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漫議詩歌「集大成」者——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漫議詩歌「集大成」者——杜甫
如果說盛唐是整個中國古代詩歌的分水嶺,那麼李白和杜甫就是這個分水嶺上的雙峰。而如果說在這雙峰中,李白主要表現出「繼往」的一面,那麼杜甫更多在顯示出「開來」的意義。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陽,出生於鞏縣,曾居長安南少陵,世稱杜少陵,曾做過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人又稱杜工部。出身於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遠祖為西晉杜預,祖父為著名詩人杜審言,母係為唐代士族中門第最高的清河崔氏。三十四歲以前,基本上是在讀書和漫遊中度過的,這段時間,正是所謂「開元盛世」,他跟其它盛唐詩人一樣,詩里充滿了少年氣盛的昂揚情調和自信。天寶六載,應試未果,困守長安十年。「安史之亂」爆發後,陷賊,後逃出長安,到鳳翔肅宗處,被任命為左拾遺,不久觸犯肅宗。長安收復後,被貶華州司戶參軍,後流落入川,受嚴武接濟,在浣花溪蓋草堂。嚴武死,失去依靠,率家出三峽,最終於貧病中死於湘江船中。
在杜甫的思想中,有較濃厚的儒家「忠君」思想,以社稷為重,憂心民生疾苦,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他全做到了,即使遭貶謫後,亦終身無一言怨懟君上,這是他被稱為「詩聖」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他的忠君思想又往往與愛國愛民情懷錯綜交織,故而,對社稷和人民的最終關切,成為他「忠君」的核心內容。同時,也在他身上又表現出極強的「平民」意識。杜甫一生同情人民,堅定而真誠地為蒼生社稷憂慮,用詩歌抒發能夠引起普通人共鳴的思想情感。所以,他既不像李白受道教很深的影響,更不像王維身上有著很深的佛教烙印,而是一直以儒學為立身之本。這就使他作為「詩聖」,成為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心中的偶像,成為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由此形成的杜詩風格,也同樣標誌著傳統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詩意所在,垂範於後代作家。
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杜甫幾乎各體兼長。《望岳》一詩,是杜甫現存作品裡較早的一首,其中充滿了少年氣盛的昂揚情調和自信,其開闊的心胸、雄偉的氣魄,不亞於李白。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是杜甫陷賊時的作品,國恨家愁匯於一處,集中體現了作者憂時傷亂的心懷。這種以國事為懷的情感,直到詩人老病,猶未銷減。
如《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這是杜甫晚年漂泊岳州時的作品,此時他渾身是病,自身難保,可仍惦念著京師關山北面的邊防,為國家的安危而流淚,體現出他憂心國事的心境。
他的新題樂府,繼承了《詩經》、《離騷》重興寄的愛國憂民精神,又發展了兩漢樂府民歌「寫時事」的優良傳統。其樂府古體詩,將「歌」與「行」在表現職能上分開來,效法漢魏古樂府取題的用意,以「行」詩寫時事,自立新題,別外獨創格調。如《兵車行》,不用《從軍行》這類樂府舊題,而是自創新題,直接針砭時弊。在寫法上,一開始摹寫送別慘狀,是紀事;自「行人但云」以下為征夫的訴苦,為紀言,採用的是一種客觀的紀實描寫手法。雖說是寫實,但以時事入詩卻含有淚水和深情,具有運筆如椽、令為之神動心搖的感染力。他以超人的偉力,為樂府詩創立了「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格局,對白居易等後世作家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作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其詩風成熟之後,表現出很突出的寫實的一面,其寫實手法也是多方面的。與寫實的筆法相應的,是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特徵。杜詩大多反映的是時代加給無辜者身上的悲劇,籠罩著憂鬱悲涼的氣氛。當詩人寫到自己的遭遇時,更是凄苦不堪,悲愴不已。只要這種悲愴之情鬱積胸中,詩風的「沉鬱」也就是必然的了。因此,杜詩沉鬱風格的形成,可以說是安史之亂前後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是時代社會心理在杜甫詩歌創作中的反映。尤其是入蜀後的十餘年漂泊,悲劇氣氛更加濃厚,杜詩沉鬱風格也相應地發展到頂峰。
