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答覆一些佛弟子對凈空法師凈土知見的四大類質疑(轉載)
護持正法2013 樓主
2014-05-27 19:00
部分佛弟子對凈空法師凈土知見的多類質疑,見附錄A
部分法師、居士對上述質疑及其他各類質疑的詳細答覆,見附錄B1至附錄B10
附錄B1:凈空法師、印光祖師、藕益祖師分別開示:真信切願是否已經念佛成片?為何要強調念佛成片?具體內容見附錄。
附錄B2:智者、藕益、印光等祖師開示:往生毋需圓伏惑業,但需臨終自力暫伏煩惱感佛力圓伏惑業 。具體內容見附錄。
附錄B3:佛經和歷代祖師開示「下下品念佛往生人臨終十念相續是自力完成還是佛力賜予?自力、佛力在往生過程中各自負責哪部分?」
附錄B4:蓮池大師、藕益祖師、印光祖師:真信切願就是清凈心+利他心+迴向往生心。具體內容見附錄。
附錄B5:徹悟祖師、印光祖師、藕益祖師等祖師大德開示:往生有絕對把握需具足哪些條件?具體內容見附錄。
附錄B6::《凈土聖賢錄》對「強調信願佛力安心者」的善意提醒:體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具體內容見附錄。
附錄B7:印光祖師開示「為何佛弟子應當學習弟子規、感應篇等儒家、道家經典?」。具體內容見附錄。
附錄B8:歷代祖師對臨終十念相續是一心念佛還是散心念佛還是攝心凈念的不同定義匯總(正是歷代祖師對臨終十念相續有完全不同的文字定義,導致當代佛教凈土知見分歧極大。)。具體內容見附錄。
附錄B9:印光祖師似乎定義一心不亂為斷見思阿羅漢境界,藕益祖師時而定義一心不亂是斷見思惑阿羅漢境界,時而說一心不亂是伏見思惑凡夫境界。不同與印光祖師、藕益祖師之外的歷代祖師。但近代凈空法師、黃念祖居士也採取了事一心不亂為阿羅漢的名詞定義。(這是當代凈土見地分歧巨大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具體內容見附錄。
附錄B10:智者、永明延壽、蓮池、藕益、印光、麥彭仁波切等六位公認佛菩薩再來祖師各自定義的往生最低標準。(表面文字分歧極大,但若仔細閱讀了B8和B9,則不難明了祖師觀點是一致的。)具體內容見附錄。
附錄B11:念佛往生是否必須發利他菩提心?菩提心分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往生毋需必發勝義菩提心,但是否必須發世俗菩提心?具體內容見附錄。
附錄B12:「聞」佛名「聞」經題的「聞」字並非「聽到」這麼簡單,而是與一心不亂有緊密聯繫。具體內容見附錄。
附錄B13:大乘佛法是佛陀用梵文傳講的,小乘佛法是用巴利文串講的。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所修皆為魔業。(不論生滅心、非生滅心、散亂心、散心、定心、一心、一心不亂、事一心、理一心、欲界定、未到定、四禪四空禪定,發菩提心都是大乘佛法任何法門的前提。)具體內容見附錄。
最後,感謝紫金蓮居士、取經僧法師、不明白居士、凈土正義居士及多名不知名法師、居士提供的佛陀及祖師開示,從而讓佛弟子不辯不明,最後得出了相對了義正確的結論。
打賞小小賞金只為給深夜碼字的樓主買杯咖啡!
脫水模式 只看樓主 爆:雲南少婦中2.46億巨獎的內幕揭秘!!!廣告護持正法2013 樓主
2014-05-27 19:00
1樓附錄A:部分佛弟子對凈空法師觀點的多類質疑:
一、凈空法師在會集本《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中多次提到:
1、所謂功夫成片就是你心裏面【一天到晚,佛法講二六時中,心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這才叫功夫成片】,【這是往生的條件】。
2、凈空法師在《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記》說:
彌陀經梵文原本沒有『一心不亂』字樣。羅什大師譯本是意譯,有一心不亂,他並未翻錯,如翻錯,玄奘大師一定會指出來。應知一心不亂太難了,有些修凈土者見到一心不亂害怕,認為這個法門難以作到。其實念到【一切時一切境界中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其他妄想雜念都沒有,就是『功夫成片】』,到臨終時阿彌陀佛來接,用佛光一照,立刻就使行人達到『一心不亂』。
其在《阿彌陀經要解講記》里又這樣說:有些修凈土者見到一心不亂害怕,認為這個法門難以作到。其實念到【一切時一切境界中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其他妄想雜念都沒有,就是『功夫成片】』,到臨終時阿彌陀佛來接,用佛光一照,立刻就使行人達到『一心不亂』。
而黃念祖大德卻說:就是這個玄奘翻譯的,【【最後不亂是佛的力量,佛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因為佛有接引之願,凡是你念著我,我來接引你。接引,不是把你接一接,而是加持你,以佛的力量加被你,使你的心不亂,【【不是你要念到不亂的程度】】。
印光大師卻說:
【念念在凈土,方可往生,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若執定此義,以自求上品,何善如之。【若執定此義,以教中下根人,則阻人勝進不淺】。何以故。以彼必以為此法太高,遂以卑劣自居,不肯修持耳。(增廣文鈔卷一復濮大凡居士書)
二、「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嗎?
首先要明確一點:功夫成片是能「伏煩惱」的程度,這是公認的標準,也是凈空法師認可的。
凈空法師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中多次提到:往生的最低標準就是「功夫成片」,只有「功夫成片」才能往生!這裡只列舉幾點:
1、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這一句佛號,至少要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往生。
2、我們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修行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也就是說,念到心地清凈,煩惱雖然沒斷,但是一句佛號,確確實實能夠【伏住煩惱】。
3、所以往生的【最低程度,要功夫成片】,【沒有念到功夫成片,都不能往生】。
5、什麼叫功夫成片呢?也就是我們常講功夫得力了,所謂得力是煩惱不起來,煩惱有沒有?有!煩惱沒有斷,雖沒有斷,他佛號力量強,能夠把煩惱壓下去,雖有煩惱,煩惱不起作用,不起現行,這個功夫叫成片。如果引用經文上的話來說,就是楞嚴經所說的【凈念相繼】。
如果「功夫成片」才能往生,那麼諸位怎麼看待觀無量壽經的九品往生呢?九品往生里,又有哪處說到念佛的「功夫成片」,更何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的說法了呢?
凈空法師的恩師李炳南開示:凈土行人皆知往生須信願行三資糧,其中以願的力量最大,不論任何事,一舉一動,都提起往生西方的願力。遇到事情,心中雖亂,而往生極樂的願力不斷,縱使不斷惑、【不伏惑】,也念得不熟,但是到了命終,四大分離之際,八識田中的願力就能帶你往生。
某某法師:你翻開凈土五經,祖師的著作,有哪個說【非得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吶?你能找出聖言量的依據嗎?
那【功夫成片】是什麼功夫?就是【伏住煩惱】的功夫。伏住煩惱,凡夫眾生談何容易?
智者大師這樣的一個天台宗的祖師號稱後釋迦,臨終的時候說自己修行的品位但登五品,就是他沒有斷見思惑,但是【伏住了見思惑】。澫益大師臨終示位名字即佛,不僅沒有斷見思惑,甚至【沒有伏住見思惑】。得不到一心不亂,但只要具足信願,照樣可以往生;【散心念佛,具足信願,絕對可以往生】。
你看看印光大師文鈔是給永嘉某居士的好像第五封信裡面,專門談這個問題。你只要看進去了,根本就對這個『【要伏煩惱才能往生】』根本你就可以置之不理了。
印光大師文鈔記(下)——復永嘉某居士書五節錄:
智者大師,釋迦之化身也。臨終有問:未審大師證入何位?答曰:『我不領眾,必凈六根(即十信位,獲六根清凈,如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所明。):損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部觀行位。圓【伏五住煩惱】,而見惑尚未斷除。)。
蕅益大師,臨終有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名字位人,圓悟藏性,與佛同儔,而見思尚【未能伏】,何況乎斷?
補充:
凈土宗藕益祖師《彌陀要解》:散心念佛亦能往生!
欲決定往生極樂世界,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
藕益大師在《持名念佛歷九品凈四土說》: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即是下品上生。
藕益祖師《靈峰宗論》彰凈土修學原則言:無論千百十,下至一聲,但終生不替,便決定橫超。
「或晝夜十萬、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
「修此念佛三昧,每日從十萬起,以至一百,或唯數聲,下至日念一聲,不拘數之多寡,但以終身不間斷為則。」
散念往生:
1、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中有「四種往生」:
一、正念往生,如阿彌陀經所說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是也。
二、狂亂往生,此人以一生惡業,地獄之猛火一時俱來逼苦,狂亂之時,遇善知識,作一聲或十聲之念佛,而往生極樂也。【觀經下下品】之所說是也。
三、【無記往生】,此人既於平生髮得歸命信心,故臨終時依過去之業因,雖心神衰弱而為無記(非善非惡)【不能念佛】,而乘前之念佛必得往生也。
四、意念往生,若人臨終時,雖不出聲而稱佛,惟意念阿彌陀佛,即得往生也。
《佛說廣博嚴凈不退轉輪經》「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不散心讀誦此經為他解說。欲見諸佛即皆得見。」如果不以散亂心讀這個經書,則能夠隨心所欲想見什麼佛就能見到什麼佛。
「若以散亂心讀誦此經為他解說。其人命欲終時。眼見百千諸佛。」如果以散亂心讀這個經書,臨終才能見百千諸佛來接引。
一定要【伏煩惱】才能往生嗎?
智者大師的《凈土十疑論》揭示出了這樣一個事實:往生到極樂凈土的眾生,聽到水鳥樹林風聲樂響,就會生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看來也有往生到極樂世界後,才能【伏滅煩惱】!原文:智者大師凈土十疑論--第七個疑問:
問:彌勒菩薩,一生補處,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處。見彌勒菩薩,隨從下生。三會之中,自然而得聖果。何須求生西方凈土耶?
答:求生兜率,亦曰聞道見佛,勢欲相似。若細比較,大有優劣。且論二種:一者縱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彌勒上生經》云:「行眾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無方便接引之義。不如阿彌陀佛本願力、光明力,但有念佛眾生,攝取不舍。又釋迦佛說九品教門,方便接引,殷勤發遣,生彼凈土。但眾生能念彌陀佛者,機感相應必得生也。如世間慕人,能受慕者機會相投,必成其事。
二者兜率天宮是欲界,退位者多。無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眾生聞者,悉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有女人,皆長諸天愛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彌陀凈土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眾生聞者,皆生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無女人二乘之心,純一大乘清凈良伴。為此煩惱惡業畢竟不起,遂至無生之位。如此比較,優劣顯然,何須致疑也。
評論 只看樓主
護持正法2013 樓主
2014-05-27 19:06
2樓附錄B1:凈空法師、印光祖師、藕益祖師:真信切願是否已經念佛成片?為何要強調念佛成片?
凈空法師開示---如果功夫未達成片,但深信切願能否往生?
