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縮性胃炎
大家健康網 2009-11-03
陳某,女,60歲,2006年11月1日初診。患者3年前因進食辛辣後,出現上腹部飽脹,胃脘痛,噁心,無嘔吐。胃鏡示淺表萎縮性胃炎,病理提示萎縮(+)、腸化(),HP(-)。診見:上腹部飽脹,胃脘痛,頭暈,納差,噁心,伴腰膝酸軟,大便稍不成形,尚正常,睡眠尚可。舌苔薄白,脈小弦。查體:一般情況可,心肺征陰性,腹軟,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觸及。西醫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證屬肝鬱脾虛之痞滿。治宜疏肝健脾、補氣和中為法。
藥用:潞党參150 g,生黃芪120 g,大棗100枚,杭白芍120 g,炒白朮120 g,懷山藥150 g,炒扁豆150 g,玄參120 g,麥冬120 g,生地黃120 g,玉竹120 g,半枝蓮150 g,黃芩120 g,桂枝120 g,炒防風120 g,川芎120 g,川黃連60 g,石見穿120 g,炒谷芽、麥芽各150 g,神曲60 g,炒山楂150 g,萊菔子150 g,熟地黃150 g,茯苓150 g,陳皮60 g,制黃精150 g,山茱萸120 g,全當歸120 g,西洋參150 g,生曬參150 g,紫河車粉100 g,龜板膠200 g,鱉甲膠200 g,飴糖150 g。上藥經過浸泡、煎煮、濃縮後,繼之收膏。取一調匙膏滋,放在杯中,將白開水沖入攪勻,使之溶化,餐後30 min服用,每日2次。2個月為1個療程。
按:慢性萎縮性胃炎屬於中醫學胃脘痛、痞證範疇。本病多屬本虛標實之證,脾胃虛弱為其發病之根本,瘀血內阻是病情轉化的重要因素,濕熱毒邪相兼為患,在發病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考慮肝胃木土相剋,脾胃表裡相關,故病位雖在胃,但與肝、脾關係最為密切,且肝脾為藏血統血之臟,而胃為多氣多血之腑,病之初起,多在氣分,遷延日久,則病深入血分。故無論感受外邪,或是飲食所傷,或因情志失調,或因久病脾胃虛弱,皆可致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時以疏肝健脾益氣為基礎,注重清熱解毒化濕、活血化瘀,所謂「邪去則正安」,同時還要兼顧胃氣。
方中以潞党參、生黃芪、大棗、杭白芍、炒白朮、懷山藥、炒扁豆、玄參、麥冬、生地黃、玉竹健脾益氣養陰為主,重用清熱解毒、祛濕活血、抗癌防癌之品,如半枝蓮、石見穿等,佐以消食健胃、利濕健脾之品,如炒谷芽、炒麥芽、山藥、扁豆等,對於納差的患者更加入神曲、山楂、雞內金等,這樣不僅可以防止清熱解毒藥苦寒傷胃,而且能顧護胃氣,改善食慾,有助於藥物吸收。後以制黃精、山茱萸、全當歸、西洋參、生曬參、紫河車粉、龜板膠、鱉甲膠補腎固本。全方在辨證論治基礎上注重傳統中醫理論與現代醫學的結合,消補兼施,消而助補,相得益彰;注重近期與遠期治療相結合,靈活調整藥味,葯證合拍而收顯效。
推薦閱讀:
※小兒慢性支氣管炎,清補疊加推拿圖釋健脾益氣良方
※4款慢性腹瀉食療粥
※治療慢性咽炎藥茶潤喉利咽
※小病365:患上慢性咽炎 先改生活習慣-搜狐健康
※慢性腸胃炎的飲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