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袁黎馮段:北洋四大元首家產大公開

袁黎馮段:北洋四大元首家產大公開

作者:金滿樓

一、袁世凱遺產百萬

袁世凱出身世宦,年輕時又分得一份豐厚家產,其一生不曾為錢所困。只是,袁為人輕財尚俠,錢財易得而揮霍極快,後投入父輩好友吳長慶營中,機緣所至,先任朝鮮商務監督,後至小站大練新軍,由此官運亨通,青雲直上,變清末重臣為民國總統,及至人生之巔峰。

如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標準,為官多年的袁世凱應置下不菲的家產,但公道地說,老袁一生經手的錢財無數,其特徵卻是「貪權不貪財」,若論積財,比他富有的北洋部屬大有人在。

1916年6月,袁世凱稱帝敗亡,死後留下一大筆遺產供妻妾子女分配。據說,袁世凱病重時曾召見原幕僚王錫彤,其案頭置一單,所有現錢、存款、股票等合計200多萬銀元,他指給王錫彤說:「余之家產,盡在於斯」。

王錫彤長於經濟,精通理財,清末時曾為袁氏親信,因主辦實業而聞名。袁世凱此次召見他,即為清理家產考慮。不過,臨到分配遺產時,主持者卻改為了袁世凱生前知交、後任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在徐的主持下,袁世凱一生所積累的田產、股票、現金折為30份,諸子各一份,姬妾無子女者一份,未出嫁女兩人一份,每份8萬餘元(以下均指銀元),合計260萬元。

袁世凱的三女兒袁靜雪則另有說法,據其所稱:「大哥袁克定,因系嫡出長子,獨分40萬,其餘庶出的兒子,每人各分得12萬銀元。他們所分的錢數,除了現金以外,還有摺合銀元數字的股票,包括開灤煤礦、啟新洋灰公司(即水泥)、自來水公司等股票在內」;「他們兄弟,每人還分得有10條金子,……女兒們每人只給嫁妝費8000銀元。我娘和各個姨太太都不另分錢,各隨她們所生的兒子一同過活。」

因時隔多年,袁靜雪的回憶也未盡可靠,不過袁世凱之孫袁家賓(第六子袁克端之子)曾見過一份分家的賬單,此單沒有說明袁世凱正妻於氏與嫡子袁克定的所得,但上面記載了大、二、五、六、八、九姨太太(三、四、七姨太太去世)各分得現款6萬元、黃金30兩;其他諸子則各分得現款8萬銀元、黃金40兩,股票摺合約7萬銀元。

綜合比照,袁世凱的遺產似在300萬元左右。時隔22年後(1938年春),袁克定又主持了第二次分家,這次所分的是北平、天津兩地的五處房產和彰德、輝縣的各一處房產。當時第十六子袁克藩已去世,這些房產折現後由尚存的16個「克」字輩兄弟平分。

此外尚有一樁懸案。據說,袁世凱生前在法國銀行存有200萬法郎,這筆巨款由長子袁克定秘密掌管。後來,第十子袁克堅得知此事,於是到袁克定家當面質問,並提出由諸子共分。袁克定開始支吾其詞,後不得已批了他親筆簽名的「事可行」之字條,不過他很快又將條子追回撕毀,事遂不可行。不過,據第七子袁克齊說:「此款(200萬法郎)未從法國(銀行)領回」,因此,這筆錢的有無及其下落,目前尚不得而知。

袁世凱死後,獨得大份的袁克定很快將分到的家財揮霍一空,最後只好跑到表親張伯駒家中寄居。而與張伯駒同為「民國四公子」的「皇二子」袁克文,其風流一生,死後卻未留一文,連後事都是他的青幫弟子湊錢所辦。這些公子哥兒,如何能做皇帝。

二、黎元洪理財大亨

相比袁世凱,黎元洪可謂是「苦出身」。黎父原是直隸練軍低級軍官,收入甚微,爾後又在黎元洪考入北洋水師學堂的次年突然猝死,家庭重任由此落到了黎元洪的肩上。好在水師學堂學生有筆津貼,黎元洪省吃儉用,就靠著這點錢勉強維持繼母、夫人和幼弟的生活,日子過得十分緊巴。為了省錢,黎元洪每次回家探視時都徒步往返近百里,目的就是為了省下一個光洋的路費。

甲午年後,黎元洪輔佐張之洞編練新軍,並逐步遞升為新軍協統,經濟狀況有所好轉。辛亥革命中,黎元洪因禍得福,借勢成為副總統兼領湖北督軍,後來袁世凱將之調任京城,雖說形同軟禁,但收入狀況上相當不錯,每月除薪俸1萬元外(僅次於袁),另有辦公費和其他兼職各2萬元。光這幾項,黎元洪每月可拿5萬元,而當時一等兵月餉不過6元。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總統,但一年後即因「張勳復辟」而下台。之後,黎元洪遁入天津租界,改而從事投資與實業。憑著廣泛的人脈和雄厚的資金,黎元洪先後投資的實業不下70餘家,其中銀行20餘家、企業10餘家、煤礦8家,投資總額約300萬元,收益頗豐。

