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轉載]韓國之杯酒,難澆中國之塊壘
一、一部韓片,何以如此感動中國人?
在多位朋友的力薦下,終於抽出時間,將近來在中國倍受熱捧的韓國電影《辯護人》看過。之前就聽聞,即使許多已輕易不動感情的法律人,也為該片深受觸動,甚至是熱淚不止。上網瀏覽一番,確實評論和好評如潮。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純粹從藝術表現技術角度而言,也並無多少新奇之處。它之所以打動人心,首先在於它所描述的主人公宋佑碩,並非一開始就是志向高遠的政治鬥士,而是一個一心為改善個人和家庭的物質生活條件而辛苦奔忙、無暇也不願關注政治,甚至對政治異議者極不理解和反感的普通人,只是後來機緣巧合,被公權力的粗暴和恣意所震動,才逐步由被動到主動地涉入到敏感的人權案件辯護,乃至最後積極地投入政治抗爭運動——而這恰恰更具普遍意義和真實感。
而更為重要的恐怕在於:片中所描述的時代背景與人物際遇,更容易讓中國人感到同病相憐、心有戚戚——而韓國人面對此片的心態,則恐怕更多是「憶苦思甜」。此外,與該片緊密相關的、後來韓國成功的自由民主轉型,恐怕也更在潛意識裡勾起了許多中國人無限的遐想和憧憬。
二、《辯護人》時代的韓國,與中國不同
然而,此片描述的歷史卻無法完全硬套於中國。從該片所描述的劇情即可看到,在韓國的威權時期,法官還是有一定獨立性的;政治敏感度極高的人權案件一般允許家屬旁聽,並至少形式上可以進行較為充分的辯護,主人公在法庭上可以如此慷慨激昂辯護;更難以想見的是,外媒竟可以不受限制地到庭報道……
進而言之,韓國當時的情勢和中國,其實是大有不同。即便是威權時代的韓國,但仍存在著法治與民主的框架和底色。韓國本身即是很大程度上遵循著民主、憲政方式建立起來的:1947年9月聯大通過決議聲明,朝鮮半島在聯合國的監管下舉行大選,以此建立統一政府;在北方拒絕此決議的情況下,大選只在南方進行,並於1948年選出制憲會議、通過憲法,大韓民國由此在法理上成立,隨後據憲法產生總統和國會。這也是為何當時聯合國195號決議只承認大韓民國為朝鮮唯一合法政府的原因所在。
大韓民國成立大典
總之,韓國自始即是仿行美國而建立起來的,並確立了美式的基本政治架構、法律體系以及司法體制;這些制度框架包括多黨政治與競選,在韓國後來的歷史上基本得以持續,政治反對派也一直都比較活躍。這是韓國當年的自由民主化運動,得以持續不斷並最終取得成功的重要制度環境。
對此,恐怕會有人拿韓國威權時代,政治強人頻繁登台執政,抗議活動和異見人士屢遭殘酷鎮壓(尤其是光州事件)來反駁。但其實,韓國維持威權體製得以長期維持,並為美國所默許,實乃是當時險惡的時代環境的產物,至少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
當時,正是冷戰時代最為激烈之時,左翼思潮風頭正勁,尤其是北朝鮮政權的大規模入侵雖被遏制,但仍在虎視眈眈,一直未放棄進行覬覦滲透(而相比之下,日本則沒有類似朝鮮的現實威脅),新生的韓國一直面臨著被傾覆的巨大現實危險。在這種情勢下,國家的安危自然壓倒了自由民主(一如中國現代史上救亡壓倒了啟蒙)——中華民國政權在遷台後採取的「白色恐怖」政策,也具有相似的背景。
由此而言,影片中車警官斥責主人公宋佑碩:「你以為6.25(朝鮮大舉侵入韓國的朝鮮戰爭)已經結束?現在只是休戰!」;「沒有我這樣的人拚命抓赤色分子,你們這些傢伙才能吃上熱飯」,可能並非完全是濫用權力的託詞或純粹的自誇,而那些在法庭外斥罵宋佑碩為「赤色分子」的人群,則更可能真實地體現了一部分韓國人的觀念。
