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觀眾碰撞的結果(爭鳴)

顏全毅《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06日 23 版)

漫畫徐鵬飛從未有一個優秀的戲曲演員是以輕視傳統而成功的,但同時,他們往往也在小心翼翼尋找並放大著自己的藝術個性,來取得觀眾的審美認同有人提出,西方的許多經典藝術,如芭蕾舞、古典歌劇,並未把創新當作生存的利器,卻依舊保持著鮮活的生態。那麼,問題就來了:戲曲需要創新嗎?到底應該如何「創新」?縱觀戲曲發展史,繼承與創新多為並行雙翼,很少成為制約戲曲發展的兩難困境,真正能夠引發生存危機的話題是「雅」「俗」之別。通常,一種聲腔或戲曲多興起於民間,壯大於城市和文人筆下,過俗難登大雅之堂,影響有限;過雅,則將失去大多觀眾。崑曲便有這樣的教訓。明末清初,人山人海的「虎丘曲會」、才人輩出的「蘇州派」劇作家,與眾多文人才子一起塑造了崑曲的璀璨景象。之後,更貼近百姓口味的花部諸腔盛行,崑曲未能及時調整身段,民間一端力量漸弱,致使整個劇種失去生氣。因而,戲曲藝術總有大眾化的渴望,在與當下觀眾的碰撞與交流中保持自己的生機與活力。即使在審美品位上保持著士大夫的雅緻與中國古典美學的深沉意境、以精英文學作為支撐的崑曲,依然有切入現實與火熱話題的傳統,許多劇目可通過丑角或花旦,以「現掛」的方式,增強著觀眾觀劇的現實存在感。更何況始終生存於民間的地方戲,眾多劇種、聲腔與劇團以及數量更多的從業者,對當下觀眾的審美興趣始終有著強烈的敏感。有些劇種也許在聲腔和語言上保持著自己一定的特點,技藝與表演手段上也會有一些絕活特長,但更多的情況是,許多地方戲,擁有中國戲曲共有的手段和美學表達,通過「接地氣」的形式和內容,獲得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在生活方式和文化語境不斷改變的今天,刻意讓地方戲曲保持「不動」,與現實環境脫節,勢必會讓眾多小劇種徹底成為博物館一幅幅靜態畫幀,成為遠離現代生活的記憶碎片。更重要的或許是,戲曲藝術是典型的「活態傳承」,一代代戲曲演員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從前輩藝人身上獲得藝術沿傳的方式,在跟觀眾的互動中獲得反饋和精進。不少劇種對嗓音、身體訓練有著嚴格要求,學藝通常要從少年甚至幼年開始,經過千百次訓練和模仿,方能登上一方舞台,演繹齣劇種的基本模樣。按照劇種規範打造出來的藝人,對於劇種和戲曲的傳統,有著旁人難以理解的重要認知,一旦拋開這樣的傳統,戲曲藝人的技藝與藝術毫無疑問成為無源之水。然而,「活態傳承」的魅力正在於,藝人可以根據自身條件與理解,去調整和演繹演出風格。世上少有一模一樣條件的人,戲曲因為人的差異而顯得不同,也因為人的差異帶來了藝術上的不斷探索,從而引發創新。以京劇為例,程長庚時代鬚生以洪鐘大呂為正聲,譚鑫培的嗓音條件被程長庚稱為「衫子調」,因其委婉近於青衫;而後譚鑫培卻能另闢蹊徑、別為新聲,以鬚生新腔風靡劇壇,改變傳統審美,成為宗師。而最近堪稱現象級的崑曲《牡丹亭》「大師版」演出,呈現出來的是風格各異的杜麗娘、柳夢梅,這其中,既有傳承渠道的不同,更有演員對藝術與人物的豐富理解。「活態傳承」的特殊性,使得戲曲的傳承與發展,常在一個理性與有限的空間里發生髮展。我們看到,從未有一個優秀的戲曲演員是以輕視傳統而成功的,但同時,他們往往也在小心翼翼尋找並放大著自己的藝術個性,來取得觀眾的審美認同。相比起保守性的繼承,創新是一件風險極高的行為,藝術的創新,甚至在很長時間裡都難有一個完整的判斷,也容易招致行內專家的批評。儘管如此,我們也還是看到許多藝術家大膽甚至突破性的探索,這樣的探索,很多時候並無功利性的需要。例如台灣京劇演員吳興國,最近演出的搖滾京劇《蕩寇志》,將動漫元素、搖滾音樂甚至COSPLAY(真人扮演電腦遊戲角色)與京劇融於一體,使一些觀眾憤然離席,引起極大爭議。作為一名擁有極好傳統底子的京劇演員,吳興國應該知道這種「出格」帶來的負面爭論,但其仍然努力嘗試,顯示了一個演員試圖與不同年齡觀眾進行藝術交流的渴望。純粹藝術上的求索創新,許多都不能稱為成功,包括梅蘭芳在內的大師,但是,正是這樣的探索,能讓戲曲藝術在與觀眾的對話中進行重新自我定位、尋求新的可能性。我們可以說,梅蘭芳在晚年返璞歸真,從創新走回了傳統,正是一個頂級藝術家的智慧與聰明。可是如果沒有當年的求索,梅蘭芳或許只是又一個陳德霖,我們的京劇圖景,遠不會如此熱鬧。當然,面對當下舞台少數急功近利、堆砌潦草的所謂「創新」,每一個專家和觀眾都應大聲地說「不」,這並非真正藝術上的探索,而是讓人厭惡的圈獎或圈錢的遊戲;但對那些飽含誠意、帶著生命溫度的嘗試,無論成敗,請給予寬容和掌聲。1月2日,本版刊發《傳承:莫讓「精神」成空話》一文,提出,只有找到傳統與當下的內在關聯,才能有效傳承。本期文章則認為,只有不斷跟觀眾碰撞,才能有效創新。雖各有側重,但都不約而同地指出,傳承和創新,都是對話的產物,即文化在古與今、創作者與接受者的對話中生成變化,是與時俱進的結果。
推薦閱讀:

他開畫展,為什麼觀眾卻投訴開的是攝影展?
《將軍在上》觀眾為何不買賬?
1961年被日本觀眾膜拜的華人女星
《畫江湖之換世門生》為何值得觀眾期待?
觀看《將軍在上》男女觀眾比是多少?

TAG:創新 | 觀眾 | 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