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是怎樣入選世界十大文化名人首位的?另九位又是誰?
「十年前美國年鑒手冊將孔子列為世界十大聖人之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孔子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朱仁夫:《儒家人學的三維視鏡》,《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5年第5期。)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陳正夫:《孔子的和合思想與二十一世紀的和合精神》,《集》,第303頁。)孔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十大歷史文化名人之一」。(曲阜師範大學《孔子研究叢書》序。)孔子「是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巨人之首」。(孫東元:《孔孟思想對日本民族的影響》,《孔子思想研究文集》,第64頁。)「美國近年又把我國的孔子列為『古今中外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排在第一位)。」(陳源遠:《略談孔子思想中的珍貴遺產》,《孔子思想研究文集》,第179頁。)「美國出版的《人民手冊》評出影響世界歷史的十大偉人中,孔子榮居榜首。」
孔子名列第一,是中國人的驕傲。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先世為宋國貴族,後因避亂遷居魯國。孔子幼年喪父,家境中落,自言「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子罕》)。而立之年開始授徒講學,打破「學在官府」的傳統。魯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不為景公所用,不久即歸。晉定公時期,曾為司寇。後去魯,周遊衛、陳、宋、蔡、楚等國,宣揚自己的主張,終不見用。晚年歸魯,從事著述和講學,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並根據魯史刪修《春秋》。相傳孔子有弟子3000人,著名的有70餘人。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分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眾弟子周遊列國近十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未就此灰心喪氣,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視富貴如浮雲
孔子說過這樣的話:「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衝突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當然,我們不能單純地把孔子的安貧樂道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義,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因為孔子也曾說過:「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謙虛好學聞名,對於各種知識都曾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卻不這樣看,孔子說:「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率性而為,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30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說:「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以仁待人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學說,他自己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的思想主要彙集在《論語》中,《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後學根據孔子的言行記錄整理而成,約成書於戰國初期。關於此書最初的編者,學術界向有爭議,難以定論,但基本集中在冉雍、卜商、言偃、曾參等數人之內。作為儒家思想的脈源,作為兩千年來士人必讀的文化典籍和初學教育的啟蒙讀物,《論語》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領域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對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乃至域外文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論語》中的「仁」和「禮」
《論語》一書以語錄體寫成,文字簡約,內容廣泛,蘊涵了孔子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仁」和「禮」這兩個方面:
一、仁
「仁」是中國哲學史上最重要的範疇之一,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論語》中的「仁」字,因立論角度而各有不同,其內涵也頗為豐富。關於「仁」的基本含義和具體內容,孔子針對不同的對象,進行了多個層面的闡述,擇其要者如下:
其一,他在答覆顏淵問仁時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認為約束自身,使自己符合禮的原則,就是仁。顏淵問克己復禮的內容,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同上)認為要達到仁的境界,就要在視、聽、言、動各方面都符合禮的要求。
其二,「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同上)提出「仁者愛人」的基本精神,認為「仁者莫大於愛人」。(《大戴禮·王言篇》)
其三,孔子對子貢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雍也》)又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認為仁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指出仁者的標準和行仁的方法。所以他的學生曾子概括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其四,「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和做人的根本。
其五,孔子把「仁」視為人生價值中的最高原則,把求仁看作是一個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問題,他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嚴。」(《顏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認為求仁不在外求,全靠個人自覺,只要凈化我心,循禮而行,就可崇德、修慝、辨惑,達於仁的境界。
