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期:丹田內氣運用操作要領及功效
作者/吳自立⊙ 編輯/張宏婉
導讀:吳自立老師的《陳式太極拳拳法與經脈運行》一書,所闡述的拳理拳法,是全新的、深層次的理念,從而使讀者在簡練的篇幅內認識人體經絡系統特徵,丹田內氣產生的方法,經絡氣血在動作中運行,氣、勁、形的密切關聯。本書用通俗簡潔的語言,表述了作者掌握和運用拳理拳法的切身體驗和訣竅,使您在一招一式中領悟,通過這種行之有效的反覆練習,舉一反三,逐漸提高。當然,這需要讀者在研讀本書時,細心體悟,才有這種效果。
丹田內氣運用操作要領及功效
丹田內氣是太極拳中的核心物質,有其特殊的個性:無色無味,無固定形態,看不見拿不到,活動的場所在人體內,通過體內精化,顯出其特殊的功能。利用內氣的內壓力變化,內氣在人體內的流動作用,可產生強大的內氣流,在瞬間聚集和爆發產生各類勁別,收到功效,也可緩慢細勻,徐徐而止,也同樣事半功倍。因此,丹田內氣的操作是項很深的功夫,同時也能收到特有的功效。
內氣運行的操作,要求周身相隨,以內氣催外形。氣不到,外形寂然不動,氣一到,外形隨氣而動。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每招每勢氣由丹田發起,內走五臟百骸,外行肌膚毫毛,運行周身而復歸丹田處,纏繞往來,圃轉自如。動作以纏絲勁為核心,以內氣為統馭,形成一個完整的運動體系。在結合套路動作中,以內氣為統領、以運動為方式、以人體為媒介、以意念為謀略、以功效為目的。
一、如何放長身體及四肢
套路動作中身體和四肢的放長,以加強全身肌肉和骨骸的彈性。由丹田內氣產生的向身體各部位輸送的掤勁,具有較強的彈性,將身體及四肢放長,全身中正松活。
例1 虛領頂勁和氣沉丹田
虛領頂勁和氣沉丹田這組運動,虛領頂勁是把身體及頭部的頂勁向上虛虛領起,有懸感,內氣向上;而氣沉丹田則把內氣向下沉入丹田,內氣向下;將內氣分成上和下兩部分,並向上下運行,身體及頭部、腰部就隨著內氣運行而自然放長,使頸椎部、脊椎部、腰部、胸腹部都鬆開靈活。
.
例2 屈膝松胯
練拳時,雙腿立地,受身體的自重,雙腿呈自然負荷重。因此,對腿部的伸長只有依靠胯、膝、踝三者之間的活動。在太極拳的各式動作中,屈膝、松胯、穩踝,只有依靠雙腿順逆纏絲運動來轉換虛實。當一腿順纏時,該腿部應該會放長,而一腿則為逆纏,也同樣會將腿部放長。由內氣運行產生的順逆纏絲,結合全身的旋轉,配合手的運行,就可以達到根在腳,放長在腿,松在胯、膝、踝三關節,主宰於腰,形於手的完整的屈膝松胯、放長腿部的運動。
通過以上二例表述,用內氣運行將身體及四肢放長,產生彈性,克服個勁是很有幫助的。
二、虛實與剛柔
1.虛實
.
