這個「我」放下了,但還有「法執」,認為四諦、十二因緣等法是真實的,還不究竟。  第四,唯識見:  認為世界萬物都是心在感知,唯自己意識而存在,既然這樣,哪有法呀?把法執破了,進了一步。但是他認為有「心識」,認為一切是心意起來的,又有相了。  第五,中觀見:  認為「緣起生萬法,緣起性空」,一切法相都是各種條件合成生起的,包括心識仍然是緣起而有的,所以也是空性的,也是造作的,不究竟的。他把唯識破了,又進了一步。  第六,俱生智見:  也叫大手印見,比中觀見又進了一步。他認為佛性是本具的,具足智慧,不須別修斷舍,自然而然就會顯現,所以好好按照上師傳的法去修持就能夠成佛了。但是他仍然還有「修行」,還重氣脈明點修持,須轉識為智,仍有作意。  第七,大圓滿見:  或叫大中觀見,是佛知佛見。大圓滿見很簡單,眾生都是佛。不過我們都是因佛——有成佛之因的佛,還沒有證果。我們和釋迦牟尼佛無非是他沒有無明了,我有無明,把無明去掉不就是佛嗎?所以不須轉識成智,只要靜下心來,安住自然,安住自性,佛性自然顯現,就成佛了,這就是「無修而修」。所以大圓滿是安住自性、安住自然的修法。  那麼現在上師諸佛對我接上了線啦,彷彿通過加熱,起一種神變,「叭」的一聲,把無明摧毀,鏡子乾淨了,佛心裸露,與佛心相契,就成就了,這就是大圓滿的修法。大圓滿法是現前離垢之智,明空赤露之景,當下不二,即身成就。  三法脈傳承  密宗傳法重在傳承,沒有傳承就不能得到諸佛菩薩和歷代上師對你的法流加持,法流加持意味著開許你修這個密法,而且給你智慧、福報、各種事業的加持。沒有清凈的傳承,再精進也不會成功。所以學密法一定要先弄清法脈,法脈應是公開的,一定要問清你這個法跟誰學的,它是從哪兒來的。  顯宗有的書上講,佛和眾生都是無始的,但是大圓滿有一個原始佛,就是普賢王如來,就是大日如來,他在定中自證三身成就了佛位,然後他的智慧化為五色光,化成五佛,用心印傳承,把這個修行方法印給五方佛。把大圓滿傳給五方佛,五方佛又統一傳給金剛薩垛,就是報身佛。·在多少劫之後,三十三天有個具勝天子,具勝天子信樂佛法,金剛薩垛給他灌頂,傳了大圓滿,大圓滿法就在三十三天流傳了數劫。隨著因緣成熟,印度某國家的公主相信佛法,有一隻神鳥,到三十三天把具勝天子化成放光「畔」字含到口中,飛到公主那兒,啄了一下公主胸口,公主懷孕,後來從心間蹦出一個金剛杵,變成一個神童,這就是人間第一個大圓滿成就者極喜金剛。從極喜金剛大約經七代傳到蓮花生大士,蓮花生大士的二十五個弟子又往下經幾代傳到無垢光尊者。無垢光又名龍欽饒降巴(龍欽巴尊者),他遍學寧瑪派和新派密法,著作極多,被推為舊派中智者之首。從現存資料看,自無垢光尊者開始,大圓滿的教義才成了有組織的、有系統的、有記錄的學說。從無垢光尊者往下分開了,有兩支傳到我們這裡。  第一,大圓滿的主系傳承。  從無垢光尊者傳到龍薩法系,龍欽法系代表人物有巴吉益西和仁真龍薩娘波兩位大師,由他們傳到阿秋法王。這是大圓滿法系的一支。  第二,無垢光尊者傳下的白玉派傳承。  此傳承以岩傳、教傳為特色,有三股:一個是翁親尼瑪法王,一個是索登堪布(索登大堪布是竅訣部總集,他取了許多伏藏大法),還有桑他多傑這三個傳承,又合到一起傳到謝爾洛大堪布。謝爾洛堪布,那個白鬍子老者,他是實修派,他在冰天雪地披兩床濕棉被,都是冰的,一個時辰都烘乾了。他給我傳了法之後,把他傳大圓滿的法衣,法帽,還有法器,全部傳給了我,他讓我把這個法系往下傳播。  以上是我的兩支大圓滿法脈傳承。其它法脈傳承有:  第三支傳承是從十世班禪大師而來,他主修的是大中觀法系——彌勒傳承。因為宗喀巴大師是彌勒佛心中化現出來的,他傳彌勒法絕對是首要的,一直傳到十世班禪大師,十世班禪就把這個法脈放到我這兒。這個法脈的信物最重要的是個金質九股金剛杵,代表著法脈傳承,代表班禪大師授予的傳法權。另外還有一個缽,是宗喀巴大師用過的。這是彌勒傳承,大中觀法系。  另外還有薩迦派法王,從貢卻傑布一直傳到現在的阿旺克珠法王。阿旺克珠法王年齡比較小,也給了我傳承。  記住上師就是個插座,你就是個洗衣機,微波爐,你必須連接到上師那個插座上去。普賢王如來就是個大發電廠,通過輸變電,變壓站,電流傳到上師這個插座上。那麼插座是不是真的,是不是有效用,首先觀察他這個法脈清凈不清凈,就是法脈中間沒有隔斷,而且說是由具格的上師傳承下來的法脈。已證悟三身成就,是大圓滿法要求傳承上師必備的傳法資格。大家在觀修上師瑜珈時,要觀想我所具有的以上三個法脈。  