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難忘外蒙古(下):合久必分,還是分久必合?

本文轉載自地圖驛棧《難忘外蒙古(下):合久必分,還是分久必合?》

長久以來,對於外蒙古獨立建國,中國人大多將其看成是國家的分裂與領土的缺失,蒙古國人則看成是民族的解放與國家的獨立,認為從此徹底擺脫了將近三百年的「中國殖民統治」。對於中國人的領土分裂觀點,蒙古國人反駁道,「蒙古在元代也曾征服過中國,為什麼不說中國是蒙古的一部分呢?」

一、外蒙古回歸:中國人的一廂情願?

2000年12月3日,外電報道:蒙古國家大呼拉爾(蒙古國會)日前討論了一項提議,提出把蒙古併入中國、或者蒙古和中國建立聯邦國家。根據戈壁省委員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研討會議上的提議,蒙古國家大呼拉爾會議專門就建立蒙中聯盟及蒙古國併入中國問題進行了討論,討論中戈壁省委員提出把蒙古併入中國以建成類似香港和澳門一樣的中國特別行政區,使蒙古最終回歸中國而成為中國一部分。

據說,早在1995年,蒙古國家大呼拉爾就有議員提議加入中國,只是未能得到討論。近年來蒙政府由於經濟困難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中國內地蒙古族富裕的生活對牧民產生了強大吸引力。對此,許多磚家考證說:蒙古回歸,其實只是中國人的一廂情願。不過,不知道這些磚家們是否意識到,英國強佔香港達150年,葡萄牙強佔澳門達400年,中國不都照樣收回來了么?外蒙古離開中國不足百年,難道就不能回來了?

蒙古國,這個曾經中國的一部分,除了會讓人想起慢慢風沙,還有就是風吹草地見牛羊的美好風景。現在的蒙古國一直生活在風雨飄搖之中,像一個負氣離家的孩子,凄涼而寂寞。失去了中國這個歷史的精神依託,蒙古國還有什麼呢?就全球來看,蒙古國其實只是世界大國玩弄的棋子。表面看,蒙古頗受強國們的喜愛,俄羅斯、美國、日本、韓國都和蒙古進行了軍事演習,也給予了蒙古的大量軍事和經濟援助,甚至遙遠的印度也和蒙古舉行了軍事演習,而且也承諾將會給蒙古國大量的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

其實,蒙古應該明白,之所以收到這麼多國家的青睞,無非就是因為夾在中國和俄羅斯兩個大國之間,更重要的一點是,本身就曾經是中國的一部分。正是這種特殊的歷史和地理因素,這麼多國家才會給予這麼多大力度的經濟和軍事援助。但是,接受這麼多國家嗟來之食的同時,蒙古不也成了被大國玩弄的棋子么?在別人的棋盤裡,不得不充當馬前卒或者炮手的作用。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失去了中國這個精神依託,蒙古國只會越走越遠,越走越遠離心中那片最柔軟的地方。

2006 年,蒙古舉行所謂的大蒙古國建立800周年慶典。前中國駐蒙大使高樹茂出於淡化歷史、擱置爭議、共同發展的考慮,說出了「成吉思汗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既然我們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孫,就要共同發展」的話,被蒙古媒體列為最不受歡迎的外國人之一,說這句話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大國沙文主義思想。

高大使這樣說過:中國的崛起,歷史觀必須走向成熟,坦率地說,歷史問題不正視,很多周邊國家的問題都無法解決。國家發展是有階段的,有一個大的長遠的戰略利益在其中,國家一再強調尊重蒙古主權,但是我們民間卻有不同看法,不能說這些人是不愛國的,但要認真思考這些問題。駐蒙使館的工作人員談及中蒙問題時,都會提到「增信釋疑」這四個字。試想,日本小泉去靖國神社參拜,中國人自然是暴跳如雷。當蒙古人打開中國網站時,如果看到的都是要求收回蒙古的言論,蒙古人又會怎麼想?

對於中國人來說,蒙古是一個特殊的國度,畢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曾經是中國的一部分;對於中國人來說,蒙古又是一個陌生的國度,我們對這個與中國有4000多公裡邊境線的鄰國是那麼無知。對於中國人所熱衷的「外蒙古回歸」話題,其實無論是蒙古國人,還是蒙古國的中國人,對這一問題的回答都似乎不容置疑:回歸,絕無可能!蒙古人拒中國於千里之外尚且不及,何談投懷送抱呢?