打拳必須分清虛實,一舉手有虛有實,一投足有實有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當實則不可虛,當虛亦不可實。虛與實是相對的、平衡的。虛與實靈換的核心,是內氣運行的靈換,要使內勁總有一虛一實,使內勁處處達到中正不偏,是調節虛實的法碼。
虛實,虛並不是虛無力,實也並不是負荷全載。虛實的分配,以人的中心處在兩腿1/3處為宜,即虛為33%,實為67%。虛實的置換,也就是比例的調整。由於打拳時,人體在運動,虛實就必然出現偏差,把偏差的範圍控制在合理的比例,並及時加以調整。虛與實轉換的結果,都需要內氣運行加以調整。
例如,簡單地用一隻手臂來說,當手臂圓弧抬起時,向外在內氣的作用下,手臂的下臂上側部有掤勁,而此時上側部為實,但其下側部則為虛。當內氣螺旋纏絲時,手臂按順時針方向轉90度時,則虛實發生了轉換,前臂上側部就虛,而下側部則實,整個手臂的勁別由掤勁轉換為按勁。虛實的變化可以改變勁別和方向。
再如,單鞭的動作一、二,右腿實,左腿虛,右手虛而左手實,右手虛領,而左手實壓。動作三、四雖然左腳剷出,但虛實變化不大,人體的中心線已在合適的位置。動作五、六由內氣纏絲運行,右腿勁纏使重心轉移到了左腿,丹田內轉後左手劃開,成單鞭。此時虛實分明,比例適當。松胯屈膝,開襠貴圓、立身中正,內氣下沉丹田,又到雙腳,落落大方。
2.剛柔
通過催僵求柔階段以後,就進人練柔成剛階段。這一階段的剛柔變化,同內氣運行密切相關,是靠內氣的貫串來實現剛柔的。「常求柔軟之於外,久之自得堅剛之於內」,「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太極拳由柔軟變成堅剛的,也只有這種由柔軟變成堅剛,才可以達到亦柔亦剛的熟練境界。
剛柔相濟,剛與柔是相互變換的。柔之成剛,剛之成柔,柔的頂端為剛,剛為柔的開端。亦剛亦柔,在神氣上,通過隱與顯表現,隱則柔,顯則剛。在姿勢上,通過開與合,在動作運勁過程中表現為柔,在動作運勁到達落點時,則表現為剛。由於內氣運行、聚集的作用,剛與柔就會充分表現出來,運動的端點是落點,也是剛點,又是內氣運行的轉折點,是神顯氣聚之處。用勁要恰到好處,如果緩緩轉折,內氣的折返也有明顯的回收感。在打拳時,以柔為主,剛柔配合,在運動到達落點時,就要顯剛,不發勁,但也要勁到勁貫,也就內氣要到、要靈。總之,拳架中每一招式都有開合,在開與合的過程中,一定有一個落點,落點時用剛勁,其餘都用柔勁。開與合的落點,在開的過程中連續地開,總會到達一個合適位置,這個位置就是落點。合也一樣,合緊後有一點為落點。在動作中,能表現開合落點,就能體現剛柔相濟的特徵。剛柔轉換有以下幾點要注意:
一是若純用剛法,則氣輔全身,牽制不利,到達落點必不能表現為堅剛。
二是若純有柔法,則氣散不聚,沒有歸著,到達落點也不能表現為堅剛。
三是應剛而用柔,則氣應聚而不聚;應柔而用剛,則氣應散而不散,皆不得剛柔相濟的妙用。
四是善用剛柔者,到達落點時用剛,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這是表現剛點的形象比喻。在一切運勁轉換時用柔,如車輪旋轉滾走不停,這是表現柔點的形象比喻。
五是只有達到剛柔相濟的妙用,方能去掉氣歉不實和濡滯不利的缺點。
以上五點,是反映在內氣運行上的基本要求,由內氣的特性、方式來衡量剛與柔之間的相互關係。心意一動,神氣隨之,柔剛變換,在一趟架子的練習中,內氣應忽隱忽顯,心意應不斷地指揮,內氣還要鼓盪,這樣肌肉才能不斷地變換剛柔,也是內氣運行的操作要領。
三、意念與靜
1.意念
太極拳運動是一種意念性強、內氣運行的運動。拳譜規定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太極拳是應用意練意氣的拳。打拳時,一舉一動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動而後形動,要以心行氣,心為發令者,氣為奉令而行的「傳旗」。所以說,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動作才能穩沉,做到心中有數。意念的產生,也是在太極狀態下,全身統一、內外統一的一種人體現象,進入這種狀態後,以意念來指揮內氣的運行,以內氣來催動四肢及身軀的運動。此時,人的頭腦清晰,思維明確,四肢鬆軟剛強。身軀立身端正而鬆弛,進行打拳時,以氣運身,不用掘力,是內氣與意念的結合。能夠運用內氣行拳,才算有點功夫。