早在清末時期,尚為中級軍官的黎元洪就不失時機地購入了一些田產與房屋用於出租;到北京後,黎元洪更是購買地基自建公館,共耗銀12萬兩;天津隱居期間,黎元洪又在英租界購入地基4畝,並建了一棟陳設精美的花園洋房。民國後,黎元洪還在武昌、河北等地購入多處田產等,坐地收租。

實業方面,黎元洪也是投資多多、頭銜多多,他曾任中興煤礦董事長、黃陂商業銀行總董事、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董事等;在中國銀行、勸業銀行等,他也有大量股票。另外,黎元洪還投資了中興煤礦、中原煤礦等礦產企業,即便是紡紗公司和麵粉公司,也不乏其活躍的身影。當然,黎元洪也有投資失敗的案例,譬如他曾為華僑首次創辦的中國遠洋輪船公司投資上萬美金,但該公司不到一年即倒閉。

馮玉祥在回憶錄中有一段饒有趣味的記載,說黎元洪某次召集在京各首長在居仁堂會餐,大家談到各種煩心的國事,黎就訴苦道:「唉!總統真不是人當的,這一個月我又賠了三萬多。這樣計算,我每年就要賠上三十六萬。長此下去,我實在不能支持了。唉,你們看!這個月,我的煤礦股票和鹽票的利息,差不多都賠貼光了。東也捐款,西也募錢,叫人無法應付。每月進個十萬八萬,僅只捐款一項,就不夠開銷!」

馮玉祥聽後脫口而問:「總統是當旅長出身,怎麼會有這麼多的錢呢?」黎元洪愣了一下,局促地說:「存的呀!」馮玉祥逼問道:「旅長的餉每月不過幾百兩銀子,怎麼會存那麼多呢?」黎元洪不再回答,只呵呵一笑了之。

馮玉祥所述,從側面反應了黎元洪曾熱心公益,事實上他也向社會教育事業捐資助學,譬如他曾投資興建天津北塘貧民小學(其父當年駐地),還為新創辦的江漢大學捐助了校舍,並撥出十萬元的中興煤礦股票作為學校發展基金。1928年5月,黎元洪去世,其生前財產因國內戰亂頻繁而受到一部分的侵害,余者多為其長子黎紹基代為主持。

三、馮國璋善自封殖

黎元洪1917年去職時,馮國璋由江蘇督軍赴京代任總統,不過此公在位時卻鬧了一個大笑話,這就是「總統賣魚」事件。據傳,中南海的魚系前代皇家放養,馮國璋入主後派人將湖中魚一網打盡,並命人在市場上高價賣出,一時間北京各處都在叫賣「總統魚」,而售款盡入馮國璋的私人腰包。為此,有人寫了一個對子嘲諷:「宰相東陵伐木,元首南海賣魚!」

軍閥混戰時期,大總統不好做,因為各地稅收很少正常解送中央,而開口問中央要錢的卻多如牛毛,中央政府的收入不穩定,也難免影響到總統的個人利益。馮國璋做地方大員時,對財政上的事情一向敏感,他知道大總統雖然名義好聽,但實際沒錢可花,於是他在入京代理大總統前特別將崇文門監督一職要到自己名下,因為崇文門監督是個肥缺,每月可穩收20萬元商業稅,以供總統府的開支。

一個月區區20萬的收入固然可以解決總統府的開支,但對於國務來說無濟於事。因此,馮國璋也難免像黎元洪一樣,有時要自掏腰包了。據其幕僚惲寶惠回憶,為了錢的事情,馮還與多年的老兄弟王士珍鬧過彆扭。當時馮國璋想讓時任總理的王士珍派人到廣西去調停南北衝突,但王士珍請示川資如何開銷時,馮國璋卻不肯出這筆錢,而是讓國務院自己解決。王聽後,私下裡大發脾氣:「這件事還不為的是他,我又不貪圖什麼!我一天到晚狗顛屁股垂似的,為的是誰?這一點錢,他還不往外拿!」

馮國璋的吝嗇與他的經歷有一定關係。馮家原本殷實,但馮國璋出生後,家道開始中落,家計維持頗為不易。馮國璋讀書原本優異,後因家計睏乏而不得不放棄學業,投筆從戎。正因為如此,馮國璋對錢的事情看得比較重,和袁世凱、段祺瑞這些人比,他算是一個愛財的人。清末民初時,民族工商業發展迅速,馮國璋和其他大人物一樣,也利用多年積累的余財進行多方投資,他在老家河北河間縣購置了大量地產,又與張謇合辦了佔地數十萬畝的鹽墾公司,還在開灤煤礦、啟新洋灰公司、中華匯業銀行等處擁有股票。

馮國璋身為地方大員甚至國家元首仍顧及私利,當時即有人指責他「善自封殖」,馮國璋聽後自辯道:「項城(即袁世凱)雄主,吾學蕭何田宅自肥之計,多為商業,以塞忌者之口耳。」馮的意思是,我之所以愛財,就是免得有人說我有野心。

