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三多三少

鄭老師 (成長幫手家庭教育指導師,指導經驗4年)

當你在埋怨孩子越大越不聽話,「臉皮」越來越厚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是你的教育出現了問題?教育孩子,要注意這「三多」和「三少」。

少嘮叨多傾聽


「我最討厭媽媽嘮叨了,整天說來說去都是那幾句話:『在學校要認真聽課』、『做完作業才能看電視』、『不要吃那麼多零食,要好好吃飯』......我聽得都煩死了!」這是一位四年級學生的心裡話。

媽媽可能會覺得很委屈,覺得自己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同時也是想孩子聽話而已。但是卻不知道,嘮叨讓孩子對媽媽的話厭煩,甚至產生叛逆心理,非要反其道而為之。家長在埋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可曾想過:你是否說得太多,而聽得太少?

就好比下面這個案例:

兒子放學回來一進家門就說:「我不想做作業了,每天都那麼多,而且......」

A媽媽還沒等兒子說完,就急著說:「快去做作業吧,又不是你一個人那麼多,而且老師這樣做也是為了你們好......」

結果:兒子本來心情就不好,被媽媽這樣一啰嗦覺得更煩,於是頂嘴說:「我沒有說別人作業不多,也沒有說老師不好。」媽媽覺得兒子頂嘴是對自己無禮,所以非常生氣,訓斥了兒子幾句,兒子也因此發脾氣不做作業。

B媽媽並沒有打斷兒子的話,而是耐心聽兒子把話說完。「......而且,今天老師在課堂上講的我都聽不懂,根本就不會做,我真不想做了。」

結果:媽媽因此知道,兒子覺得作業多,是因為有不懂做的題目,於是媽媽給孩子講解了他不懂的知識點。掌握後,孩子很快地就把作業完成了,並因此明白,要想在課堂上聽懂,就要做好預習。

同樣是因為孩子不想做作業,B媽媽就願意並且懂得去傾聽孩子說出他的心裡話,所以孩子也願意聽媽媽的,把知識點弄明白後認真把作業完成。

西方有一句諺語:上帝給了我們兩隻耳朵一張嘴,為的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知道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才更容易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少命令多商量


「在爸爸媽媽面前,根本就沒有我說話的權利,什麼都是他們說了算。」

大多家長都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凡事應該聽自己的,卻不知因此而讓孩子與家長間的隔閡越來越深,甚至有的孩子給家長起了這樣一個綽號:說一不二的「大王」。孩子會這樣,難道不是「大王」家長造成的嗎?

或許許多家長會對此有疑問:「難道我們還要聽孩子的?」沒錯,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特別是家長的尊重,同時希望對自己的,或家裡的事有話語權、決定權,而不是被命令去做事。

比如:孩子只顧著玩耍而不做作業。

如果家長命令說:「不能再玩了,快去做作業!」就會讓孩子心裡覺得不舒服,並因此而拒絕去做。

但是,如果家長以商量的口吻說:「到時間了,你是不是該做作業了?」就會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願意聽家長的話去做作業。

脫下「高高在上」的外衣,遇事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多問問他的意見,孩子才會願意聽。

少批評多鼓勵


「反正就算承認錯誤了仍然會被爸爸媽媽批評,那我還不如堅持說我沒做過。」

「即使我成績進步了一名,但只要排名還是中下,爸爸媽媽也會不高興。」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孩子越大越難教育:

做了錯事,不再感到羞愧,而是用謊言掩蓋;

成績不及格,再感到難過,而是不以為然;

明知道錯誤的行為,比如說謊、說髒話,越是禁止,越是樂此不疲地去做;

......

為什麼會這樣?那是因為孩子被批評多了,羞恥感反而降低,因此「臉皮」也越來越厚。所以說,過多的批評不但不利於孩子改正錯誤,而且還會使孩子對什麼都無所謂,這樣的孩子更難教育。

其實,相對於批評,鼓勵更容易讓孩子取得進步,特別是在學習上。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與其批評,打擊孩子的自信,倒不如多鼓勵孩子,讓他看到自己的進步。

比如:

「媽媽了解你為這次考試付出的努力。」

「媽媽發現你做試題比以前細心了。」

「與上次考試相比,你的成績有進步了!」

有了家長這樣的鼓勵,孩子才會有勇氣繼續努力。當然,對於孩子的錯誤行為,家長還是要嚴肅處理,但並不是以批評、訓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堅定地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孩子改正,並制定出一些懲罰措施。

(備註:對於確實需要批評的行為,也要注意批評的技巧,家長可以看看《親子︱批評孩子的三大「兵法」》、《親子︱對孩子的四種錯誤批評》這兩篇文章。)


推薦閱讀:

教育孩子要從根本抓起
二孩家庭該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的好故事:中華五千年演義(40)天日昭昭
教育孩子的鐵律:嚴父慈母
華人萬花筒 | 在美國,教育孩子時是應該側重母語還是英語?...雙管齊下!

TAG:教育 | 孩子 | 教育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