問:「如果功夫未達成片,但具深信切願而告命終者能否往生?」
答:蕅益大師說可以。深信切願,說實實在在的話,如果能做到這四個字,我們相信他功夫已經成片了,你們想想看對不對?
【他信得很深,願很切,一心一意就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地方他當然就不顧了,他還會把它放在心上嗎?如果牽腸掛肚的事情一大堆,說我深信切願,那是你自以為深信切願,不是真的。】
真的一定是統統放下,不再搞這個,曉得無量劫來就是被這個害了。確確實實這些事情一切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何必把它放在心上,把自己大好因緣耽誤掉,這是真正可惜。
問:《彌陀要解》中蕅益大師曾經說,只要信願具足,散念也能往生,是否與功夫成片是往生的最低要求相矛盾?
答:不矛盾,一點都不矛盾。【你的信、你的願不是你所理解的,你要去看《要解》當中對信願的說法。不要以為我自己相信了,願了,那是假的,你不是真信,你沒有真正發願。如果你有真信真願,我告訴你,你不會提這個問題,你提這個問題你沒有真信切願。】
凈空法師2012年的答疑:
問:如果二零一二災難的事是真實的,那麼落實弟子規與傳統文化肯定來不及了,根也沒紮好,念佛功夫又沒成片,就憑真信切願求往生,能往生嗎?
答:能!誰說的呢?藕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說的,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給他作了證明,我們要相信,有理論依據,為什麼?因為你本來是佛。凈宗法門最高論理指導原則是在《觀無量壽經》。《觀經》的內容是講論理跟方法,方法是十六觀,理論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換一句話說,佛承認你本來是佛,你現在想作佛,哪裡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彌陀經》上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
《科注》我們現在正學到是第六品四十八願。四十八願還沒學完,但是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這四願學完了,就講這個問題,我們大概用了十幾個小時說明這樁事情。造「五逆十惡」的罪,「五逆」是殺父母、殺老師、包括破和合僧、毀謗佛法。第十八願講了「十念必生」,但除五逆十惡及毀謗佛法。可是,念老註解裡頭引用善導大師的話。善導大師相傳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日本人非常相信。日本「善導寺」特別多,你一看「善導寺」,那凈宗道場,裡面塑的善導大師的像比佛像還大,日本人尊重老師,所以佛的大殿很大,佛像很小;祖師的大殿沒有佛大殿那麼大,但是祖師的像比佛像大,他們對老師非常尊重。
善導大師說,釋迦牟尼佛說話的意思是「五逆十惡、毀謗佛法」不能往生,那是因為這個罪是極重的罪,勸你別造,意思在這裡,不是真不能往生。造這種重罪的人,只要他承認他錯了、他懺悔了,還是會往生。那往生什麼品位呢?那還是遇緣不同。統統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呆板的。
中國人常講「浪子回頭金不換」。這無惡不作的一旦回頭,他是大好人,他永遠不會做壞事,他不會有壞念頭,這人還得了嗎?佛講理,真回頭,行!沒問題。就怕什麼?就怕你不肯回頭。還有一些人好面子,要讓說出自己的過失這不好意思,大庭廣眾之下不好意思說,這就是愛面子,不肯回頭,這個不行,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真回頭了,真懺悔了,沒有一個不往生吶!
所以我們千萬不能歧視這些造作罪業的人,為什麼呢?他一回頭懺悔,可能品位比我們高很多,我們到極樂世界跟他差遠啦。這個一定要謹慎,對一切人都看成佛、看成菩薩,造作罪惡也不敢輕視,關鍵是他最後的一念,最後一念是真懺悔,最後一念是真念佛,那往生品位都不可思議。極樂世界全體都不可思議,樣樣的都不可思議,我們得認識這個世界。
李炳南居士:往生分九品,且有邊地,一心者得上品,不一者列下地,一心者有把握,不一者恐生障礙,如臨終不生障礙,不起顛倒,亦得往生。凡事取法乎上,僅得乎中,生死大事,安可圖徼幸,而不求把握耶?
未完待續:
評論 只看樓主創福科技
2016-11
爆:打工妹買《雙色球》中500萬大獎內幕揭秘!
廣告
護持正法2013 樓主
2014-05-27 19:07
3樓續上:
凈空法師:念佛成不片、成小片、成大片的三種往生方式:
凈空法師2011年開示:自己沒有功夫,那就是緣分,這個緣分是什麼?臨終的時候三個條件,你想想能不能具足?第一個條件,頭腦清醒。臨命終時迷惑顛倒,那就沒有辦法,那業障很重,佛光照了,照了你也不知道,你也感受不到。所以不能夠昏沉。最怕的是老人痴呆症,這個事情麻煩,那真是誰都幫不上忙。所以我們人活在這個世間,最重要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不要去享受。什麼時候享福?臨命終時頭腦清楚,那是真正的福報。為什麼?往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
凈空法師1984年開示:沒有清凈還能往生?行!長期清凈不容易,一、二分鐘清凈可以,一、二分鐘沒有貪瞋痴慢可以,長久了不行,煩惱會發作,我把它短時間壓住,這是可以做得到的。
凈空法師2012年開示:「《安樂集》」,就是道綽大師,「破之曰:十念相續,似若不難。然諸凡夫,心如野馬,識劇猿猴」,這個劇是超過,「甚於」。你看猿猴,我們居住這個山上就有,常常下來,你能看哪一個猴子坐在那裡不動,看能不能有一分鐘,不可能,決定坐不了一分鐘。古人將野馬、猿猴比喻作動蕩不安,它安定不下來,我們凡夫的念頭就像這樣的,妄念紛飛,前念滅後念生。
這念頭是些什麼?無不是攀緣六塵,眼對色塵,耳對聲塵,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念頭對法塵,六根對的色聲香味法,什麼時候停止過?眼可以不見,耳可以休息也不聽,第六意識像野馬像猿猴一樣,它不停,它能想過去,能想未來,能想此界,能想他方。睡覺還會作夢,睡覺那個夢從哪裡來的?第六意識,我們叫下意識,說明它停不住。這是事實,只要我們稍微冷靜觀察自己,觀察自己的念頭就知道了。
因為念頭太多,所以定不下來,凈念相繼,我們做不到。經題上告訴我們修行的標準,清凈、平等、覺,最淺的是清凈心,我們的心何嘗有過短暫的清凈?不要說長,短暫清凈,五分鐘、十分鐘,有沒有?一天能夠有幾次五分鐘到十分鐘是清凈的,功夫不錯了。清凈是什麼?沒有妄念,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除這一念之外沒有第二念。
一天當中有個十分鐘五分鐘,這可以說是有一點功夫了。能有這個基礎,希望你把這個清凈的時間拉長,從五分鐘十分鐘,能到十五分鐘,到二十分鐘,能夠延續到半個小時,你決定得生。只要你每天有這麼長的時間,清凈心現前,你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智慧,不生煩惱。從五分鐘開始練,練到每天能有半個小時,真的就有把握。
印光大師開示---臨終欲不昏沉,必須平常有真行持。 臨終欲不昏沉,必須平常有真行持。平常泛泛悠悠,臨終何能清白。朱榮鑫事,若非虛說,決定可以往生。一因其宿有善根。二因全家助念。助念之事,利益甚大。若不為助念,便成破壞正念。勿道無功夫之人不能往生。即有功夫之人,由家人破壞,亦不能往生。故當深勸家人同修凈業,方可不致功敗於垂成。或仍沉淪於生死苦海也。
南懷瑾先生開示:他臨命終時頭腦很清明,自己都能夠知道。他臨命終時,自己能夠看得到,好像他要生的那個天宮,在他眼前就顯現出來,因為他五臟六腑很清凈,調理好了。 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身體如果非常差,五臟六腑裡面的功能很紊亂,臨命終時,頭腦都不能清醒,迷迷糊糊的,怎麼可能往生? 頭腦不清醒,容易入三惡道。所以身心都是相依的。 我們要能夠把身調理好以後,將來清醒地走,一定能夠生善道,乃至於生極樂。迷糊地走,要生善道的機會就很少了。
印光祖師開示:真信切願與念佛成片的關係:
(1) 印祖開示什麼叫凈念?凈念是否就是成片?