馮國璋經營商業也有其他方面的考慮,因為他在發達之後,有些親戚朋友前來投奔,馮不便拒絕又不能給這些人安排職務,因此他靠自辦一些商業來安置這些人,算是公私兩分。據說,馮國璋在南京時,其軍隊的後勤供給如軍糧服裝等,都是由他自己經營的商業來供應。

當然,馮國璋也不是一味的吝嗇,對於自己的親隨,他也多有饋贈。如惲寶惠說,馮國璋曾給過手下親信師景雲8000大洋,讓他拿去侍奉老母;惲寶惠父親生病時,他也收到過15000元的中交票(約摺合8000大洋)。惲寶惠跟隨馮國璋多年,他曾感嘆,像馮國璋這樣把錢看得很重的人,能夠拿出這樣一個款數來給他和師景雲,算是「獨叨異數」了。

馮國璋於1919年去世,其留下的遺產大概300萬元不到,這些錢是其多年儲蓄和投資所致。馮死後,喪事和遺產分配都委託給老友王士珍負責,在後者的主持下,這些錢按不同的份額分給了他的子女們。

四、段祺瑞兩袖清風

相比馮國璋,同為「北洋三傑」的王士珍、段祺瑞就要寒酸許多了。「北洋之龍」王士珍曾為兵部侍郎,但民國後,王自命「遺老」而返回正定老家退隱,後來雖屢起屢退,但其清廉作風還是頗為人所稱許。王士珍1930年去世時,只有兩處房產和十餘頃田地,而北京的房產還是學生鮑貴卿和盧永祥等人給他買的。

相比於王士珍的清廉,「北洋之虎」段祺瑞則有過之而無不及。段祺瑞曾「三造共和、五任總理」,1924年後又任「臨時執政」(相當於總統、總理一肩挑),可謂歷經宦海、權重一時,但這位人稱「六不總理」(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的北洋大佬,生前卻不曾積蓄家財,甚至連自己的房子都沒有。

說起房子,段祺瑞還有這樣一樁美談:早年袁世凱將打牌贏來的一處宅院送給自己的義女(也就是段祺瑞的續弦)居住,不想等到袁死後,原房主找上門來,請時為總理的段祺瑞搬走,房子歸還原主……原來,當時房契並未交割。段祺瑞不愧為守法總理,他在院子里轉了一圈又一圈後,最後還是戀戀不捨地退還了這個住了兩年的公館。

段祺瑞為人耿直,為官廉介,其人脾氣大,治家也嚴,手下的人戰戰兢兢,不敢犯錯,特別是不敢向來賓索取門包。按前清規矩,一般大官的門房都有收取門包的陋規,否則就進不了門。民國後,地方官員來京辦事,一般也會給重要的京官送點禮,這原本算不得什麼大事,但這個規矩,唯獨到了段祺瑞這裡不行。每逢有人將禮物送到段公館,門房都是將之放在內客廳門口的條案上,段祺瑞每次路過時,總是仔細看了又看,最後挑一兩件最不值錢的留下,其餘全部讓人送回。

有一次,江蘇督軍齊燮元給段祺瑞送了一幅精美絕倫的圍屏,上面鑲有各種寶石,五顏六色,非常漂亮,段祺瑞也很欣賞,並把它留了下來。當晚,其家人喜歡得不得了,半夜還偷偷起來觀看。可惜的是,段祺瑞次日清晨就令人送回。張作霖某次派副官給段送了一些東北特產如江魚、黃羊等,那位副官一再懇求,段祺瑞才收下兩條江魚,這已是極大的面子了。只有一次,馮玉祥給他送了幾個大南瓜,段祺瑞倒是很中意,沒有送回。

除薪水外,段祺瑞並不像其他軍閥大佬那樣利用權勢進行投資以獲取額外收入,因而在他徹底下野後,家中經濟十分緊張。為節省開支,以前從不過問家務事的段祺瑞,最後居然淪落到親自記賬的份上。

1926年,段祺瑞搬到天津英租界,當時一些部屬湊錢給他買了一套規模不大的住所。當時段已信佛,這位昔日的陸軍上將、一國總理,每日三餐均以米粥、饅頭、素菜為主,一年四季也只穿布衣。比起其他退隱天津的地方軍閥,段公館實在寒磣,當差打雜做飯的加起來不超過十人,而就這樣的規模,段祺瑞都維持不下去,後來全靠一些老部下接濟。

1936年11月,段祺瑞因胃潰瘍引發大出血而去世,享年72歲。作為民國年間的大人物,段祺瑞一生不蓄私財,不徇私情,不擁兵自重,這在軍閥中無論如何都算是至為可貴了。

刊於武漢政協《和諧》雜誌4月期。


推薦閱讀:

用周易公開預測中國經濟前景
二十四山立向取水會局法大公開(3)
升官發財風水布置秘法公開
何止韓國導演公開養小三,我國名導們的婚外情也很離譜
八字真訣公開(中)

TAG: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