二、蒙古國家博物館:蒙古國人的歷史觀!

蒙古國家博物館位於首都烏蘭巴托市中心蘇赫巴托廣場西北,由10個分館組成,記錄了從匈奴王朝到蒙古國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通過展品的內容、陳列樣式與展館大小等細節,可以大體了解蒙古人對歷史究竟持有怎樣的態度。與中國民族大一統史觀不同,蒙古國人並不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通過不同的展廳,蒙古國家博物館系統敘述國家歷史:匈奴帝國,鮮卑帝國,柔然帝國,突厥人建立的突厥帝國、藍突厥帝國、維吾爾帝國及最後的蒙古帝國、滿族統治之下的蒙古、革命前夜的蒙古、共產主義時期的蒙古與民主化後的蒙古。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博物館,在看似千奇百怪種類繁多的展品背後,實際上都有一個相同目的,即向參觀者證明自己國家及民族的正統性與唯一性,蒙古國家博物館也不例外。蒙古國家博物館展廳的歷史排序無疑是想告訴參觀者,蒙古國是自古以來中亞各個帝國的合法繼承者,歷史上各個帝國的統治者或是蒙古人的直接祖先,或與蒙古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兩千多年來,中亞的居住者、建國者與統治者的後代,便是現在的蒙古人。

蒙古國家博物館告訴人們的,並不只是蒙古人對國家正統的申述,還有對外來統治者的態度,滿族或者中國都被看成侵略者角色而予以批判。突厥王朝的展廳,是蒙古與代表土耳其政府的土耳其國際合作機構共建的,因為突厥帝國創立者的後裔就是現在的土耳其人。蒙古人能坦然面對古代突厥人的統治,卻無法坦然面對滿族或者中國人的統治。

從1636年清軍入關前征服內蒙開始算起,到1911年清朝滅亡,清代對外蒙古的直接統治將近300年,蘇聯對外蒙古的統治則不足70年,而且還是間接「統治」。然而,蒙古國家博物館第五展廳「滿族統治下的蒙古」,卻不及「共產主義時期蒙古」展廳的三分之一,是10個展廳中空間最小的展示,可見蒙古國對於中國統治時期的刻意淡化。第五展廳展品的內容只突出兩個主題:軍事與刑具。前者強調清朝對蒙古的軍事征服,後者刻意突出滿族統治的殘酷黑暗。

反觀蘇聯,1921 年控制蒙古以後,沒收佛教寺院的財產,摧毀廟宇,逮捕喇嘛,基本上毀滅了藏傳佛教。在1932年蒙古出現反抗蘇聯的行動後,蘇聯當局開始在蒙古進行清洗迫害。從1933~1953年,有36000人死亡或失蹤,而當時的蒙古只有73萬人。短短20年間,這個國家將近5%的人非正常死亡。在文化上,蒙古遭受了與越南同樣的命運,傳統蒙文被改為俄羅斯式的斯拉夫文字,隔斷了自身文化的傳承。第五展廳描述清朝對蒙古的殘暴統治,只是大而空的宏觀論述,缺少歷史證據的支撐,卻幾乎佔到整個第五展廳的三分之一;蘇聯統治下對蒙古貨真價實的殘暴統治,卻隱藏在公產主義時期蒙古工業化大生產的成就展品中,被輕描淡寫般帶過。這分明是用政治來解釋歷史,用當下來詮釋過去,印證了克羅齊那句「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名言。

第七展廳「革命前夜」里,有一段描寫更是赤裸裸地表現了蒙古人對中國商人的憤恨,現照錄如下:「中國商人充斥鄉間,從牧民手中以低價收購皮革、羊毛、駱駝毛等商品,再將這些商品高價賣出,迫使蒙古人負債纍纍,由於牧民不能讀懂中國商人的賬本,中國人因此很容易耍花招,蒙古人經常反抗他們的壓迫。」這段文字旁,別有用心地配上了一幅沒有具體出處的圖片,是一個帶著鐐銬正在受刑的蒙古人,暗示中國人對蒙古的慘暴統治。在這裡,滿族人的官府與漢人的商人都是被當作中國人來看待的。

1911年辛亥革命後,外蒙古宣布自治,八世呼圖克圖出任皇帝。1919年,北洋政府派徐樹錚將軍入蒙,解散自治政府,外蒙古重歸中國。「蒙古如此之少的人無法與中國人抗衡,先後向俄、日、英、法、美求救,但均遭拒絕。」蒙古國家博物館回憶這段歷史時這樣記錄到。不過,蒙古國家博物館的描述里卻從沒有「分裂」這樣的辭彙,對於北洋政府軍隊則用的是「入侵」。