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凈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凈念相繼。能常常凈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復幻修大師書(民國二十三年)》
念佛不能純一,必須制心不令外馳。久久自會純一。成片者,純一無雜之謂也。《復馬契西居士書四 》
須知往生凈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願、凈念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文鈔續編上復郁智朗居士書)
《印祖文鈔·復陳薪儒居士書》下品下生:「其一聞佛名,乃以全副精神為之稱念。除此念外,絕無他念。雖非親證一心不亂,然其心畢竟了無異念。當此之時,絕無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參之心相」
印光祖師:有唯心凈土, 方生西方凈土。若自心不凈, 何能即得往生。縱逆惡罪人, 以十聲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凈心, 感生西方之凈土。
印光祖師《臨終三大要》須知肯助人凈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
《印祖文鈔》復袁福球居士書
所言念佛三昧,說之似易,得之實難,但當攝心切 念,久當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願攝心凈念之 功德,當必穩得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2)【印祖開示】與佛相應之人,臨終破壞凈念決定不能往生
昨接汝及范古農之書,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猶以文人習氣未除,幾致不得實益。今則實行其事,猶不知自利利他之相關甚巨。且勿論外人,即自己丈夫,兒女,媳婦,孫等,均當教以常念佛號。一則令彼等同種善根,當此大亂之世,若不以佛為怙恃,則危險可慮。二則不於平時令彼等操練熟習,一旦汝欲謝世,彼等以世俗知見,預為瞎張羅哭泣。則汝縱有凈功,可以與佛相應,蒙佛接引。一經此種動作,破壞凈念,決定仍復留住娑婆。則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六道受輪迴矣。是以勸眷屬念佛,為最要緊之一件大事。《續編·復覺明居士書(民國二十三年)》
未完待續:
評論 只看樓主護持正法2013 樓主
2014-05-27 19:08
4樓續上:
藕益祖師開示:真信切願散心念佛的最後十念一念散心是欲界定或未到定境界,非剎那生滅散心
祖師開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為散心念佛境界
關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種種議論。或以欲界無禪定,唯有散心,故所謂欲界定,係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禪定之前的階段。或以欲界雖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稱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續,消滅甚速,故又稱電光定。然成實論卷十一,則謂欲界有確實之禪定,能發出無動智。〔阿毘曇毘婆沙論卷四十一、七帖見聞卷三末〕
蕅益大師關於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十念往生的開示:問,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國,疏中不及。豈以此經七日入定乃生,故揀去剎那生滅之一念邪。若釋一以義不以數,大本不應系十念後。若止如經文,作一念喜愛,何不動如來佛剎,不以愛戀得生。
答,按寶王論,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鈍根之人,臨終十念脫苦。一念者,一心不亂之一念也。當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斷非剎那生滅之散心,亦不必四禪四空之禪定,故云一念喜愛。阿閦經喜戀心,本指欲染。
藕益祖師《阿彌陀佛要解》開示:
問:十念一念並得生,何須七日?答: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倖。
《妙宗鈔》開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續念佛境界」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具體內容見下:
據下 經說。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頃稱彼佛名。心雖相續終不可類見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眾惡。臨終苦逼得遇善友為說妙法。雖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獄故。苦切稱名具足十念。既絕後惡即乘此念。托彼蓮中名下下品。今論始行樂習三昧親善知識。聞法了心。本具凈土依正諸法。標心具修十六 觀法。故先觀日令心堅住。望後諸觀此當末品。彼人雖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稱佛不散。亦為定攝復兼臨終勇決之力。故得預於第九品也。
藕益祖師關於散心、定心的開示: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
藕益祖師對《妙宗鈔》的評價見下:
藕益大師:凈土的旨全在《妙宗》一書。---與周洗心
藕益大師:《妙宗鈔》一書,不可動一字。---復唐宜之
凈空法師:未到定或欲界定是念佛往生所需之最低功夫
如果在凈土法門,說實在的話,連那個初禪的定我們達不到,我們也能往生,這我們放心,得大自在!初禪是真得定。我們要什麼樣的功夫?我們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沒得定。沒得定是什麼?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這種定在佛教里有個名詞叫「未到定」,雖然修定沒成功,沒有達到這個標準。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他還只能在欲界。但是我們念佛這個功夫能夠有二十分就能往生。他們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禪天,我們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帶業往生。你說完全沒有,沒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個二、三十分,這樣程度才能往生,這是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的,不至於在這一生把我們這麼好的一個機會錯過。所以一定要修,要認真的修。
評論 只看樓主護持正法2013 樓主
2014-05-27 19:17
5樓附錄B2::
智者、藕益、印光等祖師開示:往生毋需圓伏惑業,但需臨終自力暫伏煩惱感佛力圓伏惑業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對伏煩惱的定義:「問曰。彈指頃六十念。念念生滅。云何一心常念薩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種。一者念念生滅心。二者相續次第生。總名一心。以相續次第生故。雖多名為一心。是時不令貪恚等心相續得入。」
凈空法師對暫伏煩惱的定義:沒有清凈還能往生?行!長期清凈不容易,一、二分鐘清凈可以,一、二分鐘沒有貪瞋痴慢可以,長久了不行,煩惱會發作,我把它短時間壓住,這是可以做得到的。
凈土宗第十二祖徹悟祖師開示: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法師談「名字位伏煩惱與觀行位圓伏惑業」:
蕅益大師的修證,據他自己說是「名字即佛」位。不過,從他的實際實行看,恐怕不止於此位。若按通常的理解,修行人當他徹悟(得名字即佛位)以後,必定不會仍然停留在原地;肯定要愈益精進地加功用行,歷事煉心,降伏煩惱,直至於完全到達「圓伏五住惑」的地位——觀行即佛位。
藕益祖師及《妙宗鈔》開示:名字位尚未伏惑,觀行位則圓伏惑業。
藕益大師:凈土的旨全在《妙宗》一書。---與周洗心
藕益大師:《妙宗鈔》一書,不可動一字。---復唐宜之
《妙宗鈔》: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屬下下品。答理觀事定相即修 者。心雖不二。事雜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 觀忘情。伏惑方發。故別惑初伏名觀行位見法界理。深 伏乃名相似位見。分斷方得真見法界。今之行者觀 日觀氷及觀瑠璃。雖用法界心境而觀。而惑全未伏。 凡情尚濃方得名字見法界日。非觀行位。作此判者。 蓋約鈍根 於日等觀。且得定心假想之益。故在名字 也。若利根者法界日顯便能圓伏。
藕益祖師關於散心、定心的開示: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
佛陀十大弟子之論議第一迦旃延子尊者開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為散心念佛境界
關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種種議論。或以欲界無禪定,唯有散心,故所謂欲界定,系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禪定之前的階段。或以欲界雖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稱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續,消滅甚速,故又稱電光定。然成實論卷十一,則謂欲界有確實之禪定,能發出無動智。〔阿毘曇毘婆沙論卷四十一、七帖見聞卷三末。迦旃延子尊者造,五百阿羅漢釋。〕
藕益祖師關於念佛折服現行煩惱的開示:「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嗔痴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也。」
藕益祖師:真信切願與真行持真念佛的對應關係
(1)持名是正行!故慧行【信願】為前導,行行【持名】為正修,如目【信願】、足【持名】並運也。信願行【持名】成,必得往生!
(2) 問:持名判行行,則是助行,何名正行?
答:依一心說信、願、行,非先後,非定三。蓋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今全由信願持名,故信、願、行三,聲聲圓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觀經》稱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之謂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嗔痴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也。」
凈土十疑論(節錄) 智者大師關於念佛伏煩惱與往生之間的關係:
1、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凈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云何得生?
凈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發無上菩提心,求生凈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得生凈土。
2、眾生無始以來,造無量業,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識,又復作一切罪業,無惡不造,云何臨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過三界結業之事,云何可通?
又如有人,一生以來,修十善業,應得生天,臨終之時,起一念決定邪見,即墮阿鼻地獄,惡業虛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業,令墮惡道,豈況臨終猛心念佛,真實無間善業,不能排無始惡業,得生凈土,無有是處。又雲,一念念佛,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為念佛時心猛利故,伏滅惡業決定得生,不須疑也。
藕益祖師開示:「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嗔痴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
印光祖師:生同居,由信願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蓋彼雖未斷煩惑,由內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彌陀慈悲之力,感應道交。雖未斷煩惑,而煩惑不復用事,故得往生最極清凈之同居土。(文鈔三編卷一復恆慚法師書一)
未完待續:
評論 只看樓主 急用錢,快辦5-100【信用卡】憑身份證即可!廣告護持正法2013 樓主
2014-05-27 19:18
6樓續上:
藕益大師:凈土的旨全在《妙宗》一書。---與周洗心
藕益大師:《妙宗鈔》一書,不可動一字。---復唐宜之
《妙宗鈔》開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續念佛境界」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
具體內容見下:
據下 經說。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頃稱彼佛名。心雖相續終不可類見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眾惡。臨終苦逼得遇善友為說妙法。雖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獄故。苦切稱名具足十念。既絕後惡即乘此念。托彼蓮中名下下品。今論始行樂習三昧親善知識。聞法了心。本具凈土依正諸法。標心具修十六 觀法。故先觀日令心堅住。望後諸觀此當末品。彼人雖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稱佛不散。亦為定攝復兼臨終勇決之力。故得預於第九品也。
凈空法師對未到定的定義:
如果在凈土法門,說實在的話,連那個初禪的定我們達不到,我們也能往生,這我們放心,得大自在!初禪是真得定。我們要什麼樣的功夫?我們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沒得定。沒得定是什麼?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這種定在佛教里有個名詞叫「未到定」,雖然修定沒成功,沒有達到這個標準。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他還只能在欲界。但是我們念佛這個功夫能夠有二十分就能往生。他們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禪天,我們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帶業往生。你說完全沒有,沒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個二、三十分,這樣程度才能往生,這是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的,不至於在這一生把我們這麼好的一個機會錯過。所以一定要修,要認真的修。
蕅益大師開示:
問,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國,疏中不及。豈以此經七日入定乃生,故揀去剎那生滅之一念邪。若釋一以義不以數,大本不應系十念後。若止如經文,作一念喜愛,何不動如來佛剎,不以愛戀得生。