四法脈特點  大圓滿法系從蓮花生大師一直傳承下來,是非常清凈的,他是九乘次第;見地分七層見地,由低到高,一級級直到大圓滿見。成就了大圓滿就與佛無二無別,也證得了三身,就是法身、報身和化身,具備了三身就是佛,所以可以說大圓滿法是九乘之巔。  密乘和顯乘在修行方法上有顯著不同:  第一,顯教修法基本上按戒、定、慧的次第走,密乘是慧、定、戒。  顯乘,首先你要守戒,一點兒不能犯,非常清凈的時候才能夠人靜,人靜了才能人定,深定中才能開智慧,才能證得佛的三身。你要是不守戒,戒不清凈,不入靜,不入定,怎麼開智慧呀?但密乘,特別是大圓滿法,是慧、定、戒倒過來修。就是先把自己觀成佛菩薩,你就是佛,無二無別,在這個觀修的定中,在心性中生起了佛的知見,佛的知見就清凈;清凈了,再修定就容易了;修了定就什麼道理都明白了,那戒律也就持得清凈了。你要是很明白理了,一看我要做這個壞事,下一世會如何,後半世會如何,一下子就清醒了就不做了。這是慧、定、戒的修法。它有個好處,是先明理,知識覺悟先提高,就像小孩要戒煙,你打他不一定戒得了,他在路上抽,在廁所抽,你怎麼辦?但他要知道抽煙的危害他就不吸啦。這就是慧、定、戒的優點。  第二,修行小乘就是得跟羅漢學,學八正道,四諦法;修行大乘就要跟菩薩學習,行六度波羅密;那學密乘呢就直接跟佛學,把自己變成佛,然後修定再去守戒,所以路程應該是更便捷的。  而且密乘是自力加他力,力量更大,自力就是自己發心,發菩提心,發皈依心,他力是上師的加持力。  第三,戒律上,大圓滿有二十七根本戒,其中最根本的三條戒是:  恭敬上師,不誹謗上師,對上師不失信心;對大圓滿法不失信心,不能捨棄;慈憫金剛兄弟。  它是更適合漢地和世界各地眾生,更適合工作中的居士修行的戒律,所以大圓滿不僅殊勝而且方便。  《大日經》講:「以菩提心為因,以大悲心為根,以方便為究竟。」沒有菩提心不能成就,發菩提心為眾生誓願成佛,是種下成佛的因。為什麼大悲心是根本呢?因為有了大悲心才能生起菩提心,才會憐憫眾生而施救度。「以方便為究竟」,坦白地說,就是只要為了成佛,為了度眾生,可以不擇手段。很多按大乘戒律不行的,密乘卻可以。比如盜戒,因為有些富人特別吝嗇,有些菩薩就專門施一個法,強行作法把他家裡的東西給他拿到十方供養,這就是「以方便為究竟」。須注意,這些行為都須以根本的心戒為前提,就是菩提心,慈悲心。  第四,密宗尤其是大圓滿法,尤重上師加持。  大圓滿法有「三個圓滿」,這是成就的必要條件。即傳承圓滿、上師的證量圓滿、你自己信心的圓滿。  傳承圓滿:就是看上師所傳的法,它的法脈是從哪兒來的。如果從大成就者那裡來的,而且法脈清凈,我們就可以接過來。比如大圓滿法系,從普賢王如來經蓮花生大師,一直傳到康藏地區,沒有間斷過,滅佛期間也沒有間斷,這個法脈就非常清凈,這就沒問題了。就像這個麥克風,它能用是因為接通著電源,這個電流經電線從大發電廠一級一級傳過來,中間沒有間斷過,就沒問題。這是我們講的傳承清凈,也叫傳承圓滿。  上師的證量圓滿:傳修大圓滿的上師必須證得三身,因為大圓滿本身成就就是三身——法身、報身和化身。是否證得三身成就不能依憑自己說,需得到真正具足證量的大成就者的嚴格印證。只有具有三身的證量,有了金剛持的見地,才能傳大圓滿。金剛持是三身的總持,法身為普賢王如來,報身是金剛薩捶,也叫金剛勇智如來,化身是釋迦牟尼如來,三身的總持叫金剛持。證到總持的境界才叫有三身,才有這個法脈,才能傳這個法,這是上師證量圓滿。  對上師和大圓滿法的信心圓滿:對上師的清凈信心是密乘的最根本戒,沒有信心就不具備進入密乘的基本自身條件。密法最大的特點就是相應,相應來自於信心,信心越強烈越相應。信心來自於對法脈和上師的了解與認可,如有懷疑你乾脆別修這個法。而反過來,相應又能增強信心。不能相應,就得不到上師的加持和根本智慧,並且相應必須是矢志不移的堅定信心。我在各地講法之前首先闡明這一點,你必須通過觀察認為可以,再接這個法,沒信心就不要修,不可兒戲。否則你修了之後,中途退轉,就前功盡棄。如果修大圓滿中途退轉,依「大圓滿二十七條根本戒」就犯了根本戒,果報是下金剛地獄。你只有信心足,才能得到上師、三寶對你的加持。  我們這個法脈有一個「三成就必具其一」的承諾:  第一,修大圓滿能即身成就。  如果你按次第如法修行有個10年,見性是不會有問題的;見性之後,再修其它輔助法,就能成就三身。  第二,中陰成就。  人在離開肉體的49天之內處於中陰身狀態,其中又分兩個階段:死後第24天半以前的中陰身是此世的模樣,24天半以後就是下一世的模樣了。