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吳姓 歷史輝煌
吳的釋義:連比帶劃大聲說話 吳的本義是大聲說話。甲骨文中的「吳」字,是一個腦袋微偏的人,嘴上說著話,肢體上連比帶劃的形狀。金文中的「吳」,把上面的「口」移到了旁邊。 《說文解字》中對吳的解釋,非常直接,吳是個姓,也是一個地名。作為地名,吳指的就是江浙地區。古時,江浙一帶人說話的口音和中原人不一樣,要想讓中原人聽懂,江浙人就得藉助肢體動作,大聲說話才行,由此產生了象形字「吳」。 吳氏部落的族徽與此有關,他們活動過的地方被叫做「吳」,在那裡建立的國家就叫做吳國,最後成為姓氏「吳」。吳姓起源:總的來說有5個起源 與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吳姓的起源稍稍有點複雜,涉及炎帝、黃帝,還有少數民族。總的來說,大致有5個起源。 第一個起源,是出自黃帝姬姓。這個起源的吳姓,在歷史上最有名氣、對後世的影響最深遠、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數吳姓人公認的吳姓起源。 商朝末期,黃帝後裔古公亶父帶領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一帶)定居下來。他有3個兒子:太伯(又稱泰伯)、仲雍和季歷,季歷兒子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很有才能,古公想讓季歷做他的繼承人,那樣就可傳給昌。 太伯為了讓位,與仲雍帶著家眷遠走南方的吳越一帶,建立了吳國。春秋後期,吳國崛起,後來被越國所滅,吳國的遺民就以國為姓。這支吳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歷史。我們在後面會詳細講述,這裡暫且不提。 第二個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黃帝之前,有一個屬於姜姓的部落,這個部落以騶虞為圖騰。騶虞是古代神話中的一種仁獸,傳說它虎身獅頭,白毛黑紋,尾巴很長,生性仁慈,連青草都不會踩踏,只吃自然死亡的動物。《山海經》中說:「大若虎,五彩畢具,尾長於身,名曰騶虞,乘之日行千里。」 上古時,虞和吳同音,後來轉為諧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戰國時期,虞、吳才開始區別。所以這支部落把圖騰解釋為吳,把吳作為部落的名字。吳部落勇敢剽悍,善於狩獵,首領叫吳權,是炎帝的大臣。需要說明的是,炎帝是一個稱號或者說是職位,由不同的人世代擔任。打個比方說,某個地方的市長職務,是不同的人相繼擔任的,但市長的稱呼沒變。與黃帝同時期擔任炎帝職務的人,是最後一任炎帝。 吳部落在姜水(今陝西隴縣隴山東)活動,他們居住的地方叫吳山。吳權的後裔中有個叫吳樞的女子,嫁給有熊部落的少典,生了個兒子,就是後來的黃帝。夏朝時,吳部落遷徙到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夏王少康時期,吳部落有個人叫吳賀,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后羿比射。這個姜姓吳部落的人,後來就以吳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 第三個起源,源自祝融氏吳回氏族。