孔子根據「仁」提出了為政以德的仁政學說。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指出以教化和道德感化來治國的重要性。又說:「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衛靈公》)形象地說明了民眾對仁政的迫切需要。孔子主張實行惠民政策,「節用而愛人,使民以食」(《學而》),為政者要重視的是「民、食、喪、祭」(《堯曰》);同時還要寬刑罰而重教化,對民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為政》),反對「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同上)。孔子還提出「舉賢才」的主張,「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為政》),認為任用賢能才能服得民心。而為政者則要首先端正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
二、禮
「禮」是孔子思想中的另一個重要範疇。禮原為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內容涉及禮節儀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規範等。孔子認為周禮因革於夏商,最為完備,是古代禮的最完美階段。他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心也。」(《學而》)並讚歎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
孔子於禮崩樂壞、動蕩不安的社會中,把文明社會的制度理想和倫理道德的規範理想寄寓「禮」中,因此他所提出的「禮」並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以此來闡發自己的思想。他認為國家必須施行禮治,社會和個體都必須以禮為綱常,強調「立於禮」(《泰伯》)、「禮以行之」(《衛靈公》)、「約之以禮」(《雍也》)、「齊之以禮」(《為政》)、「為國以禮」(《先進》),主張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的社會倫理秩序,推崇「聖人」「仁人」的理想人格,認為要在社會制度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體現出禮的規範。在禮的內涵和外在的關係問題上,孔子主張寧從質不從文,說「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八佾》),並對子夏「禮後乎」(同上)的理解予以讚賞,認為禮的仁義之質在先,其內涵比表象更重要。孔子在禮的變革上認為要堅持原則和大節,對有違原則的諸般行為給予了嚴厲的批評,極言「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同時又認為在無關宏旨的小事上可以順時從俗,所以他說:「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子罕》)程頤對此解釋說:「君子處世,事之無害於義者,從俗可也,害於義則不可從。」(《二程集·河南程氏經說卷第六》)
針對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名分混亂的社會現實,孔子又提出了「正名」的治亂原則,認為「名失則愆」(《左傳·哀公十六年》),社會的混亂因於名實之亂,要用周禮之「名」來糾正混亂之「實」。因此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子路》)並在齊景公問政時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原則,主張名實相符,循名責實。從邏輯思想的角度來看,孔子對名言關係和名實關係的認識,可以視為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啟蒙。
在仁與禮的關係上,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八佾》),認為返於禮中便是仁,仁又是禮的根本,禮是仁的精神具體化和外在化,是貫徹仁的具體措施和目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十分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言稱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的。又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認為如果不能好學深思,仁、智、信、直、勇、剛等品質就會流於「六蔽」,告誡子路學習的重要性。孔子一生更是好學不倦,自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
孔子強調「多聞、多見」,他說:「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述而》)多學而知,還要注意思考,否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孔子強調說:「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主張行事不憑主觀臆測,不墨守成規,不片面武斷,不自以為是。這些道德修養的方法也包含了認識論的意義。
孔子在教育上堅持「誨人不倦」(《述而》),主張「有教無類」(《衛靈公》),他興辦私學,使得教育的範圍突破了「學在官府」的限制。
孔子的教育內容主要有四方面,「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其中道德品質教育是首要的,其次才是學習文化知識,治學要首先立人,所以他要求學生「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並教導學生修業進德要「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述而》)。
孔子的教育方法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他教導學生要端正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並提倡「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的精神,指出學習的規律,重視溫習的作用,主張「學而時習之」(《學而》)、「溫故而知新」(《為政》)。在教育中注重啟發的作用,主張「不憤不咎,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根據不同的對象而因材施教,並在「學」和「思」的關係上主張「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反對只思不學和學而不思。這些思想即使現在看來,仍有著非凡的教育意義。