如果某人死後未超過24天半,你夢到、觀到的他就仍然是現世的模樣;若是24天半以後看到的,如飄飄欲仙就是天道了;如是很兇惡的魔鬼、畜牲,那就是人了惡道。所以第24天半以前這個階段是個成佛的機會,如果在世時未能即身成就,行者就一定要把握住這個機會。  第24天半以前的這個心識,還會經歷許多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引導來指導中陰成就,這種心識引導至關重要。從明年起我們就開始訓練學員熟悉中陰身每一天是什麼樣,演習指導中陰身成就,這樣受過訓練的學員就能指導同修們在死後第24天半之前也能即生成就。這就是中陰身成就。  第三,往生兜率天的成就。  彌勒法門是最簡捷的,有一個簡易的修行儀軌,還有「三經」——《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彌勒成佛經》,這三經是釋迦牟尼佛對彌勒佛的授記。佛說現在皈依我(釋迦牟尼佛)沒有成就的弟子,在我滅度後都可到兜率天中去。修彌勒法的行者去世時伸懶腰的功夫就能到彌勒內院,拜下去頭剛抬起來,彌勒佛就出現在面前接見他了,立即讓他開悟,聽法成就,四千年後隨彌勒佛下去度人。我們有彌勒法的清凈傳承:這個金剛杵是十世班禪大師傳下來的,代表了宗喀巴大師的清凈傳承,而宗喀巴大師是從彌勒佛心中化現的,所以這個金剛杵其實象徵著清凈的彌勒傳承。如得到彌勒傳承之後,再發一個願(有發願文),經常憶念這個願,往生兜率天是沒有問題的。  五 學修大圓滿必備的前行  修大圓滿必須完成前行的修持。亞青寺傳承中有個不共說法:修持大圓滿可以在上師的加持下直接修證徹卻、妥嘎,不須依諸前行。這種方法,是對上上根器的密乘行人而言,而絕大多數行者,仍以次第而修更穩妥,更易得到成就。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大圓滿前行。  第一,要依止一位已經證得三身的成就者作為上師。  這是成敗的關鍵,是勝利源泉,是根本保證。並思維因果不虛、諸法無常之理,生起出離心。  第二,要發願菩提心。  第三,要修六個加行:  (1)修皈依;(2)大禮拜法;(3)實修菩提心;(4)金剛薩埵懺悔法;(5)供曼達;(6)上師相應法。  皈依法的重點是修皈依境。要修得歷歷在目,通過閉關把皈依境修得清清楚楚地呈現出來,那就行了。修皈依境有兩種成就:第一種是觀想的成就。觀出來,歷歷在目,非常真切,這是觀想成就。有這個成就就可以往下走,沒有就根本不能往下走。第二種是自然顯現出皈依境的成就。要修學,修皈依境是第一道坎兒。  大禮拜有兩種,一種是實際拜,一種是觀想拜。觀想拜很方便,坐著、躺著、坐車出差都能夠拜。禮拜的目的是去除功高我慢,培養虔誠心,培植與三寶、上師的感情,調伏氣脈,能時時受到上師和佛對我們的加持。  實修菩提心,這是大乘道的根本,也是貫穿始終的修法。自他相換是非常殊勝的法門。修菩提心,要達到心靈震撼的境界,達到了心靈震撼才叫修。現在學佛的人知識水平普遍提高了,有的人看一眼,自以為明白了,就過去了。可是你所明白的根本不是你自己的東西,除非經過認真思維、體悟。修菩提心,就須將眾生觀想成自己的母親,一想到母親的艱辛勞苦馬上想哭,甚而達到無法抑制、痛苦流涕的程度,這樣對曾身為你母親的眾生就會生起大菩提心來。隨之而來,你的人緣就好了,都願意跟你打交道,做生意都願意跟你合作,一切都順了。所以修菩提心得有心靈震撼,真正成就菩提心。打好這個基礎,其他各種修法都容易修成。  金剛薩捶懺悔法,是消除無始劫以來的業障,人有業障無法輕裝上陣。金剛薩捶在成佛前發了個誓:「我要成了佛只要念我的名,觀修我的像,我就讓他無始劫以來的罪皆消滅。」後來他真成佛啦,人們就修他的法,觀他的相,念他的咒,便有很多在他的加持下得到成就。所以金剛薩捶這個懺悔法非常厲害,很多罪業都可以消除。許多病人得重病,念這個咒,病就好了。  修供養,是通過上供下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增加自己的福報資糧。供養也分兩種方式:實物供和觀想供。實物供養有火供、水供,還有財神供、護法供等不同。我給大家傳的五妙供就是觀想供,這是非常殊勝的法。  上師瑜珈法,就是與上師相應。因為上師是三寶的總持,只有真實意義上的相應,才能受到三寶加持。能不能精進,能不能成就,這是根本。