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的點滴言行彰顯群眾路線的內涵

周恩來的點滴言行彰顯群眾路線的內涵

周恩來在邢台

上世紀五十年代周恩來鄧穎超在十三陵水庫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和科學領導方法。宏觀上,在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發展過程中,周恩來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著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微觀處,周恩來總理的一些生活片段和點滴言行,詮釋和彰顯周恩來關於黨的群眾路線的論述和思想表達,寓意深刻,給我們留下的現實啟示就是: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必須堅持一切為了群眾,把群眾裝在心中;群眾的事無大小,為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人民群眾是真正的「靠山」,必須堅持一切依靠群眾;人民群眾是衣食父母,是「親人」,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革命實踐中摸索出來的路線方針。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成員,周恩來不僅在黨內首先使用「群眾路線」的概念,而且立足實踐的推廣,通過自已的言行,使得群眾路線更具體,更直觀。

下面我們通過周恩來的一些點滴言行,來詮釋什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群眾路線」。

1958年9月1日,華北地區最大的水庫在密雲縣北山區正式開工。每當工程進入關鍵時期,周恩來總要親赴現場了解情況,指導施工,如果自已實在不能去,也要派人或電話詢問。他反覆強調:「既要保證進度,更要保證質量,決不能把一個水利工程建成個水害工程,或者是一個無利可取的工程。要把工程質量永遠看作是對人民負責的頭等大事。」在一次水庫座談會上說:「這座水庫坐落在首都東北,居高臨下,就如同放在首都人民頭上的一盆水,一旦盆子倒了或漏了,撒出的大量水來,人民的衣服都要被打濕的」。

1959年5月19日,周恩來又一次來到水庫現場視察。在視察過程中,沒發現,也沒聽到相關庫區群眾安置問題的處理,水庫沙盤模型和圖表上也沒有移民的標識,就說:「你們的模型圖表中缺少一樣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修密雲水庫有五萬多人需要遷移,你們對這五萬人作了安排沒有?你們這是見物不見人啊!」「我們的一切工作,是為了人民群眾,因此做任何工作,首先心裡要想著群眾,關係群眾。水庫移民是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而離開他們祖祖輩輩的故土的,我們怎能只要求他們為國家作貢獻而忽視他們今後的生活和生產安排呢。」

1960年,周恩來陪同外賓參觀水庫,他再次詢問相關人員,了解水庫收尾工作和移民安排工作,特意問道:「庫區移民的房子都蓋好沒有?」當他得知還有部分沒蓋好時,生氣的說:「你們的確是見物不見人啊!你們再不把移民的房子蓋好,我再也不來了,什麼時候蓋好,給我打個電話,我要親自來看的!」

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必須堅持一切為了群眾,真正把群眾放到心裡。如果僅僅把群眾的事放在口上,放在形式上,停留在報紙媒體上,對群眾利益不關心,不留意或不願解決那些必須而又可能解決的問題,這就是一種官僚主義。為人民辦實事,見成效,這就是群眾路線。

建國初期,周恩來聽說北京的公共汽車很擁擠,老百姓坐車很困難,怨聲不小。1954年冬的一個下午,5點多鐘,正是人們下班高峰時間,周恩來對秘書和衛士說:「群眾反映現在公共汽車擁擠,等車要一兩個小時,現在咱們去了解一下情況,你們不要通告保衛部門。」

周恩來一行人上了公共汽車,發現人確實很多,沒有座位。一開始,人們沒有發現總理,過了幾分鐘,一個乘客發現了總理,車廂頓時沸騰起來。人們紛紛給總理讓座,一個乘客緊握周總理的手說:「總理,您那麼忙,怎麼還來坐公共汽車呢?」周恩來笑著說:「我也來體驗一下你們的生活嘛。」下了公共汽車以後,周恩來又去換乘無軌電車,在寒冷的夜裡轉了大半個北京。

由於親身體驗乘車難,周恩來很快召集相關部門研究解決辦法,他自已親自提了不少具體可行的建議,如畫人行橫道線,設置安全島、快車道慢車道畫線等。經過相關部門的實施和調整,交通擁擠很快得到較大改善。

