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三陰三陽的位置

提到六氣,我們總會想到一張圖。

這張圖是從那裡得出來的呢?實際上就是從《黃帝內經》中的【天元紀大論】和【五運行大論】兩篇文章中得來的。

鬼臾區曰: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己亥之歲,上見厥陰。

十二地支按照陰陽劃分,分別與司天的三陰三陽相匹配,而三陰三陽的位置正如歧伯所言。

岐伯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岐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這兩段話很多人理解起來可能有些不知所云,但是實際上是非常容易看懂的。

當我們面向北方的時候,北面為上,如果是厥陰司天,則左邊是少陰,右邊是太陽。我們平時看到的左右實際上是與我們自身的左右方向是相反的,而我們背對的左右,才是與我們自身的左右是方向是相同的。所以,以我們自身為參照物,我們看到的圖片上的左邊實際是右邊,看到的右邊實際是左邊。所以面朝北的時候,厥陰司天,圖片的左邊(實際上的右邊)就是陽明。圖片的右邊(實際上的左邊)就是太陰。

當我們面向南方的時候,北方厥陰司天的位置已經確定,而南方則是少陽在泉,左右分別是陽明和太陰,三陰三陽的位置就是這樣確定的。上下左右的位置雖然確定了的,但是陰陽的變化產生了時間,不同的年份,司天之氣也會隨之變化。

一年的陰陽消長實際上用十二辟卦來表述是最為合適的,所以六氣分治的時間實際上也是根據陰陽的變化來確定的。

冬至一陽生,對應的卦象為地雷復,是為一陽來複,對應的月份為子月。我們在《黃帝內經》中的時間概念文章中提到了十二地支的來歷,當時按照歲星(木星)繞地球運轉的周期確定了十二個點,之所以稱為歲星,就是我們中國的歲運星以這顆星來確定的。

那麼歲星運轉的十二個位置是什麼呢?就是娵訾、降婁、大梁、實沉、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玄枵、星紀。我們常用的這十二位置與十二地支的關係分別是:子——星紀;丑——玄枵;寅——析木;卯——大火;辰——壽星;巳——鶉尾;午——鶉火;未——鶉首;申——實沉;酉——大梁;戌——降婁;亥——娵訾。

與歲星運轉方向相反的假象的星稱為太歲,而太歲運轉的十二個位置分別稱為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這十二個位置與十二地支的關係分別是:子——困敦;丑——赤奮若;寅——攝提格;卯——單閼;辰——執徐;巳——大荒落;午——敦牂;未——協洽;申——涒灘;酉——作噩;戌——閹茂;亥——大淵獻。

歲星在星紀(丑),太歲在攝提格(寅);

歲星在玄枵(子),太歲在單閼(卯);

歲星在娵訾(亥),太歲在執徐(辰);

歲星在降婁(戌),太歲在大荒落(巳);

歲星在大梁(酉),太歲在敦牂(午);

歲星在實沉(申),太歲在協洽(未);

歲星在鶉首(未),太歲在涒灘(申);

歲星在鶉火(午),太歲在作噩(酉);

歲星在鶉尾(巳),太歲在閹茂(戌);

歲星在壽星(辰),太歲在大淵獻(亥);

歲星在大火(卯),太歲在困敦(子);

歲星在析木(寅),太歲在赤奮若(丑);

其實這兩套系統的位置是相同的,只是一個是逆時針運轉,一個是順時針運轉。這也就形成了天地運轉的不同方向。一個是地所運行的時間概念,而另一個就是天所運行的時間概念。

所謂天左行,地右轉:即娵訾、降婁、大梁、實沉、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玄枵、星紀運轉方式是地的運轉方向,也就是逆時針運轉,即右轉。而天左行即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的運轉方向,為順時針運轉。

我們稱子丑寅卯辰巳無為申酉戌亥為十二地支,為何稱為地支,就是因為這十二個位置就是按照地的運轉方向逆行,與天所運轉方向相同所得到的。也就是說,天是正轉,地是逆轉,而為了方便記錄時間的變化,我們將地的運轉逆過來,與天相配,就形成了天干地支。

根據十二星次的位置,中國古人以太陽和北斗七星為標準,建立了兩套體系。

太陽周天365度,以二十四節氣的十二中氣為標準,建立了一套運轉體系,即太陽轉到十二星次以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作為陰陽變化的參照。

而北斗七星所指到十二星次的位置時,就產生了十二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為何五運六氣從大寒起運?就是因為大寒為中氣,是根據陽的變化產生的,而北斗七星所指是陰的變化,產生了節氣。我們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所參照的陰陽變化,完全隱藏在這個圖中。

1)最裡層的那個天干,是從五運經天圖演化而來,指的就是天之變化。

2)娵訾(亥)、降婁、大梁、實沉、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玄枵、星紀這一套逆時針運轉的系統是地的變化。

3)而結合天的運轉方向和地的位置,化生出十二地支。

當冬至日之時,地運轉到丑位,太陽處於析木(寅)之處。我門經常說冬至一陽生,為子月,也就是所謂天開於子,而此時地辟於醜,人生於寅。冬至為一歲之初,所以中國古語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一歲之始,陽氣始生,而陰陽未交,所以冬至只是歲初,而非歲氣之初。到了北鬥鬥杓指向析木之處,太陽仍位於丑,此時是陰陽相合,是為氣生,此時恰恰交於大寒。所以大寒日為歲氣之始,五運六氣從陰陽之處化生。

這裡有一個天地人的概念,從這個角度來看,中醫所謂的時間實際上是不統一的,因為整個宇宙的變化運轉,都和陰陽有關,這其中可能存在多維空間,但是通過中國古文化的角度來看,只要把陰陽理解透徹,一切都在指掌之上。

這裡說一個題外話:最近看到一片文章,講述流行性疾病的。有這樣一個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西醫稱之為病毒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是如何產生的呢?實際上就是天氣變化,大氣層中出現了一些微生物,而這些生物對人造成了影響,就是西醫所謂的病毒。可是這些病毒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無非就是陰陽變化產生的。

宇宙陰陽的變化,影響氣候,而氣候變化生出不同的生命體,相互之間的影響無外乎陰陽而已。然而天地之變化無有窮盡,所以所謂的病毒也是隨著天地陰陽來化生,從這個角度來看,中醫才是解決疾病的最終方法,因為中國文化,在於求本。


推薦閱讀:

咳嗽針刺,《內經》之取穴
易經與內經
<黃帝內經1000問>(2)
張其成:《內經講義》
《內經》臟腑配屬的幾種學說

TAG:黃帝 | 黃帝內經 | 內經 | 三陽 | 三陰三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