上師瑜珈法涵蓋了一切加行和生圓次第的修法,無與倫比,是一切法的核心。阿秋喇嘛的授記中,有個偈子:「自心意念上師之剎那,三身大聖寂怒天眾等,除此以外無有起堅信,獲得境心無二之加持。」這個授記講的就是與上師心相應。這說明通過與上師相應是證到空性的根本。  上述修法是大圓滿心髓必備的前行。  第四,使身口意得到深層凈化。  通過觀修本尊、修持氣脈明點、止觀等修持使身口意凈化,證四喜四空,最後身心靜止,安住本然。「安住本然」就是:  身,安住不動搖,停止一切外在事相的身修持,如九節佛風、朝拜、頂禮、繞行、供養修福等即須停止;並於日常生活中保持清凈;  口,寂靜,遠離無益的庸俗言談,且不須誦咒等修持;  意,遠離凡夫顛倒迷亂之妄念;且不須觀想本尊等作意的修持;視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無別,觀心性的生、住、去而無所得,一切作意全無,安住自然,而達於無念。  上述諸次第是大圓滿的前行。這個階段是「息心」,就是由起初萬念紛飛,修到能很長時間保持「一念」,進而到「無念」。達到無念,意識止息了,智慧自然生出,「無念」是體悟空性的基礎。  證得「無念」後,就會有心理和生理上不同境界的樂受。首先,身體上會感到極大的輕柔、舒適、愉悅。其次,人定時,只感到有意識,身體似乎消失,心住於禪悅中,遠離外界一切和內心的思維。而且,從定中出來,會感到這個世界的庸俗平凡,不及定中的妙境。你的性格氣質會逐漸變得柔和、寧靜、慈悲、堅韌,智慧增長。  但是若要徹底斷掉煩惱,還需下一步的證悟空性,也就是見到「本來面目」才行。當證到空性,就登上了菩薩地。所以還須大圓滿次第的修持。  六 大圓滿的徹卻、妥嘎  大圓滿是由原始法身佛——普賢王如來證得的。其它的說法是佛無始,眾生無始,然而大圓滿法是佛有始。普賢王如來在定中把一切放下,心性自然智,自然光明,佛性顯露,證得了三身佛位。普賢王如來證得之後,馬上五智化為五方佛,就等於用心把這個法傳給五方佛,五方佛又一起傳給了金剛薩捶,所以此法是法身佛普賢王如來所傳,佛法九乘次第也是從他那兒傳下來的。  普賢王如來觀點是,所有的眾生佛性本具,這個本具的佛性佛心叫如來藏,都在自己心裡邊呢,實際上每一個人都是佛,都具佛的德相,都具佛的智慧和神通,所以每一個人都可說「我就是佛」,所以要樹立的第一個概念「我就是佛」。但是,本具的佛性、佛心被障礙迷住了,只要把障礙剝離掉,你佛光顯現出來就成佛了。所以這個大圓滿法非常簡單,就是你把什麼都放下,不住,智慧不住「三有」。這「三有」沒有了,智慧自然顯現,你就證悟成佛了,原理就這麼簡單。 ·  廣義的大圓滿包括前行與正行。前行部分是為正行清除各種障礙,包括一些深埋心識深處而自己很難、甚至無法覺察的障礙。有許多人們視為極高妙的修法,雖然很殊勝,但仍屬大圓滿前行部分的修法。  大圓滿正行,是在前兩部瑜珈的基礎上離戲了,離一切對待、分別、作意,直人實相,安住於自然本性之中成就。不觀想、不結印、不持咒,不繫於三緣(樂、明、無念),不執於四喜,圓滿次第的氣、脈、明點等細身也都不用了,否則還是前行。  大圓滿正行包括心部、界部和竅訣部。人間初祖極喜金剛留下大圓滿六百四十萬偈,二祖文殊友將其分為心部、界部、口訣部:  1、心部:  從「體、相、用」三方面解釋心性,所講主要是心性問題,所謂「心地法門」即從此而來。修行上,以證悟「心體本空」為重點。  2.界部:  是視一切境都是法性普賢界。此部重在修「心性光明」(這種光明本具,只是不顯),就是在悟空性的基礎上,將體內四大五蘊皆化為光明。  心部即「心」,仍有執著;界部執有法性,也仍有執著;所以這兩部仍不究竟。  3.口訣部:  將心部和界部集成而為「大圓滿」,只有此部猛利直截,不借分析思維,超絕一切次第,直指心性而頓悟。也就是令心性光明白顯,這光明就是我們的本覺智慧。這個本覺智慧具足了三大特點:心體本空,心相光明,心用大悲周遍。到修成大圓滿時就是證悟這三個特點,這就是大圓滿的證悟境界。這三個特點就是佛三身的特質:心體是空性的,是法身;心相是光明的,是報身;心用是大悲周遍,是化身。三身本來具足,我們就是要證悟這本具的三身。  吉祥師子將口訣部由淺人深分四部,即外、內、密、極密(譯音為:阿提、借提、仰提、寧提,「提」為心髓之義)。「極密部」又稱「無上部」,又稱「自性大圓滿光明金剛藏乘」、寧提。人們所講的大圓滿主要是對寧提部的講解,這既是口訣部的精髓,也是大圓滿的精髓。寧提分徹卻、妥嘎兩部。