在國家嚴重經濟困難時期,周恩來到河北武安縣伯延公社進行實地調研,看到的情況令他十分震驚,「除了樹葉、鹹菜、野菜以外,就沒有東西了,硬是沒有存糧。」但是很多人不願講真話,不敢講真話,而農民張二廷卻是一個敢講敢說的人。一次開座談會,周恩來點名請張二廷講,張二廷真率地說:「這兩年生活一年不如一年。」「如果再這樣下去兩年,連你也會沒有吃的。」「因為我們當然首先要顧自已,你們徵購不到,還不是沒有吃的?」這些話深深的刺痛了周總理的心,他說:「這句話對我教育恨大,我很受感動。當時在場的地委的幹部聽了以後,說這個人是個落後分子。我跟他們解釋:這樣看不對,這個社員說的是道理,一個農民把我們看作自已的人才會說這樣的話,這是一針見血的話。」

由於張二廷的坦誠,周恩來的大度和真誠,社員們終於打開心扉,說出存在的問題和自已的顧慮:發現社員最不放心的是多徵購糧食,害怕擠掉他們的自留地。社員們要周恩來保證:「分下去的自留地再不要收回了,再不要拿自留地頂口糧指標了」。周恩來說:「既然摸點,總要摸出個情況來,總要給他一點合理的保證。」當作地委、縣委、社委同志的面說:「我個人能否半年來一次,還不能擔保,有時可能忙於什麼事情去不成,但是工作組總是要來的。」5月7日凌晨三點半,周恩來讓秘書孫岳用保密電話向正在上海的毛澤東彙報了調查情況,為中共中央進一步修改《關於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做了重要準備。

工作中,作為領導,要深入基層,深入基層,要沉到群眾中去,和群眾交朋友,把自已的思想感情和他們打成一片,要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角度和立場上換位思考。群眾的事不分大小,切實幫助群眾解決具體問題。同時還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才能真正知道群眾需要什麼,想要什麼,這就是群眾路線。

1968年的夏天,15歲的周秉建主動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去內蒙古插隊。周總理知道周秉建要走,特意準備了一頓飯,讓周秉建和他一塊兒吃,那是一碗苦瓜。周總理見侄女吃苦瓜有點難受的樣子,便開導說:「蒙古民族以吃牛羊肉為主,很少吃糧食,你這一關就得好好過。蒙古很冷,你多帶點衣服,被子也帶厚的,要學會獨立生活。」從此,周恩來一直關注著她的成長。周秉建插隊以後,表現很好,1970年12底,在牧區插隊兩年後應徵入伍。周恩來知道以後,卻對她說:「你能不能脫下軍裝,回到草原呢?你不是說內蒙古大草原天地廣闊嗎?」原來,周恩來知道周秉建參軍的事情後,派人去部隊了解相關情況,知道手續還是符合的,但部隊領導也知道周秉建是總理的侄女。所以當周秉建有些不情願時,總理耐心而又嚴肅地說:「你參軍是符合手續,但內蒙古這麼多人里而挑上你,還不是看在我的面子上?我們不能搞這個特殊,一點也不能搞,應該讓貧下中牧、工人的子女到部隊去,你在邊疆是一樣的嘛!"

但是部隊領導還是想把周秉建留下來,以為拖幾個月,周恩來也就不會再過問了。沒想到,周恩來知道這一情況後,很生氣,他對有關部隊領導同志說:「你們再不把孩子退回來,我就下命令了。」這樣,部隊領導同意讓周秉建回到草原。周秉建脫下軍裝,又回到內蒙古大草原。直到周恩來逝世,也沒開過草原。

在情感上與群眾相融,在思想上與群眾共鳴,在行動上與群眾合拍,不搞特殊,始終把群眾當「親人」,決不幹以權謀私之事,「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是準則,始終把自已當成一名普通的老百姓,這就是群眾路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必然要求。今天我們回顧周恩來總理的一些鮮活生活工作片段,能使我們廣大黨員幹部,更直觀,更立體的了解什麼是群眾路線的真諦,如何落實群眾路線,從而真正行之有效貫徹黨的群眾路線。

參考資料

一、中央文獻研究室出版《周恩來傳》: ·從嚴重經濟困難中走出來 ·面對「大躍進」的浪潮 二、人民網;宣講家專欄: 《周恩來的故事》 三、2007年1月12日浙江老年報3版往事專欄:《周恩來與侄女周秉建》

責任編輯: 河子

推薦閱讀:

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
為群眾多想點 為百姓多做些
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活動認識與探索
把話說到群眾心坎里
把群眾反映的問題解決好落實好

TAG:內涵 | 群眾 | 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