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何你家孩子有「網癮」

嚴格從醫學上來說,並沒有「網癮」這種疾病。但在很多中國家長心目中,孩子如痴如狂地泡在網上,成績下降,就是一個家庭最為頭疼的病痛。

6月8日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狀況》白皮書指出,截至2009年底,中國3.84億網民中,未成年人約佔1/3,未成年人已成為中國網民的最大群體。與此同時,互聯網對未成年人成長的影響越來越大。

暑假臨近,不少家長憂心忡忡,擔心孩子深陷網吧、沉迷於電子遊戲而不能自拔。一項調查顯示,43%的家長認為軍訓、行走等身體治療以及藥物治療,對「治療網癮」有效。一位單親媽媽曾致電本報記者,哭訴她含辛茹苦撫養兒子,但兒子「染上網癮」,又不得不借錢將兒子送入各種戒網癮中心去「試試」的歷程。

「其實孩子上網成癮與家庭內部狀況密切相關。」北京大學博士趙春梅說,大部分孩子在成為「網癮少年」之前,就存在一定的焦慮和痛苦,或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也就是說,家庭氛圍、親子關係不好,很容易導致孩子迷戀網路,尋求某種解脫。

這個結論是趙春梅以「青少年電子遊戲成癮的家庭因素研究」為題,在北京市的中學中展開問卷調查,通過553份有效問卷和對15個家庭的深度訪談得出的。她將研究5年的結果寫入《窗邊的孩子》一書,試圖讓家長們思考,「孩子對網路如此投入,也許恰恰是因為他在家庭中缺失了什麼。」

「網癮」之罪魁未必是網

中國青少年網路協會曾進行一次問卷調查,參與調查的近200名家長中,超過80%的家長不支持孩子上網;近半數的家長認為,網路就是造成孩子「網癮」的原因。

一些家長情急之下,甚至用拔網線、砸電腦等方式阻止孩子與網路接觸,結果卻發現,「網路就像罪惡的魔鬼,把孩子吸引進去」。而屏幕上打打殺殺的畫面,血腥暴力的場景,更讓家長們不寒而慄。

趙春梅曾專門考察過家庭因素與孩子玩遊戲的暴力程度的關係。數據顯示,父母衝突、親子關係和父母教養方式等對孩子玩遊戲的影響非常明顯。父母衝突性質越嚴重,孩子的情緒安全越差,不僅容易遊戲成癮,所玩遊戲的暴力程度也越高。同時,孩子感知到的親子關係越差,也越容易遊戲成癮。而且,家長懲罰得越嚴厲,孩子所玩遊戲的暴力程度也越高。

在訪問中,趙春梅曾經接觸過一個家庭經常發生衝突的女孩,這個女孩雖然沒有上網「成癮」,但她孤獨、自閉,一有錢就去買各種各樣的筆——其實已經形成一種強迫症。

「這種有心理障礙的孩子,更容易產生上網成癮傾向。」專門從事網癮治療的心理醫生許雷霆告訴記者,他接觸、治療的孩子,幾乎全部是先存在心理問題,然後才沉迷於網路的。

「以前說看電視害孩子,後來說是錄像廳害孩子,再後來說遊戲機室害人……其實每個階段,孩子內心隱藏的問題,都由一個『替罪羊』表現。現在網路成為最新的平台,問題的根源還在家庭上。」趙春梅說,多數家長察覺不到家庭關係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只有等孩子學習成績下滑,或不願上學時,才意識到情況不對。

為什麼孩子有「網癮」

趙春梅概括了孩子們從玩電子遊戲中得到的滿足感,大致可以分為五種:電子玩伴、放鬆或逃避學習壓力(逃避)、獲得控制感和成就感(補償)、獲得攻擊滿足(攻擊)和社會交往。

而孩子的這些心理需求與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包括家庭結構、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家庭關係和父母教養方式。

很多人認為,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的孩子更易出現心理問題。趙春梅經過研究發現,家庭功能被損害,比如發生經濟困難、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少、父母的監管力度不足或父母的教養方式衝突時,無論家庭結構是否完整,都會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單親家庭中,孩子可能沒有得到應有的父愛和母愛,或存在一定的經濟壓力,加上自卑感強,自我價值感低,進取心比正常家庭的孩子弱,缺乏安全的情感依戀。