「徹卻」意為「立斷」,「妥嘎」意為「頓超」。徹卻與妥嘎其實是禪定與光明雙運。徹卻  徹卻就是無修無整無散亂,安住自然,斷除妄念,使自己本性赤裸裸地暴露出來,頓悟心性本空,心性光明就顯現出來。即所謂「明心見性」、「開悟」,證得法身。徹卻成就的根本標誌是證得心性光明。  「無修」,其實是無修而修。因為眾生本來清凈,本來自在,本來光明,本來智慧,如果在一剎那間認知了此理,就是見到了「本來面目」。因為是一剎那的事,不必猛厲執持,所以是「無修」。但這需要以前面的前行為基礎,也不是說可以放任散亂。  「無整」,其實無整之整,就是妄念起時不須對治,不擒不縱,妄念自會消滅。如果去對治,也是妄念,就會引起無窮的妄念;如不去對治,它自然消滅。  「無散亂」,就是不昏沉,不調舉,寬坦自然地安住,不起絲毫妄念,過去未來的功過,一概不想,無期盼也無憂懼。  因為本覺智本自具足,自然光明周遍,非觀想可得,非妄念別可見,若執著了反成障礙,這是修徹卻的關鍵。  見性的境界,如「無雲晴空」,是一種赤裸裸,明朗朗的境界。就是沒有任何分別心,既無能所之分、無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差別,也無東西南北上下大小之分,也無各種顏色的色相,無美醜善惡之分別,一切法就在這廣大虛空中任運顯現,卻不分別執著,鏟是空有不二的境界。  這「自性」又叫佛性、本覺智、本來面目、真心、光明心性、如來藏、光明本覺智,還有些辭彙也和此義大致相同:法性圓成、真如勝義、自性界清凈、離邊、雙融、越心、唯一明點、法性、智慧、空性、寂靜、秘密、明照自在、本來清凈,這麼多表達方式,都是指空性的法身。它又有光明,就是報身。因大悲而以光明作出種種化現,就是化身。  這「自性」是心色不二,且顯現為光明相的智慧體,陳健民上師認為稱之為「明體」更合適。「見性」是見到這光明體。  普通人在嬰兒、醉後、大樂、悶覺、睡眠、哈欠、噴嚏、臨死亡時,明體有偶然顯現的機會,但時間太短,常人無法把握和體會,縱使有體會,也無利益。上師往往用一些側面的辦法,是弟子經驗一下明體是怎麼回事。如上師在弟子人定時,忽然大聲呼「呸」,或突然問:「你當下心在何處?」利用弟子受驚時的心理狀態,使妄念頓歇,明體顯露。這就是由上師的加持力指認出我們的自性,如禪宗之棒喝就有同工之妙。但弟子是否能當下見性,在於上師的加持力是否足夠,弟子的時機是否成熟,受驚程度是否適當。  見性,是體證到空性。在修空時,就會感到自己的身體放大到如虛空般無邊際,自己似乎不存在,卻又如虛空無所不在,這就是空性的體驗。如果安住於這種空性,逐漸就會對空性的體悟越來越清楚,最後證悟到空性,直覺地破除對自我的執著——我執。得到這樣直覺的不假思維的覺受,就是見性的境界,就證到了空有不二的法身境界,就從一個凡夫登人了菩薩地。  修徹卻有多種方便法門,如「無生阿字口訣」和「三虛空會合瑜珈」。無生阿字口訣是持寶瓶氣,佐以觀想,可使五大元素解脫,五種智慧頓然顯現。三虛空會合瑜珈是以心注眼,眼注虛空之法,使密虛空、心虛空、外虛空會合,從而明體顯現。這是從徹卻趨人妥嘎的最方便法門。修持得法,內境自然光明,身中五光化為微細光明而人法性。  明體的生起、顯現、安住、擴展,及發生妙用,需要一個修持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一般相繼需要幾步:  第一、明體顯現。  第二、無念。  並不是只有無念才能見明體,前面所說幾種狀態也可見明體,然而初修者必須在無念時,定力穩定,明體才易於顯現。到了功力漸深時,妄念上也可現出明體。  第三、氣離出入。  此時的呼吸已完全停止。因無妄念,所以氣不出;因無執著,所以氣不入;因無我,所以氣不住。只有這樣,明體才能自顯。到功力純熟時,即使氣有出入,明體也不會喪失,也能安住。  第四、心離能所。  就是無能執明體之心,也無所執明體之境。此時的心雖明明白白,卻無執著之心;此時的境雖然清清楚楚,卻無所執的明體。  初修時,只能初步見到明體,再到無念,再到外氣停滅,再進到內氣停滅,再進到心離能所,此時四相具足,明體自然安住,就證到見性了。不過,修徹卻雖有本覺智顯現,它的光明還不夠廣大,不能成就金剛身,因此不能成就無邊的利他事業,其神通變化,力用大小等也有限。也就是說,修徹卻證悟的是法身,而不能證悟利他的色身(報、化二身)。  妥嘎  妥嘎,是大圓滿法的頂巔。是在將內心本具智光顯現(徹卻)的前提下,將內外五大化為五智光明,即「虹化」。