1982年8月27日,為紀念孔子誕辰2533周年,美國各界人士在舊金山舉行祭孔大典,時任美國總統的里根先生致函說:「孔子的高貴行誼與偉大的倫理道德思想不僅影響了他的國人,也影響了全人類。孔子的學說世代相傳,為全世界人民提示了豐富的為人處世原則。」1984年,美國出版了著名的《世界名人大詞典》,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的首位。而在英國出版的《人民年鑒手冊》同樣把孔子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和文化名人的首位。1988年1月,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瑞典科學家漢內斯·阿爾文博士指出:「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998年,全世界100多個宗教組織代表集會發表「普世倫理宣言」,將中國儒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思想寫進宣言。2001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議會通過決議,將孔子的生日9月28日定為「孔子日」以紀念這位對人類教育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先賢。負責起草議案的議員表示,中華民族悠遠、燦爛的文化極大地豐富了美國多元文化的內涵。孔子完善的教學思想,是世界文明的寶貴財富。在加州舉行這一紀念活動,充分顯示該州對教育的支持和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尊重。
2014年9月24日,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在中央編譯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中華國學精讀書系」之一《孔子大學堂》一書中,對孔子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原因有詳細闡述。該書認為,半部《論語》治天下,在孔子的思想體系里,「仁」為其核心,「忠恕之道」是仁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實際運用。《論語》對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產生無可置疑的作用,自古至今,無論在士人當中還是在老百姓中間,《論語》一書都是作為一名中國人不可不讀的經典。
當今社會,國學熱正在逐漸升溫,人們越來越深入地發現古代經史典籍中所蘊涵的深刻智慧和博大精神。而這其中,孔子作為古往今來的大聖人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人們加倍的重視。不僅是中國人就連外國人也對孔子及其學說產生了強烈的敬慕和熱衷,在有些國家,這種敬慕和熱衷甚至超過了中國。
那麼,孔子及其學說為什麼能產生這麼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呢?他的魅力到底在哪裡?他的學說與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又有著怎樣的聯繫?面對這一系列問題,歷來就有人給出過許多不同的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不同。但事實上,這些答案有的堪稱真知灼見但並不系統,有的系統完備卻又缺乏可讀性,有的可讀性高卻是以誤讀為基礎。當然,好的解讀也有很多,卻往往沒能與現代人的現實生活掛鉤,讓人難以產生親近感。有鑒於此,本書編者通過對孔子及其學說的深入研究,在經過多方的請教學習後,以《論語》中孔子的言論為根本架構,以現實生活為原料,為現代人歸納出了十道「大餐」,並以對孔子的其人其書介紹為開盤,圍繞孔子思想對現代人的積極作用進行了深入細緻的描寫和論述。
《孔子大學堂》一書涵蓋面廣,從各方面討論了孔子及其學說對現代人的積極作用。
孔子幾乎是一個婦孺皆知的人物,《論語》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但如果要問:多少人真正了解孔子?多少人真正讀過《論語》?那麼答案恐怕就不是那麼多了。
本書精彩語錄
●做人是一門大學問,現在社會上教人做人的書籍很多,然而,真正的做人之道,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被孔老夫子總結得差不多了。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用這樣一句話雖然不能完全涵蓋孔子的所有智慧,但它確實體現了人際交往的精髓,即使現在看來仍具很強的指導意義。解讀、領悟並將其運用於實踐,對於我們現代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做事有無訣竅?成事有無捷徑?這是很多人都很有興趣的問題。對此,孔夫子給出的答案是:有。但是孔子所謂的「有」並不是一步登天,並不是一夜暴富。他所說的「有」只是我們要知道做事、成事的關鍵點,懂了這些,就是走了捷徑,就是有了訣竅。
●關於小人,孔子談論得非常之多。諸如「小人喻於利」 「小人常戚戚」「小人之過也必文」,等等。據學者統計,《論語》一書中前後有24處都是對小人劣德劣行的揭露和批評。由此可見,對待小人連聖人都是非常之煩惱。小人之五骨,刀槍不入,軟硬不侵,小小的皮囊,不僅耐磨耐壓,而且抗高溫,不生鏽,狂風吹不倒,洪水淹不沒,嚴寒凍不死,甚至有時連正義也治不了他們,所以對待小人我們還是遠離為妙。
關於這一點,孔聖人還是給我們總結出了不少可以效仿的經驗。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依次是:孔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頓、達爾文、培根、阿奎那、伏爾泰、康德。
柏拉圖(Plato,前427-前347)。古希臘哲學家、思想家。其哲學思想對世界影響很大。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柏拉圖出身於雅典貴族,青年時從師蘇格拉底。蘇氏死後,他遊歷四方,曾到埃及、小亞細亞和義大利南部從事政治活動,企圖實現他的貴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動失敗後逃回雅典,在一所稱為阿加德米(Academy)的體育館附近設立了一所學園,此後執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頗豐,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TheRepublic)和《法律篇》中。柏拉圖(Plato,前427-前347)。古希臘哲學家、思想家。其哲學思想對世界影響很大。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柏拉圖出身於雅典貴族,青年時從師蘇格拉底。蘇氏死後,他遊歷四方,曾到埃及、小亞細亞和義大利南部從事政治活動,企圖實現他的貴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動失敗後逃回雅典,在一所稱為阿加德米(Academy)的體育館附近設立了一所學園,此後執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頗豐,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TheRepublic)和《法律篇》中。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古希臘哲學家、思想家。馬克思稱他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亞里士多德師承柏拉圖,主張教育是國家的職能,學校應由國家管理。