而有的家庭形式上是雙親,卻有可能比單親家庭還要糟。數據顯示,頻發的、高強度的、未得到妥善解決的家庭衝突,對孩子的情緒安全有顯著影響,更有可能選擇玩電子遊戲來逃避煩惱。家庭衝突性質越嚴重,孩子感受到的對自身的威脅越大,自己的應對能力越差,自責程度也越高,特別是父母發生衝突的內容與孩子有關時,孩子一定會自責、痛苦,感到夾在父母之間左右為難。這時,孩子一旦喜歡上電子遊戲,就很容易將其作為輕鬆地逃避現實生活中各種煩惱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父親角色尤為重要。比如父親經常不在孩子身邊,或者雖在身邊,卻溺愛、忽視或者暴力相向,孩子得不到來自父親的溫暖理解或行為方面的規範,很容易出現心理和行為上的偏差。趙春梅的定量數據表明,在很多方面,父親比母親對孩子的影響顯著性更高,「這一現象可能與我國父親是家庭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有關。」

同時,與歐美等西方國家相比,學習成績對於中國青少年的影響要重要得多。這是由中國人注重學業的傳統和中國現階段的社會現實共同決定的。學習差意味著在老師、同學和家長心目中的地位低,失敗感強,容易產生厭學情緒,一旦接觸到電子遊戲並從中獲得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得的成就感,就很容易沉迷。加之網路遊戲具有隱匿性,如果玩得好還隨時會得到網友的鼓勵和稱讚,讓遊戲者忘記現實中的煩惱。

趙春梅在對成癮傾向組的孩子和父母進行訪談時,感受最強烈的就是家庭關係中的冷漠。有時一個家庭儘管沒有爆發衝突,但帶有緊張性質的冷漠,也會給孩子造成困擾。一個「網癮」孩子的母親告訴趙春梅,這個孩子上學坐公共汽車非得有單獨的座位才肯上車,否則寧肯遲到也不肯站著或者挨著別人坐。因此,他最喜歡的遊戲是《仙境傳奇》,因為在那個遊戲里「得體現關愛,然後升級,然後聊天……可以自由,感到溫暖」。

家長應該怎麼辦

在趙春梅看來,這種推導網癮與家庭因素之間「相關性」的研究,並非告訴讀者:如果你的家庭是這樣,孩子必定有網癮。「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對於個體來說,這個研究未必適用,但對於研究一個群體來說,有其獨特的價值。」

引入心理學量表進行定量分析,支撐了這項研究的論斷。然而,在對數十個家庭的訪談中,最直觀的感受也許更能說明問題。趙春梅發現「父母關係和親子關係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家庭的整體氣氛,很難將二者截然分開。我明顯地感覺到成癮組和成癮傾向組孩子的家庭關係時而是冷冰冰的,時而又有著濃濃的火藥味,這些孩子的人際關係方面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而正常使用組孩子的家庭關係和人際關係都比較和諧。」

2009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了全國大規模的青少年網路成癮問題課題研究,課題組成員深入27家網癮矯治機構,對網癮青少年及其父母、矯治工作人員等進行訪談,涉及近千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孫雲曉表示,得出的結論是「缺乏支持性的人際關係是未成年人沉迷網路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沉迷網路的未成年人的人際關係如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和同伴關係不良的現象都較多,較非網癮者更孤獨,與人初次交談更困難;尤其是與父親關係不良的問題突出,父母與這些孩子的交流、共同活動相對較少。

「顯然,這些發現與趙春梅博士的結論是一致的。」孫雲曉說。

目前的現狀是,多數家長並不認為自身有問題。只有29%的人覺得孩子患上「網癮」有家庭因素,43%的家長認為軍訓、行走等身體治療以及藥物治療,對「治療網癮」有效。許雷霆表示,目前國內熟悉網癮心理治療的人才比較缺乏,很多醫生僅對孩子進行開導,一旦孩子回到原有的家庭、學校環境,問題還是解決不了。

趙春梅告訴記者,「網癮」現象大量出現,很多時候和獨生子女政策以及教育現狀相關。中國的父母習慣於將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將所有的愛和關注集中在孩子身上,加上將學習成績作為唯一標準的單一評價體系,很容易讓孩子緊張、焦慮,尋求逃避。「如果不可逆的影響已經發生,那就更要正視家庭環境對孩子沉迷網路的影響,從而及時作出調整。」

據了解,中國政府也將積極推進「母親教育計劃」,幫助家長引導未成年人正確使用互聯網。


推薦閱讀:

孩子總愛玩遊戲,該怎麼辦?
技術拯救的網癮少年----安全盒子王松的執念
一游評丨《籬笆庄秘聞》:是什麼導致了網癮?
再談網癮
別讓網路毀掉童年?守護童年已成全球性問題!

TAG:孩子 | 網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