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針療法 第三節 耳穴診斷方法
一、診視耳穴的方法
用肉眼觀察耳廓外形、色澤等變化。
1.觀察耳穴時最好在明亮的自然光線下進行。
2.觀察前不洗擦和揉、拉耳廓,以保持耳廓原有色澤和形態,避免人為因素影響耳廓的陽性反應標誌干擾視診。倘耳廓有灰垢積聚,可在別區觀察完畢後,最後用棉棒輕輕地擦去灰垢,但須注意勿將陽性反應物(油脂等)擦掉。
3.觀察者以拇指、食指拉住被觀察者的耳輪後上方,以拉緊耳廓皮膚,然後沿著耳廓解剖部位由上至下、由內至外、分部分區仔細觀察,並隨時記錄陽性反應現象。
4.耳廓本身的疾病如痤瘡、色素沉著、凍傷或外傷後的疤痕、乳白色丘疹等應與全身疾病在耳廓出現的病理反應相區別。一般前者無壓痛和電阻降低的變化,後者有壓痛和電阻降低的變化。
5.有些形態和色澤的變化不直接反應在該臟器所代表的耳穴上,而出現在與其臟腑表裡相應耳穴上。這就需要按照中醫的臟象、經絡學說來辨證分析。
6.兩耳都需要觀察,同時要左右對比,找出它們的差異,進行分析。有些耳區增厚,邊緣界線不清楚,視診很難覺察出來,則可結合捫診,即用拇指和食指相對捏住耳廓背面,細心體會和比較兩耳的差異。
7.要考慮個體差異和氣候、季節等的變化,對耳廓視診的影響。如老人與兒童、長期戶外工作者與室內工作者的耳廓色澤的不同,盛暑嚴寒也可影響耳廓皮膚色澤的變化,視診時必須考慮這些因素。
8.觀察的內容:耳部常出現的病理反應有變色、變形、丘疹、皮屑等。
變色:有點狀或片狀發白,點狀或片狀充血紅暈,圓圈形邊緣紅暈,中間發白,暗灰色(壓之能退色,如壓之不能退色,則不是陽性反應色,而是表皮色素積聚)。
變形:如結節樣、棱形、條索狀隆起、點狀或針尖狀凹陷。
丘疹:紅色或白色丘疹,似雞皮疙瘩樣,也可有泡。
皮屑:糠皮樣脫屑並不易擦掉,如一擦就掉的是正常皮屑。
二、耳穴壓痛法
用壓痛棒(木棒、金屬棒均可,頂端應圓滑,大小如火柴梗,亦可用火柴梗或毫針尾代替)在耳廓上尋找壓痛點。痛點可出現在病變的相應穴位上,也可出現在與病變髒腑相表裡或有關的部位。如胃痛除在胃區可有壓痛點外,也可在脾區或神門處找到壓痛點,在找壓痛點時,須注意下列四點:
1.使用壓痛棒找壓痛點時要做到:輕、慢、均。輕,就是在正常部位壓之不痛或不甚痛,壓後在耳廓上留有輕度壓跡為標準。慢,就是找壓痛點時讓病人有體會、比較的時間,以便找出較痛的一點。均,即要輕重一致,順序按壓,要一點緊接另一點的邊緣,以免因間距大而遺漏陽性反應點,或因輕重不均而出現假壓痛點。
2.病理壓痛點是一種不易忍受的、由里向外隱放性的刺痛、酸痛、麻木或燒灼痛和脹痛。當壓到時病人常會出現皺眉、眨眼、躲閃或呼痛。正常的假性壓痛點一般為鈍痛,是淺表壓痛,容易忍受。二者應予鑒別。
3.有時壓痛範圍較大,可影響到周圍耳穴,這時需用比較法,找出壓痛反應最敏感的一點。
4.探測時壓力的輕重應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職業(室內或室外工作)等區別對待。如兒童皮膚嫩薄應適當輕壓,老年人或皮膚硬厚者、感覺遲鈍者可適當重壓,做到因人制宜,恰到好處。
三、耳穴電阻測定法
正常人耳廓電阻約為200萬歐姆左右,當機體有病時,多數病者的耳廓相應穴位電阻可下降至5~15萬歐姆。這些電阻下降的穴位處必然導致皮膚導電量的增高,稱為「良導點」。根據耳廓上的這種導電量增高的變化,可以作為診斷和治療疾病的依據。
1.選擇安靜的場所,探測前不宜針扎、揉拉或用酒精棉球擦洗耳部,以防影響探測的準確性。
2.打開探測儀電源開關,耳機發出嗡嗡聲,將探測棒插入檢查孔中,儀器馬上無聲。然後將探測儀的另一極置於病人的內關穴處加壓,用探測棒壓在病人耳廓上的脊髓穴處,慢慢調整儀器,使發出嗡嗡聲為止。
3.移動探測棒,沿耳廓的解剖位置,自上而下進行探測,一般先測耳甲腔、耳甲艇,後測對耳輪、三角窩,再測耳舟、耳輪、耳垂等,逐點探測,發現陽性反應(儀器發出嗡嗡聲)及時記錄。對病人主訴的各種癥狀,需要在各相應或相關部位仔細探查。
4.儀器所用電池的電壓高低,對儀器的靈敏度影響很大。應經常測定電壓,及時更換電池。
5.探測時壓手的輕重要適當。一般在耳垂、耳甲艇、耳甲腔、三角窩、耳舟等皮膚柔軟組織的表面,電阻較低,用的手法也就要輕一些;對耳輪、耳對屏等皮膚暴露處表面,電阻高,壓力要適當重一些。
6.陽性反應與探測棒壓迫時間的長短、重複壓迫等都有一定的關係。因此在同一點上,壓迫時間不宜過長,重複壓迫的次數不宜過多。
7.耳廓皮膚電阻大小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兒童及青勻人耳殼皮膚紅潤柔軟,電阻較低,老年人及從事室外工作的人,耳殼皮膚較為乾燥,電阻較大。冷熱氣候的變化世有很大的影響,嚴寒天氣皮膚電阻大,盛夏季節皮膚電阻小。測定時應考慮上述因素的影響。
8.正常的情況下,耳廓不同部位的電阻大小也不一致。如子宮、膀胱、大腸、食道、三焦、內分泌等穴處電目往往較小,在分析時也必須注意。
四、耳廓視診的辨證診斷
在耳廓視診的實踐中,須認真觀察「一病多種反應」和「一穴多病反應」的特點。
1.點狀、片狀紅暈或充血,有的邊緣紅暈,或紅色丘疹,並有油脂及光澤者,多見於急性炎症性疾患。
2.點狀或片狀白色,凹陷,隆起,白色丘疹,均無油脂及光澤者,多見於慢性器質性疾患。
3.結節狀隆起或點片狀暗灰色,多見於腫瘤。
4.糠皮脫屑(不易擦掉),多見於各種皮膚病或吸收代償功能障礙等疾病。
5.線條狀或圓形、半圓形的白色或暗灰色的疤痕,多見於各種手術後及外傷的疤痕。
推薦閱讀:
※寶寶毛線外套編織方法:棒針開衫外套編織視頻|棒針編織圖解
※熄滅男人「性」趣的10種方法
※房屋門外風水禁忌及化解方法
※練功方法----易筋經
※改運方法分類
TAG: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