有一幅北洋軍在廣場閱兵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兵士們看上去趾高氣昂,旁邊的英文圖說是:中國政府撤銷蒙古自治的一個慶典。這是該展廳極少有英文圖說的一幅照片,與其他展館相比,這個展館的英文解說少得可憐,只有涉及「中國軍隊侵略」的內容才會出現英文圖說,比如1919年徐樹錚與蒙古王公貴族的合影就可以印證。照片中立者為徐樹錚與蒙古貴族,右側與後立者為北洋諸將,背後是各國國旗。這至少表明,當時徐的介入與取消蒙古自治,是得到部分蒙古上層與國際支持的,這或許頗讓現在的蒙古人感到難堪,因此英文介紹便被隱諱不提。

三、蒙古國人:中國人可恨之極!

想知道中國人在蒙古人的心裡是什麼位置嗎?在蒙古生活了多年的中國人的評價和感受是,日本人在中國人心裡是什麼樣,中國人在蒙古國人心裡就是什麼樣。到過蒙古的中國人,多多少少都有過不愉快的經歷。蒙古的中矇混血兒一般不會主動對別人談及中國血統,有中國血統的蒙古官員對此更是諱莫如深,因為這是斷送政治前途的危險舉動。

中蘇關係惡化以後,蘇聯對蒙古長期灌輸反華教育。不過,那時的蒙古民間對中國尚無反感,只是兩國政府彼此保持距離。然而,今天的情況卻剛好反了過來。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蒙古最大的貿易夥伴,中蒙貿易額占蒙古貿易總額的一半以上,用駐蒙大使館政務參贊柴文睿的話說就是,過去蒙古國人反華、但不反華人,現在蒙古國人既反華、也反華人。

中國敞開國門以後,中國商人裹挾著偽劣商品來到蒙古淘金。這些人在蒙古人眼中的形象,與蒙古國家博物館裡描繪的中國商人並無二致,成為抹黑中國的先鋒隊。隨著中蒙經貿往來的加深,淘金大部隊紛至沓來。據中國使館統計,平均每年中國公民赴蒙人數達二三十萬人次,對於總人口不足三百萬人口的蒙古,這個比例相當大。此外,中國商人大多集中在人口只有一百多萬人的烏蘭巴托,其比例就更顯突出了,難怪蒙古人驚呼:「中國人來了!」

如今在蒙古國,中國人幾乎涉足所有商業領域,尤其在礦產與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很多蒙古國人抱怨說,中國人正在掠奪他們的資源,搶奪他們的飯碗。遺憾的是,很多富裕起來的中國人在蒙古偏偏又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將各種惡劣品行帶入蒙古。有些中國老闆在當地一擲千金,隨意追求蒙古女人,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等等,造成了極壞的影響。蒙古人由此生成的便不僅僅是抱怨,還有嫉恨。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國民經濟狀況遠不如蒙古,那時蒙古認為中國是個窮國,現在卻完全顛倒過來,也不能說沒有妒忌的心理因素在作祟。

除了嫉恨,蒙古國人最深層的心理層面上還有對中國的恐懼。如果有機會站在博格達山頂俯視整個烏蘭巴托,就會體會到蒙古人的這種恐懼。蒙古國全國人口不足三百萬,相當於北京市東城區的人口。一個國家一半人口可以一眼望穿,一個國家主要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夾在幾山之間,誰能對旁邊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放心呢?駐蒙大使館政治部主任孫洪量說:「與其說蒙古恐懼,不如說他疑慮,包括蒙古在內的大多數國家,都不知道中國以後要走向何處。」

幾百年以來,蒙古就一直夾在中國與俄羅斯兩個大國之間,夾縫裡求生存,其實也頗為不易。300年前,蒙古曾經選擇了中國;1911年,蒙古重新選擇了俄羅斯。其實,蒙古國人認為,這兩次選擇都是被迫,結果也都不盡如人意。因此,1989年蘇聯解體時,蒙古再一次處在十字路口時,決定中國與俄羅斯都不選擇,而是選擇多支點外交政策:用合縱連橫之術來對付中俄,與兩個國家同時叫板本。