這並非是危言聳聽。韓國在1960年李承晚辭職後,民主黨競選上台,並修改憲法,宣布開放自由民主。然而,之前被壓抑的示威遊行和政治運動卻隨之激增,左派運動和工會運動不斷發生。無止境的遊行示威、有效改革的缺乏,以及在左派壓力下對被左派指為「腐敗和反民主」軍警官員的過度整肅,導致了第二共和國很快就被政變所推翻。
三、韓國與日本尤其是台灣成功轉型的因素極其相似,而與中國大陸大為不同
而後來韓國之所以能較為和平地順利轉型,首先即得益於它已具備了基本的民主政治基礎和框架。同時,1980年代後期冷戰的緩和、蘇聯的衰落,以及隨之而來的朝鮮威脅的大為減小。這使得原來支持威權政治的外部現實威脅得以解除,韓國民眾重新將注意力集中在國內政治的改善。相似地,台灣地區的政治轉型也同時發生在這一時期。
而且,韓國作為單一民族的小國,不存在嚴重的民族、宗教以及地域發展的不均衡,因此也就不存在嚴重的族群對立,而容易達成社會共識,從而較少有多民族大國容易遇到的、政治轉型可能導致分裂和內戰的擔憂。而日本與台灣地區大致也是如此。而韓國人一直堅持不懈的政治抗爭,也可能與該民族富有血性的國民性不無關係。
再者,韓國後來的順利轉型,也與韓國經濟以及教育的快速發展有著直接、密切的關係。尤其是在《辯護人》所描述的時代之前,另一著名的政治強人朴正熙(即現任韓國總統朴槿惠之父)執著、強力推行的經濟發展措施,造就了著名的「漢江奇蹟」,使韓國迅速從世界窮國迅速開始經濟起飛,後來更成為新興發達國家。弔詭的是,其直接的非意圖後果是,韓國的市民階層大為壯大,並也使得受高等教育的民眾迅速增加——這些最後都導致自由、法治與民主的政治文化意識進一步在大眾中深入和普及,反而成為推動韓國自由民主轉型的重要社會動力。而在這一點上,朴正熙與台灣的蔣經國也是極其相似。
被稱為韓國現代化奇蹟之父的政治強人朴正熙
由此要說明的是,在許多人看來,憲政、法治與民主體制與社會的經濟、教育水平無關;這看似極具有道義正確性和感召力,但可能是一種「小清新」的政治幼稚病。這忽略了在一個前民主國家,如果社會缺乏必要的經濟、教育水平,便往往缺乏推動民主化進程所必要的動力來源,而只能仰賴政治精英或執政者自上而下的賜予和推動。
最後,美國的影響力對於韓國民主轉型的作用,也同樣極為關鍵。眾所周知,韓國與日本、台灣地區一樣,對於美國的政治與軍事依賴度非常之高。這使它們的執政者在行使權力時一直有所忌憚;包括在它們民主轉型的關鍵時期,美國的敦促和壓力,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可見,韓國政治轉型的背景、原因與歷程,與日本尤其是台灣極其相似——由此而言,中國大陸很多人因為台灣轉型成功而無限讚美蔣經國,無疑失之於誇張。而中國大陸的政治轉型,顯然要上述三者更遠為複雜和困難。
總之,這部片子值得一看,也值得感動,但以韓國之杯酒,卻難以澆中國之塊磊,則不免有點寓情過甚。再弱弱地問一下:何時中國能拍出一部自己的《辯護人》並能得以公映,而不是只能空對著外國影片抒情感懷?
推薦閱讀:
※吃雞啦—夏天的世界盃,除了燒烤、麻小,還有韓式炸雞
※永遠的紀念——韓國女星 張真英
※中韓「薩德」問題兩軍商定透露什麼信息?
※《姜食堂》羅PD出手,必定評分9+啊
※韓國旅行團費比自己定機票還便宜的內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