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他首先提齣兒童身心發展階段的思想;贊成雅典健美體格、和諧發展的教育,主張把天然素質,養成習慣、發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個源泉。他一生勤奮治學,從事的學術研究涉及到邏輯學、修辭學、物理學、生物學、教育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美學等,寫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書,據說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論》、《形而上學》、《物理學》、《倫理學》、《政治學》、《詩學》等。他的思想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創立了形式邏輯學,豐富和發展了哲學的各個分支學科,對科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亞里士多德把科學分為:(1)理論的科學(數學、自然科學和後來被稱為形而上學的第一哲學);(2)實踐的科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戰略學和修飾學);(3)創造的科學,即詩學。
哥白尼(NicolausCopernicus,1473-1543)。波蘭思想家、天文學家,日心學說的創始人。
達爾文(CharlesDarwin,1809-1882)。英國博物學家、思想家,進化論奠基人。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國思想家、哲學家。馬克思稱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伏爾泰(Fran?ois-Marie Arouet de Voltaire,1694-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作家、哲學家。主張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
牛頓(IsaacNewton,1642-1727)。英國物理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數學家。
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6-1274)。義大利神學家、經院哲學家。
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德國哲學家、思想家。反對封建特權,主張平民應受尊重。
《孔子大學堂》【中文目錄丨英文目錄】
第一章 兩千年來知識分子的楷模——孔子和他的《論語》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是中國人的聖經。自問世以來,便被古代的讀書人視為必讀的經典書籍,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方向和進程。
那麼這部《論語》的魅力何在?它的作者孔子是怎樣的一個人?它的影響又體現在哪?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穿越千年時光去尋找答案。
孔子其人其書
《論語》中的「仁」和「禮」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與世界同在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第二章 內智外愚——孔子的做人絕學
做人是一門大學問,現在社會上教人做人的書籍很多,然而,真正的做人之道,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被孔老夫子總結得差不多了。
孔子既被稱為聖人,在當時幾乎是受每個人尊敬和愛戴的,而這無疑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孔子的做人絕學可以用四個字概括,那就是:內智外愚。
做人需要技巧,內智不妨外愚
利而不露能自保
凡事無可無不可
施展才能要看時機和環境
不要賣弄你的小聰明
做人誠信第一
做人不可無志氣
要知道自己能吃幾兩乾飯
聽取別人意見,能很好地保護自己
做人要知進退,但進退的主動權要握在自己手中
做人的原則不能丟
第三章 一以貫之的忠恕之道——孔子在人際交往中的智慧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用這樣一句話雖然不能完全涵蓋孔子的所有智慧,但它確實體現了人際交往的精髓,即使現在看來仍具很強的指導意義。解讀、領悟並將其運用於實踐,對於我們現代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學會寬恕,才能懂得交往
君子當成人之美
別把他人不當回事
不要割斷與別人的聯繫
交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不能雪中送炭,就不要雪上加霜
不念舊惡,退後一步天地寬
多批評自己,少責怪他人
有美德才會有朋友
信任是可以融化萬物的陽光
第四章 成大事也有捷徑——孔子做學問與做事的訣竅
做事有無訣竅?成事有無捷徑?
這是很多人都很有興趣的問題。對此,孔夫子給出的答案是:有。
但是孔子所謂的「有」並不是一步登天,並不是一夜暴富。他所說的「有」只是我們要知道做事、成事的關鍵點,懂了這些,就是走了捷徑,就是有了訣竅。
牛皮不要亂吹,在行動上見功夫
三思而後行不見得對
切莫畫地為牢、故步自封
有耕耘才會有收穫
具備博而又專的才能
磨刀也可不誤砍柴
不要在一時的過錯中糾纏不清
做事,抓住時機最重要
患得患失,取捨皆失
拒絕拖延和抱怨
做大事者,以「勤」經營天下
人靠衣裝佛靠金裝,做事要懂「包」字訣
第五章 練就火眼金睛——孔子如何看待小人
關於小人,孔子談論得非常之多。諸如「小人喻於利」 「小人常戚戚」「小人之過也必文」,等等。據學者統計,《論語》一書中前後有24處都是對小人劣德劣行的揭露和批評。由此可見,對待小人連聖人都是非常之煩惱。
小人之五骨,刀槍不入,軟硬不侵,小小的皮囊,不僅耐磨耐壓,而且抗高溫,不生鏽,狂風吹不倒,洪水淹不沒,嚴寒凍不死,甚至有時連正義也治不了他們,所以對待小人我們還是遠離為妙。
關於這一點,孔聖人還是給我們總結出了不少可以效仿的經驗。
巧言令色——偽君子的形象
君子重的是義,小人重的是利
見義不為者,非君子也
德行比才能更重要
真金要靠火來煉,在關鍵時刻去認識一個人
道不同,不相為謀
小人是地雷,踩上就會爆炸
和小人保持距離
第六章 中庸之道,過猶不及
——孔子的思想與現代人追求成功的心態中庸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標準,也是《論語》一書的主要思想。在《雍也》篇中,孔子說道:「中庸之為德也,其至乎矣!」這更是將中庸推崇為至高無上之德。
對於現代人來說,生存的競爭愈來愈激烈,成功對於每個人都變得「異常困難」。這時我們顯然需要一種正確的心態來支持我們追求成功、面對成功。而孔子的中庸之道在這一方面對我們很有指導意義。
成功需要積極的自我反省
態度決定一切
不要有過多的貪慾
信自己莫信鬼神
失意在所難免,且把心放寬
急功近利要不得
勇於探索,為了理想奮鬥不息
成功離不開堅持
成功時得意可以,但萬莫傲而忘形
成功在於勇敢爭取
第七章 口才決定成敗——孔子關於說與不說的學問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孔子這句話的正確性我們且不去討論,但將其用到我們每個人自身的成功上,其正確性卻是不容置疑。
現在不是流行這樣一句話嗎?「細節決定成敗」,而說話就正是一個很重要的細節,有時甚至還是主體。一句話有時就可能影響你一生的成敗,這一點我們不得不察!