2012年12月19日,《青年參考》報道說,經過數年的激烈辯論,蒙古終於開始修建一條經戈壁沙漠將煤炭運往中國的鐵路,但附有一個代價高昂的條件。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理由,規定鐵路的兩軌間距為1520毫米,這是從蘇聯繼承下來的標準規格。這個寬度確保無法與中國鐵路接軌,中國鐵路要窄85毫米。因此,火車到了中蒙邊界,要麼得更換底盤,要麼得把煤用卡車轉運,從而提高了向蒙古國最大客戶運輸燃料的成本。蒙古國礦業公司首席執行官巴曾格勒·戈托布說:「這是一個政治決定。」

《青年參考》還報道說,與其他鄰國如日本、印度不同,蒙古沒有中國城。受蒙古礦業繁榮的吸引,成千上萬的中國工人來到這裡,但很少見到他們的人影。他們要麼在隱藏在廣袤戈壁沙漠上的礦山營地,要麼在首都烏蘭巴托建築工地的高牆後面。他們被告知不要上街,以免被年輕人幫派毆打。更有甚者,很多中餐館都是打著「亞洲」招牌,不敢明確打出「中國」字樣,以免找惹是非。

蒙古反華浪潮中,新納粹分子尤其激烈。2009年9月8日,四川日報報業集團《文摘周報》報道,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如今已成為三個極端民族主義組織的大本營,採用納粹裝備和行頭,強烈反對中國人。美國《時代》周刊稱,雖然蒙古新納粹勢力可能處在社會邊緣,卻代表了一種真實存在的極端民族主義潮流。俄羅斯《權力》周刊也報道稱,烏蘭巴托經常出現「槍斃中國人、「中國人都得死」等口號。該雜誌披露,信奉新納粹主義的民間組織,如蒙古人民聯盟、藍色蒙古、大蒙古運動等,都自稱希特勒信徒。藍色蒙古認為:「一個小國,惟有保持其血統純正,才能生存。」「應該採取各種方式讓中國人無法在這裡生存。」

仇華心態不僅僅來自民間。1990年2月,蒙古民主黨領導人蘇索巴林在本黨成立大會上公然拋出「三蒙統一」論調。「三蒙統一」的初步構想是,「以蒙古現有版圖為中心,將蘇聯的布里亞特共和國、圖瓦自治共和國、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的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合併在一起,成立『大蒙古國』」。

四、合久必分,還是分久必合?

獨立前的蒙古處於原始的貧窮和落後狀態,畜牧業是唯一經濟命脈,半數以上的牲畜業掌握在主要農牧主和寺院主手中,獨立後的蒙古隨著蘇聯指揮進行了一系列無情的政治鬥爭和國有化運動。獨立至今,作為蘇聯和東歐的互經會成員,蒙古政治上受到蘇聯層層控制,經濟上也受到老大哥毫不留情地掠奪和壓制,整個蒙古大草原變成了蘇聯的原料供應地、資本輸出和商品傾銷市場,廣袤的蒙古草原變成了蘇聯社會主義陣營的大牧場, 民族工業發展緩慢,民族經濟至今仍然一窮二白。

1989年東歐和蘇聯政治形勢急劇變化,蘇聯、東歐紛紛解體,蘇聯不復存在,俄羅斯自顧不暇,外蒙古處於經濟凋零、孤立無援的狀態,蘇聯式單一的計劃經濟模式使蒙古國民經濟日益惡化。1990年新組成的蒙古政府學習中國改革,提出了對內實行國家調節的市場經濟、對外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積極開闢證券市場、外匯交易市場以及建立股份銀行等。1991年5月,蒙古象其他東歐國家一樣開始實施國有財產私有化。政府決定:凡1991年5月31日前出生的公民,每人可無償獲得一份價值約1萬圖格里克的一次性投資證券,憑此券可購買工廠企業財產。此後幾年,蒙古國有資產私有化程度已達65%,但因為喪失了蘇聯東歐等傳統市場,國民經濟連續出現負增長。

畢竟被俄國控制了七十多年之久,蒙古已經嚴重俄化。人們的穿著和飲食習慣幾乎俄化,穿歐式服裝、食用俄式麵包、牛肉和咖啡,城市裡遍布俄式建築、俄國汽車,大多數工業都是俄國設備。很久以前蒙古已經廢除了蒙古文字而改用斯拉夫文拼寫,20世紀90年代蒙古恢復蒙文時,絕大多數蒙古人竟然不認識自己的民族語言,蒙古只好使用蒙文和斯拉夫文雙語。