徹卻只能將自心本具智光顯現,而不能化五大為光明,須由妥嘎來完成此證。其修法是「觀光」,「觀光」是大圓滿法的最獨特之處。  (一)修持原理  為什麼通過「觀光」,能使本覺智開顯?這要先了解一下相關的智慧氣脈。從命脈分出的八脈,為八識的基礎。全身明點化為佛菩薩的壇城,也是在這八脈上顯現出來。本覺智光住在體內什麼位置呢?其實一直住在我們的肉團心中。眾生肉團心中的這本覺智光因為被無明遮擋住了,所以看不出來。妥嘎修法就是將心內的光明通過眼根在虛空中觀到四種光明境界,極為殊勝不可思議。這個過程與幾種智慧脈和光明相關,這六種是:  1.肉團心光脈:就是肉團心中的智慧氣脈,這是本覺智慧的隱藏處。  2.白柔脈光脈:就是聯繫著肉團心和兩眼的智慧脈,此脈從兩耳後經過,是智慧光明的通道。  3.遠通水光脈(晶管脈):普通四大所生的眼處智慧脈,連著白柔脈光和眼根中間,像道門一樣,通過這裡能看到遠處虛空。  4.界清凈光:如無雲晴空,本覺智光在這個境界上顯現。  5.本覺智光:肉團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通過觀光修持,會次第變現出四種境界,這些境界都是本覺智的不同程度證悟的投射。  6.明點空光:形如一個一個的光圈,是在界清凈光上顯現出來的本覺智光。  妥嘎修法依次有四層境界:  1.現見法性顯現;  2.覺受增長顯現;  3.明體進詣顯現;  4.窮盡法性顯現。  我們的本覺智慧具足體性空、相光明、大悲周遍三種性質。就好像太陽,太陽本身是空寂的,它的性相是光明的,而陽光遍照萬物就是它的功用。修妥嘎要依據上師所傳的種種要訣,使本覺智慧通過前面所說幾種光明智慧脈,圓滿顯露,就頓時證得了三身。  首先,這個本覺智光要依肉團心光脈,順著白柔脈光脈,經遠通水光脈,在界清凈光中顯現出明點空光,就是五智光明體出現。它是五色虹光,其實是佛五智慧的顯現。這隻有心定到一定的程度時才能看到,所以必須徹卻的禪定功夫很穩定。所以歷史上許多成就大德於「徹卻」定上花的時間常為「妥嘎」的五到十倍。  然後,所見光明體由動搖到穩定,小變大,由暗至明,形狀顏色也有變化,景象複雜而豐富。光明體顯現的各層境界,是「依根現量」,就是所有眼中所見的景象都是本具內在智慧光明的投影。  最後的窮盡法性顯現境界,就是在各種應顯現的景象都已顯現出來時,將一切外境都收歸於內,內外合而為一,所見外境皆空,明點空光也沒有了,一切都人了法性,身體化為五智光明,即圓滿證得三身了。這最後的內外合一就是所謂「母子光明會」,是自心與佛心的合一。這其實是化五蘊為大光明,如我寫的偈子「初覺內明外明,再覺明團無限,極明化顯晴空,一切一切妙然。…『空空無空,五光自顯,妙化萬象,自然自然。」這種現前離垢之智,明空赤露之景,就是大圓滿的證悟境界。  (二)修持要訣  觀光的要訣在於「定」,就是安住自然。觀光有「七門要儀」,就是身、口、意、門(眼)、境、氣、明七方面的要點,也就是由動調整為不動。身體是有三種坐姿,都是為了調和氣脈,斷掉妄念,除去昏沉和散亂。口是不能說話,也不能念咒誦經,是為了使呼吸均勻,從而心保持穩定。心不思過去、現在、未來。眼是向上、下、左、右凝視,使光明增大,五色調和。境,要選無雲無風無霧的晴朗天氣並且遠離喧鬧的清凈處。氣,呼吸要唇齒不相觸,用口緩緩呼吸,這是為了避免四輪的障礙,又使氣易人中脈。明,是在上述幾點都調整好後,觀光特別清明而穩定。  只有自然安住,本性才能無礙地現起。若仍在用這個意念、事來指導修持,仍是障礙,永遠了脫不了。當意識根本不起作用了,自己的本覺智,才能在不執三有(有有、空有、住有)的狀態下顯現出來,然後安住於這本覺智中,這是大圓滿的修法!我舉個例子,汽車行駛了八百米時,必須熄了火,靠它自己的慣性行駛,沒有制動,這個狀態如同修行達到了不作意、只有本覺智慧了了分明的境界;汽車以這種慣性在沒有任何外力的干擾下就可達到目的地了,這就是大圓滿的成就,當下就是佛境。這就是徹卻、妥嘎之無修而修的原理。  修大圓滿的境界是什麼感覺呢?就是把心放大,多大呢?把宇宙整個兒包起來,這宇宙裡面的萬物呢,包羅萬象、紛紜複雜,這一切,都在你心裡邊包住,你諸念不起,不理睬、不煩惱,一切該怎麼樣就是怎麼樣,就是我寫的那句「自然自然」。但是心要安住在這種狀態中,這就成了。這個大圓滿實際上很簡單,安住到這兒,要離戲,離戲就是將現實中所有的存在都視為是演戲中的角色而已,離戲了就住在真空妙有裡面啦,就成就了。  