初練拳者,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內氣上,而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外形的動作上,要做到虛實分明,即左右胯、左右肩、左右手、左右腳、前後部、上下部、身體內外的虛實分明。務必使拳架子四平八穩、鬆柔靈活。而把意念注意在內氣上,就會出現全身不協調,神態獃滯,內氣不僅不能流通,而且會造成架子散架,不僅不能做到外形動作,而且還會使內氣無法產生和流通。拳譜上也說了「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的現象。所以,練者必須注重外形,尤其是神態,外表的祌態也就是內在意念的顯露。內意與外神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光重視內意而忽視了外神,或者光表現外神而缺乏內意,都是缺陷和不完整的。因此,內意的培訓和鍛煉應同外形的動作互相協調配合,要依照拳架動作,一招一式地練。在內意的指示下,具體就會落實到內氣運行上,在內氣運行的指導下,走各式架子,把內氣運行按節節貫串,綿綿不斷,一氣呵成的拳架要求,充分地表現在外形上,使內外結合有序地展開。
陳式太極拳的特性,要求剛柔相濟,快慢相間,開合螺旋,節節貫串等,符合人體的生理、骨骸、氣血、呼吸的要求。在意念和內氣的運行中,將更加活躍,對身體起到一種極好的保健功能。依據特性的要求,將內在的潛質充分地表現在外神的形態上。做到有開有合,有剛有柔,有快有慢,有方有圓,精神集中,意念集中,精神飽滿,意念越集中,內氣越飽滿,外形更加有神,拳架更加穩定,牢不可破。要將太極拳的各種特性統一在運動之中,運用在套路的架子中。
因此,太極拳運動是意氣運動。而意氣運動又難以掌握,又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各人的體會不一樣,太極拳難打,就難在這裡,這也是太極拳的魅力所在。意氣運動深不可測,變化萬千,難以體會,只有在雙人推手時細心地聽勁、走勁、化勁、懂勁懂氣。通過久練,意氣練上自己的身體,使自己也掌握意氣運動的效果。因此,勤學苦練,多走架子,及時校正架子,在意氣運動的控制下,逐步地穩定架子,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的境界。
2.靜
打拳練架子,很多就是在內氣的運行下,實行一開一合、一陰一陽、一動一靜,無論什麼動作和招式,內氣一動全身皆動,內氣一靜,—身都靜。氣動氣靜仍歸宿於腎。一呼一吸,內氣運行都在於此。就好像一個籃球,動靜無端,陰陽無始,未曾斷絕,處處盈虛,無處不掤,渾然一太極。稍有一拍,則陰陽分明,上下跳動,正反旋轉,用力大跳得高,用力小跳得低,不加力就靜止。我們應清楚,靜不是寂。寂是死。而「靜」是生機勃勃、潛力永在,靜是內氣收,收使形靜,其實未靜,暗藏伏機,以靜觀動。
一塵不染謂之「清」,一念不生謂之「靜」。一般人都想「清靜」,是指外面的環境,而不知求「清靜」於內里,內不清靜,外怎清靜?一個真正懂得「清靜」的人,練拳時,哪怕旁邊鑼鼓喧天,照練拳而不受影響,這就是要內氣收,自性清靜。不管是練拳讀書,還是做什麼事,首先都要內靜,拋開各種雜念才行。
