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過電影也不知道納什,但博弈論還是與你息息相關
這個周末,各社交網路被各種悼念覆蓋,它們都指向同一個人:約翰·納什。要正兒八經介紹的話,納什是美國著名數學家,1994年,他和其他兩位博弈論學家約翰·海薩尼和萊因哈德·澤爾騰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約翰·納什主要為人所知的研究是博弈論、微分幾何學和偏微分方程。如果這些對你來說都太陌生,那我說電影《美麗心靈》的原型就是他,這樣你會不會突然把腦海中的碎片和這個人聯繫起來?如果電影也沒有看過,沒關係,就算你不知道這個人,他的博弈論也已經深入到我們的經濟生活。
(電影《美麗心靈》劇照)
先來解釋一下,納什研究的博弈論是什麼。他的研究被稱為納什均衡,又叫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術語,以約翰·納什命名。假設有n人局中人參與博弈,給定其他人策略的條件下,每個局中人選擇自己的最優策略(個人最優策略可能依賴於也可能不依賴於他人的戰略),從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構成一個策略組合。納什均衡指的是這樣一種戰略組合,這種策略組合由所有參與人最優策略組成。即在給定別人策略的情況下,沒有人有足夠理由打破這種均衡。納什均衡,從實質上說,是一種非合作博弈狀態。(騰訊財經)在非合作類博弈中,如果參與者當前選擇的策略形成了「納什均衡」,那麼對於任何一位參與者來說,單方更改自己的策略不會帶來任何好處。於是我們用這種視角來看商戰就會發現:
【案例】「囚徒困境」:兩個嫌疑犯(A和B)作案後被警察抓住,隔離審訊;警方的政策是「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如果兩人都坦白則各判8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則因證據不足各判1年。「囚徒困境」說的就是個人理性和集體理性之間存在矛盾,基於個人理性的正確選擇可能會降低集體的利益。
看這兩家對頭,他們最後的結果是合併,滴滴快的的合併可謂更加典型。兩方都在價格戰上打得不亦樂乎,雙方比著燒錢,但已經分據市場老大和老二位置,再燒下去只能兩敗俱傷。而任何一方都不敢輕舉妄動減少或停止補貼動作,最後的結局反而是兩家合作成為最大贏家。當然,並不是說兩個對立方的結局一定是合為一家,但這裡恰恰說明的是,當兩方都處於兩難的境地時,沒有任何一方主動改變現狀反而是最佳選擇。
當前的社會保險制度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政府設計的一個囚徒困境博弈,假設職工應得工資為每月1萬元,政府扣下1000元作為社會保險金,發給職工9000元。然後,如果該職工參加社會保險,個人交納1000元保險費,政府配比1000元,合在一起構成個人賬戶上的保險金,總共就是2000元。假設由於社會保險資金管理不善,等到領退休金的時候,政府管理的2000元已經變成1500元。顯然,如果1萬元工資全額發放,職工最好的選擇是不參加保險,自己管好自己的錢。但是現在,由於政府扣下了1000元,某職工若不參加保險,這部分錢就會白白損失;如果參加,自己再交上1000元,還可以拿回來1500元,參加保險還是比不參加保險好。(張維迎《博弈與社會》)
【案例】據說這個博弈的原始模型來自20世紀50年代一個關於大力馬車賽的美國電影,博弈的參與者包括麥可和奈爾兩名車手,規則要求兩人駕車同時駛向對方,這樣會有撞車的危險。如果一人在最後時刻把車轉向,那麼這個人就會輸掉比賽,被視為膽小鬼;倘若兩人都不肯轉向,兩車就會相撞,兩人非死即傷;而如果兩人同時將車轉向,在這個博弈中沒有獲勝者。
博弈雙方如果一方是魯莽、不顧後果的,而另一方是足夠理性的人,那麼「魯莽者」極可能是博弈的勝出者。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通用食品公司就採取這種手段贏得了與寶潔公司之間爭奪速溶咖啡市場份額的鬥爭:當時美國通用食品公司的Maxwell House咖啡佔據了東部43%的市場,寶潔公司Folgers咖啡的銷售額則在西部領先。當對手加大廣告投入、降價時,通用公司Maxwell House咖啡的價格甚至低過了成本。通過幾個回合的爭鬥,通用公司的「粗暴的報復者」形象得以成功樹立,所有的企業都明白,誰要跟通用公司爭奪市場,通用公司就將跟誰同歸於盡。在以後的歲月里,再沒有其公司企圖通過價格戰與廣告戰與通用公司爭奪市場。
本文整合自騰訊財經 鄭治偉 徐憲江《三天讀懂博弈學張維迎》
九個頭條
10大最具影響力新媒體
推薦閱讀:
※「毛衣戰」會變成「秋褲戰」嗎?
※一場玩脫了的勇敢者遊戲(下)——兼談中美貿易衝突
※天然乳膠報盤活躍指數跌至低點 多空博弈後市未知
※我們是誰 | Who Are We
※博弈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