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中醫藥的你,應該知道「蒼生大醫」的故事

小編導讀

身為中醫藥愛好者,對於「孫思邈」這個名字一定不陌生。大家都知道,孫思邈被尊稱為「藥王」。但是大家是否知道,孫思邈為何立下志願,要做「蒼生大醫」?除了著有「人類之至寶」《千金方》之外,孫思邈又為廣大醫家留下了哪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警示啟迪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孫思邈的故事。從中,我們應當能得到些什麼……

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唐代著名醫藥學家。據《舊唐書·孫思邈傳》載,其自幼天資聰慧,「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弱冠,善談庄、老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被人稱為「聖童」。當時「朝野士庶,咸恥醫術之名,多教子弟誦短文,構小策,以求出身之道。醫治之術,闕而弗論」。孫思邈「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又目睹民眾缺醫少葯,遂志做「蒼生大醫」。他刻苦鑽研醫藥典籍,精心醫術,「青衿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至於切脈診候,採藥合和,服餌節度,將息避慎,一事長於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決」,且稟性清高,不屑入仕,長期行醫民間,被百姓尊為「藥王」。

孫思邈一生筆耕不輟,著述甚豐,但如今只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存世,合稱《千金方》。《千金方》比較系統地總結了我國自古至唐初的醫藥學成就,所謂「上極文字之初,下訖有隋之世,或經或方,無不採摭。集諸家之所秘要,去眾說之所未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備急千金要方》已經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被國外學者推崇為「人類之至寶」。孫思邈還汲取《黃帝內經》中關於臟腑的學說,在書中第一次比較完整地提出了以臟腑寒熱虛實為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

「蒼生大醫」的精神影響

「杏林」佳話成為千古美談,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代表著一種精神,一種高超醫術、高尚醫德的醫學精神。「杏林」所代表的精神,對後世醫學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孫思邈在杏林精神的基礎上,撰寫《大醫精誠》,專論醫德。他在《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中云: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工夫行跡之心,如此可做蒼生大醫,反之則是含靈巨賊。

醫術的最大價值就是救濟廣大人民的生命,而不是專為某一個階層服務,不是為賺取名利。投身醫術,卻唯名利是務,就違背了醫之本義,成為「含靈巨賊」。孫思邈認為,醫生的培養要重視醫生良好品德的培養,在《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都講了醫德問題,是中國醫學史上第一位完整論述醫德的人。關於大醫之風度儀錶,孫思邈認為,「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葯,無得參差」。行醫之時,「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到病人家中,「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醽醁兼陳,看有若無」,必須將病人病情和痛苦放在第一位,體同身受,萬不可傲然自得,歡然自娛。醫術精微難盡,孫思邈強調醫生必須謙虛謹慎,「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尤其是醫術不得拿來作為要挾病人賺取財物的手段,「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於冥運道中,自感多福者耳」。醫關乎人命,孫思邈在提出醫技和醫德兼備的同時,諄諄教誨從醫者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臨危不亂、審慎周詳,「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

孫思邈之所以以「千金」二字命名他的醫學著述,是因為他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備急千金要方·自序》)。可見,他將人的生命放在首位,遠超過外在的物資利益,而醫學即是人類生命的保護神。有些學者認為《大醫精誠》,是闡明醫術與醫德的辯證關係。「精」是《論語·鄉黨》「食不厭精」,是要求業務精通細緻,精益求精。「誠」是《禮·樂記》「著誠去偽,禮之經也」,是指醫德的真誠者實。孫氏強調這兩者,必須兼而有之。不精則必然「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淺之思,其不殆哉」。不誠則是「含靈巨賊」,反足以置人於死。只有「勿避險巇,一心赴救」之誠,才是「蒼生大醫」。

中醫幾千年來,綿延不替者,醫術與醫德,也就是「精」與「誠」一直起著相互促進的作用。中醫不是以先進的醫術促進了醫學道德的產生和發展,而是憑高尚的醫德,鞭策醫術的提高而造福廣大人民。兩者相互因果、相互促進、相互作用,使整個中醫事業的德澤常存,從而證明了孫氏「精誠」論點在中醫事業中的巨大推動作用。

「蒼生大醫」的醫術傳播

孫思邈歷經隋唐兩代,是一位知識淵博、醫術精湛的醫家。然而他不慕名利,以醫生為終身職業,長期生活在民間,行醫施藥,治病救人。他通經博史,善談庄老,兼好釋典。他認為人的生命神聖,醫學的要義是「濟命扶危」。我國古代始終將「人」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視天、地、人為「三才」,《素問·寶命全形論》中雲「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蕭綱《勸醫論》中亦言:「天地之中,惟人最靈。人之所重,莫過於命。」孫思邈深受此種思想影響,其雲「二儀之內,陰陽之中,唯人最貴」。並將保衛神聖的生命作為醫學和醫生的全部要義,他引用扁鵲的話說:「人之所依者,形也;亂於和氣者,則病也;理於煩毒者,葯也;濟命扶危者,醫也。」

孫思邈積累80餘年的醫學經驗,著成《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較全面地總結了自上古至唐代的醫療經驗和藥物學知識。《千金要方》30卷,收入明《正統道藏》,稱為《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孫思邈晚年的著作,作為對《千金要方》的補充,內容涉及本草及臨床各科,尤以本草、傷寒、中風、雜病、癰疽的論述最富特色。孫思邈作為一代道教醫學大師,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諸多領域,都有獨到的醫學思想和成就。比如為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不僅要根據病情的性質、病變的部位和癥候的輕重、緩急,制定並採取合適的治療原則,合理用藥,還應該考慮水土、氣候及患者的體質、年齡、性別等因素,調整陰陽、扶正祛邪、因勢利導和因時、因地、因人採取相應治療措施的「三因制宜」原則,形成了處方用藥以「備急、方便、實用」為特色的臨床治療學思想。他一生以濟世救人為己任,對病人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同情心。長期巡診四方,考察風土人情、採集藥材、煉製丹藥,不斷開闊視野,積累臨床實踐經驗,並在實踐中多有創見。他將醫學指向救世濟民,重視醫者的實踐創新能力。千百年來,孫思邈不慕名利的高尚醫德和精湛的醫術流傳不衰,影響深遠。

版權聲明

推薦閱讀:

保健品騙局越多,這個行業的前景越好
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手冊(2)(轉載)
病出一身羊毛來
暫停輸注用羥乙基澱粉—CMDh支持PRAC的建議
量力(醫藥)健康城概念性規劃案例

TAG:醫藥 | 故事 | 中醫 | 熱愛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