答,按寶王論,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鈍根之人,臨終十念脫苦。一念者,一心不亂之一念也。當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斷非剎那生滅之散心,亦不必四禪四空之禪定,故云一念喜愛。阿閦經喜戀心,本指欲染。(藕益祖師這裡說的很清楚:臨終十念一念絕非生滅心。龍樹菩薩下文說:非生滅心則現行煩惱就被折服。)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八十三開示:「問曰。彈指頃六十念。念念生滅。云何一心常念薩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種。一者念念生滅心。二者相續次第生。總名一心。以相續次第生故。雖多名為一心。是時不令貪恚等心相續得入。」
佛陀十大弟子之論議第一迦旃延子尊者開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為散心念佛境界
關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種種議論。或以欲界無禪定,唯有散心,故所謂欲界定,系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禪定之前的階段。或以欲界雖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稱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續,消滅甚速,故又稱電光定。然成實論卷十一,則謂欲界有確實之禪定,能發出無動智。〔阿毘曇毘婆沙論卷四十一、七帖見聞卷三末。迦旃延子尊者造,五百阿羅漢釋。〕
未完待續:
評論 只看樓主護持正法2013 樓主
2014-05-27 19:19
7樓續上:
藕益祖師《阿彌陀佛要解》開示:
問:十念一念並得生,何須七日?答: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倖。
藕益祖師: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
印光祖師:念佛往生人臨終十念相續自力暫伏煩惱而感通佛力加持圓伏惑業得以往生。
(1)《妙宗鈔》:未能伏惑屬下三品,下品下生定為名字初心,
(2)《印祖文鈔·復陳薪儒居士書》下品下生:「其一聞佛名,乃以全副精神為之稱念。除此念外,絕無他念。雖非親證一心不亂,然其心畢竟了無異念。當此之時,絕無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參之心相」
(3)印光祖師:有唯心凈土, 方生西方凈土。若自心不凈, 何能即得往生。縱逆惡罪人, 以十聲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凈心, 感生西方之凈土。
(4) 印祖對凈念的定義:
①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凈念《復幻修大師書(民國二十三年)》
②則汝縱有凈功,可以與佛相應,蒙佛接引。一經此種動作,破壞凈念,決定仍復留住娑婆。則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六道受輪迴矣。是以勸眷屬念佛,為最要緊之一件大事。《續編·復覺明居士書(民國二十三年)》
(凈土宗第十二祖徹悟祖師開示:
一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
二 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凈土正宗。
三 以攝心專註而念。為下手方便。
四 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真信切願散心念佛亦能往生的原理:
圭峰禪師開示:『妄念若起,都不隨之,縱有中陰,業不能系。
印光祖師關於「念佛折服現行煩惱」與「往生關係」的開示: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 一句佛號,不令間斷。
或小聲念,或心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
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
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
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
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
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未完待續:
評論 只看樓主護持正法2013 樓主
2014-05-27 19:22
8樓續上:
印光祖師:所不生者,由情愛一起,正念即失,斷不能生。勿道工夫淺,即工夫深亦不能生,以凡情用事,與佛聖氣分相隔故也。至疑工夫淺,戒品未全,不知臨終一念之關係甚大。勿道向來做工夫,即向不做工夫之人,臨終果能聞善知識開導,及他人助念,已隨之念,其左右眷屬善巧將護,不使其起情愛及瞋恨心,皆可往生。善導和尚臨終正念文,當亦看過,何須致疑。
---復章緣凈居士書三
印光祖師:「良以欲生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欲凈其心,非持佛凈戒不可。果能持戒,則貪瞋痴心,不發現行。戒定慧道,徹底圓彰。恆沙功德,無量妙義,不求自得,具現心中。所謂戒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過。況又加以真信切願,執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則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相冥相契。現生固已心佛不二,臨終不生凈土,將何生乎。縱令根機陋劣,未能如是。而以嚴持佛戒之清凈身心,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迨至臨終,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即使帶業往生,固已永脫輪迴,高超三界。常時親炙彌陀,自可速證法身。況已業盡情空者哉。其有自詡高明,藐視戒律,及與凈土,謂自性清凈,有何善惡持犯自他凈穢。但任天真,即如如佛。從茲口口談空,步步行有。聽其言,則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則卑入九地之下。生為法門之敗種,死作泥犁之主人。較彼帶業往生者,尚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況上焉者乎。其有欲現生親得實益,臨終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自可不虛所望矣。」(《增廣印光法師文鈔》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疏注節要跋)
凈界法師:念佛人往生有把握的最低標準,以折服現
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這個一心不亂,我們解釋一下。一心容易,不亂難。
我們在打佛七的時候,你說,兩件事,打得念頭死,
建立彌陀佛。剛開始先建立彌陀佛,先把佛號建起
來。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把佛號建立起
來,在心中慢慢地運作,建立一個佛號的力量。但是
我們心中,原有住在心中有很多妄想。很多人念佛他
不調伏煩惱,這是錯誤的。邪正不兩立,你不調伏
它,妄想就調伏你了。所以憨山大師把念佛法門的
人,他划出一個最低標準,他說念佛人往生有把握的
最低標準,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之要務,現行煩
惱。我們的煩惱很多,有的煩惱是在種子位,在睡眠
狀態,你有煩惱,不表現出來,那你不要管它,種子
位的不要管。就是我今天看到某一個人事起煩惱,這
個時候,把你的法寶現出來,一二三四,數到三四,
看看你的佛號能不能調伏它。你的佛號沒辦法調伏
它,那就麻煩了,這件事就麻煩了。就是說你的心中
佛號不是最大的力量,有比它更大的力量,那臨命終
就靠不住了。我們不要求斷煩惱,但是念佛一定要調
伏煩惱,折服現行煩惱。你不要斷,要斷不容易。就
是說你心中可以有煩惱,但是你必須有調伏它的力
量。臨終的時候你很多妄想現前,但是你佛號現前的
時候,這些力量都被你壓住了,佛號是最大的力量,
就可以了。不能說沒有煩惱,一定有煩惱,但是你佛號
是最大的力量,強者先牽。如果你心中的佛號它不是
最大的力量,有其它的煩惱比它大,那這件事情就比
較麻煩。
在憨山大師的《念佛法要》說,很多念佛人犯一
個毛病,他念佛的時候很專註,從佛堂出來的時候打
妄想的時候也很專註。那到臨終的時候,佛只聽念,
妄想只聽長,它這兩個從來是相安無事的,你念你的
佛,我打我的妄想,到臨終的時候兩個同時現前。妄
想是熟境界,無始劫來熏習所成,佛號是今生所成,
叫生境界,結果妄想把佛號吃掉了,失敗了。你好不
容易創立的歸依境,你相信可以往生,你也發願一定
要往生,但臨終的時候心隨妄轉,被妄想牽走了,在
趨向於所歸境的時候,中間被賊抓走了。你對賊太包
容,你太縱容他了。所以,雖然是帶業往生,但是憨
山大師划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底線,以折服現行煩惱為
修心之要務,你要折服它。所以這個不亂,你建立一
個一心的佛號,你這個佛號要不為煩惱所亂,換句話
說你能夠調伏煩惱。所以這個不亂是很重要的,不為
煩惱所亂,所以你在用功的時候,你不要管說你念多
少,重點是你能夠調伏煩惱,你就有把握了。
未完待續:
評論 只看樓主護持正法2013 樓主
2014-05-27 19:24
9樓續上:
凈界法師:凈土法門最怕的是什麼?
問:為何懺公師父常常在佛七法會的時候,鼓勵大家要證得一心不亂,並說:假若未得一心不亂,臨終的時候是否會往生,就是碰運氣,沒有保障?這種一心不亂,須到什麼程度才能夠對往生有保障?
答:這個一心不亂,我們看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講得很清楚,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一心不亂,它的範圍是很大的,包括調伏煩惱、斷除煩惱,乃至伏除見思惑。伏,調伏;斷,斷這個標準太高了,我們講一心不亂就斷煩惱,但起碼是伏。
一個人要調伏煩惱,第一個你先不動,不為妄想所動,比如說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妄想還在,但是我不動,我不跟你動。我們的內心跟人事的因緣接觸的時候,第一個百分之百是妄想,第一個念頭,就直接性的、等流性的就是妄想,你跟它動,那當然不知道怎麼調伏。一個人要調伏妄想,有二個次第:第一個,你先跟妄想脫離,你動你的,我不動,然後我再來調伏你。當然你要脫離,那是觀,所以我們修行是先觀後止。妄想起來的時候,先知道它是妄想,然後你動你的,我不動,然後我再用念佛來消滅,先保持不動,然後再調伏它。這個於諸妄想,內心不動,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人妄想起來的時候,你跟著它動,那你就沒有辦法修行的。所以我們說不亂,不為煩惱所亂,簡單的講就是不為煩惱所動,煩惱不能馬上消滅,但是我不為你所亂,你亂你的,我心安住在空性,我觀察你是因緣法;然後慢慢地,再用佛號、持咒對治它,讓它慢慢地消滅。所以說這個一心不亂的範圍很大,但是起碼的標準,徹悟禪師講一句話非常深刻: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之要務,你要有調伏它的力量。
你每一次煩惱起來,你都隨順它,你這個就是為煩惱所亂,那你就沒有把握了。我有煩惱,但是我不為煩惱所動、不為煩惱所亂,那就可以了,所以我們不要求斷煩惱,斷煩惱就不是帶業往生了。身為一個凡夫,一定會有情緒,但是凈土法門最怕的是什麼你知道嗎?
凈土法門它不怕你有煩惱,它也不怕你有罪業,它最怕的是你起顛倒。
煩惱起來的時候,你認為它是真實的,你認為這是一個真實的相貌,你一定要隨順它,那就完了,你起顛倒了。所以我們講隨念往生這個正念,第一個就是你不顛倒。我不顛倒,我清楚知道這個妄想是不真實的;雖然這個妄想沒有斷,但是它不能影響我,這個就是一心不亂,因為我第一個佛號很清楚,第二個我不為你所亂,雖然我沒有斷煩惱,但是我不為你所亂。所以修凈土的人,他這個不顛倒的標準是很重要的,要保持不顛倒。當然你臨命終要不顛倒,你平時就要不顛倒。所以我們在講的時候,講到念佛三昧,還有一個真如三昧,這二個都很重要,事修、理觀。
凈空法師開示--念佛只要有一兩分鐘伏住煩惱的功夫,就可以往生。
有同修問我:要不要研究《楞嚴經》、《華嚴經》這些大經?我就搖頭,不必了。你要是研究那個,一生研究不了!用一生的光陰去研究,一點用處也沒有,毫不相關!我勸他一部經下手,好好的回去念五年、十年,其他的都不要搞,把心念清凈。果然心清凈,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通達。清凈心就是佛心,清凈心的運用就是無量智慧、無量佛法,這是學佛的秘訣,許多人不知道!
現在問題癥結就是如何做到「我無一切心」,一切心就是一切妄心、一切分別心、一切執著心、一切貪心、一切愚痴心、一切傲慢心、一切嫉妒心,統統都沒有。你沒有這個一切心,釋迦牟尼佛對到你也就啞口無言,他什麼法也沒有了。就好像醫生一樣,你有病,他是醫生,他給你治病;你沒有病,他對你,他不叫醫生了。我沒有病,你怎麼可以說醫生?我有了病,才有人叫醫生,才有葯;如果人沒有病,他沒有醫生也沒有葯,都沒有了。你的心清凈了,一切諸佛就沒有法,沒有佛法。你才曉得,佛法修學就是修清凈心而已。
修清凈心,要那麼多經典嗎?不需要。這麼多經典,統統是修清凈心的方法。為什麼佛說這麼多方法?因為每個眾生根性不一樣。「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一切法門裡面,不管是哪部經、哪部論,你只選擇一門,用我講的方法去修學,統統都得清凈心。
既然「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隨便念什麼經就好,你為什麼偏偏叫我念《無量壽經》?平等無有高下是從理上講的,真正念到清凈心,真的沒有高下。問題就是你去念,念個五年、十年,是不是真的念到清凈心?如果五年、十年清凈心還得不到,怎麼辦?那你就不如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為什麼?心雖然不到真正的清凈,有個一、二分相似的清凈你就能往生。其他的法門、其他的經典,一定要得到真正清凈心,你才能成就。
清凈心的等級,在佛法里大分為三等,最下等的是把見思煩惱念掉。見煩惱: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個沒有了;思煩惱:貪心、瞋恚心、愚痴心、傲慢心、對聖教的懷疑心,這五條也沒有了,這是得到下品清凈,超越三界,小乘裡面講證阿羅漢果。你有沒有能力得到這樣清凈心的標準?中等的標準是要把塵沙煩惱斷掉,證得菩薩的果位,上品的清凈心是要把無明煩惱斷掉。無明煩惱斷掉成佛,塵沙煩惱斷掉成菩薩,見思煩惱斷掉成阿羅漢。你自己試著辦,看你能達到哪個標準。
最下的標準達不到,換句話說,你還是六道輪迴,你不能超越。不如學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帶業往生,阿彌陀佛幫助你。沒有清凈還能往生?行!長期清凈不容易,一、二分鐘清凈可以,一、二分鐘沒有貪瞋痴慢可以,長久了不行,煩惱會發作,我把它短時間壓住,這是可以做得到的。
如果臨命終時,二、三分鐘當中你壓住了,那不就往生了嗎?這個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首先佛光照注,得到加持的力量,使你的清凈心得到真正的清凈。
羅什大師譯《阿彌陀經》,譯「一心不亂」是有道理的,梵文原文是「一心繫念」,羅什是義譯。什麼時候得一心不亂?佛來接引你的時候,你本來是一心繫念,佛光一照就變成一心不亂,把你的功夫加一倍提升,這樣往生的。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叫凈緣。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一七七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77
慧律法師:臨終暫時伏惑就能往生
見思惑還沒有斷的人,也可以往生,這個叫做帶業往生。這重點在哪裡呢?還沒有斷見思惑,
有一種叫做伏惑,伏惑就是臨命終的時候暫時不起惑,
這個往生極樂世界才有希望,這個才是重點。
評論 只看樓主護持正法2013 樓主
2014-05-27 19:25
10樓附錄B3:佛經和歷代祖師開示「下下品念佛往生人臨終十念相續是自力完成還是佛力賜予?自力、佛力在往生過程中各自負責哪部分?」
《佛說無量壽經》若我作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稱揚諸佛功德經》云: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
命欲終時,一心信樂,念不忘舍,阿彌陀佛將諸眾
僧,住其人前,魔終不能壞斯等正覺之心」
《悲華經》:
願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其餘無量、無邊、阿僧?諸佛世界所有眾生,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諸善根,欲生我界者,臨終之時,我當與大眾圍繞,現前人前;其人見我,即於我前,得心歡喜,以見我故,離諸障閡,即便捨身,來生我界。
世尊。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中所有眾生。若聞我聲發願欲生我世界者。是諸眾生臨命終時。悉令見我與諸大眾前後圍繞。我於爾時入無翳三昧。以三昧力故現在其前而為說法。以聞法故尋得斷除一切苦惱。心大歡喜。其心喜故得寶冥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無生忍。命終之後必生我界。
《佛說阿彌陀經》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稱讚凈土佛攝受經》
若有凈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凈佛土。
善導大師: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號,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凈土宗第十一祖省庵祖師開示:
《凈土文》云:『身無病苦,心不顛倒。』當知身無病
苦,則求在於佛。心不顛倒,則求在於我。在於佛
者,非我敢必。在於我者,安可不自勉焉?設使臨終
一念顛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途難免。佛雖大
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是故修凈業人,不可一念
遠離善友,亦不可一念生顛倒心也。」
印光祖師:凈土既是唯心所造,當雲唯心,不當又言凈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凈土,何得祗是唯心,別無凈土之外境乎。唯心凈土者,以清凈心,念佛求生凈土。及至臨終,由己之凈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凈土《三編·復顧宗況居士書》
印光祖師開示:與佛相應之人,臨終破壞凈念決定不能往生
昨接汝及范古農之書,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猶以文人習氣未除,幾致不得實益。今則實行其事,猶不知自利利他之相關甚巨。且勿論外人,即自己丈夫,兒女,媳婦,孫等,均當教以常念佛號。一則令彼等同種善根,當此大亂之世,若不以佛為怙恃,則危險可慮。二則不於平時令彼等操練熟習,一旦汝欲謝世,彼等以世俗知見,預為瞎張羅哭泣。則汝縱有凈功,可以與佛相應,蒙佛接引。一經此種動作,破壞凈念,決定仍復留住娑婆。則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六道受輪迴矣。是以勸眷屬念佛,為最要緊之一件大事。《續編·復覺明居士書(民國二十三年)》
幽溪大師:
娑婆眾生,雖能念佛,浩浩見思,實未伏斷,而能垂終心不顛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彌陀,而來拔濟。雖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顛倒,即得往生。
未完待續:
評論 只看樓主護持正法2013 樓主
2014-05-27 19:27
11樓續上:
印光大師開示:自力感召佛力的往生原理是「水清月現」
大師在《初機凈業指南》序中,以月喻阿彌陀佛接引—切念佛眾生之理。他說:
「眾生之心如水,阿彌陀佛如月。眾生信願具足,至誠感佛,則佛應之,如水清月現也。若心不清凈,不至誠,與貪、嗔、痴相應,與佛相背,如水濁而動,月雖不遺照臨,而不能昭彰影現也。月乃世間色法,尚有如此之妙。況阿彌陀佛,煩惑凈盡,福慧具足,心包太虛,量周法界者乎?」
◎ 復黃涵之居士書三念佛之法,重在信願。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凈,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為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巨浪,則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矣。感應道交,如母子相憶。彼專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於不知此義故也。
◎ 復溫光熹居士書十
汝何不知事務,一至於此。光何人斯,何可以與蓮池大師並論乎。汝作此說,以為恭維光,不知其為毀謗光也。以後不得如此以凡濫聖的恭維吾。吾見此語,如打如嘲,愧不能支。
(一)心清月現,何可死執以論。須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現,聲聞有聲聞之清現,菩薩有菩薩之清現,唯成佛方為究竟清現也。若如法說,其餘一切皆非清現,唯佛方是清現。蓮池大師所說,便成錯謬。不知自己完全未開正眼,故有此種盲論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現,乃觀行之清現。聲聞斷見思,乃相似之清現。菩薩在內凡位,從初信至七信,亦與聲聞同。八九十信破塵沙,證法空,何可雲破法空乎。初住即破無明,證法身,此分證位之初位。至十住十行十迴向等覺(等覺、乃分證位之後位、分證位、凡佛所證者、皆證之、但未圓滿究竟證耳、)四十一位,乃分證之清現。唯佛方為究竟清現。即一位中,尚有無量無邊淺深之不同。譬如外國人到中國,一到中國界上,即可雲已到中國。而從茲尚有數千里之途程,可到中國京都。在汝意既雲到,即無所謂途程。既未得道,說清現便成錯謬。且於仗佛力帶業往生之事相違。其咎在汝好充通家,非蓮池大師所說有不恰當也。以後認真念佛,少張羅所說。要是如此以凡濫聖的恭維光,即是教天下後世人唾罵光。何苦作此種有損無益之事。
◎初機凈業指南序
或曰,阿彌陀佛,安居極樂。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一世界中念佛眾生,亦復無量無邊。阿彌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時普遍接引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之一切念佛眾生乎。
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見,推測佛境。姑以喻明,使汝惑滅。一月麗天,萬川影現,月何容心哉。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現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無不各現全月。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則有一月當乎其人。百千萬億人,於百千萬億處看之,則無不各有一月當乎其人。若百千萬億人,各向東西南北而行,則月亦於所行之處,常當其人。相去之處,了無遠近。若百千萬億人,安往不動,則月亦安住不動,常當其人也。唯水清而靜則現,水濁而動則隱。月固無取捨,其不現者,由水昏濁奔騰,無由受其影現耳。眾生之心如水,阿彌陀佛如月。眾生信願具足,至誠感佛,則佛應之,如水清月現也。若心不清凈,不至誠,與貪鎮痴相應,與佛相背,如水濁而動,月雖不遺照臨,而不能昭彰影現也。月乃世間色法,尚有如此之妙。況阿彌陀佛,煩惑凈盡,福慧具足。心包太虛,量周法界著乎。故華嚴經雲,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應。佛實未曾起心動念,有來去相。而能令緣熟眾生,見其來此接引以往西方也。懷此疑者,固非一二。因示大意,令生正信雲。
藕益祖師:複次是利,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蓋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頭,最難得力。無論頑修狂慧,么羅無功。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倘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此誠可寒心者也。初果昧於出胎,菩薩昏於隔陰。者[這]里豈容強作主宰,僥倖顢頇。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勸發願,以願能導行故也。
佛陀曾開示說:破戒者,阿彌陀佛等十方諸佛不護念。
佛經云:如是人者一切十方無量諸佛所不護念。雖名比丘不在僧數。何以故。入魔界故。持禁戒者即佛弟子。毀禁戒者即魔弟子。又持戒者即出世道。破禁戒者即入世道。我都不聽毀戒之人,受人信施如葶藶子。何以故。是人遠離如來法故。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三十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凈土聖賢錄》對「強調信願佛力安心者」的善意提醒::體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
在《凈土聖賢錄》上記載了袁宏道往生後以方便神力,將
其弟袁中道攝到極樂世界對他進行開示如下:
袁宏道又說:「我沒有想到極樂世界快樂到這種程度,假使我前生時能夠嚴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體上來說在教理和戒律都精進嚴謹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嚴謹的人,往生最穩當。如果是只有教理而無持戒的人,大多為業力所牽,流入八部鬼神眾去了,這種狀況我所親見到的有很多。弟弟你的般若氣分頗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體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濁惡世後,趁著色身仍然強健,要實修實悟,兼持往生凈土的誓願,勤行種種方便善巧、憐憫一切眾生,不久之後當再相見。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則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龍樹菩薩的六齋法現在仍然存在,應當遵而行之。而殺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語其他一同學法的學人,沒有說每天動刀殺生,口中貪食眾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夠往生此極樂國土的。縱使說法如雲如雨,又何益於事呢?
評論 只看樓主護持正法2013 樓主
2014-05-27 19:29
12樓附錄B4:蓮池大師、藕益祖師、印光祖師:真信切願就是清凈心+利他慈悲心+迴向往生心。
蓮池大師開示:
【疏】又信即心凈。如唯識說。【鈔】成唯識論雲。信者。謂於實德。深忍樂欲。心凈為性。何言心凈。
以心勝故。如水清珠。能清濁水。又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渾濁。復能渾濁余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信正翻彼。故凈為相。今修凈土。主乎心凈。信為急務。明亦甚矣。""往生凈土。要須有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信佛名字。諸佛即救。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終無再住閻浮之法。此策發信心。最為切要也。
藕益祖師:為度眾生求生凈土,非為自身獨出生死,方為往生切願。藕益大師開示原文:《大乘起信論裂網疏》中說:為度眾生求生凈土,非為自身獨出生死。有此菩提弘願,方是往生正因,不然縱令念佛菩薩,與佛菩薩氣分不相契合,不能生凈土也。
印祖開示「若自心不凈, 不能往生極樂世界」
有唯心凈土, 方生西方凈土。若自心不
凈, 何能即得往生。縱逆惡罪人, 以十聲
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凈心, 感生西
方之凈土《續編·答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
則》
印光祖師:凈土既是唯心所造,當雲唯心,不當又言凈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凈土,何得祗是唯心,別無凈土之外境乎。唯心凈土者,以清凈心,念佛求生凈土。及至臨終,由己之凈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凈土《三編·復顧宗況居士書》
凈空法師:真正能往生,也要靠基礎,佛念得很好,我真信,真願,《弟子規》做不到,《感應篇》不能完全相信,這就可能障礙你往生,你在往生最後的時候,會遇到障礙,為什麼?你的基礎不穩固,你的冤親債主他看到了,他就有方法來障礙你,讓你最後一口氣不是阿彌陀佛,是雜念,是妄想,於是,你又去搞輪迴了,由此可知,三個根的重要!三個根是做人是根本,佛經上,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是有標準的,它的標準就是《弟子規》,就是《感應篇》,《十善業》。這三樣東西我們真正建立了,做到了,你的根本堅固。臨命終時,有善神保佑你,冤親債主不得其便。他沒有機會下手。你平平安安往生極樂世界。
印光祖師:
崔母五六年來,日夕繫念。臨終不起愛戀,密默念佛,豎手示敬,端坐而逝,即此數端,便是往生之相,況沒後全身已冷,頂門猶熱,及至入殮,面貌如生,征於經論,謂頂聖眼天生之說,其往生又何疑焉。
或曰,每見載籍,畢世修持,定慧力深,宗說兼通,解行相應者,多有生死不了,仍復受生。何崔母以五六年工夫,竟得往生,了生死耶?有何證據,而知其決定往生耶。答曰,子未知了生死有自力佛力之所以也。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凈土法門,全仗佛力。仗自力,非見思凈盡,無由出離生死。仗佛力,若信願真切,即可帶業往生。譬如渡海,一由自浮,一由乘舟。到岸雖同,其難易安危,奚啻天淵懸殊也。《觀無量壽佛經》示三種凈業正因,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十一事,或有一二,加以信願念佛,悉得往生,況崔母之將及全備者乎。又五逆十惡眾生,臨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令念佛,或至十聲,或止數聲,直下命終,亦得仗佛慈力,往生下下品中。況崔母五六年來,日夕繫念。臨終不起愛戀,密默念佛,豎手示敬,端坐而逝,即此數端,便是往生之相,況沒後全身已冷,頂門猶熱,及至入殮,面貌如生,征於經論,謂頂聖眼天生之說,其往生又何疑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346頁 崔母孫夫人往生傳發隱)
凈空法師:你看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說這裡頭有沒有《弟子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這屬於因果報應,落實在《感應篇》;下面一句「修十善業」。我們的提倡有根據,不是隨便說的,先學《弟子規》,再學《感應篇》,然後學十善業,這個順序是佛排的,不是我們捏造的。這是什麼?這是人間的善男子善女人,他有標準在此地。你就曉得,《弟子規》不能落實,就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弟子規》落實了,善男子善女人的基本條件有了,還要向上提升,還要學《感應篇》、還要學十善業,才是佛門裡面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不能不知道。具足善男子善女人的身分、條件才能學佛,你看才能升級,「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才能受三皈。所以如果沒有《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受持三皈叫名字三皈。什麼叫名字三皈?有名無實,這要知道。
佛陀曾開示說:破戒者,阿彌陀佛等十方諸佛不護念。
佛經云:如是人者一切十方無量諸佛所不護念。雖名比丘不在僧數。何以故。入魔界故。持禁戒者即佛弟子。毀禁戒者即魔弟子。又持戒者即出世道。破禁戒者即入世道。我都不聽毀戒之人,受人信施如葶藶子。何以故。是人遠離如來法故。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三十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印光祖師:不具足凈念或清凈心的信願,不是真信切願。
(1) 印祖開示什麼叫凈念?凈念是否就是成片?