打太極拳者,雖然一招一式軟綿綿,慢吞吞,不著急,但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卻非常靈敏,所用的是「心靜用意」練法。中樞神經既能指揮全身各器官的協調動作,也訓練了神經的靈活性。我們練拳前,立正姿勢,兩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內。頭自然正,唇齒微合,舌尖抵住上齶,兩目平視,由遠到近,意識集中,腦清心靜,去其雜念,心氣下降,自然呼吸,靜靜地站立,這就要求心神兩靜,身體放鬆,內外一致。只有這樣,才能養得內氣。這時,雖然手足未動,就開始虛領頂勁,陰陽開合都已寓於心腹之內。一志凝神,專主於敬,洗心滌慮,心平靜氣,以待其動。一旦進人太極陰陽狀態,動完全是由心意導之引動內氣運行,一動,周身俱動,四肢百骸無不隨意而行。輕靈活潑,舒暢自然,一招接一招,一勢接一勢,順架而下,一氣呵成。
太極拳能「以柔克剛」,能「以弱勝強」能「以靜制動」。例如,推手時,必須細心體悟,不能由己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頂不丟,粘沾連隨,不能彼有勁,我亦有勁,彼無勁,我亦無勁。意在先,處處留意,挨著何處,意在何處。互相揣摩,聽勁懂勁,變化隨從,知己知彼,無往不勝。平時練拳時,懂了這些道理,就要做到,沒有人陪練時要當有人陪練一樣地練;久而習之成自然,一旦與人交手,就當無人在。做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我不被制,我制服你。
太極拳中的「靜」,並不是枯坐不動的「靜",而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以靜制動。所以學拳者,決不輕露於人,外示安逸,舉止從容,臨危不俱,攝敵而進,待機而動。功夫高者,極靜極動,勢不可擋。初學者,應知道動靜的法則關係,以養心靜為主,學習心靜而形靜,形靜而內氣收,內氣收歸於靜,靜中有動,動則內先動,內動而外形動,內外結合,內氣與靜配合,行拳有序。
四、丹田內氣促進經絡氣血活動
凡經絡氣血皆有益於拳,拳意在神氣促,血脈自然流通,而使丹田內氣促進經絡氣血的活動。打拳走架以調養血氣,加強呼吸,掃除意念,操固內守。丹田氣自足,四肢百骸也就飽滿。人體的經脈和絡脈,就像一棵經絡樹,經脈就像粗大的樹榦或二級的樹榦,小的經脈和絡脈就像是樹枝、樹葉。氣又是溝通樹榦、樹枝、枝葉的因素,生命之樹就呈現一片綠色。少氣或堵氣時,會全部或局部地祜萎凋謝。氣血是流動的,有一定範圍和方向的路線通道。人體中的經脈、絡脈就是氣血流動的部分路線和通道。它們縱橫交錯,環環相連,似人身上的血管、神經,無處不有,無處不在,複雜而有序。從大到小至細的血管,均有動脈靜脈兩大脈系,氣都在其中運行,這能理解。而氣在神經系統運行就難理解一些,有些經脈和絡脈是指神經系統,而神經系統也是複雜地布滿全身每一處,所以經脈和絡脈的兩大體系是血系統和神經系統,其中穴位也在其中。而局部血系統和神經系統阻塞、壞死,會直接影響這一部位;如果危及主血系統和主神經系統,則生命休矣。
經絡通暢,人就健康,生命力就旺盛;經絡不通暢,人就生病,就衰亡。而要恢復健康,恢復活力,只需打通經絡,讓正氣得以暢通。經絡是神奇的,激發人們去研究它,重視它,關心它。練拳走架,一招一式,綿綿不斷,就是在疏通經絡,協調關係。從體內到體表,從頭到腳,從身到四肢,處處都在利用經絡和穴位的重要性。在柔和均勻以及發勁的作用下,就能較好地將經脈、絡脈和穴位聯繫起來,加寬加大通道,使氣血流暢,質量提高。
[本文來自吳自立《陳式太極拳拳法與經脈運行》,由太極禪話慧館(微信號taijihuahui)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台所發表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太極禪話慧館 丁酉雞年八月初九1001期
推薦閱讀:
※南瓜子是否具有驅蟲功效?為什麼?
※胡蘿蔔9大功效大揭秘
※補陽還五湯的組成,加減及功效
※常見的花茶和功效,你都知道哪些?
※張家界鉑晶帶你了解琥珀的功效
TAG: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