顓頊的孫子老童,有兩個兒子:重黎和吳回。吳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吳部落的故地。當時正處於舜的時代,舜把掌管火種的光榮使命交給重黎。那時,人們把掌管火種的首領稱為祝融氏,祝融氏在各大氏族中有很高的地位,擁有很大的權力。 後來,重黎因罪被舜殺了,讓吳回繼任祝融氏。夏朝時,吳回的氏族遷到山西平陸的吳山。商朝時,這支氏族遷到山東臨朐,史稱王吳。商朝末期,有個叫吳伯的人,就是吳回氏族的後裔。算下來,這支吳姓的歷史有4000多年。 第四個起源,出自姚姓。舜是地處偏遠地區的東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領,接替堯的位置後,把部落遷到古吳之地(今陝西平陸吳山旁邊的歷山),史稱有虞氏。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後,封舜的兒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為方國虞國。方國的含義,我們在此前的姓氏報道中有詳細的解釋,這裡就不再多說了。 虞國的虞思,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還幫少康復興夏朝。商朝建立後,虞國衰落滅亡,虞國的遺民以吳為氏。秦末農民起義的首領之一吳廣,就是姚姓吳姓的後裔。這支吳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歷史。 第五個起源,就是改姓了。清朝時,滿族的多個氏族集體改姓吳,苗族中也有大量人改姓吳。如今,吳仍然是苗族中的一個大姓。始祖太伯:三讓天下成就周朝 源自黃帝姬姓的吳姓後裔,在現今吳姓人中佔大多數,他們都把太伯作為遠古始祖。太伯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在吳姓後裔眼裡,太伯謙讓、尚義、友悌、仁愛,四德俱全。他三讓天下,歷盡艱辛,奔赴荊蠻,創建吳國,為吳姓的發展和繁衍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忠誠孝悌三讓天下 商朝後期,在豳地(今甘肅寧縣廟咀坪)有一個姬姓部落,部落首領叫古公亶父。古公普施仁義,大家都很擁戴他,部落的財富日漸積累,人民都過上了好日子。附近的戎狄薰育族看得眼饞,經常跑來侵擾,搶奪財物。古公不但沒有對他們說「不」,反而主動滿足他們的需求,給他們各種財物。薰育族得寸進尺,又想要奪取土地和人口。這下,大家不幹了,想堅決說「不」。 古公不忍心讓大家去流血犧牲,惹不起躲得起,帶著部落離開豳地,渡過漆水、沮水,翻越梁山,到達岐山下的周原。看到這裡土地肥沃,水草豐美,非常適合種植莊稼,古公決定定居下來,部落由此被稱為周部落。鄰近的部落聽說古公的大名後,有很多前來投奔他。古公看到身邊的人越來越多,就營造城池,修建房舍,把民眾分別安置定居。又設立官職,處理各種事務。 古父娶了有邰氏的女子太姜為妃,生了3個兒子:太伯、仲雍、季歷。季歷很賢能,他的兒子叫姬昌,姬昌聰明過人,具有王者風度。古公說:「都說我們家族有一代要興旺起來,難道就是姬昌這個娃娃?」就想傳位給季歷,以後可傳給姬昌。 但按舊制和當時的傳統,王位應由嫡長子太伯繼承。季歷排行老三,根本沒有資格。要是這樣的話,姬昌就沒有機會振興周部落了。古父思前想後,左右為難,鬱鬱寡歡,最後竟生病了。 太伯是個忠誠孝悌的人,察覺到父親的心思後,決定讓位。