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臨夏市廣河縣民俗文化之婚俗【圖文】
婚姻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次重大而難忘的經歷,婚禮則是一生中最盛大的慶典。廣河回、東鄉等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一套中西相融的獨具民族特色的婚俗。回、東鄉族男女結婚一般要經歷相親、送訂茶、送彩禮、婚禮等幾個特定的程序。
相親過去,婚姻多由父母作主,憑媒妁之言。男女一般到十七、八歲左右,父母就替他物色一個合適的對方,打發媒人去提親。現在青年男女一般你情我願,男方家長便會找一個做事穩重的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父母一般不會馬上答應,用一段時間對男方的家庭經濟狀況、家教家規和人品相貌等情況作深入了解後,女方家長便會通過媒人告知男方表示同意婚事。這樣,男方就可以送訂茶了。
送訂茶男方準備好禮物後,經過雙方商定和家務應允,選定一個吉日,多為「主麻日」(禮拜五),男方給女方送訂茶。訂茶一般是幾斤細茶、冰糖、瓜籽、桂圓等及初送給女孩的部分衣物和裝飾品,還有一定數量的訂金。同時,男方還要給女方的所有親家務送去適當禮品。訂茶一般由媒人代送。送訂茶標誌著一門親事的正式確立,男女雙方明確了婚姻關係。
送彩禮也稱送大禮。成婚前,經媒人中間撮合,雙方家務商定,男方須送一定的聘金和衣料、首飾、「四色禮」(即茶葉、糖、桂圓、瓜籽)等給女方。送彩禮的方式一般有大送和小送之分。小送由媒人代理。大送是雙方約定日期,男方的父親兄弟、親家務中的代表,由媒人帶領隆重地前往女家。女方也請來本家務的老人和弟兄,熱情款待男方家來的客人。彩禮可一次送完,也可分期送畢。送彩禮之後,標誌著雙方婚約正式確立。
婚禮婚禮一般選在天氣較為涼爽的農閑時期或開齋節、古爾邦節。婚禮前雙方要商定成婚日期,回、東鄉族一般完婚主要以「主麻日」或「佩善白」(星期四)為主,配以農曆每月三個三、六、九。民間流傳著「三六九,必定有」的民謠。
娶親是婚禮中最隆重的時刻。迎娶之日雙方家中親朋滿座,異常熱鬧。新郎和娶親者穿戴一新,喝過早茶,帶上念「尼卡哈」舍散用的紅棗、核桃和箱子錢、梳頭錢等,乘坐掛紅並貼有雙喜字、彩條的小車,前往女方家中娶親。女方家設宴款待,把早已準備好的乾果、油炸食品、羊肉雞肉端上桌子,供娶親者盡情品嘗。
宴畢,女方家請來本清真寺的開學阿訇和滿拉,舉行莊重的念「尼卡哈」儀式。男女雙方的父輩坐在桌子邊,新郎、陪客跪在鋪有氈、毯的地面上,新娘在自己的閨房裡,聆聽主婚人的訓告。開學阿訇講解《古蘭經》中關於成婚結為夫妻的重大意義,讓青年男女明白伊斯蘭教在婚姻方面的規定。接著阿訇詢問男女新人的經名,徵詢他們是否自願結為夫妻。這時新娘父親說:「我把女兒×××聘給×××。」新郎立即大聲說:「我承領哈。」得到雙方肯定答覆後,由主婚阿訇念「尼卡哈」(證婚詞)。念「尼卡哈」時的另一項主要內容是,根據男方經濟情況商議「尼卡哈」錢,即準備將來夫妻感情破裂時男方給女方的賠償費,但這種預備賠償費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及時兌付的。一般由丈夫在新婚之夜或日後勸說妻子讓掉或減少。如果女方不讓,男子在生前也得如數付清,不能拉「後世帳」。商定後阿訇高聲頌念尼卡哈,念畢說嘟哇兒後,把男方帶來的核桃、棗端在盤子里,先讓阿訇和雙方長輩品嘗,然後將剩餘的核桃、棗大把大把地拋撒給在場的眾人,讓大家一起爭搶品嘗,以祝福新人和和美美、早生貴子。
尼卡哈儀式結束後,女方的家務也要宴請娶親的客人到家中做客,稱之為「給茶」。
東鄉族在新娘即將被迎走之際,還有一串插曲。
偷廚迎親的當天,新郎和陪客在宴後親自把攜帶的木梳和篦子送到新娘的閨房中,併到廚房向幫助新娘梳妝打扮的女眷和廚師說色倆目致謝。此時,女眷們向新郎、陪客抹鍋墨戲弄嘲諷,新郎趁機從廚房裡偷走一件餐具或家什。表示「偷」來了新娘家做飯的手藝,以使妻子將來能勝任家政。
索箱子錢(又叫鑰匙錢)新娘上車之前,盛有娘家陪嫁品的箱櫃需當眾打開,讓親朋觀賞嫁妝。開箱前,女方要求男方拿出「開箱子錢」。只有當女方家持鑰匙的人認為男方所出「箱子錢」合理時,才把箱子當眾打開並經清點後將鑰匙交給對方。
放多斯伙迎親隊伍離開女方家後,沿途所到之處,至親好友要在路口備好茶點、糖果、肉食等簡單的物品接風,俗稱「多斯伙」,表示歡迎和慶賀。迎親人員都要品嘗一下接風物,並和放多斯伙的親友舉行「告畢」(互相祝福)儀式,放「多斯伙」場數越多,表示婚姻越幸福。