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凈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凈念相繼。能常常凈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復幻修大師書(民國二十三年)》
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污雜妄念,故名凈念。凈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凈念相繼。能凈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凈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文鈔續編卷上復修凈師書)
念佛不能純一,必須制心不令外馳。久久自會純一。成片者,純一無雜之謂也。《復馬契西居士書四 》
須知往生凈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願、凈念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文鈔續編上復郁智朗居士書)
《印祖文鈔·復陳薪儒居士書》下品下生:「其一聞佛名,乃以全副精神為之稱念。除此念外,絕無他念。雖非親證一心不亂,然其心畢竟了無異念。當此之時,絕無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參之心相」
印光祖師:有唯心凈土, 方生西方凈土。若自心不凈, 何能即得往生。縱逆惡罪人, 以十聲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凈心, 感生西方之凈土。
印光祖師《臨終三大要》須知肯助人凈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
《印祖文鈔》復袁福球居士書
所言念佛三昧,說之似易,得之實難,但當攝心切 念,久當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願攝心凈念之 功德,當必穩得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藕益祖師:持戒念佛,本是一門。凈戒為因,凈土為果。若以持名為徑,學律為紆,既違顧命誠言,寧成念佛三昧?多纏障垢,凈土豈生?夫如海無涯,豈不廣大?保任解脫,豈不簡易?故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惡防非;專精律學者,方能決定往生。
南師在《維摩詰的花雨滿天》中,有如下開示:
我再讀一次,「深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心要深,要厚道,包容,善心,那麼深,菩薩成立佛土的時候,更具足一切功德的眾生才能往生佛國啊!你們修藥師和凈土法門的要特別注意了,不要以為光叫幾聲佛名就可以往生的,你念佛要像父母憶子女那樣的念。這只是修的功而已,你還要有「具足功德」的德。《凈土經》上告訴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阿鞞跋致,就是八地以上不退轉的菩薩,那已經深心具足一切功德,豈有不往生之理,這就是它的秘密。所以凡夫眾生,以貪求妄想之念,要想往生佛國,是何其狂妄而愚痴啊!
評論 只看樓主護持正法2013 樓主
2014-05-27 19:31
13樓附錄B5:徹悟祖師、印光祖師、藕益祖師開示:往生有絕對把握需具足哪些條件?
凈土宗第十二祖徹悟祖師開示:一心不亂,乃凈業之歸 宿,凈土之大門。若未得一心...猶尚未跨入此門,終非 穩妥。凈業行人,可不勉力乎哉。
藕益大師<彌陀要解>:散心稱名能除罪否?能往生嗎?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寧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當知積罪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亂。則如健人突圍而出。非復叄軍能制耳。然稱名便為成佛種子。如金剛終不可壞。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聖眾皆謂無善根。佛言。此人無量劫前為虎偪。失聲稱南無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觀之。法華明過去佛所散亂稱名。皆已成佛。豈不信哉。伏願緇素智愚。於此簡易直捷無上圓頓法門。勿視為難而輒生退諉。勿視為易而漫不策勤。勿視為淺而妄致藐輕。勿視為深而弗敢承任。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卽心故)。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卽佛故)。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讀者當知此優曇缽羅出現時也)。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摘自《彌陀要解》)
李炳南居士:【問】:念佛者為求往西,倘不得一心不亂能往生否?(王居士)
【答】:往生分九品,且有邊地,一心者得上品,不一者列下地,一心者有把握,不一者恐生障礙,如臨終不生障礙,不起顛倒,亦得往生。凡事取法乎上,僅得乎中,生死大事,安可圖徼幸,而不求把握耶?
藕益祖師:「欲決定生極樂世界,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信得真,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原文:在《靈峰宗論》卷四《持名念佛歷九品凈四土說》中)
印光祖師:念佛以志誠為主。若志誠,則不會大散。當用隨念隨聽之法。掏珠不過為防懈怠,掏之有礙,則不必掏。隨念隨聽,比隨息好。當雲隨息,不可雲數息。則但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即已。但依我說,決無有誤 (復周壽超居士書)
印光祖師講:散心念佛,難得往生!
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即念《小凈土文》。或但念「願生西方凈土中」四句偈。念畢,禮佛三拜而退。若無佛,即向西問訊,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門。乃宋慈雲懺主,為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盡一口氣念?以眾生心散,又無暇專念。如此念時,借氣攝心,心自不散。然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極閑、極忙,既各有法。則半閑半忙者,自可各就其間斟酌,而為修持法則也。
紫柏大師開示:
問僧海州:「你念佛常有間斷嗎?」
「合眼睡時便忘了。」海州回答說。
「合眼就忘了嗎?!」大師震威一喝,說:
「這樣念佛,念一萬年也沒用!從今以後,直須睡夢中念佛不斷,才有出苦的希望。
「若是睡夢中不能念佛,忘記了。一開眼時,應該痛哭起來,直向佛前叩頭流血,或念千聲萬聲,盡自己力量便罷。這樣做了二三十次以後,自然能在大昏睡中念佛不斷了。
「世上很多念佛人,有的念了二三十年,有的盡一生都在念佛,可是到了臨終,卻是沒有用。
「為什麼呢?這是由於在睡夢中不曾有念佛的念頭。要知道,人活著如覺,人死了如夢,所以夢中念佛的人,臨死自然心不散亂,一心往生了。
「念佛的心真不真,勘驗關頭,須在歡喜、煩惱中取得證明。這時,真假的心,很明顯地可以辨別出來。
「大抵上,真心念佛的人,於歡喜、煩惱中,必然還是念念不間斷的。因為歡喜動他不得,煩惱也動他不得。煩惱歡喜既然不能動,那麼,死生境上,自然不會驚怖。
「現在人念佛,遇到一些微小的或喜、或怒景象,就把『阿彌陀佛』撇到腦後去了,怎麼能得到念佛的靈驗呢?
「如果依照我的方法念佛,真的能於愛憎關頭不忘失這句『阿彌陀佛』,假使在目前日用中得不到受用,臨終又不得往生,我的舌根必然壞爛!」
紫柏大師(西元一五四三——一六○三)俗姓沈,名真可,字達觀,晚號紫柏,門人稱尊者。吳江(江蘇)人。紫柏大師與蓮池大師、憨山大師和藕益大師並舉,被譽為明代四大高僧而載入史冊。
【印祖開示】與佛相應之人,臨終破壞凈念決定不能往生
昨接汝及范古農之書,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猶以文人習氣未除,幾致不得實益。今則實行其事,猶不知自利利他之相關甚巨。且勿論外人,即自己丈夫,兒女,媳婦,孫等,均當教以常念佛號。一則令彼等同種善根,當此大亂之世,若不以佛為怙恃,則危險可慮。二則不於平時令彼等操練熟習,一旦汝欲謝世,彼等以世俗知見,預為瞎張羅哭泣。則汝縱有凈功,可以與佛相應,蒙佛接引。一經此種動作,破壞凈念,決定仍復留住娑婆。則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六道受輪迴矣。是以勸眷屬念佛,為最要緊之一件大事。《續編·復覺明居士書(民國二十三年)》
評論 只看樓主瀟洒之中帶點娘
2014-05-27 19:34
14樓得了吧,別貼了,搞得跟傳銷一樣,這個說,那個說,他們說的就是對的呀?都得聽他的呀?他不吃飯不拉屎呀,你怎麼知道他們不是在瞎扯蛋?你怎麼知道他們空虛時不擼一管呀?
評論 只看TA護持正法2013 樓主
2014-05-27 20:13
15樓附錄B6::《凈土聖賢錄》對「強調信願佛力安心者」的提醒:體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
在《凈土聖賢錄》上記載了袁宏道往生後以方便神力,將其弟袁中道攝到極樂世界對他進行開示如下:
袁宏道又說:「我沒有想到極樂世界快樂到這種程度,假使我前生時能夠嚴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體上來說在教理和戒律都精進嚴謹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嚴謹的人,往生最穩當。如果是只有教理而無持戒的人,大多為業力所牽,流入八部鬼神眾去了,這種狀況我所親見到的有很多。弟弟你的般若氣分頗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體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濁惡世後,趁著色身仍然強健,要實修實悟,兼持往生凈土的誓願,勤行種種方便善巧、憐憫一切眾生,不久之後當再相見。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則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龍樹菩薩的六齋法現在仍然存在,應當遵而行之。而殺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語其他一同學法的學人,沒有說每天動刀殺生,口中貪食眾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夠往生此極樂國土的。縱使說法如雲如雨,又何益於事呢?
評論 只看樓主夢蘿莎
2016-09-23 02:13
她是誰?太漂亮了真的好嘛?
護持正法2013 樓主
2014-05-27 20:14
16樓附錄B8:歷代祖師對臨終十念相續是一心念佛還是散心念佛還是攝心凈念的不同定義匯總。龍樹菩薩、永明延壽祖師、蓮池大師定義下下品念佛人臨終十念相續為一心念佛,藕益祖師似乎定義下下品念佛人臨終十念是非生滅之散心念佛,印光祖師似乎定義下下品念佛人臨終十念非一心非散心的攝心凈念。(正是歷代祖師對臨終十念相續有完全不同的文字定義,導致當代佛教凈土知見分歧極大。)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八十三開示:「問曰。彈指頃六十念。念念生滅。云何一心常念薩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種。一者念念生滅心。二者相續次第生。總名一心。以相續次第生故。雖多名為一心。是時不令貪恚等心相續得入。」
天台智者大師《觀音義疏卷上》云:「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續,余心不間,故名一心。」
蓮池大師開示:
[疏]其往生者。繇上一心不亂。作三九因。更細分之。亦應無量
[鈔]三九者。大本三輩。觀經九品也。以一心分事理。 事理亦復各分勝劣。後得往生。如其本因而為品位也。
佛陀十大弟子之論議第一迦旃延子尊者開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為散心念佛境界
關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種種議論。或以欲界無禪定,唯有散心,故所謂欲界定,系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禪定之前的階段。或以欲界雖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稱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續,消滅甚速,故又稱電光定。然成實論卷十一,則謂欲界有確實之禪定,能發出無動智。〔阿毘曇毘婆沙論卷四十一、七帖見聞卷三末。迦旃延子尊者造,五百阿羅漢釋。〕
印光祖師:念佛分散心念、攝心凈念、一心念佛。
印光祖師開示:大勢至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彼極力教人散心念,不讚揚攝心念。念佛雖一切無礙,然欲親證三昧,能靜固好。不能靜,亦無妨即動而靜。彼直以靜為邪,謂大違執持名號憶佛念佛之旨,其過何可勝言?且念佛一法,圓該一代一切法門。而靜之一字,尚隔其外。豈可謂為凈宗真善知識。祈二次再版,刪去此四大要訣。庶初機不至受病,而通人無由見誚也。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執,其弊叢生,不可不慎。(文鈔三編卷一·復丁福保居士書十)
印光祖師講:散心念佛,難得往生!一心念佛,決定往生。
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即念《小凈土文》。或但念「願生西方凈土中」四句偈。念畢,禮佛三拜而退。若無佛,即向西問訊,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門。乃宋慈雲懺主,為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盡一口氣念?以眾生心散,又無暇專念。如此念時,借氣攝心,心自不散。然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極閑、極忙,既各有法。則半閑半忙者,自可各就其間斟酌,而為修持法則也。
念佛以志誠為主。若志誠,則不會大散。當用隨念隨聽之法。掏珠不過為防懈怠,掏之有礙,則不必掏。隨念隨聽,比隨息好。當雲隨息,不可雲數息。則但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即已。但依我說,決無有誤 (復周壽超居士書)
印光祖師開示:什麼叫攝心凈念?凈念是否就是成片?攝心凈念能否保證往生?
