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腸道一般為身長的5~7 倍(成人僅為4 倍),或為坐高的10 倍。而小腸與大腸的比例也超過成人。新生兒小腸與大腸比例為6 ︰ 1,嬰兒為5 ︰ 1,成人則為4 ︰ 1,這樣可以增加腸道消化和吸收營養的面積,以滿足寶寶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
寶寶腸道的構造和大人腸道構造相同,包括小腸、大腸。腸道內有腸液和腸道菌群。
育兒專家提醒
媽媽只有了解了寶寶腸道的構造,才能在寶寶出現胃腸道不適時準確描述出位置、表現等,以利於醫生迅速判斷寶寶的疾病,及時進行治療。
(a) 小腸是吸收營養的主要場所
寶寶吃進去的食物,在胃裡完成初步消化後,進入小腸。食物在小腸里會被消化分解,並且大部分營養物質經過小腸吸收,輸送到全身各器官組織,保證寶寶健康發育。
小腸的基本構造
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三部分。
有一些寶寶的肚子看起來鼓鼓的,但是並沒有什麼不舒服,也沒有其他癥狀,這種情況屬正常。
(b) 大腸是食物殘渣的處理工廠
食物經過寶寶的小腸後,消化和吸收過程基本完成。而食物殘渣、水和電解質會進入大腸,經過進一步吸收水分,這些物質會變成糞便排出體外。
在正常情況下,大腸中有很多細菌,能使食物殘渣腐敗和發酵,以利於糞便排出體外,寶寶如果幾天不大便就會引起不適,如便秘、腹脹等。
大腸的基本構造
大腸主要包括盲腸、闌尾、結腸、直腸、肛管五部分。
(c) 腸液是營養轉化的「功臣」
寶寶能夠在腸道消化食物,不僅要依靠腸道的運動,還要靠腸液來完成。腸液包括小腸液和大腸液,但大腸液主要成分為黏液、碳酸氫鹽及少量的二肽酶和澱粉酶,對消化意義不大。而小腸液是指小腸黏膜腺分泌的消化液,含有多種酶,能進一步消化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對腸道消化和吸收意義重大。
大腸液由大腸黏膜表面的柱狀上皮細胞和杯狀細胞分泌,pH 8.3~8.4,但對消化的作用不大,主要是通過黏液蛋白保護腸壁黏膜和潤滑糞便,還能幫助糞便成形。
(d) 腸道菌群是維持寶寶腸道健康的「保護神」
寶寶遇到細菌,媽媽的第一反應就是「殺菌」,好讓寶寶處於乾淨的環境。如果媽媽這麼想,也這麼做了,那就錯了!因為腸道就是一個龐大的菌群王國,生活著約10 萬億個細菌,500~1000個不同的種類。其中,相當一部分細菌有利於維持人體部分消化功能及製造維生素,這部分細菌是「殺不得」的,否則會影響寶寶的正常消化,不利於身體健康。
而腸道菌群大致可分為三大類: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其中有益菌參與食物的消化,促進腸道運動,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長,分解有害和有毒物質;有害菌會產生有害物質,減弱消化機能;中性菌會根據腸道環境的改變而改變。
寶寶腸道菌群是怎樣建立的
腸道菌群不是人與生俱來的,它會隨著年齡發生變化。
正常情況下,腸道內三大菌群處於和平相處的狀態,菌群之間維持一定的生態平衡。一旦這種生態平衡被打破,就會影響寶寶的消化功能,進而導致寶寶生病。所以,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有利於寶寶的身體健康。
那麼,寶寶出生後,腸道正常菌群是如何建立的?對寶寶健康有好處的有益菌是通過哪些途徑進入寶寶身體的?
新生兒的腸道是個開放的系統,對於有益菌和有害菌來說,誰先進來,誰就佔據主導地位。如果有益菌先進來,且成為優勢菌,就為健康的腸道菌群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有害菌先進來,那可能是腸道菌群失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出生後幾個小時內發生的事情可能影響寶寶的一生。
新生兒腸道有氧氣,只有好氧的細菌,如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等才能立足。那麼,寶寶如何獲得這些有益菌呢?
有益菌就這樣通過媽媽的產道、初乳、皮膚等途徑第一時間進入新生兒腸道的,這也為新生兒健康腸道菌群建立創造了條件。
當有益菌在腸道中佔據優勢後,會有少量兼性厭氧菌,如大腸桿菌進入腸道,迅速消耗氧氣,使腸道成為厭氧環境。這時,各類厭氧菌逐漸進入腸道定居,腸道內細菌種類越來越豐富。
總之,孕媽媽一定把自己的身體調養好,讓身體的菌群進入最佳狀態,使有益菌第一時間進入寶寶的腸道,為寶寶一輩子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礎。
腸道菌群不是一成不變的
3 歲時寶寶腸道菌群趨於成熟,但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良的飲食結構、濫用抗生素等,都會造成腸道內原有菌群失衡,從而給有害菌提供可乘之機。
——本文摘自由中國輕工業出版社授權的《寶寶不拉肚不便秘》一書
分享文章到:
推薦閱讀:
※這樣的胃腸道間質瘤你見過嗎?※過度飲酒的危害大!補充益生菌為保肝、護胃、調理腸道!※Nature專題:腸道菌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胃腸醫生提醒:胃腸不好,多吃這些食物清腸道!!※抗菌肽與腸道健康研究新進展
TAG:寶寶 | 腸道 | 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