他跑去找仲雍商量,二人假裝出去給父親採藥,離開周部落,跑到吳山(今陝西寶雞、隴縣交界處)隱居起來,心想這樣就好讓季歷繼位了。 太伯、仲雍離開後,古父把季歷立為繼承人。古父臨終前,再三思量,覺得還是不能違背傳統,就叮囑季歷說,如果太伯回來,就把王位還給他。接到父親去世的消息,太伯和仲雍回來奔喪。 季歷按照父親的遺命,要把王位還給太伯。太伯哪裡肯接受,但季歷也堅決表示要按父親說的去做。太伯沒有辦法,為表示自己是真心讓位,不是說來耍的,決定遠走他鄉。太伯和仲雍率領在吳山的200多族人,跋山涉水,輾轉千里後,來到太湖之濱,定居梅里(今江蘇無錫梅村)。這裡,在古時被稱為荊蠻之地。 袁義達、邱家儒主編的《中國四百大姓》中說,太伯、仲雍的這支族人歷經4代才到達梅里。照此說法,太伯、仲雍根本沒有到達梅里,可能在半路上就去世了。但千里路程,即使在古代路途艱險的情況下,也不應該走那麼長的時間。所以,這裡我們採用簡陽的吳姓研究者吳仲賢編著的《吳氏春秋》中的說法,即太伯、仲雍都到達了梅里。 太伯、仲雍來到荊蠻後,為表示讓位決心,就入鄉隨俗,易服毀容,文身斷髮。在周部落里,只有受到刑法的人,才會文身斷髮。然後,太伯叫人給季歷帶信說:「我到了遙遠的荊蠻,像當地土著人那樣斷髮文身,成了刑餘之人,再也沒有資格當宗廟社稷之主了哈。」季歷接報後,沒有辦法,只得繼承王位。 後來,孔子讚歎道:「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廣施仁德荊蠻建國 季歷繼位,死後傳給姬昌。姬昌果然不負爺爺的期望,為滅商振周苦心經營。雖然生前雖未能滅商,但他給滅商打下了良好基礎。周武王姬發繼位後,在一幫能人賢士的幫助下,向商朝大舉進攻。4年後,商朝滅亡,姬發建立起周朝,完成了興旺周族的大任。 卻說太伯和仲雍到了荊蠻後,與當地人同甘共苦,艱辛創業。他看到當地人還習慣吃生食,就教他們吃熟食,又教他們讀書識字。更重要的是,當地還在用「水耕火褥」的原始方式生產,他把先進農耕和制陶等技術傳授給他們。 為了發展農業,太伯帶領人們在梅里開鑿了「四涇一瀆」:香涇、洋涇、龍涇、梅涇和太伯瀆。太伯瀆是江南史上第一條人工運河,從現在的無錫市清名橋南入口,穿過伯瀆橋,經坊前蘇團橋進入梅村地界,從西向東流經梅村境內的8個行政村,進入鴻聲、盪口、後宅等鄉鎮,然後分流注入漕湖和望虞河,全長87里(現在測量為28公里多),寬36米(現在測量最寬處為28米)。直到現在,橫貫梅村中心的伯瀆河,仍是梅村與外界溝通的主要水道之一。 除了農業,太伯還大力發展畜牧業,教當地人栽桑養蠶、飼養禽畜。如今梅村的鴨城、豬羊巷和麂城等地名,就是當時放牧雞鴨、飼養豬羊的地方。 很快,梅里這塊蠻荒之地,逐漸興旺起來,「數年之間,人民殷富。」而且,「荊蠻人民,從而歸之千餘家。」大家擁立太伯為君長,興建國家。因居住的地方屬於吳地,所以,太伯在這裡建立的姬姓國被稱為句吳(句為發聲詞頭,無實際意義),簡稱吳。句吳是江南史上的第一個國家。 當時已到了商朝末年,天下大亂,刀兵四起。太伯擔心會波及荊蠻,就在梅里營建了一座城堡。據說這座城堡內城周長3里200步,外城周長30多里,人們在裡面耕作種莊稼,自給自足,像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這座城堡也是江南史上第一座城池,古城遺址一直保存到唐朝。 在城堡南門外有一片空地,叫崇安場,是當時的貿易中心。《東周列國志》中說:「伍子胥吹簫乞吳市」,看到「朝市粗立,舟車嚷嚷」。這個「吳市」,就是指的這個地方。崇安場,現在被稱為茶安場,在梅村梅東橋北岸東側。