好的口才可以避免禍端
不必強爭,萬事「理」為先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不該說的千萬別亂說
說三分話,詞能達意即可
不能口無遮攔,胡亂說話
口才決定成敗
說話不要太直接,曲徑方可通幽
第八章 開開心心地生活——孔子的思想與現代人生活的態度
現代人的生活,整日忙忙碌碌,很多人都是在為別人而忙,很多人都沒有自己的快樂,原因何在?就在於過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說到這一點有的人或許會問:「說得倒容易,誰不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但辦得到嗎?」
辦不到嗎?看看人家孔夫子:「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活得多麼自在,人家不也照樣很忙碌嗎?所以說,忙不是問題,關鍵是不能瞎忙,不能因為忙而忘了開心地生活。
開心常伴,自在生活
管好自己的生命時間
富貴如浮雲,美名傳千世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生活優越時更須寧儉勿奢
好色不見得就是錯
珍惜生命,熱愛生活
棄權力如棄敝屣
能知足,方能常樂
該放棄時不要斤斤計較
什麼是真正的愛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第九章 以德服人,以禮待人——孔子談做官的學問
孔子一生仕途不是很如意,那麼這是不是表示孔子不懂當官的學問呢?顯然不是。孔子之所以仕途不暢主要是由於他的政治觀點得不到認同,並不是因為他不懂得為官之道,相反,孔子懂得很,沒看當時很多「跑官」的都去向孔子請教嗎?
不僅如此,在《論語》中孔子對如何做官的學問也闡釋頗多,這些做官的學問在現代人看來應該更有啟迪意義。
能打江山,更要能坐江山
敢於納諫,兼聽則明
危機之時要沉得住氣
以德服人,天下歸順
「撕掉」一紙文憑,讓有能力者居上
不要錯失機遇,敢於表現自我
和諧是一種境界
適度寬容你的下屬
與屬下患難與共,同甘共苦
尊五美,摒四惡
第十章 讀書要掌握方法——孔子的教育思想與學習的法門
學海無涯苦作舟。難道學習就只有與苦做伴,才能學有所成?
對於這一點,大教育家、最能也是最善於學習的孔子顯然是不大認同的。否則,他就不會在《論語》中苦口婆心地大量闡述學習的方法了,直接說個「苦學」不就完了嗎?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提倡「樂之者」的,他建議人們把學習當成愛好,深入其中,並為此提出了許多方法,通過學習這些方法,我們或許就能擺脫人為的「苦海」。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勤于思考,學而不思則罔
不知為不知,敢於說不知道
好學者,恆心最重要
興趣和快樂是最好的老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
學習宜早不宜遲
學以致用,將知識運用於實踐
第十一章 管好你的家庭——孔子的智慧與現代家庭的和諧
家庭不只是舒適的住處,還是我們精神生活的場所。一個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
在孔子的學說中,佔據很重要地位的一個就是「孝」,這直接決定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倫理觀。而「孝」又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人若無孝心,與禽獸何異?
以孝道為根本,管好你的家庭,你的人生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看看孔子是如何教導我們的吧。
現代人更應謹守孝道
父母在世時「游」要有方
選擇一個好的住宅
教子有方,萬不可拔苗助長
形成良好的家風
要正確處理家庭矛盾
建立一溫馨和諧的家庭
中華國學精讀書系系列
《孔子大學堂》
《老子大學堂》
《莊子大學堂》
《孟子大學堂》
《墨子大學堂》
《韓非子大學堂》
《荀子大學堂》
《孫子大學堂》
推薦閱讀:
※文玩圈最難伺候的八大文玩,你有幾件?
※最容易讓人上癮的四大文玩!
※尋訪北京三大文化帶第一站 | 運河古橋
※百年中國十大文化偶像
※劉邦三大文臣的歸屬,從封賞中可窺探一二