「沉鬱頓挫」是杜甫早年對自己創作風格的描述。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是在十年困居長安期間形成的,而於杜甫晚年漂泊西南的詩歌創作中體現得尤為突出。最初他自稱「沉鬱頓挫」的含意,主要是表達自己學力深厚,寫作技巧嫻熟。後來他經歷了干戈離亂,飽嘗人生的艱難困苦,並於詩中流露出難以抑制的悲愴情懷,創作日趨成熟,此時再用「沉鬱頓挫」來概括他的詩歌風格,才具有憂憤深廣、潛氣內轉、波瀾老成的含義,可作為杜詩藝術風格的定評。《秋興八首》是其中的代表。這一組詩共八首,為大曆元年(766)詩人在夔州時思念長安之作,或即景含情,或直訴悲憤,或借古喻今,或欲說還休。八首隻如一首,一次又一次的憶長安、感盛衰和傷淪落,反反覆復,欲吐還吞,沉鬱迴環,悲慨深沉,極頓挫之致。同樣的作品還有《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是杜詩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八句皆對而一氣貫注,悲愴而不消沉,是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寫得一氣盤旋、縱橫恣肆,極盡變化之能事,被後人評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當然,杜甫也寫過一些清新流暢的抒發一時靈感與情趣的詩歌。如《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等,但這些絕句與盛唐時的一般絕句相比,又有所不同,在聲調上不是那麼悠揚,和諧,但章法、句法多變,刻畫細緻,能曲折達意,且受民歌影響,更多的雜有當時流行的口語。
杜甫以過人的才氣,很好地掌握了各體詩歌體裁,他是一位技巧純熟的詩歌大師,將廣闊的社會生活全面引進到律詩里來,形成律詩強大的生命活力,並於晚年致力於近體抒情詩形式的探討,力圖創造律詩獨特的語言和境界。由於杜甫在詩歌上多方面的成就,後人有「集大成」之稱。這種「集大成」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虛心學習前人的經驗,不薄今人愛古人。他的詩敘事和寫實,受《詩經》中雅詩和漢樂府的影響,愛國憂民的精神,是對屈原《離騷》的繼承,具體表現為對以屈賦為代表的楚辭詩句詞語的直接運用和點化上。五言古詩,受王粲、曹植、陶淵明等人的影響。他主張力崇古調,兼取新聲。既推重古體,又注意近體,既要求風格、語言的雄渾古樸,又重視修辭的清麗華美。
其次,作詩兼備眾體、風格多樣化。他的五言古詩窮極筆力,充分擴張境界,能由十韻拓展為五十韻,再拓展為七十韻的巨制。五言排律,更是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務為鋪陳終始,皆前所未有。七言古詩,有長篇巨制,也有短制組詩,取材極為廣闊和豐富。他的歌行體,句法皆以散文筆法出之,有時一韻到底,轉折不衰,有的更換用韻,愈轉愈精,氣格蒼老,雄跨百代。他的七律變體猶多。七言絕句有律體的絕句格,也有拗體的絕句格,開創法門甚多。杜詩的風格由崇尚綺麗、清新,向沉鬱、老成發展,除了形成沉鬱頓挫的主導風格外,還有蕭散自然、平淡簡易和儲蓄委婉等諸多變化。
最後,功力深厚,能自鑄偉辭。杜甫在鍊字鍊句方面的功力非常深厚,杜詩的句法變化和鍊字的精當,確已到了驚人的地步。如常把色彩字放在句首;善用動詞和副詞等等。前人多有論述,恕不贅引。至於杜甫對後世的影響之巨,也是盡人皆知的事。還是韓愈說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推薦閱讀:
※三毛最深情的20句話,百讀不厭
※馬伊琍這胯也太寬了吧!人魚裙都要撐破了,網友:太羨慕文章了!
※【友情文章 - 小花】
※荷花小女子推薦的文章
※時光不及你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