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凈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凈念相繼。能常常凈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復幻修大師書(民國二十三年)》
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污雜妄念,故名凈念。凈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凈念相繼。能凈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凈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文鈔續編卷上復修凈師書)
念佛不能純一,必須制心不令外馳。久久自會純一。成片者,純一無雜之謂也。《復馬契西居士書四 》
須知往生凈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願、凈念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文鈔續編上復郁智朗居士書)
《印祖文鈔·復陳薪儒居士書》下品下生:「其一聞佛名,乃以全副精神為之稱念。除此念外,絕無他念。雖非親證一心不亂,然其心畢竟了無異念。當此之時,絕無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參之心相」
印光祖師:有唯心凈土, 方生西方凈土。若自心不凈, 何能即得往生。縱逆惡罪人, 以十聲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凈心, 感生西方之凈土。
印光祖師《臨終三大要》須知肯助人凈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
《印祖文鈔》復袁福球居士書
所言念佛三昧,說之似易,得之實難,但當攝心切 念,久當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願攝心凈念之 功德,當必穩得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2)【印祖開示】與佛相應之人,臨終破壞凈念決定不能往生
昨接汝及范古農之書,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猶以文人習氣未除,幾致不得實益。今則實行其事,猶不知自利利他之相關甚巨。且勿論外人,即自己丈夫,兒女,媳婦,孫等,均當教以常念佛號。一則令彼等同種善根,當此大亂之世,若不以佛為怙恃,則危險可慮。二則不於平時令彼等操練熟習,一旦汝欲謝世,彼等以世俗知見,預為瞎張羅哭泣。則汝縱有凈功,可以與佛相應,蒙佛接引。一經此種動作,破壞凈念,決定仍復留住娑婆。則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六道受輪迴矣。是以勸眷屬念佛,為最要緊之一件大事。《續編·復覺明居士書(民國二十三年)》
未完待續:
評論 只看樓主護持正法2013 樓主
2014-05-27 20:24
17樓續上:
藕益祖師似乎把心念分為「生滅之散心」、「非生滅之散心」、「非生滅之定心」。
祖師開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為散心念佛境界
關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種種議論。或以欲界無禪定,唯有散心,故所謂欲界定,係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禪定之前的階段。或以欲界雖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稱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續,消滅甚速,故又稱電光定。然成實論卷十一,則謂欲界有確實之禪定,能發出無動智。〔阿毘曇毘婆沙論卷四十一、七帖見聞卷三末〕
蕅益大師關於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十念往生的開示:問,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國,疏中不及。豈以此經七日入定乃生,故揀去剎那生滅之一念邪。若釋一以義不以數,大本不應系十念後。若止如經文,作一念喜愛,何不動如來佛剎,不以愛戀得生。
答,按寶王論,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鈍根之人,臨終十念脫苦。一念者,一心不亂之一念也。當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斷非剎那生滅之散心,亦不必四禪四空之禪定,故云一念喜愛。阿閦經喜戀心,本指欲染。
藕益祖師《阿彌陀佛要解》開示:
問:十念一念並得生,何須七日?答: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倖。
《妙宗鈔》開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續念佛境界」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具體內容見下:
據下 經說。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頃稱彼佛名。心雖相續終不可類見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眾惡。臨終苦逼得遇善友為說妙法。雖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獄故。苦切稱名具足十念。既絕後惡即乘此念。托彼蓮中名下下品。今論始行樂習三昧親善知識。聞法了心。本具凈土依正諸法。標心具修十六 觀法。故先觀日令心堅住。望後諸觀此當末品。彼人雖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稱佛不散。亦為定攝復兼臨終勇決之力。故得預於第九品也。
藕益祖師關於散心、定心的開示: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
藕益祖師對《妙宗鈔》的評價見下:
藕益大師:凈土的旨全在《妙宗》一書。---與周洗心
藕益大師:《妙宗鈔》一書,不可動一字。---復唐宜之
凈空法師:未到定或欲界定是念佛往生所需之最低功夫
如果在凈土法門,說實在的話,連那個初禪的定我們達不到,我們也能往生,這我們放心,得大自在!初禪是真得定。我們要什麼樣的功夫?我們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沒得定。沒得定是什麼?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這種定在佛教里有個名詞叫「未到定」,雖然修定沒成功,沒有達到這個標準。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他還只能在欲界。但是我們念佛這個功夫能夠有二十分就能往生。他們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禪天,我們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帶業往生。你說完全沒有,沒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個二、三十分,這樣程度才能往生,這是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的,不至於在這一生把我們這麼好的一個機會錯過。所以一定要修,要認真的修。
評論 只看樓主護持正法2013 樓主
2014-05-27 20:25
18樓附錄B9:印光祖師似乎定義一心不亂為斷見思阿羅漢境界,藕益祖師時而定義一心不亂是斷見思惑阿羅漢境界,時而說一心不亂是伏見思惑凡夫境界。不同與印光祖師、藕益祖師之外的歷代祖師。但近代凈空法師、黃念祖居士也採取了事一心不亂為阿羅漢的名詞定義。
印光祖師:所言念佛三昧,說之似易,得之實難,但當攝心切念,久當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願攝心凈念之功德,當必穩得蒙佛接引,帶業往生。事一心,若約蕅益大師所判,尚非現世修行人之身分,況理一心乎。以斷見思惑,方名事一,破無明證法性,則名理一。若是內秘菩薩行,外現作凡夫,則此之二一,固皆無難。若實系具縛凡夫,則事一尚不多得,況理一乎。
印光祖師:「念佛至一心不亂」是觀經上品上生的境界。"阿彌陀經,所說簡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無量無邊之差別。其往生品位,亦有無量無邊之不同。言九品者,不過略指大綱耳。若至一心不亂,則與觀經上品上生同。其未至者,與惡業重而將墮者,固亦當與觀經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經專接引一心不亂者,余皆非此經所攝之機也。如是,則三經固是一經。否則,便是執文悖意,其過非小。」(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復念佛居士書)
《妙宗鈔》開示:三心六念或聞或修。未能伏惑屬下三品。以此伏惑入中三品。能破二惑方預上三。(《妙宗鈔》這裡點出觀經上三品往生是阿羅漢以上境界)
藕益大師:凈土的旨全在《妙宗》一書。---與周洗心 藕益大師:《妙宗鈔》一書,不可動一字。---復唐宜之
藕益祖師時而定義一心不亂是斷見思惑阿羅漢境界,時而說一心不亂是伏見思惑凡夫境界。
藕益祖師《佛說阿彌陀佛要解》開示: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凈土;
藕益祖師:〖持名念佛歷九品凈四土說〗開示: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
幽溪大師《圓中鈔》定義《佛說阿彌陀經》念佛七日一心不亂為伏見思煩惱境界。
《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疏》若者。不定之辭。利根一日一念。鈍根或至七七日。行成。縱未破惑。定為往生之因。
《鈔》經文既雲若矣。又增數至於七日。是則往生之因。要在持名。階於一心不亂。而人根利鈍。日數限乎七等。若利根者。一日成乎一念。鈍根至於七日。而解中又增雲七七者。此或約極鈍根者為言。或約行門逾增勝者而說。然則持名一心不亂者。因也。得一念者。約行成而為言也。縱未破惑。定為往生之因者。此言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也。蓋言若能伏惑。臨終正念自然現前。往生凈土必矣。
印光大師開示:《佛說阿彌陀經》,得蓮池《疏鈔》、藕益《要解》、幽溪《圓中鈔》,法無不備,機無不收.
蓮池大師:心無雜念即是事一心念佛
念念念佛。更無雜念。是名一心。夫無雜念者。止得事之一心。」
「又雲雖念亦無能念可念。皆指理一心也。」
「論雲專念阿彌陀佛。即得往生者。此雙含事理而言也。」
「今謂至心者。即一心也。」
「永明謂九品上下。不出二心。一者定心。如修定習觀。上品上生。二者專心。如但念名號。得成末品。今謂既雲但念。但之一字。正唯得事。未得理故。」
評論 只看樓主護持正法2013 樓主
2014-05-27 20:28
19樓附錄B10:智者、永明延壽、蓮池、藕益、印光、麥彭仁波切等六位公認佛菩薩再來祖師各自定義的往生最低標準。
前言:因龍樹菩薩、智者大師、蓮池大師把心念分為「生滅類散心與非生滅之一心。」,所以,龍樹菩薩、智者大師、蓮池大師把下下品或下下輩臨終十念相續往生定義為一心念佛,而佛陀十大弟子之論議第一的迦旃延子尊者、藕益祖師、印光祖師,則把心念分為「生滅類散心、非生滅類散心(藕益祖師稱其為散心,而印光祖師稱其為攝心凈念而非散心)、非生滅之一心。」,所以,藕益祖師、印光祖師把下下品或下下輩臨終十念相續定義為散心念佛或攝心凈念。因此,標題中五位已確認佛菩薩再來型祖師定義的念佛往生最低標準是不同的。智者大師是天台宗創教祖師,是公認的釋迦摩尼佛再來。永明延壽祖師是暴漏身份的阿彌陀佛再來,並被祖師評定為六祖慧能之後漢傳佛教第一大善知識。蓮池大師生前顯漏過阿彌陀佛真身而被一眾弟子看到,是公認的阿彌陀佛再來,對此黃念祖居士有詳細論述。蓮池大師還被憨山祖師評定為永明延壽祖師外的漢傳佛教通宗通教第一大善知識。
附錄一:智者大師定義的念佛往生最低標準:
附錄二:永明延壽大師定義的念佛往生最低標準:
附錄三:蓮池大師定義的念佛往生最低標準:
附錄四:藕益祖師定義的念佛往生最低標準:
附錄五:印光祖師定義的念佛往生最低標準:
附錄六:凈空定義的念佛往生最低標準:
附錄七:藏傳佛教文殊菩薩化身麥彭仁波切定義的念佛往生最低標準:
附錄一:智者大師定義的念佛往生最低標準:
凈土十疑論(節錄) 智者大師
1、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凈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云何得生?