修行中有很多善巧的方法,如可以直接修安住,也可生圓雙運,目的都是證悟一個:不落兩邊、大離戲的無二境界。對任何都無住的境界,就是究竟成佛。凡有相的,有這個境、那個境,都是虛幻的,永遠都不是究竟的解脫境界。  證果後,會覺自己體性清寂,無貪著,自然通達一切顯密要義;最顯著的外在表現有兩個:身體健康長壽,臨終時虹化而去。  身體上會柔軟輕靈,膚色充實,面無皺紋,身現五佛像,或老轉童相,發白轉青,齒落重生,身體輕安無病,口出語悅人等等。  成佛後,若住世,可隨緣度化眾生,臨終時化為金剛虹體而進入法界;若不住世,則可立即虹化而去。  「化虹而去」的「虹光身」,這正是無來無去,非去來今的表徵。虹化有兩類:第一,正等虹化。就是肉身直接化成虹光,消失人空中。第二,現前虹化。就是圓寂時身體逐漸縮小,最後縮到一肘大小,堅硬如鐵;或縮到身體消失,只剩下頭髮、指甲;甚或沒有任何留下。同時身體周圍或上空出現了虹光、大地震動、彩雲等等瑞相。  《前譯光明史》中記載,從噶丹巴德協修建白玉縣噶托寺,而形成寧瑪派中噶托法系後的七百年間,竟然共有十萬人獲大圓滿虹化光明身成就。  七所證之果  (一)證悟「一心即法界」,法界與心無二無別。  什麼是法界?就是沒有偏執了,離了諸分別了,為一切法顯現的根源,為法界之勝義諦,所以法界是一切證悟的究竟,是一切無盡的根本,一切法之源頭,皆名為本來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你可以不去追究字意,理解就行了,這都是相通的,都是空性,無二無別,就行了,這味道品出來了,就算今天有收穫。  (二)證果後還有兩種智慧,根本智和後得智。  佛證得的是根本智。佛證了根本智,佛有光明,再將這智光返照人間的一切事相。一看這兒窮了,給他點錢,一看這兒淹了,讓天別下雨啦,這種智叫後得智,這些功德事由後得智生起。佛如果沒有這個光,不化世間,到法身了,在人間就不存在了,佛是先證根本智,然後是後得智。證根本智時的心和心所,以及阿賴耶識,一時都寂滅,所以智和法界無二,就都是法界啊,所以都唯同一味,所以心識和法界都是清凈的,清凈一體,就是明空不二的一個空空蕩蕩的清凈世界,是這種心態或味道。你想想那個味道,會發自內心地高興,就是法喜充滿。  證智又必須有本具光明,這個智要沒有光明,就還沒有證到佛果。但是要理解於法界中的寂滅,這個光明是不生不滅的,這個光明在法界中看到,又在法界中消沒了,一定要理解這個光明不是沒有了,是不生不滅。就像月亮很明亮,雲霧把它遮住,隱藏起來了,它的消失不等於它不存在。所以我們說的功德事業是暫時藏起來了,不啟用,則為究竟寂滅。有功德,有慈悲心,但是這時候不啟用;也就是不善不惡、無悲無慈,不啟用,隱藏起來了,這叫究竟寂滅,是佛的境界;究竟寂滅,亦為法界本來面目。這種滋味說不出,卻可以證得到。  (三)佛五身說。  有說佛有三身,有說佛有五身,後者是寧瑪派的說法。五身是什麼呢?是法身、金剛不變身、現證菩提身、受用身(報身)、化身,這五身。實際上還沒跳出三身說,因為金剛不變身、現證菩提身和寂滅法身都為法身,三位一昧。  第一,法身。  法身具有不現外相,離四邊等自性。禪宗講離兩邊,中道實相;大圓滿是離四邊,哪四邊呢?非常、非斷、非不常不斷、非亦常亦斷,也不於四邊之外另有境界為其所住。四個邊不靠,中間也沒有,這就是沒住所。這時候是離言詮思議,就是沒有思維,沒有言語可表述,極寂滅境界,所以法身境界只能如來住,我們住不了,我們也說不了。什麼是佛啊?證到是什麼情況啊?離四邊,沒有住,這怎麼解釋啊?沒有解釋,法身佛離開言語,離開思維,跟我們的邏輯是兩碼事,沒有這個邏輯了,所以是非常、極其寂滅的這個東西,是法身境界,我們見不到法身佛,也見不到這個境界,只有成佛了,成法身佛才能知道。  第二,報身。  也叫受用身、自性圓滿受用身、圓滿報身。報身有五個特質:  上師圓滿,說法的上師是五方佛。  報土圓滿,其道場必是密嚴剎土,最清凈的凈土。  時間圓滿,毫無時間的限制,知過去現在未來。  說法圓滿,報身佛所傳的法都是圓滿究竟的教法。  眷屬圓滿,報身佛的眷屬都是菩薩,沒有辟支佛或阿羅漢。  報身是較高證量者才能見到的完美形象,化身則為凡夫所見。據密續所講,報身佛壇城就在行者身上,所顯的寂靜本尊、忿怒本尊等,都住於自己的三脈五輪,所以成就者的一身都是無數莊嚴佛剎。所以自觀者為受用身,他觀者為化身,他觀就是為受用所化。《大幻化網》中講,心就是報剎,三脈五輪為所化,而行者自身為法界,自身就是個大宇宙,就是法界。  