近年來,美國和日本廣泛深入到蒙古政治、文化、經貿各方面,目前日本是蒙古的最大經援國,烏蘭巴托市區崛起的新型建築和商店多由美日投資。俄國總統普金訪問蒙古,簽署「俄蒙戰略合作夥伴條約」,要與蒙古全面加強政治、經貿、軍事關係。美軍太平洋司令布來爾也來了,在首都郊區天空就可以看到美軍的空降兵在滑降。在某些方面,美國和俄國正在爭當「蒙古保護國」,蒙古也開心地搞著「多角度外交」。

隨著美、日、俄等國力量的逐漸滲入,蒙古很多官員和民眾依然對中國缺乏足夠友善,甚至仇視、排斥中國和中國人,有些俄羅斯傳統的議員整天搖唇鼓舌散布「中國威脅論」,由於俄化影響至深,蒙古一些民眾也對中國人充滿偏見。中國人在烏蘭巴託大街上被搶劫或毆打的事時有發生,但對俄羅斯或者西方人則另看一眼。蒙古人對中國人看法僵硬的原因,除了多年隔閡與成見造成人民間缺乏真正了解外,在中蒙邊貿剛開放之初,中國個別不法商人往往商業欺騙比較看重信用的蒙古人,某些中國假冒偽劣商品在蒙古也起到中國人名片的作用,令人對這種商品的製造者產生惡感。加上一些蒙古政客挑撥,百姓易受煽動。個別蒙古人也染上了某些「俄羅斯傳統」,成天無所事事,拎著伏特加瓶酗酒生事,專找中國人的茬,在蒙古經商的中國人本身不團結,往往交錢揖盜息事寧人,無形中助長他們欺負中國人的氣焰。

近年來蒙古經濟形勢惡化,多年的單一經濟模式、缺乏人才以及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使蒙古經濟無法起飛,外蒙人來到中蒙邊界中國一側的二連浩特,驚呼中國城市怎麼建得這樣漂亮、人們那麼有錢,一步步向內地,發現呼和浩特、北京、上海、香港一個更比一個壯觀時,更是讚嘆不已。全球五百多萬蒙古族人,二百萬在蒙古,三百四十多萬在中國,內蒙古不僅比外蒙古富庶,人口、產業和社會各方面都超過了外蒙。

看到中國的富裕穩定和強大,孤苦伶仃的蒙古又回過頭來,希望得到中國這個昔日祖國的幫助。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率團訪問外蒙古,開始提供大量物質援助,使蘇聯解體後陷於崩潰邊緣的蒙古經濟得到恢復,日益貧困的人民生活得到改善。1999年江澤民訪問外蒙,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去蒙古的中國最高領導人。中國給以蒙古很大經濟援助,並加強了雙方關係和經貿合作,蒙古在經濟上越來越依賴中國,並且由於地處內陸,進出口貿易全部靠中國鐵路和港口,沒有中國幫助,外蒙古可能無法生存。

隨著中國與蒙古關係的迅速發展,蒙古對中國的態度也在逐步演變。目前中國已是蒙古最大的貿易夥伴,蒙古市場的普通消費品基本都是中國製造,近年來中國政府每年還向蒙古政府提供經濟援助,2000年蒙古遭受歷史性雪災,中國向外蒙一次就提供數百萬元無償援助,並向蒙古無償提供了建築材料,援建了大量住房項目。今天的烏蘭巴托,古董店裡出售的文物、器具幾乎都出自中國,無論古代的、近代的、還是現代的,如清朝皇帝畫像、鑄有袁世凱、孫中山和蔣介石頭像的錢幣等,無不顯示出外蒙古與中國內地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源遠流長的歷史。

千年的融合,百年的分離,曾經是中華民族一份子的蒙古,離開中國並不久遠。1771年,蒙古族土爾扈特部衝破沙俄的重重阻撓回到了祖國懷抱,歷史還能重現嗎?以史為鏡,方可明辨是非!我們期待著……

【地圖驛棧】整理編寫

評論這張
推薦閱讀:

蒙古風雲8 蒙古擴張的開始(二)
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古迹之薈福寺【圖文】
元朝滅亡後的蒙古:黃金家族1470年重新稱霸草原(二)
中國風景名勝大辭典 內蒙古(二十五)
【紀實攝影】2017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甘河全景紀實之四

TAG:轉載 | 難忘 | 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