凈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發無上菩提心,求生凈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得生凈土。
2、眾生無始以來,造無量業,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識,又復作一切罪業,無惡不造,云何臨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過三界結業之事,云何可通?
又如有人,一生以來,修十善業,應得生天,臨終之時,起一念決定邪見,即墮阿鼻地獄,惡業虛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業,令墮惡道,豈況臨終猛心念佛,真實無間善業,不能排無始惡業,得生凈土,無有是處。又雲,一念念佛,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為念佛時心猛利故,伏滅惡業決定得生,不須疑也。
智者大師:天台宗祖師,印光大師:「智者大師世稱釋迦化身。其所證者,誰得而知?然佛為眾生現身作則,故即以凡夫自居。南嶽、智者,皆法身大士。其實證地位,誰能測其高深?」「智者著十疑論,極陳得失」
附錄二:永明延壽祖師定義的念佛往生最低標準:
「如或言行不稱,信心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恃此懈怠,臨終望生,但為業障所牽,恐難值其善友,風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臨終是果,應須因實,果則不虛。」
現今佛教叢林中例行的紀念阿彌陀佛的誕辰日,即是以延壽大師的生日為準,直接地將其奉為「阿彌陀佛的化身,清代世宗雍正皇帝在御制《萬善同歸集》序文中云:「近閱古錐言句,至永明智覺禪師,觀其《唯心決》、《心賦》、《宗鏡錄》諸書,其於宗旨,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至高至明,至廣至大,超出歷代諸古德之上,因加封為『妙圓正修智覺禪師』。其倡導之地,在杭之凈慈。敕地方有司,訪其有無支派,釋人承接,修葺塔院,莊嚴法相,令僧徒朝夕禮拜供養。誠以六祖以後,永明為古今第一大善知識也!」又於《宗鏡錄》序文贊延壽大師曰:「實為震旦第一導師」。
印光法師贊雍正皇帝:法身大士 乘願再來
揀魔辨異錄石印序
(印光法師代企覺居士趙希伊作)
自佛法入中國.歷代皇帝.無不崇奉。其唯結緣種.與有所悟證者.種種不一。求其深入經藏.直達禪源。證涅盤之妙心.具金剛之正眼。於修齊治平之暇.闡拈華直指之宗者.其唯清世宗皇帝為第一也。若非法身大士.乘願再來。握權實不二之道柄.度輪迴無依之眾生者.其能如是也耶。其所著述.藏內有圓明居士語錄三卷。(圓明居士世宗道號)其他序跋傳記散見於經論語錄中。悉皆妙契佛心.冥符祖意。言言見諦.語語歸宗。如走盤珠.似摩尼寶。凡具眼者.無不佩服。
未完待續:
評論 只看樓主護持正法2013 樓主
2014-05-27 20:35
20樓續上:
附錄三:蓮池大師定義的念佛往生最低標準:
[疏]其往生者。繇上一心不亂。作三九因。更細分之。亦應無量
[鈔]三九者。大本三輩。觀經九品也。以一心分事理。 事理亦復各分勝劣。後得往生。如其本因而為品位也。
一,三輩者。如大本謂:
(1)上輩者。發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命欲終時。佛興聖眾。現其人前。便於七寶池內。蓮華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所居七寶宮宇。在虛空中。去佛為近。是名上輩生者。配前則雙得事理一心者也。
(2)中輩者。不能大修功德。而亦發菩提心。專念回心。命終生彼。功德智慧。次於上輩。是名中輩生者。配前。則得事有餘。得理不足者也。
(3)下輩生者。不能作諸功德。而亦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乃至十念。生彼宮宇。惟在於地。又次中輩。是名下輩生者。配前。則僅得乎事。未得乎理者也。
二,九品者。觀經所云上之三品:
(1)有生彼即得百千陀羅尼門者。有經一小劫。得無生忍者。有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者。配前。則雙得事理一心。而有深淺。故成三品。例上輩也。
(2)中之三品。有生彼國。即得阿羅漢者。有生彼半劫。得阿羅漢者。有生彼一劫。得阿羅漢者。配前。則事盈理歉。亦以深淺。故成三品。例中輩也。
(3)下之三品。有往生彼國。經十小劫。得入初地者。有經於六劫。蓮華乃開。發無上道心者。有十二大劫。發菩提心者。配前。則有事無理。亦以深淺。故成三品。例下輩也。
細分者。如前階品中。分之又分。則百千萬億無盡輩品。皆以事理所得深淺。而為次第也
"念念念佛。更無雜念。是名一心。夫無雜念者。止得事之一心。」
「又雲雖念亦無能念可念。皆指理一心也。」
「論雲專念阿彌陀佛。即得往生者。此雙含事理而言也。」
「今謂至心者。即一心也。」
-----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述《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蓮池大師是不是佛菩薩再來?是不是法身大士?
憨山大師盛讚蓮池大師說:「觀師之行事,潛神密用,安忍精進之力,豈非地涌(《法華經》所示---注)之一乎?抑自凈土而來乎?不然,從凡夫地,求自力尚不足,安能廣行利他,護持正法,始終無缺者乎?歷觀從上諸祖,單提正令,未必盡修萬行。若夫即萬行以彰一心,即塵勞而見佛性者,古今除永明惟師一人而已。先儒稱寂音為僧中班馬,予則謂師為法門之周孔也,以荷法即任道也。惟師之才足以經世,悟足以傳心,教足以契機,戒足以護法,操足以勵世,規足以救弊。[《古杭雲棲蓮池大師塔銘》,第5128頁]
黃念祖大德開示:(選自黃念祖居士文集)
所以蓮池大師說:《觀經》說的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念念是理一心,所以念念都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要想一想,八十億劫是多麼長的時間,生死重罪是什麼樣的罪?八十億劫這麼長時間所犯的一切生死重罪,念一句佛就消滅了,這是何等不可思議的妙用。所以蓮池大師稱為彌陀化身,指明箇中原因,《觀經》中所說十念,念念是理一心哪。到了理一心自然破無明,見法身,功德不可思議。
印光祖師讚歎蓮池大師:
雲棲(蓮池大師)、蕅益,乃末法之大導師,真模範也。祈觀彼著作時,推原其心之用意處,則自法法頭頭皆與機理符契矣。
蓮池大師傳記記載:文殊菩薩曾化為童子來參大師。大師見到童子便問:「兩腳有泥,必是遠來客。」童子說:「聞知蓮池水,特來洗一洗。」大師說:「蓮池深萬丈,不怕淹死你。」童子說:「兩手攀虛空,一腳踏到底。」大師道行境界於斯可見一斑。
明朝四大高僧:
一、藕益大師(1599-1655),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諱智旭,號西有,別號八不道人。(自傳中云:古者有儒有禪有律有教,道人既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禪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之。)俗姓鍾,名際明、又名聲,字振之。先祖汴梁人,後遷居江蘇吳縣木瀆鎮。母親金氏,父親岐仲公,持誦十年的白依大士大悲神咒,夢見觀音菩薩送子而生藕益大師。時維明朝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五月三日。
二、蓮池祩宏(1535年-1615年),明代杭州仁和人,俗姓沈,名祩宏,字佛慧,別號蓮池,故常被稱為蓮池大師,又因常在雲棲寺居住而被稱為雲棲和尚,是中國佛教凈土宗的第八代祖師,與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並稱為明末四大高僧,他提倡禪宗凈土宗兩者兼修的理論。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病,遺言:「大眾老實念佛,毋捏怪,毋壞我規矩。」之後端坐,面西方念佛圓寂。
三、紫柏真可〈1543年-1603年〉,明代江蘇人,俗姓沈,法名達觀,中年後改名為真可,號紫柏老人,後世尊稱他為紫柏尊者,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真可性格剛烈,出家後,見僧人喝酒食葷,即當場喝斥:「出家兒如此,可殺也!」[2]二十歲受具足戒後,見《華嚴經》,在武塘景德寺閉關讀書三年,之後辭別明覺,開始他行腳修頭陀行的一生。
四、憨山德清 (1546-162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字澄印,號憨山,全椒(今屬安徽省)人。宣講三教一理,主張禪凈雙修。其佛學思想受蓮池祩宏的影響頗深,與紫柏真可堪稱至交,突出功業是中興曹溪。他的學問,幼師孔子,少時師老莊,最後皈於佛。
附錄四:藕益祖師定義的最低念佛往生標準:
藕益大師:凈土的旨全在《妙宗》一書。---與周洗心
藕益大師:《妙宗鈔》一書,不可動一字。---復唐宜之
《妙宗鈔》開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續念佛境界」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
具體內容見下:
據下 經說。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頃稱彼佛名。心雖相續終不可類見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眾惡。臨終苦逼得遇善友為說妙法。雖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獄故。苦切稱名具足十念。既絕後惡即乘此念。托彼蓮中名下下品。今論始行樂習三昧親善知識。聞法了心。本具凈土依正諸法。標心具修十六 觀法。故先觀日令心堅住。望後諸觀此當末品。彼人雖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稱佛不散。亦為定攝復兼臨終勇決之力。故得預於第九品也。
藕益祖師關於散心、定心的開示: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
蕅益大師開示:
問,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國,疏中不及。豈以此經七日入定乃生,故揀去剎那生滅之一念邪。若釋一以義不以數,大本不應系十念後。若止如經文,作一念喜愛,何不動如來佛剎,不以愛戀得生。
答,按寶王論,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鈍根之人,臨終十念脫苦。一念者,一心不亂之一念也。當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斷非剎那生滅之散心,亦不必四禪四空之禪定,故云一念喜愛。阿閦經喜戀心,本指欲染。
藕益祖師《阿彌陀佛要解》開示:
問:十念一念並得生,何須七日?答: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倖。
藕益祖師: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
印光祖師讚歎藕益祖師:
蕅益大師久證法身,乘願再來。其學問、見地、行持、道德,不但末法不多見,即隋唐佛法盛時,高人如林,若在此時,亦屬出類拔萃之不思議大士。凡所著述,機理雙契。閣下但將唯執訓詁為是之心放下,息心研窮而體會之。其法喜之樂當獨契於心,而不能開口向人言之。何也?以其所得皆失,而歸無所得也。節選自印光大師:「復丁福保居士書五」
凈空法師:你看蕅益大師注的《彌陀經要解》,他這個著作是九天寫成的,印光大師對於這個讚歎說:「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作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
未完待續:
評論 只看樓主推薦閱讀:
※伍恆山:「凈空法師講佛系列」序
※凈空法師在澳洲最新開示:只要抓住《無量壽經》、《凈修捷要》,沒有不成功的!
※凈空法師:很多修行人最後得不到結果,問題全出在戒律上
※凈空法師:我們看到不如意、會生氣,這要懂得,不是外面境界的過失,是我們自己的過失
※凈空法師:有的法師台上胡說八道,我能對他一心恭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