第三,化身。  化身佛從經續上分三身:自性現身、應身和化身。  自性現身住於哪兒呢?住於報土的世界。像阿彌陀佛住於西方極樂世界,為自性受用身而現化,為了度眾而建了這麼個世界。他度化的受眾是十地菩薩,不是普通往生者,所以他於五部佛剎中顯現,或寂靜,或忿怒,都為佛的自性顯現,自性現身都具五智,這是自性現身。·  應身呢,又稱為自性半現變化身,他化現成這樣是去教導所應的根器。就是應該教育的,你跟他有緣,需要度化,你才能看到,不然看不到。他有時取佛的寂靜相,有時取佛的忿怒相。比方菩薩,凡是修去除無明愚痴的,他修了到什麼地方去?去普光明地。住在哪兒呢?就是密嚴剎土。這個密嚴剎土誰在那兒主導,引導修行呢?是大日如來。為了所屬,這是他的條件,所以應身佛在沒有成佛之前,受導師教化之後,他生起各種去除障礙的心,除完障礙之後發現跟導師,大日如來的清凈還有差別,就還得重新回到普光地,去除這個相,再接著修行除障,這就是自性半現變化身,比較複雜,理解就行。而且這個身只有地上菩薩才能見,你未修到菩薩看不到他。另有寂忿二部,忿怒部就是空性界,修密成就者可以見到,就是極樂空性剎土,你不成就看不到。  化身,是六道凡夫所見之身,化身是無量的示現,即常說的千百億化身。他不是佛的形相,因為他變成適合度眾生的形相,調化六道眾生,所以每道都有導師。人間有導師,過去的釋迦牟尼佛,將來的彌勒佛。但是他不一定以佛的現相出現,像聲聞啊,菩薩啊,聖者啊,國王啊,大臣啊……也是他的顯現,他可能通過某種惡行,通過自然災害,讓你感到無常。所以通過化身就可知道大悲的遊戲,人們都是來演戲的,不要執著。導師調化有情的時候,用兩種智慧,以如所有智為教化,以盡所有智為應機。因為有情無量,根器無量,所以法門無量,說了諸多法,但都是空義,所以每一個法門都很殊勝。化身的世界是六道世界,出不了這個六道,化身的眷屬就是六道不凈的有情。有個例子,一個人出家了,又還俗了,取了個太太,這個太太又打他,又打他爹,打他媽,折騰得他沒法過了,只好又出家了,他修行一開悟的時候,明白了:「哎喲!我太太就是菩薩,度我來了。」回去一看,他太太坐化了,這就是應機度化。  化身所講的法為應機種種乘,而一切法都可以成就,所以一切色法都是佛性所化。現在的經卷啊,佛像啊……這些種種都是造作的,都是遊戲來了,是暫時取悅有情,包括我在這講法,你們來這兒修法,都是演戲來了,等找到自己時,就修鍊成了。這些化現都應放棄,而到究竟道去,否則就是輪迴之因。  遊戲是法界的智慧。彌勒佛就是遊戲人生,常說的遊戲人生就是法界智慧。如果沒有有情需要調化,哪有佛菩薩?就沒有佛教了,導師都到法身去了,釋迦牟尼佛早走了,哪來的佛教?這是佛教的密意。所以說色法一切都是寂滅法,法界所有的事,不管好、壞,難、易,享福、受罪,包括死亡,都是演戲呢。唱戲的人為演戲死在舞台上,他真的死了?死去的是角色,活著的是真身。所以大家只要記住,最根本的空性智慧這一點,那麼修行就是大自在。說死就死唄,說走咱就走,下一世「將這個世界大同為佛教世界吧」。你演一場戲就沒事了,又回到法界去了,所以不為一法所滯。不管你當什麼,這都是遊戲,都不要執著。沒有執著,隱到裡邊,這是根本智慧,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相關文章劉立千:大圓滿法語淺解大圓滿法王阿藏珠巴略傳·信空微笑之光(2)大圓滿法王阿藏珠巴略傳·信空微笑之光(1)昆明妙高寺大圓滿法灌頂大圓滿法門傳承九乘之巔——大圓滿法藏密大圓滿法選集論寧瑪派大圓滿法心性論的實質怎樣成為大圓滿法的法器大圓滿法略談隆慶饒絳巴對大圓滿法的解釋談錫永上師談維摩詰經和大圓滿法大圓滿法門簡介大圓滿法的主要內容和特點大圓滿法及其與禪宗的關係大圓滿法簡介大圓滿法門九乘佛法之巔——大圓滿法門更多相關Copyright 2004-2006 版權所有:香港寶蓮禪寺電子郵件:info@plm.org.hk
推薦閱讀:

什麼是光明大圓滿法
大圓滿前行實修法(15-32個引導)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六課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四十八課
大圓滿法加行 暇滿難得(2)

TAG:泉州 | 大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