祭悼太伯披麻戴孝 在位49年後,太伯去世,活了91歲,太伯墓在現在的無錫鴻聲鄉鴻山(又名梅里山)。太伯去世後,吳人無不悲痛欲絕,哭聲震天。大家爭著向他的遺體敬獻鮮花,最後使得漫山遍野的鮮花都被採摘一光了。 許多找不到鮮花的人,不想空手去祭悼太伯。大夥聚在一起合計,想到太伯生前喜歡種麻,就各自采了一束麻,系在腰間,以表達對太伯的懷念和哀悼。這個風俗從此在民間流傳,形成了為去世的長輩披麻戴孝的喪葬禮俗。 太伯沒有兒子,他去世後,弟弟仲雍繼立為吳君。仲雍接任國君後,繼續開拓太伯奠定的基業。在吳姓的發展史上,仲雍的地位僅次於太伯。仲雍在位5年,活了92歲。仲雍去世後,吳人把他葬在虞山(今江蘇常熟西北虞山山腰)。 仲雍下傳3代到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後裔,故名為周章。周章繼位時,周武王已滅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大封天下諸侯,派人尋找太伯、仲雍的後裔。由於周章已當上吳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為句吳國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陸境內),建立虞國,仲被稱為虞仲。周武王又追封太伯為吳伯。 如今,在江蘇蘇州、無錫一帶,還有很多與太伯有關的遺迹。無錫市的鴻山仍存有太伯墓,是江蘇的重點文化保護單位。太伯在無錫也成為「江南萬家始祖」。農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每年的這一天,當地人都要去瞻仰朝拜。每年清明節,梅里還有祭祀太伯廟的節日活動。 太伯,被後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仲雍,被稱為吳姓傳代血緣始祖。四川部分地方吳姓字輩情況 全國統一 100字字輩:泰讓文傳宗,雍敦維景崇。開基百世繼,務本千家從。章嗣國斯永,壽承名始雄。季賢其見博,有善觀光中。只至德啟公同,海東表大風。高祖樹典範,遠孫錦程通。棠棣真毓秀,蘭桂勝勁松。俊傑英豪漢,安邦智謀勇。好學期上進,覽月步九重。歷代人才濟,富貴久興隆。 大英一支:忠孝繼先業,仁義啟後昆。昌遷志秀必,再正通方明。祖德萬年曆,賢宗世代榮。登科兆甲第,會元起文衡。永遠開禎吉,興家享大成。 資中一支:仲位世永芳,洪祖享榮昌。光霞順德澤,宗堯守正邦。天星顯達遠、國樂民安康。 成都一支:必玉鼎象汝,道贊先光家。大有雲化天,江朝萬世希。 華鎣高興一支:仁義禮智信。仲太延繼,世宗大先。伯祚方新,賢才又起(啟)。祿錫自天,昌明永喜。 巴中一支:朝芝宗川毓(玉)秀(廷)傳,德化(志)昭明文治聯。長興昌大恩光遠,永兆升榮吉安全。 三台西平一支:國順泰元啟,爵子顯名揚。萬代忠良相,永遠正朝綱。本支定長久,文武百世昌。金章玉樹大,龍鳳富貴家。 渠縣建國吳勝朝後裔:(1)勝楚拔思,裔朝善天。存步丕作,永錫銘象。景星慶雲,儒懷安幫。(2)登朝炳文德,仕道克昌明。師必從良彥,學益希大成。佳家維孝友,治國本忠貞。能繼先人志,蘭貴萬代榮。 岳池趙家灣一支:X與朝道天,志月楚鳳可。宣春有益成,就親賢安國。 岳池一支:世尚應與大朝廷,道希洪元啟文明。必盛天德鍾秀仕,永紹周祚萬代興。 都江堰一支:春仁啟碧玉,泗天作俊佳。守太宏先治,肇懋方明昌。金光照江海,鵬征星宇開。福利壽喜旺,榮華富貴祥。 都江堰沒頭河一支:來元應芳升,伯肇永維興。國家光玉(裕)澤,文士慶庭登。 武勝樂善一支:祈正文憲子,元金世澤長。