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南方右史:蔣介石論贊

南方右史:蔣介石論贊

贊曰:自古得民心得天下,得士心者保封疆。時北伐初成,四海未靖,宜撫諸雄以拒強倭,以此號令,孰敢不從?然急激內患,終養雄虎,雖攜勝夷之威,亦不能制矣。彼不能剿於前,復不能勝於後,強弱之形,若楚之與漢,羽惟一范增而不能用,況韓陳之傑乎?至若民人羸糧趨前線,志士不避死而赴延安,良有以矣。蔣公性嚴重,不苛言笑,臨陣禦士卒可矣,然將將、和民人、剛柔相濟以定天下,無乃不可乎?以中主之才識,聚亞流之將相,臨離散之士民,欲齊漢唐之大功,難矣,雖欲劃江而治,效晉宋以保疆,亦不能矣。其名曰介,其字曰正,介則有所離,正則有所遠,或平世之純臣也。觀二人之跡,勘亂定邦,一華夏於分崩,非天命,孰能成之?

以下資料來源於網路百科

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中國近代史著名政治家及軍事家,中華民國陸軍特級上將,生於浙江奉化溪口,逝世於臺灣臺北的士林官邸。

蔣早年赴日本學習軍事,並加入中國同盟會。蔣首先是反抗清朝,接著是軍閥混戰,而後是抵抗日本帝國主義入侵。蔣介石歷任大元帥府參謀長、大本營參謀長、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國國民黨總裁、國民政府主席、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緬印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一再連任第一至五任中華民國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

事跡概述

1908年赴日本並加入同盟會,1924年擔任黃埔軍校校長;1926年先後製造「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4.12事件」,打擊共產黨和革命勢力。

後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

1928年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繼續進行新軍閥混戰。1931年 「9·18」事變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圍攻紅軍革命根據地。1936年「西安事變」後,被迫接受抗日主張,實行第二次國共合作;1938年任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

抗日戰爭期間,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發動了「皖南事變」

在1937年—1945年期間,蔣介石成為中國最高抗戰統帥,蔣介石領導200多萬國民革命軍堅持8八年抗戰,蔣介石縱有千錯萬錯,也不應該將其醜化矮化,也不應該將其全盤否定,蔣介石雖然有其過失之處,但仍不失為民族的領袖,不誇張地說,蔣介石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個偉人;1943年參加美、英、中三國領導人參加的開羅會議。

抗日戰爭勝利後,與中共代表團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1946年撕毀《停戰協定》、《政協決議》,命令進攻共統區,召開制憲國民大會,通過憲法。

1948年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當選中華民國政府第一任總統。

1949年,蔣介石父子退居臺灣之後一直反對台獨,反對美國分裂、「託管」臺灣。

縱觀中國近現代史,如果沒有蔣介石,當時中國的臺灣、東北被日本佔領,中國將被各地軍閥分割小國家,當時在中國當時唯一可以控制有全國各地軍閥、中央軍、黃埔系、准嫡系和嫡系擁有幾百萬軍力的國民政府黨、政、軍非蔣介石,沒有第二人,所以蔣介石的存在促進了中國領土完整的重要作用。

大事年表

1887年(1歲),蔣介石生於浙江奉化溪口。

1906年(19歲),在中學讀書時即向家裏提出要求到日本學習軍事。赴日後,因非公費派遣,不能入軍校,只能就讀於東京清華學校。

1907年(20歲),考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學習炮兵。

1908年(21歲),春,被保送日本東京振武學校。

1910年(23歲),入日本陸軍第13師野炮兵第19團為士官候補生。辛亥革命時歸國,自「二次革命」後追隨孫中山。

1911年(24歲),武昌起義後回國,在滬軍部任團長。

1912年(25歲),奉陳其美命令,暗殺革命元勳陶成章。

1914年(27歲),第一次會見孫中山,擔任第一路司令官。

1915年(28歲),參加籌畫「反袁」的上海武裝起義。

1916年(29歲),任東北軍參謀長。

1918年(31歲),任援閩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

1922年(35歲),赴難「永豐艦」取得孫中山的信任。

1923年(36歲),任大元帥府行營參謀長,赴蘇聯考察。

1924年(37歲),任黃埔軍校校長兼粵軍參謀長。

1925年(38歲),第一次東征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第二次東征任國民革命軍總指揮。

1926年(39歲),中山艦事件,打擊中國共產黨人,任國民革命軍北伐總司令。

1927年(40歲),另立「國民政府」,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到1930年被殺共產黨員超過百萬。同年與宋美齡結婚。

1928年(41歲),任南京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兼軍事委員會主席。二次北伐,日軍發動濟南慘案一千多人遇難,蔣繞道而行。

1929年(42歲),以裁軍為名義召開「編遣會議」。

1930年(43歲),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死亡30萬人。

1931年(44歲),對中國工農紅軍發動軍事「圍剿」。囚禁反蔣領袖胡漢民,5月汪精衛、孫科等人成立廣州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南京政府相對抗。九一八事變東北淪喪。同年長江淮河洪水成災死亡14萬人。 

1933年(46歲),簽訂《塘沽協定》。蔡廷鍇等在福建發動軍事兵變「閩變」,蔣加以鎮壓。 

1936年(49歲),6月,廣東軍閥陳濟棠和桂系李宗仁發動武力叛變「兩廣事變」。12月,楊虎城和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蔣被迫簽訂抗日協議。

1938年(51歲),當選為國民黨總裁。蔣介石為阻止日軍炸開黃河使黃河改道89萬同胞遇難。蔣下令火燒長沙兩萬人遇難。

1939年(52歲),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發動抗日戰爭期間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1年(54歲),製造「皖南事變」,正式對日宣戰。

1942年(55歲),任中國戰區最高統率,派軍支援緬甸。河南大饑荒,300萬~500萬人死於災難。

1943年(56歲),1943年初派中央軍進軍新疆,奪取新疆的控制權。代表中國簽署《開羅宣言》。

1945年(58歲),日本投降抗戰勝利。拒收琉求,撕毀《雙十協定》。

1946年(59歲),外蒙獨立,但蔣及其國民政府從未承認。同年內戰爆發。

1947年(60歲),向陝北、山東實施重點進攻。

1948年(61歲),在「國民大會」上當選為「總統」,實行「幣制改革」引發惡性通貨膨脹。

1949年(62歲),被迫宣告「引退」撤至臺灣,帶走大量黃金儲備。

1950年(63歲),復職「總統」。

1952年(65歲),進行「反共抗俄總動員」。簽訂「日臺和約」,放棄日本戰爭賠款。

1954年(67歲),與美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

1955年(68歲),炮製孫立人兵變案。

1957年(70歲),宣佈臺灣海峽進入緊急作戰狀態。

1958年(71歲),引發「金門炮戰」。

1960年(73歲),再次當選中華民國「總統」。

1967年(80歲),頒布教育改革訓令。

1968年(81歲),指示興建大鋼鐵廠,建設南北直達公路。

1969年(82歲),實行「黨政革新」為蔣經國接班鋪平道路。

1970年(83歲),反對「臺灣獨立」,反對「兩個中國」,堅持「一個中國」。

1971年(84歲),聯合國宣佈不承認蔣介石政權。

1974年(87歲),派蔣經國主持黃埔軍校五十周年活動。

1975年(88歲),在臺灣臺北逝世。


推薦閱讀:

離開北方,可能是這一代北方人難逃的宿命
胡健:不設防的立法會(南方周末 2009-6-25)
學校里的蛇,請問有毒嗎?(有圖)?
南方人到北方看到大雪後做了哪些難忘的事情?

TAG:南方 | 蔣介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