部分東鄉族群眾中還有「掛紅」的傳統。在女方家的迎親宴席間,新郎和陪客要被披掛上紅綠彩巾,既表示慶賀,又增添祥和氣氛。
過去,回、東鄉族的婚禮中還有「追馬趟子」、「抱新人」、「吃羊錢」、「告畢」等儀式。
追馬趟子當新郎騎馬到女方家娶親時,女方家來客中好逗善樂者使用鞭子柳條追打新郎的騎乘,以此來考驗新郎的膽量和駕馭局勢的本領。隨著用車娶親的流行,「追馬」的習俗已演變為「追女婿」,當新郎和陪客先行一步離開女方家時,村上參加婚禮的年輕小夥子要追趕圍截他們。新郎如果頭腦精明,身體強壯,就會脫身,否則要向追趕者說「色倆目」,並表示歉意,這是女方考驗新女婿的一種方式。這一習俗一直持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現已不多見。
抱新人新娘快要出閨起程時,她的一位親兄弟或堂兄弟要將帶面紗或頭巾的她抱離炕床,直抱到馬上或車上。此稱之為「抱新人」。到男方家下馬或下車時,仍由他抱入洞房。這一習俗現多改為由兄弟牽引。
放羊錢在隨同新娘前來的女方客人用完盛宴後,乘他們未離席之際,男方婚事主持人協同媒人給每一個送親者要放回禮錢(俗稱「羊錢」),按各人的身份配放,表示對女方養育新娘的感激之情和對新親可能照顧不周的歉意。
告比羊錢放過以後,男方家請來的德高望重的老者或有「爾令」(大學問)的阿訇、滿拉先行「告比」(祝詞)儀式。老者或阿訇站在眾人面前用生動的比喻致辭,讚頌娘家的教女有方,祝願婚姻前程似錦。男方「告比」結束,女方早已安排能說會道之士恭敬地向對方回辭「告比」,最後,雙方齊聲說「色倆目」收場。
打枕頭是回、東鄉族鬧新房的一項很有趣味的內容。入夜新娘入洞房後,由新郎家的姑姑們護圍。新娘蒙著棉紗或包頭巾(當日不戴蓋頭)坐在炕旮旯。性情開朗的小夥子們湧入洞房,向新娘索要「尼卡哈」上留下的核桃和棗兒等,對陪嫁的繡花枕頭大作評論,故意醜化它,逗新娘生氣。在領頭人的組織下,小夥子們一邊高唱「哈萊姆」歌,一邊把枕頭擲向新娘的背部俗稱「打腰疙」,打得新娘和護圍的姑娘們緊張不堪。最後,小伙們把新郎抬入洞房,讓他扶起新娘,揭開面紗,以使大夥欣賞新娘的容顏。有的地方在「打枕頭」時還伴唱「宴席曲」,親友們和唱把式從大門外唱著《恭喜曲》緩緩進入新房,屋裡的恭喜者也跟著合唱起來。過去東鄉族還有唱「哈利」的習俗。「哈利」是東鄉族的迎婚調,鄰里親友在新娘取回家後,便組織起來齊唱「哈利」。演唱時,人們屈腿作騎馬狀,時而左右移動,時而前後穿行,擊掌當拍,情趣盎然,現在這一風俗已溶入唱「哈萊姆」歌這一活動中,響亮的歌聲,歡快的戲笑,構成了廣河人婚禮的一大特色。
結婚第二天早晨,新郎新娘起床『沐浴』後,先由新郎單獨向父母親、舅父母、伯叔、嬸嬸等道早安並說誠摯的「色倆目」。然後新娘在姑姑的陪伴下,也施行同樣的禮節。
戲公婆部分回、東鄉族在婚禮當天夜裡還有戲耍公公婆婆或叔伯嬸嫂的活動。夜幕降臨,新娘送入洞房後,鄰里親友及來賓們吆喝,將新郎的父母、伯叔及弟兄等,臉上塗上鍋墨、墨汁、水彩等顏料,畫成稀奇古怪的形狀,頭戴高高的紙帽、禮帽,耳掛一顆顆紅辣椒,上身反穿長皮褂,腰系小鈴鐺,手腳用鏈或繩象徵性綁上,戲耍活動便開始。主持人安坐到倒放的四方桌凳上,被眾人時而抬起時而放下,時而轉圈,吆喝著示眾嬉戲。然後將化妝打扮成小丑模樣的公公婆婆倒騎在小毛驢或黃牛、駱駝上,經眾人吆喝幾聲,動物連踢帶跳,險些摔下來。公婆無可奈何,只能和眾人一樣滿臉堆笑,得意洋洋。
回門婚後第二天,新娘由婆婆或奶奶及新郎伴送到娘家「回門」。住一天,新娘再由父母及小弟妹作伴返回婆家。雙方對「回門」來賓都要設宴熱情款待。
廣河人的婚俗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回、東鄉族允許本族男子外娶非穆斯林女子,但禁止本族女子外嫁非穆斯林。婚前,非穆斯林女子需到清真寺接受「洗禮」,履行「進教儀式」,取伊斯蘭經名。婚後,妻子必須遵從伊斯蘭教規和生活習慣。
改革開放以來,包辦婚姻逐步被新式婚姻所替代。廣河回、東鄉族青年男女積極追求自由戀愛和婚姻自主。同時,新事新辦,繁瑣的婚姻程序不斷簡化。現在餐廳結婚、旅遊結婚等新式婚禮也逐步興起,簡捷時尚、文明進步的婚嫁風俗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青睞。
推薦閱讀:
※【婚俗囍慶】家有喜事的千萬注意,婚房喜字別亂貼!
※侗族婚俗,純愛無華
※為什麼現代中國人結婚之後要改口稱對方父母為爸媽?
※中國傳統婚俗的十大禁忌:還是有必要看看的(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