祖德昌隆遠,宗功萬代芳。 安岳通賢、營山茶盤一支:福壽忠廷永,喜嘉有慶新。世朝能大立,光顯應明成。文章逢泰運,嗣長遇達春。養原思珍祖,祥開夢瑞齡。時際昌隆盛,恩敷意北寧。敦篤懷仁本,萬代俊奇英。 簡陽一支:應勝仕簡希修坤。增光興懋家道正,嗣季同宗萬化民。百千億兆祖德遠,孝子賢孫必久存。善人富貴由天定,一統江山有聖君。 名山百丈一支:應萬百大開,其以肇成懷。繼永洪思國,尚仕正在全。必得善乃祥,文理可維邦。克複仁之本,亦新自爾芳。 安岳石廟子渤海堂一支:文占國三元,光廷永紹先。希賢登仕品,長耀壽明天。 營山一支:福壽忠廷永,喜嘉有慶新。世朝能大立,光顯應名成。文章逢泰運,嗣長遇遠春。仰源思先祖,祥開肇錫齡。時際昌隆盛,恩敷億兆寧。敦篤懷仁本,萬代毓奇英。 眉山一支:朝正尚永啟,應成甲世久。紹國安元奉,仕廷忠可首。登雲崇學進,治澤京光定。家紅德秉明,玉福慶懷文。 儀隴一支:世國欽天先,尚禮家自延。道德開宗澤,文明啟大賢。受封從太伯,克讓兆周傳。統緒謀猷遠,忠良孝義全。朝堂高位品,才學保坤干。齊治平安樂,綱常政教宣。宏基能裕後,廣業必光前。繼述同為善,心思盡以虔。人丁長發達,科甲定綿聯。富貴昭千載,榮華享萬年。耆英書譜系,渤海映山川。待有詩詞作,應多巨派鐫。 廣元一支:應元叢生多,中路治太和。孝乃人之本,事後發高科。 中江一支:大良上國,正新迪德。秉禮存仁,希天遵道。 什邡一支:文廷應天X,德國定世昌。鴻光輝萬代,忠厚振家邦。 射洪一支:顯應學啟文,習洪向范坤。著作高風遠,永興世澤長。詩書成古訓,禮儀紹家幫。 會理一支:天星開泰阜,賢仕必榮昌。和順方為本,孝思乃作詳。治家能德化。安國自民良。繼代如興衍,先人應有光。 南充高坪一支:再正通光昌勝秀,長懷永錫紹興幫。顯耀朝廷延世祚,鴻開文景慶家祥。 邛崍石頭一支:耀德長久遠,登文正上天。 樂至一支:希天遵道,景聖明倫。敦本培元,宣化和鼎。功懋福致,光照慶錄。 犍為一支:朝維世聯登,元希從大志。天開成景運,永正應宏春。 峨眉一支:朝維世聯登,開泰崇尚欽。明文成景運,永遠應宏春。 金堂吳家橋一支:利立必言廷,國正天星明。書原知義讀,性以書倫誠。克己心常泰,修身道自生。作述真仁孝,守為見品行。家聲三讓古,世業大清新。 平昌白衣一支:序行聯一本,萬代樂昇平。家傳德以昌,世守道之常。詩書遵祖訓,忠孝為國光。善作祥宜降,源遠流必長。人文齊繼美,百代仰芬芳。 資陽老君一支:應明初眾漢,登學朝永元。大庭千讓國,榮昌發萬年。晉福從中後,鴻希順太康。新仁秦建立,億代慶佳祥。
截至目前,我們(華西都市報)已報道了王、(鐵改)余、蕭、潘、傅、劉、孔、廖、鄧、李、易、馮、白、羅、賀、謝、滕、方姓,正在報道吳姓。讀者如想查看此前的報道,一是可通過華西都市報電子版(網址www.wccdaily.com.cn)查詢,二是訂閱微信公眾號「四川百家姓」(scbaijiaxing)。因報紙版面容量有限,微信上推送的文章比報紙文章更詳盡、更豐富。讀者要想獲取某個姓氏的文章,只需發送姓氏即可。如想查看「王姓」文章,只需發送「王」(不含引號)即可。
推薦閱讀:
※這 5 本書,帶你走進波雲詭譎、大師輩出的民國時代!
※湖邊夜話夢萇青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難對的十大大對聯,你對的上嗎?
※海陸起點,中華之端,這裡立有大清國一號界碑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92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